《河中石兽》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中考题(2016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

《河中石兽》中考题(2016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

【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___ (2)竟不可得竟:___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1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2)众服为确论。

译文: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

(共11分)11. (1) 阅:经过,过了(2) 竟:终于,到底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2. 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1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题及答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中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古文。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

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下游去呢?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一.2017年成都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河中石兽原文略5.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棹数小舟棹:划船B.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C.渐激渐深激:猛烈D.转转不已已:停止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C.至石之半怅恨久之D.如其言其如土石何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二.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原文略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1湮于沙上湮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3曳铁钯曳________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分译文:2可据理臆断欤 2分译文:21.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两种情况:1;2..三.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河中石兽原文略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译文: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文:12.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4分四.2017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14分甲河中石兽原文略乙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 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2一日曝书画曝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译文:12.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4分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原因:1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甲文:乙文:五.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河中石兽原文略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如其言如____________②须其夜艾艾_______________③阴布大网阴_____________④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_________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译文: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2分甲文:乙文: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相同之处:作用:六.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11-15题..共12分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1求二石兽于水中求2竟不可得竟3转转不已已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山门圮于河13.翻译下列语句..4分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译文:2众服为确论..译文: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答: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2分答:七.2016·青海省西宁卷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问题..9分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⑴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__⑵如是再啮啮_____________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于____________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2分答: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答:八.2016·湖南省常德卷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完成19-23题..12分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是非木杮是_______2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___3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________20.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1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23.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答:九.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河中石兽原文略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选自刘基郁离子·捕鼠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3分A.闻之笑曰B.沿河求之C.当求之于上流D.吾之患在鼠2、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4分⑴山门圮于河⑵棹数小舟⑶遂反溯流逆上矣⑷其子患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⑵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4、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4分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答案一.成都市2017年5.C6.A7.B8.D二.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答案:一19.1埋没2于是20.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3分;译错一个关键词扣1分..关键词“尔辈、物理、是、木杮、岂、为”2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分21.要点:从河床角度;如河床太陡、淤泥或卵石河床等;从水流角度;如水流常年很浅、很缓等..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三.新疆乌鲁木齐市2017年中考题答案:10.B11.6分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2分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4分12.4分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四.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年中考题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经过;经历2晒11.翻译4分;每小题2分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12.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意思对即可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1分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分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1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1分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1分3要注意细节..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参考译文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五东营答案:10.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写法、作用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六.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共11分11.1求:寻找2竟:终于;到底12.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13.1寺僧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2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15.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七.2016·青海省西宁卷11.⑴圮倒塌⑵咬;这里意为冲激12.⑴于介词;在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八.2016·湖南省常德卷20.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21.1分众/服为确论..22.3分人们依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23.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九.赵人患鼠1.D2.⑷担心3.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依据自己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2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4.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推断;同时又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雁奴后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河中石兽》《雁奴后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③緼,乱麻绳。

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②须其夜艾()③阴布大网()④叹其以诈相笼()11.翻译下面的语句。

(2 分)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 分)答案:10.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

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出门圮.于河()(2)求.二石兽于水中()(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做出推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文言文《河中石兽》《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文言文《河中石兽》《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五)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10分,每小题2分)【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已:②遂反溯流逆上矣溯:③而言之不详:详:④夜泊绝壁之下泊:22.给【乙】文中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限划2处)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

②自以为得其实。

2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5.【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答案:21、①停止;②逆流而上;③详细;④停泊。

2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3、①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

②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24、对比25、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亲耳,就主观臆断,这怎么可以呢?。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比照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啊《河中石兽》节选)【乙】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

“处土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搐chtl:肌肉抽缩,止匕旨“夹”。

②掉:摆动,摇。

11.以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B.啮沙为坎穴(牙齿)• • •C.所宝以百数(珍藏)D. 一日曝书画(晾晒)• •1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局部。

一日①()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拊掌大笑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13.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o【答案】11.B12. (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13.①.处土②.那么.但凡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14.例如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

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例如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解析】【分析】【11题详解】B.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啮,咬,这里为冲刷的意思。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附答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河中石兽纪昀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熟悉、掌握重难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一寺临河干临:河干:2.山门圮(pǐ)于河圮:于:3.二石兽并沉焉并:4.阅十余岁阅:岁:5.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求:竟:6.棹(zhào)数小舟棹:7.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设帐:闻之:8.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物理:9.是非木杮(fèi)是:10.乃石性坚重乃:11.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耳:1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沿:颠:13.众服为确论。

1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啮:15.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如是:16.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已:遂:溯流:17.求之下流,固颠。

固:18.然则天下之事然则:19.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但:臆断:二、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河中石兽纪昀【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1~4题。

(15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阅.十余岁(经过,过了)(2)竟.不可得(终于,到底)(3)棹.数小舟(划船)(4)但.知其一(只)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用原文填空。

)(3分)【解析】第一空问的是讲学家的看法,那么就在文中第②段寻找,可知讲学家认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湮于沙中”;关于老河兵的论述应在第③段寻找,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分)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解析】作答时要紧紧抓住“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这一主题,道理在原文结尾处已和盘托出,不难找到。

二、(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年中考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

(14分)【甲】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乙】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拍。

④搐chù:收缩。

此指“夹”。

⑤掉:摆动。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2分)(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一日曝书画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12.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4分)(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原因:。

1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4分)甲文:。

乙文:。

答案:(二)(14分)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经历(2)晒11. 翻译(4分,每小题2分)(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12.(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

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意思对即可)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

4分。

)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

(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1分)(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1分)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1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

(1分)(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

(1分)(3)要注意细节。

(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1分)【参考译文】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三、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遂反溯流逆上矣。

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

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

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

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

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注释】①末:粉末。

②愈:痊愈,愈合。

③旋:不久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1分)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是()(3分)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小题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2分)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

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空)。

答案:小题1:(1分)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划错一处,则1分扣除)小题2:(4分)已,停止。

但,只,仅仅。

创,伤口,创伤。

断,断定、判定。

小题3:(3分)C小题4:(4分)①在河底寻找石兽(它),不是更荒唐吗?②希望乞求(得到)夫人(身上的)一件物品,夫人不要惊慌(惊恐)。

小题5:(2分)第一空:“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第二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四、(2017年东营市中考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③緼,乱麻绳。

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②须其夜艾()③阴布大网()④叹其以诈相笼()11.翻译下面的语句。

(2 分)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 分)答案:10.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

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评分:每个方面 1 分,共 2 分。

意思对即可。

13.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

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②叙议结合。

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 2 分。

共 2 分。

写法、作用各占 1 分。

意思对即可。

五、(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