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本节课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本节课内容,强调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探索历史》杂志中关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专题文章,了解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视频资源:CCTV-10的《科技创新之路》系列节目,观看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研探索的,领略科技创新的魅力。
(3) 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的极致》、《未来科技》等科普书籍,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研究性学习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历史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白板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平台等。
3. 信息化资源: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相关的电子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课件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说出“863”计划出台的经过;了解“863”涉及的领域、总体目标及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影响;搜集资料、列举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了解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增强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技能。

2、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调查的方式查找并搜集“863"研究成果,提高搜集、整理、展示有效信息的能力;畅想高科技发展的未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3、感受科学无所不在,科学创造奇迹;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培养勤奋学习、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用科技知识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培养正确的计算机网络意识。

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问答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可见,当今高科技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说:数码相机、高清晰度电视、可视电话、微波炉、液晶电脑、冰箱、洗衣机等,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建设,无处不闪耀着科技的光芒。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单元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单元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学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了解,“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掌握,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QQ和论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他们辩证处理问题并且有效地进行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动探索实际应用,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传递短篇文本、交流见解、切磋问题,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视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继承传统立志成材,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学习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验感悟和讨论回答: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

它的影响之大,使得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十分敏感、十分激烈。

邓小平根据这种状态说过:“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他多次论证了科技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强调要用科技的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已经享受到了新科技带来的许多福利。

这真得感谢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为了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而刻苦钻研、无私奉献。

现在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时的情境吧,看看谁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最多。

(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知识目标】①了解“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和青蒿素;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

③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自主学习】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过程: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__________的试验。

③______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影响:“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__________,增强了我国的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1)1999年11月,__________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__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__________。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科学家__________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他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__________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______,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1.发展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的成就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的成就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A.巴金
B.老舍
C.路遥
D.莫言
10.材料一: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材料二: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材料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1)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形容袁隆平?(1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邓小平是如何使中国农民“吃饭”的。

(1分)
(3)结合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1分)
(4)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简述如何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1分)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学习心得)。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导学案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导学案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863计划和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2、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紧迫性;3、探究计算机网络给青少年网民带来的影响;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学习难点: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一)863计划1.______年____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央写了一封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信,提出了发展高科技的建议,邓小平非常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并形成了《863计划纲要》。

因为这都是在_____年____月作出的,所以被称为“863计划”。

2.863计划的内容: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_______年又增加了______________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二)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应用1.______世纪末,人类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时代,以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世界。

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以上是青少年。

2.网络给人类带来的变化:二、重难点解析1、什么是“863计划”?“863计划”是一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故被命名为“863计划”。

2、我们花费巨额资金搞高新技术的研究有什么必要性?第一,它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要迎头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

第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竞争呈现出社会化、加速化、高技术化的新特点,已经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手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863计划和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2.探究计算机网络给青少年网民带来的影响;3.激发大家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863计划的制定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学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

(2)小组讨论时,要求人人发言,其他同学给予纠正或补充。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知识点一 863计划1.提出:_______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右图)2.实施:______________作出批示,经过科学家的论证,形成《______________》。

3.内容:最初选择生物技术、______________、信息技术、激光技术、______________、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1996年又加入______________,共八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知识点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背景: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______________时代。

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2.应用: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信件,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上课、看病等。

3.影响:以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网络是把双刃剑。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图二机器人乐队图三海洋工程船材料二1988年,邓小平同志回忆道:“说起我们这个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我先讲个故事。

有一位欧洲朋友,是位科学家,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就回答他……”材料三目前,863计划已经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一、863计划1.诞生: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信后,邓小平立刻作了批示。

因为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所以这一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2.研究领域: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发展:20世纪末,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

上网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中80%以上是青少年。

2.应用: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信息资料,发送电子邮件,在屏幕上通话;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上课、看病等。

3.影响(1)积极: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2)消极: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1】当前,我国在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探究:(1)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计划的出台,则突出地反映了世界各国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因素。

(3)因此,新时期的中国也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即使在我国经济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仍要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去瞄准世界的科技前沿,跟踪新科技发展的进程,为21世纪我国经济更加繁荣、战略更加主动创造条件。

【问题2】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一股“上网热”。

关于学生上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学生上网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不必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图片展示:
袁隆平 屠呦呦
2.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提示(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示(2):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五、检查反馈:
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6.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和莫言等科学家和文化工作者的哪些优秀品质?
六、感悟成功颗粒归仓
1、知识归纳:
2、感悟生成::
5.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被称为“之父”。
6.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7.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
8.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的方针。
9.2012年,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四、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5.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6.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阅读课本第94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2.代表科学家:、钱学森。
3.“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增强了我国的,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20世纪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科学技术的成就
集体备课
备注
课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导学案
课型
新课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学习重难点:
1、“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2、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自学检测
1.(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3)1967年,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4)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5)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6)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 船神舟五号。(7)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Biblioteka 行试验成功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
3.“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防科技。
3.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A.钱学森B.屠呦呦C.邓稼先 D.袁隆平
4.下列关于“双百”方针表述正确的是()
A.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C.1954年提出来
D.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5.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如图是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图片。请回答它成功爆炸于何时?有什么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