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第【1】篇〗7.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汇集、宣告、旗帜、检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3.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4.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学习文中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学习场面描写。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说一说。

)2.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课件出示:开国大典的情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二、自学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指名交流自学成果。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进行时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阅兵式盛况。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一篇描写新中国成立历史时刻的课文,通过详细描绘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展现了新中国的诞生和中国人民的自豪感。

课文语言生动,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理解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历史事件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对于《开国大典》这一具有高度文学性和历史性的课文,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

3.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标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

然后,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更好地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五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五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五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感受典礼的隆重、盛大和群众兴奋、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

二、自学读文1.初读课文,你觉得该完成哪些要求?(指名说)2.出示要求:自学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划出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用“”)3.学生自学,并拿起笔来圈圈划划。

三、检查1.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

(指名说)1)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

再默写下列词:诞生协商瞻仰检阅率领排山倒海吹拂(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2)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

2.你还读懂了什么呢?1)文中解释课题的是哪句话?2)还读懂了什么?(指名继续说)①从参加的人及人数,看出什么?读一读(隆重、盛大)②会场的布置觉得怎样?读一读(庄重、肃穆)③群众老远赶来,那么早赶来,说明什么?读一读(热情高涨、激动、兴奋)3.还有吗?(板书:会场大典阅兵__)1)看板书,对照课文,老师为什么这样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2)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1——4 5——10 11——13 14——15)分段时,文中有些句子已经帮我们起到了提示作用,你找到了吗?(指名说)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自由说,指名说)四、总结1.通过这堂课的学*,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呢?(指名说)2.启示下堂课内容:这样隆重、盛大的开国大典,你想不想参加?好,下堂课,让我们也跟随群众的队伍,走进会场,去感受那一份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作业:作业本第1、2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含反思

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2. 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和重要仪式,掌握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和重要仪式,理解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难点: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3. 疑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及如何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文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全文,教师进行领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汇,同时加深对开国大典背景的了解。

3. 课文解读:讲解开国大典的程序和重要仪式,通过分析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 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感受开国大典时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5. 总结与提升:通过总结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与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汇。

2. 分析与实践:通过分析开国大典的程序和重要仪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通过实践和模拟,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时的情感体验。

3. 互动与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教师进行实时指导。

2. 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阅读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3. 评价方式: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PPT课件:用于展示文章的结构和重要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 影像资料: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开国大典背景的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复习提问: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回答)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 (学生回答,师课件引导学生回顾)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一起体验新中国成立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二、新授(一)学习“群众入场”部分1、师提出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句子:“工人队伍中,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指导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当时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二)学习体会“典礼的主体仪式”部分过渡:在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中,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了主席台上,开国1、课件出示要求:请大家细读5-10自然段,画出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仪式时,人民群众的反应”的句子。

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默读思考。

3、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四、练笔。

如果你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怎样描写当时的场面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想一想,试着把它写下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内容围绕着《开国大典》展开。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背景,使其对此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2.阅读并理解课文,并学会提取文本信息。

3.学会理性分析文本信息,提高语言感知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了解历史和文化中关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表现。

教学流程1.热身(5分钟)–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引出中心思想。

2.讲解(15分钟)–老师向学生讲解《开国大典》的基本知识,包括背景、意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3.阅读(3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段阅读《开国大典》。

–老师提问、展示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4.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文本分析。

5.总结(10分钟)–老师带领整个班级回顾为期1小时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汇总本节课要点和感受。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带领普及知识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认知总结。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不仅收获了对人类历史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还提高了自己对文本分析和语言感知的能力。

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祖国和人民的盛举。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我们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完毕了有关材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让他们更加积极思考和互动讨论。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有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尚不充分,需要更多的老师引导和帮助。

此外,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提高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因此,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将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创造更加优良的教育环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课《开国大典》|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课《开国大典》|人教(部编版)
-对生字词进行分类学习,如“庆”、“典”、“检阅”等,强调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盛况。
-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解析作者对开国大典的描绘,理解其历史背景。
(4)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分析作者通过对开国大典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开国大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开国大典吗?它在我国的哪个历史时刻发生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开国大典的奥秘。
5.培养审美情趣:从课文中感受作者对开国大典的描绘,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培养家国情怀:通过探讨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开国大典的庄严与喜庆,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
(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6)审美情趣培养:如何从课文中感受作者描绘的美。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7)家国情怀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讨论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透彻,达到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开国大典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开国大典的了解程度不一,今后在提问时应更加注重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热点专题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开国大典》一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横的北面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生说,教师引导,(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出示: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脉络。
3.朗读课文,感受典礼的盛大。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2.这首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绣红旗的情景。歌曲里有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今天”终于盼来了什么?
(板书:群众游行)
(3)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4)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我们推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我们为祖国骄傲。我们更加崇敬毛主席。
2.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6.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奋)
7.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尽快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梳理文章脉络,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学习作者的记叙方法,今后写较长的记叙文时也能写得脉络清晰分明。
学生找出文中表现典礼盛大的方面,感受场面的壮观,了解作者多方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五、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
生1: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引出课文描写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这既是理清文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也为本节课感悟每个场面张本蓄势。
2.全班交流,明确:
A.第一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人物地位重要。
B.第二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C.第三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D.第四自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2.听着毛主席庄严的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的感触、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
播放电影片段使学生将课文中的描述与生动的声像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lán ɡān huì jí bào zhà
qí zhì yuè bīnɡ zhì fú jù lí
2.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出示:
入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行(14、15)
3.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着这些场面的。(抓段首的中心句)
四、进入会场,感悟“盛大”。
1.请同学们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一说。
请你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生读)
生2: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三十万人的“一齐”,这三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参加典礼,感受自豪。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二)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1.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2.同位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三)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1.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板书:举行典礼)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出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江姐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那一天,就是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
(板书:开国大典)
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1)通过读,了解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代表,有……)
(2)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进场)
(3)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D.理解疑难字词。(学生互助解词)
E.开火车轮读生词。
三、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过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大的场面写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后小组讨论。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面的。
二、选词填空。
渐渐 慢慢 徐徐
1.太阳出来了,晨雾( )地散去。
2.我扶着老奶奶,( )地走过人行横道线。
3.清风( )吹来,我闻到了一股茉莉的清香
矗立 肃立 挺立
4.少先队员( )在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辈创业的艰难历程。
5.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 )在天安门广场的南面。
6.广场上( )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
(5)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的激动心情呢?谁来读一读?
(6)教师评价,小结: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
4.过渡: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学生接读)
学生根据提示自学生字词,相互交流识记方法,互助解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三、写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
2.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3.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了白山黑水,传到了长城内外,传到了大江南北,传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
【答案】
一、栏杆 汇集 爆炸 旗帜 阅兵 制服 距离
二、1.渐渐 2.慢慢 3.徐徐 4.肃立 5.矗立 6.挺立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A.出示生字词。
生字:盏 栏 汇 爆 泽 渠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词语:灯盏、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汇集
B.分别指名读生字和词语,相机正音。
C.小组内互相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方法。
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军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4)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学生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站”,指人民当家作主。
(2)“肃立、 抬起头、 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