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毁掉女儿未来的几种教育方式
这7种教育方法 可能会毁了你的女儿

这7种教育方法可能会毁了你的女儿有的人表示是女性不擅长谈判或者女性承担过多家庭责任,可能这一切都是对的。
但是也可能这与女性从小被父母潜移默化灌输的观念相关。
到底哪些教育方式可能会毁掉你女儿的未来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吧。
你以为是在爱她,其实是在害她1、DO NOT ;;教导她有礼貌且要保持安静。
我们从小在“女生要安静”“女生要有礼貌”的声音里长大,也就自然而然把这种观念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教导女孩们要淑女乖巧,要文静友善。
但,举止端庄有礼貌不等同于沉默寡言不说话。
事实上,大多数女孩都被教导成了后者,性格渐趋“内向”,不敢展示自己,更不敢为自己发声。
2、DO NOT ;;给她买带有鲜明性别色彩的玩具。
给女孩儿色彩鲜明的玩具,只会限制她的能力。
我们需要孩子掌握的,是玩具给她带来的某一项技能或特质,而不是把玩具贴上性别标签,为你的女儿设限。
没有谁规定女孩只能玩粉色的洋娃娃,她也可以像所有的男孩子的一样,去冒险、去竞争,在纯粹自由的环境里,个性鲜活,熠熠生光。
3、DO NOT ;;对她的夸赞只有漂亮。
仪表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女孩的内在。
和小女孩打交道,如果只是肤浅地夸她的外貌,那漂亮也等同于贬义词。
夸具体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夸事实不夸人格,这才是夸奖女孩的正确方式。
4、DO NOT ;;把她培养成“公主教”教徒。
女孩,一定要有自我价值感,你不是甘于等待王子拯救的落难公主,而是勇于为自己抗争的战士。
告诉她,你有自己的价值,无需依附任何人。
5、DO NOT ;;家里所有体力活都是爸爸做。
如果家里的所有力气活都交给爸爸或者其他男性,容易让女孩儿觉得女性天生弱于男性,女人就是该呆在家里相夫教子,而不是那个能自己挑起重担的人。
女孩儿,要从内心深处肯定自己的力量,而后才能生出爱和喜悦。
6、DO NOT ;;只让她和其他女孩玩。
女孩的成长需要不同的玩伴,包括男孩和女孩,重要的是帮助她们把握交友的分寸感。
7、DO NOT ;;批评自己身材或其他女性身材。
七种教育方式毁掉女儿未来

七种教育方式毁掉女儿未来有的人表示是女性不擅长谈判或者女性承担过多家庭责任,可能这个切都是对的。
但是也可能这与女性从小被父母潜移默化灌输的观点相关。
到底哪些教育方式可能会毁掉你女儿的未来呢?1、教导她有礼貌且沉默寡言举止得体和沉默寡言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女孩子似乎都被推动了后者的范围。
我们经常用“女孩是蜜糖是香料是一切美好的事物”来教导她成为一个“可人儿”。
我们用各种方式教导女孩要友善、避免一切冲突、不要麻烦别人、要安于现状,这样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
但是,这样会让女孩长大后不敢在课堂上及工作会议中发言,以免被视为不淑女。
她们也不敢在职场上争取更高的薪水,因为不愿意得罪潜在雇主。
2、给她买性别色彩鲜明的玩具在她人生的头三年只给她买粉红色的玩具,这样你的女儿可能会决定粉红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因为“那是女孩应该喜欢的”。
研究表明,这并不是天生的基因倾向,而是父母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在一份研究中发现,31%的“女孩”玩具都强调仪容外表,其中包括塑料化妆品和洋娃娃的裙子,而针对男孩的玩具则更多鼓励创造性、探索性、竞争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而这些都是优秀员工和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
3、只夸她漂亮的确,她是个可爱的娃娃,卷卷的马尾辫那么迷人让你忍不住惊呼。
但是她同时非常擅长阅读诗词,在堆叠复杂的枕头堡垒方面还是个建筑奇才,并能边唱歌边摹仿弹奏吉他。
我们生活在一个“外貌协会”的社会,她总有一天会明白外表很重要。
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开始对她不基于外表的成绩实行鼓励、认可,这样就传递了一个信息,也就是她的价值不因为外表而产生,也不会因为外表而终结。
4、让她相信“公主梦”公主文化鼓励女孩让自己陷于混乱的生活,而等待着白马王子从天而降,拯救她并给她的人生带来意义和价值。
女孩会误以为只要吸引王子就万事俱备了。
这会让女孩觉得她们自己无足轻重,没有价值,而只有依附男性才完整。
5、家里的体力活都给爸爸做虽然让男人修理水龙头可能更容易,但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去挑战非典型性别分工的家务活,否则会让人觉得女性比男性柔弱,女性永远是“被照看者”而不是“养家糊口的人”。
八种毁孩子的教育方法

八种毁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是每个家长关心的话题,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无意中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毁了孩子的未来。
下面我将介绍八种毁孩子的教育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
1.严厉的惩罚和体罚有些家长认为惩罚和体罚能够让孩子听话,但事实上,过度的惩罚和体罚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孩子可能会误解惩罚的原因,从而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错误。
2.过度保护和溺爱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不让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
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他们长大后,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却无法应对。
3.过度竞争和强迫有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和竞争,强迫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优异的表现。
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过大,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而感到沮丧和自卑。
4.忽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关爱和陪伴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
5.对孩子进行言语暴力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使用恶言恶语,贬低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方式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
他们可能会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遇到困难,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6.过度关注外表和表面功夫有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外表和表面功夫,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在品质和才能。
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虚荣心,追求虚假的价值观。
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迷失自我,无法真正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7.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予支持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予支持,甚至嘲笑和贬低。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没有被认可和尊重,从而丧失追求兴趣的动力。
长大后,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和无助。
8.缺乏沟通和理解有些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理解,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求。
会毁掉孩子的7种家庭教育方式

会毁掉孩子的7种家庭教育方式很多父母都自以为爱孩子,其实他们教育孩子的角度都是自私的,很多时候都是强孩子所难,忽略孩子的个性和自主性,以下这些毁掉孩子的“七大狠招”,你又有没有呢?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
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
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
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又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
再不然就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
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5、预言孩子没出息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
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毁掉孩子的7种家庭教育方式

毁掉孩子的7种家庭教育方式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
当孩子为了家长[微博]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
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
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又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
再不然就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
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5、预言孩子没出息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
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
能毁掉女孩子的7种教育方式

能毁掉女孩子的7种教育方式有一天,你想让你的女儿、侄女、干女儿或死党家的小女孩快快长大,成为一名女消防员、作家、奥林匹克拳击比赛金牌得主、警官、名厨、校长……或去作任何她渴望做的事。
你还希望她与做同样工作的男同事拿到同样多的薪水。
尽管最近同工同酬问题屡屡见诸新闻,研究尚未指出为什么工作中女性不能和男性拿一样多的薪水。
有人说,是因为我们沟通不充分。
有人说我们确实就此问题沟通过,但被拒了或者被视为太有野心。
另外一些人认为是因为我们倾向于承担所有的家庭责任。
可能所有这一切都是正确的。
但可能,仅仅是可能,也与我们从小就被潜移默化灌输现在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有关。
证据表明家长言行影响深远。
事实上,一项新研究表明,让孩子们相信他们不擅长某事竟是如此容易。
简言之,这项研究试图证明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所听到的关于他们性别的评论,进而在现实的表现中受到影响。
例如,告诉一个男孩他应该擅长数学因为他是男孩子,这能鼓励他放弃只是试试看的念头,而跟一个女孩说女孩子都不擅长数学可能真会使她相信自己也的确如此,并导致她的数学成绩更糟糕。
正如所料,研究中的两个实验表明,当告诉一组4到7岁的孩子们,另一组人(如,“男孩擅长这个游戏”)在同样的任务中的成绩出色,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表现。
如何处理性别问题?抚养女孩并充分发挥其潜能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关于这些还有很多需要学习……。
一条陡峭的学习曲线。
孩子从30个月大开始理解性别角色,并在幼儿园里就开始形成各种社会偏见—包括基于性别的偏见。
这种“我们和她们绝然对立”的心态在5到7岁时发展到顶峰,随后又慢慢减弱。
作为家长,我们从未告诉过我们的女儿存在“专门由女孩从事”的工作,或者实现幸福和自我价值的关键是婚姻。
(当然,当我们不在身边时她们可能看到这样的信息,这一点我们无能为力。
)但我们的女儿,或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小女孩,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从我们这儿学到人生课程,导致她们回避“有挑战性”的学科如三角学和工程学,并在大学毕业后接受第一份低薪工作或不到三十岁就感到在工作上力不从心。
6种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

6种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
1、无限纵容:虽然说孩子不懂事会说一些污言秽语,但是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阻止,一味的宽容孩子只会使孩子越来越没有底限,最终变成不成体统、令人厌恶的人。
2、有求必应:从婴儿阶段家长们对孩子就是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家长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当孩子长大后仍然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3、回避错误:家长发现孩子犯错时选择了回避,担心对孩子内心造成不良影响,长大后偷东西,或者是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会有全世界都与他作对的感觉,他反而成了受害者。
4、不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不管孩子看什么样的书,家长都是不闻不问,更不会干涉,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
5、放任自流:孩子没有完整的人格,是对孩子没有进行精神道德的教育,选择了一味的放任自流,孩子的三观就会被带偏。
6、帮孩子把一切处理好:当孩子把东西乱丢时就会帮忙收拾好,担心累着孩子,这样的习惯会让孩子养成不负责任。
毁掉孩子的6种教育方式

毁掉孩子的6种教育方式毁掉孩子的6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毁掉孩子的6种教育方式,希望有所帮助!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
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
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
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对孩子不满意时就贬损、责罚他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或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从此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
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5、预言孩子没出息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就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是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都是不智之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正毁掉女儿未来的几种教育方式
【导读】: 有一天,你想让你的女儿、侄女、干女儿或死党家的小女孩快快长大,成为一名女消防员、作家、奥林匹克拳击比赛金牌得主、警官、名厨、校长……或去作任何她渴望做的...
有一天,你想让你的女儿、侄女、干女儿或死党家的小女孩快快长大,成为一名女消防员、作家、奥林匹克拳击比赛金牌得主、警官、名厨、校长……或去作任何她渴望做的事?
尽管最近同工同酬问题屡屡见诸新闻,研究尚未指出为什么工作中女性不能和男性拿一样多的薪水。
有人说,是因为我们沟通不充分。
有人说我们确实就此问题沟通过,但被拒了或者被视为太有野心。
另外一些人认为是因为我们倾向于承担所有的家庭责任。
可能所有这一切都是正确的。
但可能,仅仅是可能,也与我们从小就被潜移默化灌输现在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有关。
证据表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深远
事实上,一项新研究表明,让孩子们相信他们不擅长某事竟是如此容易。
简言之,这项研究试图证明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所听到的关于他们性别的评论,进而在现实的表现中受到影响。
例如,告诉一个男孩他应该擅长数学因为他是男孩子,这能鼓励他放弃只是试试看的念头,而跟一个女孩说女孩子都不擅长数学可能真会使她相信自己也的确如此,并导致她的数学成绩更糟糕。
正如所料,研究中的两个实验表明,当告诉一组4到7岁的孩子们,另一组人(如,“男孩擅长这个游戏”)在同样的任务中的成绩出色,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表现。
如何处理性别问题?抚养女孩并充分发挥其潜能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关于这些还有很多需要学习。
一条陡峭的学习曲线
孩子从30个月大开始理解性别角色,并在幼儿园里就开始形成各种社会偏见―包括基于性别的偏见。
这种“我们和她们绝然对立”的心态在5到7岁时发展到顶峰,随后又慢慢减弱。
作为父母,我们从未告诉过我们的女儿存在“专门由女孩从事”的工作,或者实现幸福和自我价值的关键是婚姻。
(当然,当我们不在身边时她们可能看到这样的信息,这一点我们无能为力。
)但我们的女儿,或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小女孩,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从我们这儿学到人生课程,导致她们回避“有挑战性”的学科如三角学和工程学,并在大学毕业后接受第一份低薪工作或不到三十岁就感到在工作上力不从心。
阿尼伯格拥有文学硕士学位,是一位广受赞誉的自尊意识专家、教育家、有资质的生活教练,并创办了REALgirl 授权的研习会。
我们请她来分享几个可能阻碍你女儿充分发挥潜能的教育方法,你可能对此还全然不知。
1、教导她有礼貌且要保持安静
举止端庄得体和沉默寡言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但看起来女孩们经常被推进后者的范囿之内。
“女孩是蜜糖是香料是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句格言是用来引导我们抚养我们称之为“可人儿”的女孩子的。
伯格说。
我们以各种办法对女孩灌输:为人友善,避免冲突,不要烦扰他人,以及要安于现状,都是成为一个讨喜可心的好女孩/好女人所必须的。
对她未来的影响:
显而易见,这种心态可能导致女性不去力争更高的薪水,因为她们不想开罪一位潜在的雇主,或者导致她们读书时不在课堂上大声发言,工作后也在会议中默不作声,以免被视为
不够淑女。
如何避免:
尽管我们都想让孩子彬彬有礼,不要忘记教给女儿辩论、持有不同意见和交涉都是没有问题的,尤其在同辈中―当然态度要恭敬。
鼓励她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在班级中大声发言,陈述她的观点,然后准备好捍卫自己的观点。
2、给她买带有鲜明性别色彩的玩具。
在生命中的头三年只递给她粉红色的玩具,你的孩子可能会认为粉红色就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因为“那是女孩子所喜欢的”。
事实上,研究者认为,导致孩子们更喜欢有性别色彩的玩具的真正原因是父母和其他社会因素,而非先天的基因倾向。
对她未来的影响:
这很重要,因为2009年的一份调查发现31%的“女孩”玩具都是关于仪表妆容,包括塑料化妆品玩具和娃娃的服装。
同时针对男孩的玩具则鼓励发明、探索、竞争、灵活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尽是可取的员工和能干的领导者所必备的。
如何避免:
在商店中努力避免只在有芭比娃娃和玩偶的那条通道逗留,而是向孩子提供鼓励科学发现、竞争、探索和解题的游戏和玩具。
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3。
对她的夸赞只有漂亮
不错,她是可爱的洋娃娃,卷卷的马尾辫令她看上去如此可爱,让你忍不住惊呼。
但是她写起诗来也的确出色,还是位建筑奇才―能搭起复杂的枕头堡垒,更喜欢唱甲壳虫乐队的歌曲,还能一边唱歌一边模仿弹吉他。
对她未来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社会非常外貌协会,除非把你的女儿完全隔绝在各种媒体和学校互动之外,她总会明白仪表是很重要的。
“伯格说。
”然而,父母双方可以共同努力对她不基于外表的成绩(学业、体育、音乐,等等)予以奖励、进行认可并表现出由衷的赞赏,这样就能明白无误地传递信息―她的价值不是因外表而起也不会因外表而终。
如何避免:
伯格建议你“挑战一下自己,每赞扬一次女儿的外表,同时至少再赞扬两个她所取得的不基于外表的成绩。
”
4。
把她培养成“公主教”教徒
现实生活中的公主们大多多才多艺,有真才实学。
她们能说几国外语,具有卓越的外交技巧,并且我们知道至少有一位公主是毕业于著名的英国大学。
但是你的小女儿不知道这些。
她所知道的是,要想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关键是有一副足够美妙的歌喉以吸引一位王子将她从一堆麻烦中解救出来。
对她未来的影响:
“公主文化鼓励女孩做落难少女,只需楚楚地等待一位白马王子从天而降,拯救她并为她及她的人生带来价值。
”伯格表示。
“除非我们打算开始鼓励公主战士的心态和行为(积极、英勇、把握自己的命运),否则我们将一直让女孩们有这样的感受―如若不依附于男性,她们自身是无足轻重没有价值的。
”
如何避免:
对你的女儿完全屏蔽公主文化这几乎不可能办到,并且只要能向她传递正确的信息,也真的大可不必。
“你能做什么”对她来说被重新定义为“作为一位公主是什么意思”。
今夏带她去看电影《勇敢传说》(Brave)吧,它讲述了一位公主打破魔咒拯救她的国家和自己的故事―没有求助于男人。
或者带她重温《魔发奇缘》(Tangled),其中的公主不想要也不需要王子的帮助,当她的美丽金发被剪掉时也无怨无悔。
如果你的女儿已经爱上了传统的公主故事,
一定要向她指出女主角自己所做的所有了不起的事情。
(看看贝拉多么热爱阅读。
艾莉尔无疑是一名游泳健将……)
家里所有的体力活都留给爸爸做
让家里的男人打开泡菜罐或修理吱吱作响的地板可能更容易,但我敢保证,如果你用心,你也能做这些事情。
对她未来的影响:
“父母有意识地挑战典型的性别分工,这很重要,”伯格说,“尤其是那些总是说女人比男人娇弱,女人是照看者而非干活人、修理工和养家糊口的人。
”
如何避免:
向女儿展示你进行重要的理财操作―每位妈妈都应该做类似的事―并能够修剪草坪和打开泡菜罐(把它泡在热水里并在台子上敲打盖子―屡试不爽)。
还要避免根据性别进行家务分派。
也让你的女儿修剪草坪和倒垃圾,让你的儿子或丈夫也做做洗碗和吸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