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归纳教案资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第一课:地理知识概述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地形、气候、水文等3.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地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2. 研究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它们的研究领域。
4. 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图示和模型展示地球的不同层次。
5. 观察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和时间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包括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的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示等- 地理杂志、地理书籍和地理模型课堂互动- 提问学生关于地理学定义和基本概念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展示地球的运动规律,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地理杂志或书籍,了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2. 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地理学的文章,包括其定义、研究方法等内容。
***Note: This document is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 teaching the first lesson of "Geography Elective 1" in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ntent, teaching steps, and resources can be customiz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er's preferences.。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详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节课的地理知识,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地理知识,如地理概念、原理等。
2. 教学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主要地理特点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地理概念: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
2. 分析地理原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结合实例讲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有关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能否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资源1. 地理教材、教辅资料。
2. 地理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
3. 地理实验室、地理实践活动。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课程简介本教案为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部教学内容。
该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3. 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4. 培养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地理学科的分类及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影响。
第三单元: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1.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及其测量方法;2. 地球上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技巧。
第四单元:地球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1.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特点和相互作用;2. 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实验:进行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的思维交流和合作能力。
4. 观察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实地考察,加深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考察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强化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1.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1》;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地球仪、罗盘等;4. 实地考察场所和资料。
参考资料1. 小学地理教育指导纲要;2. 新课标地理教材标准。
以上为《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的简要内容概述。
详细的教案内容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并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一)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一)高中地理优秀教案教案一:地理学科简介•教学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学科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涵。
•教学步骤:1.引入地理学科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
3.探讨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如综合性和实践性等。
4.总结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二: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各个地理区域。
2.解释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
3.探讨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分析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4.总结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三: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要素。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2.讲解大气圈的功能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解释地球的水圈的组成和循环过程。
4.探讨水圈的功能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四:地球的陆地与海洋•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的特点与分布。
•教学重点:掌握各洲的位置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主要陆地,如亚洲、非洲和欧洲等。
2.解释各洲的位置和地理特征。
3.讲解世界五大洋的分布和特点。
4.总结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辅助材料:无以上只是部分教案示例,如需更多优秀的高中地理教案,请参考《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
教案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教学重点: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案例。
•教学步骤:1.引入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3.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宇宙中的地球复习3步方案

章末复习3步方案(答案在最后)步骤一章末整合提升一、知识网络构建本章内容要点:13个概念:①天体②天体系统③太阳辐射④太阳活动⑤太阳黑子⑥太阳耀斑⑦磁暴⑧地层⑨化石⑩横波⑪纵波⑫不连续面⑬岩石圈2大影响: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4种特征:①太阳系八颗行星的结构特征②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③地球演化历程及特征④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7个方法:①天体的判断方法②天体系统的判断方法③天体是否存在生命物质的分析方法④太阳辐射分布图的判读方法⑤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的方法⑥确定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⑦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的判读方法二、核心素养培优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资料1火星概况问题1火星上是否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思维线索]抓住火星上的大气状况、表面温度状况以及是否存在液态水来分析。
答案: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因为火星上大气稀薄,以二氧化碳为主,没有氧气;表面温差大;火星表面环境中也不存在液态水。
问题2若在火星上生存,需要改造哪些环境条件?[思维线索]主要结合生命存在的大气、液态水、温度条件分析。
答案:需要改造火星的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温度环境,使之具有适宜的温度,存在液态水,具有满足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可避免宇宙射线伤害的环境条件以及能产生食物的生态系统等。
资料2“绿航星际”问题“绿航星际”试验对火星基地的建设能提供哪些参考?[思维线索]主要从材料中“绿航星际”实验平台取得的成就方面分析。
答案:“绿航星际”实验平台由植物舱、乘员舱、生保舱和资源舱组成,它基于生态学原理,通过植物培养、废水废物处理、大气调控等多个功能单元的协作,基本实现了志愿者所需氧气、水以及部分食物的再生式供应。
三、热点问题聚焦热点聚焦流星雨【热点关注】美丽而神秘的流星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天文现象之一。
2018年,英仙座流星雨极盛期出现在8月13日凌晨4时前后,我国各地天文爱好者领略到英仙座流星雨的神韵。
【热点素材】作为常年流量稳定的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是每年暑期重要的天象。
地理知识教案

地理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大地形和水系- 山脉、平原、高原的定义和特征-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系的分类和分布2. 气候与气象- 气候和气象的区别和联系- 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不同气候带的划分和特征3. 自然资源- 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不同地区的农业、能源、矿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4. 人口与城市-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规律- 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的意义5. 文化与环境- 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 环境问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地理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促进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图表等形式,介绍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点。
3. 探究式学习: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地理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思维脉络。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关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形成小组报告,分享讨论成果,评价小组表现。
3. 个人作业:布置个人作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评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展示设备:用于介绍地理知识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归纳1、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的能量,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
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产生的。
从波长来看,组成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波长较短,故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2、太阳活动:我们可以认为太阳和地球一样,在太阳的外部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可以分为光球层(我们肉眼看到的部分),色球层和日冕层,所谓太阳活动就是太阳的大气层不稳定引起的,包括光球层的黑子,色球层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
3、二十四节气:我国先民在长期的观察和农业生产出总结出来的一种反应天气变化和物候变化的时间标志。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4]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4、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高原的总高度有时比山地大,有时相比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异较小,这是山地和高原的区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会有山地。
山峰:一般指单独的山顶。
山脉: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条山峰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称之为山脉。
山系:有成因联系并按一定延伸方向,规模巨大的一组山脉的综合体。
5、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
狭长延绵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可达3-4km。
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岭,称中央海岭,或称大洋中脊。
在四大洋中有彼此连通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全长达80000多千米,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
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
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
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6、火山:岩浆活动穿过地壳,到达地面或伴随有水气和灰渣喷出地表,形成特殊结构和锥状形态的山体。
7、峡谷:一种狭而深的河谷。
两坡陡峭,横剖面呈“V”字形,多发育在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山区,由河流强烈下切而成。
8、瀑布:也叫跌水,是河谷纵剖面岩坎上倾泻下来的水流。
主要由水流对河流软硬岩差别侵蚀而成。
9、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
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
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10、冲积扇:山地河流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以后,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11、三角洲: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冲积平原。
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上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
12、梯田: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
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13、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
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风蚀蘑菇是雅丹地貌中的一种类型。
13、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广布的地区,在外力作用下,尤其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因为形成这种地貌的岩石呈红色故称为丹霞地貌。
14、崮: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
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放眼望去,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成群耸立,雄伟峻拔。
例如孟良崮。
15、区分风化作用、风力作用以及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使岩石变得松软甚至破碎的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风力作用:风对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分布范围很广,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乃至湿润区均有分布。
干旱区由于具有燥多风、地表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裸露等自然特征,因那里的风力作用很强,成为荒漠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力,形成了与流水、冰川及重力等其他外营力塑造的地形全不同的景观16、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和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尘埃。
其中干洁空气基本不吸收太阳辐射,而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能少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一部分红外线。
大气中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尘埃吸收的地面的长波辐射。
17、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18、气温、热量、光照、日照时数的区别19、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20、大气环流:指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状况,具体的说就是包括三圈环流下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主要影响所以大陆的西岸)以及季风环流(主要影响大陆的东岸)。
21、大气活动中心:支配大气运动的大型高、低气压系统。
其位置和强弱反映广大地区大气环流的特点,其变化决定着冷、暖气流和天气、气候的特点。
一年四季都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为永久性活动中心,只在一定季节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为半永久性活动中心或季节性活动中心。
例如:亚洲高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等,其中夏威夷高压对我国夏季的降水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22、潜水和承压水:23、河流、干流、支流、流域、水系、分水岭河流:通常是指陆地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河流一般是在高山地方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般的终点。
24、水库:一般的解释为“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
”它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
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
有时天然湖泊也称为水库(天然水库)。
水库规模通常按库容大小划分,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等。
25、水利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天然水源。
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包括江、河、湖、海中的水流,地下潜流及沿海港湾和潮汐等。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可对防洪、除涝、灌溉、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捕捞、淡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26、水力资源:水力资源是能源之一,属水域水力资源的范畴,是水利资源的一部分。
通常指河流或潮汐中长时期内的天然能量或功率,单位为千瓦或马力。
通过水力发电工程开发利用,将水流体中含有的能量天然资源,转化为人类利用的能源,例如水力发电。
能量大小决定于水位落差和径流量的大小。
27、生物能: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部的能量。
生物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的能量,物质循环系统,使秸秆(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
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中的生物能以沼气的形式缓慢地释放出来,解决燃料问题;二是建立“能量林场”,“能量农场”,“海洋能量农场”。
建立以植物为能源的发电厂。
变“能源植物”为“能源作物”,如“石油树”,绿玉树,续随子;三是种植柑蔗,木薯,海草,玉米,甜菜,甜高粱等,不仅有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植物残渣又可以制造酒精以代替石油。
28、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集合体。
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29、雪线: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的海拔高度。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30、人口性别比: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
若是某地的人口性别比为103,就表示这个地区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若是某地的人口性别比为98,,则表示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若是性别比为100,则表示男女人口数量相等。
31、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32、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33、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
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
34、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从占用土地的情况看,首先可以把城市分为城区和郊区两大工业区、住宅区等等,我们把这些区统称为城市的功能分区。
而郊区则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一般不算在城市的功能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