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黄中药材的毒性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黄在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药物减毒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揭示炮制过程对大黄药效的影响机制,为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大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泻下、利胆、抗炎等。

然而,由于大黄的药效成分复杂,其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此,通过炮制工艺改善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作用的研究,以期为优化中药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二、大黄炮制工艺简介大黄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蒸制、炒制、酒制等。

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蒸制法进行实验研究。

蒸制法通过蒸汽加热大黄,达到软化药材、改变药效的目的。

三、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与处理:分别采集炮制前后的新鲜大黄样品,进行清洗、干燥、粉碎等处理。

2. 化学成分分析: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扫描法等,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 减毒效果研究: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黄炮制前后的药效变化及其对毒副作用的改善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大黄在炮制过程中,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所变化。

其中,某些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含量降低,而一些具有抗炎、利胆等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2. 减毒效果研究结果: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经过蒸制处理的大黄,其泻下作用减弱,毒副作用降低,而抗炎、利胆等作用增强。

这表明炮制过程能够优化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五、讨论1. 化学成分变化分析: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其炮制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可能与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成分的降解与转化等因素有关。

2. 减毒机制探讨:大黄的减毒作用可能与部分具有泻下作用的化学成分含量的降低有关。

此外,其他化学成分可能在大黄炮制过程中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使其药理作用得到了改善和优化。

大黄类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综述

大黄类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综述

02
生物色谱技术
用于大黄类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03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用于大黄类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临床分析方法
临床药理学方法
用于研究大黄类药物在人体的药动学、药效学、 安全性等。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
用于研究大黄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及其影响 因素。
临床免疫学方法
用于研究大黄类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 作用机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总结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 方法,可用于大黄类药物的成分分析。
详细描述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分离和鉴定大 黄类药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和非挥发性成分 。该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可以 检测到痕量级的成分。通过使用不同的离 子源和检测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还 能够提供丰富的化学信息,有助于深入了 解大黄类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04
大黄类药物分析方法研究的前沿与挑战
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要点一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HPLC-MS)
HPLC-MS在分析大黄类药物的成分和结构方面具有高 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提供化合物的准确定性和定量信 息。
要点二
毛细管电泳技术(CE)
CE技术在分析大黄类药物的复杂成分方面具有高效、 快速和高灵敏度的特点,能够解决HPLC法在分析大黄 类药物时的难题。
加强方法学验证,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建立和完善大黄类药物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提 高其在药物筛选和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多组分同时测定
大黄类药物中多种化合物同时存 在,且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发展 能够同时测定多种化合物的方法 ,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大黄类药物 的药效和药理作用。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黄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广泛的药理作用。

然而,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且部分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此,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不仅可以改变其药性,还能降低其毒副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在减毒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多糖、黄酮类等。

其中,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泻下、利胆、抗炎等作用。

然而,长期或大量使用大黄可能导致胃肠道刺激、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大黄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蒸制、炒制、酒制等。

这些炮制方法能够改变大黄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其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

(一)蒸制法蒸制法是常用的大黄炮制方法之一。

蒸制过程中,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会有所降低,同时会增加一些新的化学成分。

这些新的化学成分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同时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

(二)炒制法炒制法能够使大黄中的部分化学成分发生降解或转化,从而改变其药理作用。

例如,炒制后的大黄中某些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使其泻下作用减弱,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增强。

四、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一)蒽醌类化合物经过炮制后,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有所降低,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蒽醌类衍生物。

这些衍生物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二)其他化学成分除了蒽醌类化合物外,大黄中还含有多种其他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在炮制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大黄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

例如,多糖、黄酮类等成分在炮制过程中可能发生降解或转化,产生更多的活性成分。

五、减毒研究通过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可以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减毒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药效学研究通过药效学研究,了解大黄炮制前后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同时,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找出最佳的炮制方法,以降低毒副作用并提高药效。

“大黄”虽好也要慎用.docx

“大黄”虽好也要慎用.docx

“大黄”虽好也要慎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因胆囊炎、胆管结石动过两次手术,以后数次旧病复发入院治疗。

偶尔看到一篇介绍中药大黄的文章,称其是中药中的“将军”,无坚不摧的“乱世良将”,具有消炎利胆、疏肝泻火、减肥除脂、止血、降压、消胀、通便等功能。

我翻出尘封的病历,从医生的处方中,发现确有大黄成分。

时隔不久,我又一次旧病复发。

在老中医开处方的时候,我趁机把我在书上看到的有关大黄的知识向他求证。

这位老中医听完我的叙述,想了想说:“或许大黄对你这种病会有一定疗效,可以试试。

”于是给我开了两张处方,说:“这张药方先吃3服,另外1张处方是大黄的用法,每天泡2片,连泡5天,以后每天用1片就可以了。

”遵医嘱,10天后病愈。

由于平时嗜好乌龙茶,为保今后能平安无事,我试着将大黄、决明子与乌龙茶同时泡饮。

20余年来,由于坚持服用大黄乌龙茶,旧病再未复发,虽偶有不适,终未发展到不思饮食的地步。

不仅如此,刚凸起的肚子以及偏高的血压也逐渐消失了。

这一切,除适当运动、控制饮食外,都得感谢我的好朋友———“大黄将军”。

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郭天喜主任医师点评:大黄别名“将军”,性味苦寒,药理作用具有导泻、利胆、抗菌消炎、降脂、利尿、止血等功效。

李先生曾因胆囊炎、胆石症2次手术,后旧病复发,所言胆道堵塞,想必是又患了肝内结石或胆管结石。

服用大黄后,由于该药的导泻利胆作用有效地疏通了胆道系统,并随之排出了结石,从而使病情得以缓解。

研究证实,大黄具有降脂作用,因而李先生的凸肚、高血压得以缓解。

这里要强调的是,大黄的降脂作用是有限的,仅靠大黄就使得“将军肚”、高血压得以消失,也未免太夸大了大黄的作用,还需要配合适当的运动,控制饮食等综合治疗才能奏效。

大黄在祖国医学上,确实是味好药,但是,“是药三分毒”,久服大黄可引发肝硬变、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因而,在此规劝那些长期靠大黄治便秘的患者,要慎用。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一、概述
大黄,又称黄连、赤黄、巴黄等,是中草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大黄为蓼科植物大黄的根和根茎,具有血草、活血化瘀、泻火和通便的功效。

本报告对大黄进行了综合研究,包括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二、化学成分
大黄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酮苷、大黄酚、大黄蒽醌、黄酮类化合物、大黄素甲酸酯等。

三、药理作用
1. 活血化瘀: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及不适。

2. 血草:大黄含有草酸,具有降低血草含量、增加尿酸排泄的作用,可作为血草药物的辅助治疗。

3. 泻火:大黄含有大黄素甲酸酯,具有泻火的作用,有助于清热解毒。

4. 通便:大黄中的大黄酚具有通便作用,对缓解便秘具有一定效果。

四、临床应用
1. 大黄可作为峻下药使用,用于治疗便秘、积热和胸腹肿痛等症状。

2. 大黄可作为活血化瘀药使用,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淤
血等症状。

3. 大黄可作为清热解毒药使用,用于治疗火热上冲、口疮、湿疹等症状。

五、安全性评估
大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但过量使用容易引起胃肠道刺激,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对于孕妇、儿童、慢性腹泻及病态肠道机械性阻塞者不宜使用大黄。

六、总结
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血草、泻火和通便的功效。

大黄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控制剂量,防止过量使用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应慎重使用大黄。

大黄肝毒性及减毒对策研究

大黄肝毒性及减毒对策研究

大黄肝毒性及减毒对策研究白晶;孙向明;刘泉;王翀【摘要】大黄为临床常用药物,近年来,有关其毒性的报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近年来有关大黄肝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全面综述,并结合中药配伍及组方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减毒对策。

为临床安全应用大黄和最终实现大黄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参考依据。

%Rhubarb is widely used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east Asia for a long time .In recent years , more and more reports about its toxicity cause for concern , which has become a world focus of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 hepatic toxicity of rhubarb was reviewed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vides a basis for safety evaluation and appropriate use of rhubarb .【期刊名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529-531)【关键词】大黄;肝毒性;减毒对策【作者】白晶;孙向明;刘泉;王翀【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 国家教育部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 国家教育部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 国家教育部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 国家教育部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177大黄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其味苦,专以清泻为功,荡涤肠胃积滞,推陈出新,以达安和五脏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蒽醌类、二蒽醌类等成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致泻、保肝利胆、保护心脑血管、降血脂以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等多种作用[1-4].大黄除应用于便秘外,还广泛用于慢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临床治疗.然而,近年有报道大黄中某些成分对机体的肝肾功能和结构造成损伤,长期或不合理应用可能引起肝肾损害.肝脏不仅是大黄产生药效的靶器官,也是其毒性反应的潜在靶器官之一,表明大黄具有保护肝脏与肝毒性的双向的量-效/毒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大黄肝毒性的作用途径和毒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依据炮制理论和配伍原则提出相应的减毒对策,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1 大黄的肝毒性研究大黄在一定剂量下对正常动物表现出肝损伤作用即诱导肝纤维化.大黄对肝脏具有保护和损伤的双向作用,较低剂量大黄对CCl4造模动物有保护肝脏作用,随着大黄用药剂量增加,大黄的治疗作用下降,且造模动物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各正常动物组与空白组比较,生大黄各剂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透明质酸,层粘蛋白,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具有明显差异.并且生、熟大黄等剂量情况下,TGF-β1具有明显差异.肝组织病理实验表明生大黄在低剂量组(2.0 g生药/kg)即观察到汇管区和间质纤维组织出现轻度增生,汇管区或间质也多有轻度淋巴细胞浸润.熟大黄组随剂量增大,由散在的轻微肝细胞小空泡样变性转化为弥漫性的轻中度中小空泡变性,并且在汇管区及肝胞膜部位观察到轻微的纤维组织增生.熟大黄的疗效优于生大黄,而毒性作用相对较低,提示炮制具有减毒增效作用[5-6].王清秀等[7]进行了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大黄连续给药6个月,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为10 g/(kg·d),无明显毒性反应的剂量为2.5 g/(kg·d),相当于临床常用剂量10 g的15倍, 肾脏是大黄毒性作用产生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肝脏也同时是其毒性作用靶器官之一,此毒性损害是可恢复的.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大黄素处理后大鼠血浆、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中发现,血浆中肌氨酸,3-羟基丁氨酸和异丁酸盐升高,而乳酸、酪氨酸、丙氨酸、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明显下降;而尿液中肌酐/肌酸、乳酸、醋酸盐、葡萄糖和各种氨基酸亮明显升高,而柠檬酸盐、马尿酸、牛磺酸、2-酮戊二酸和甘氨酸含量水平下降,肾组织萃取物中醋酸盐、血酮和肌酐/肌酸明显增加,而乳酸和胆碱/磷酸卵磷脂下降.从肝脏酶学表现来看,小鼠给药大黄8 g/(kg·d)剂量组谷丙转氨酶及γ-转肽酶明显升高,肝脏的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升高,肝细胞开始出现肿胀及胞浆脂肪变性,肝小叶中央静脉受到挤压管径随之变窄.脂肪变性及管腔变窄现象随大黄剂量增加而明显加重,大剂量组(32 g/(kg·d))小鼠肝脏组织空泡样变性明显[8].对大黄的肝毒性研究不仅有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对其毒性作用物质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雷湘等[9]测定大黄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一次性灌胃给药后(0.2mL/10g),对脏器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中毒小鼠肝肿大,肝细胞和细胞间隙内均有瘀血.王青秀等[10]在大鼠连续灌胃给药16天毒性试验中发现大黄素引起肝脏脏器系数明显增高,且呈剂量依赖性.大黄素对大鼠肝药酶的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给药剂量大于170mg/kg时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活性有轻度诱导作用,对总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YP1A1/2、-2B1/2、-2E1酶活性均有轻度的诱导作用.大黄素是大黄中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大黄素同时对CYP450活性,尤其是细胞色素CYP1A1具有一定诱导作用,因此大黄素也可能是大黄中潜在的毒性物质基础之一.王建平等[11]以1 g/mL大黄生药量对小鼠致毒的剂量依据,对大黄鞣质有效部位进行了小鼠体内毒性实验观察.给药后小鼠肝脏指标上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鞣质部位有潜在肝脏毒性,病变肝脏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部分肝细胞轻度水肿,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病变严重者表现为点状坏死散在分布.王伽伯等[12]考察了大黄毒副作用与年龄的相关性,幼年和老年大鼠对大黄的耐受性具有显著性差异,老年大鼠对高剂量大黄(40 g/kg)的毒性作用较幼年大鼠更为敏感,大黄肝毒性的发生可能是白介素介导的炎症反应机制,白介素-6和白介素-8均升高,并可在肝窦区观察到枯否细胞活化和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大黄临床用于老年人需严格控制用量和周期.2 大黄的减毒对策2.1 炮制减毒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处理,其化学物质基础会发生变化,药效和临床应用亦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生大黄泻下作用力猛,易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制大黄攻下作用缓和,却增强了活血化瘀等作用.邢小燕等[13]报道了生大黄高剂量组(40 g·kg-1·d-1生药)用于慢性肝损伤动物16周后,有一定的肝脏蓄积毒性,转氨酶活性与正常组相比显著性升高.熟大黄总提取物出现毒性作用的最小剂量为40 g/kg(相当于临床常用剂量的240倍),生大黄总提取物出现毒性作用的最小剂量为20 g/kg(相当于临床常用剂量的120倍),表明大黄经过炮制处理后毒性下降明显,进一步充分验证了中药炮制减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2 配伍减毒中药配伍因为相互配用从而减轻或消除了药物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按照七情的原则进行选药配伍,神农本草经录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相使者,有相畏、相杀者,有相恶、相反者.其中相畏、相杀是利用药物药性的相互对峙以解除其中一种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刑小燕等[13]比较了大黄蟅虫丸与生大黄总提取物出现毒性作用的最小剂量分别为44 g/kg和20 g/kg(相当于药典最大用量的220倍和40倍),表明大黄经过合理配伍后,可以起到降低毒性保存药效的作用.大黄与甘草、黄连配伍后及在泻心汤中均显示大黄肝毒性有所降低.大鼠在给药大黄总提物18 g/kg(大黄生药) 两周后就表现出一定肝毒性,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呈不同程度地升高.大黄+甘草组和大黄+黄连组谷丙转氨酶均显著低于大黄组(P<0.01),泻心汤组与大黄组相比,谷丙转氨酶显著降低(P<0.01) [14].3 结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中药的临床用药有其特殊性,具有药物组方复杂,用药周期长,作用的靶器官不专一等特点,使得中药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变得更为复杂.中药大黄为四大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中药制剂中约有十分之一的品种含有大黄,而且在减肥降脂、美容等保健品均含有大黄.虽然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使用大黄是安全的,但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大黄引起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大黄毒性研究和其安全性评价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最大限度发挥药效的前提下减轻或消除大黄的不良反应,将会成为研究的趋势和重点.临床应用时应辩证用药,肝肾损伤患者应用时需要调整剂量,同时进行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长期应用或合并用药时要注意定期监测其肝肾功能,加强对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上应用不同病症时,应针对性选择不同炮制品或配伍其他药材应用,制定适宜的剂量和用药周期.同时大黄的成分复杂,毒性物质基础不明确,应近一步提取单体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相应的体内外研究,建立适合中药特色的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方法,将物质基础、机体状态以及作用机制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性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完善炮制减毒、方剂配伍减毒等减毒机制的科学研究,也为其他中药提供全新研究思路和参考实例,最终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参考文献:[1] 李强. 大黄药理与临床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5(4): 165-166.[2] HUANG Q, LU G, SHEN H M, et al. Anti-cancer properties of anthraquinones from rhubarb[J].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 2007, 27 (5):609-630.[3] PECERE T, GAZZOLA M V, MUCIGNAT C, et al. Aloe-emodin is a new type of anticancer agent with selective activity against neuroectodermal tumors[J]. Cancer Research, 2000, 60 (1): 2800-2804.[4] SRINIVAS G, BABYKUTTY S, SATHIADEVAN P P,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emodin action: transition from laxative ingredient to an antitumor agent [J].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 2007, 27(5): 591-608. [5] 王伽伯, 赵海平, 肖小河.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北京: 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 2010.[6] WANG J B, ZHAO HP, ZHAO Y L, et al. Hepatotoxicity or hepatoprotec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the paradoxical effect of the Chinese herb Rheum palmatum L. in treating rat liver injury [J]. Plos one, 2011, 6( 9): e24498.[7] 王清秀, 吴纯启, 廖明阳. 大黄及其主要成分的毒性毒理研究[J]. 毒理学杂志, 2007, 21(4): 301.[8] 由田, 杨骥, 吕晶玉. 过量大黄对小鼠肝脏细胞的毒性作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8, 17(3): 303-307.[9] 雷湘, 陈刚, 陈科力, 等. 大黄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 24(1): 291.[10] 王青秀. 大黄及其主要成份的毒性毒理研究[D].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46-48.[11] 王建平. 大黄有毒物质基础的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4: 63-64.[12] WANG J B, KONG W J, WANG H J, et al. Toxic effects caused by rhubarb (Rheum palmatum L.) are reversed on immature and aged rats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1, 134 (2): 216-220.[13] 邢小燕.基于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大黄毒性观测与合理制用研究[D].郑州: 河南中医学院, 2007. 67-68.[14] 柴宝娟, 李祥, 陈建伟. 大黄配伍前后对大鼠肝肾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 28(3): 66-69.。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黄是一种广泛用于中医药的草本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泻下、利胆、解毒等。

然而,由于生大黄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提高其安全性和药效。

本文旨在探讨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减毒效果的影响。

二、大黄炮制前的化学成分大黄炮制前,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苯酚类、鞣质类等。

其中,蒽醌类是主要的有效成分,具有泻下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毒性。

此外,其他化学成分也会对大黄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大黄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降低其毒性,提高疗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炒、煮、蒸等。

其中,炒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高温加热使大黄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其毒性并提高疗效。

四、大黄炮制后的化学成分变化经过炮制后,大黄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

其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会降低,同时苯酚类、鞣质类等成分的含量会有所增加。

此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化学成分,这些新成分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和更低的毒性。

五、大黄炮制前后的减毒效果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后,大黄的毒性明显降低,同时其疗效得到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使其中有毒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降低,而其他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此外,新产生的化学成分也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更低的毒性。

六、大黄炮制后药理作用的研究大黄炮制后,其药理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原有的泻下、利胆、解毒等作用外,还可能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新的药理作用。

这些新的药理作用可能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关。

七、结论本文通过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效果的研究,发现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后,大黄的毒性明显降低,同时其疗效得到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使其中有毒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降低,而其他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大黄药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大黄药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现代药物化学研究显示,大黄中的化学成分在 160 种以上,主要包括蒽醌类、蒽酮类、有机酸、 糖类等,其中蒽醌类与蒽酮类占比最高,有学者对 大黄进行酸水解处理,分离出来的蒽醌类衍生物有 8 种以上 [3]。 2 大黄的药效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2.1 泻下攻积作用 泻下攻积为大黄最基本的功 效,许多用于治疗便秘的方剂,如大承气汤证、调 胃承气汤证等,君药均为大黄 [4]。现代药理学研究 发现,大黄的泻下作用与蒽醌类化合物有关,其糖 苷及游离形态均可发挥泻下作用,前者效果更明显, 泻下作用最强的成分是番泻苷 [5]。
此外,大黄还可以治疗胰腺炎,改善胰腺血液 微循环,抑制胰腺分泌功能。大黄素、大黄酸、大 黄酚等组分可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有效提升大鼠 腹腔内巨噬细胞 mCD14 的表达水平,促使其吞噬 已经凋亡的细胞,减轻胰腺炎症 。 [21] 2.5 大黄的其他功效 除上述常规药效外,大黄 还具有保护脑组织、减轻脑损伤、降低胆固醇与 血脂等功效。大黄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在中风患者 的治疗中得到证实,主要表现为防止脑组织继发损 伤、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等 。 [22] 有研究将大 黄素用于肥胖小鼠,发现小鼠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 化均明显减少,这一研究开辟了大黄素降脂、减肥 作用的研究方向 。 [23] 大黄素中含有的蒽醌类化合 物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避免肠道吸收过多外源 性脂质 。 [24]
[6] 轩弘源,陈瑞,俞琦,等 . 肠道菌群转化对 42 种中药主成分 含量及抑菌效果的影响 [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41(1): 7-12.
[7] 白宛鑫 . 大黄煎煮提取有效成分变化及对小鼠肠推进作用的 研究 [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1.
[8] 王冰,李德干 . 生大黄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J]. 辽宁医学杂志, 2013(3):146-14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欧阳光明(2021.03.07)GRADUATE THESIS 论文题目:大黄中药材的毒性研究学生姓名:XXX专业班级:11级学院:指导教师:XX 教授2015年5月30日摘要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大约8000多种中药制剂,而在这所有中药制剂中约有800多种制剂里面存在大黄的成分,大黄是我国四种常用药材中最常用的一种,可见大黄是治疗许多疾病中非常重要的一味药材,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上。

大黄与人参、附子、熟地并称中药“四大金刚”,大黄在中药材所占据的地位有目共睹。

但是根据以往的观测和研究,发现大黄有可能会导致肝脏中毒或者有致癌的潜在风险,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大黄中主要成份的毒性比较研究,以及不同地区大黄关于毒性机制研究报道却很少。

大黄在临床治疗上应用非常地广泛,通常情况下使用大黄是没有风险的,但是长时间的或者过多的摄取则会出现一些毒性反应,因此,本篇论文将采用整体动物实验、DNA的微阵列技术等方法研究分析相关数据和并探讨研究产自不同地区的大黄的胃肠毒性,以及大黄中主要成分的毒性研究,并通过科学合理使用炮制,配伍和统一品种等解毒机制,整理一份大黄质量标准。

从而加强对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改善,为大黄的广泛使用和加快中药现代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黄;毒性;现代研究;减毒对策AbstractAccording to statistics, currently there are more than 8000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and in al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gent about 800 kinds of reagents are rhubarb, rhubarb is China's four kinds of comm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 visible rhubarb is very important in many diseases of medicinal treatment, and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medicine. Rhubarb and aconite, radix ginseng, Chinese medicine and said "big fou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of Rhubarb in the position of be obvious to people. But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found that rhubarb could lead to liver toxic or carcinogenic potential, but so fa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oxicity of the main components in rhubarb, and different areas rhubarb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mechanisms of toxicity are few.Rhubarb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ials, general use of rhubarb is not dangerous, but often eat too much or may have some toxicity, therefore,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 and to explore and study from the side effects of Rhubarb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icroarray technology to study the method of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whole animal experiment, DNA,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main components, toxicity in rhubarb, rhubarb finishing a quality standard, through processing, compatibility and unification of varieties and other methods, strengthen the adverse reactions to these drugs improv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widespread use of rhubarb and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 Rhubarb; toxicity; modern research; attenuated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 ABSTRACT . (I)第1章绪论 01.1大黄的临床反应 0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第2章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 (2)2.1植物形态 (2)2.1.1掌叶大黄 (2)2.1.2唐古特大黄 (2)2.1.3药用大黄 (2)2.2产地分布 (2)2.3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毒性试验比较 (2)第3章大黄毒性反应现代研究 (4)3.1阻滞脾胃、损耗元气 (4)3.2肝损害 (4)3.3继发性便秘 (4)3.4肾损伤 (5)3.5三致作用 (5)3.6长期毒性研究 (5)3.7影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引起的毒性研究 (6)第4章减毒对策 (7)4.1规范品种,统一标准 (7)4.2炮制减毒 (7)4.3配伍减毒 (7)4.4其他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谢辞 (12)注释 (13)附录 (14)第1章绪论中药材的使用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中医药学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传统中药材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广受患者的一致好评。

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医药已经不仅仅在中国传统医学上占有一席之地,WHO也已经开始留意中药材对人类的健康的影响。

中药的安全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

因此,许多国家希望通过于WHO合作,以达到对自己国家卫生部门草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鉴定。

但是传统的中药材均是根据以前的经验应用于临床治疗,却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作为参考。

虽然在目前医疗保健系统中,中药以有全性高、副作用相对小的优势著称,但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只要是药,都具有两面性,每一种中药的临床反应都是不一样的,传统医药学与机体之间也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指的是用药后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对于患者的治疗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用药后造成一些意外反应用,从而进一步对身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1.1大黄的临床反应大黄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功能是泻下,我国现存在45个品种和2个亚种大黄,但是目前能载入《药典》的大黄品种只有3种,即药科植物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

我国最常用的四大药材其中就包括大黄,可见,大黄不仅是治疗普通疾病的重要药材,并且在一些疑难杂症方面,大黄也显示出了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大黄在我国医药上使用越来越广泛。

大黄的使用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中最常用同时也是最古老的一种药材。

因为大黄的主要功能是泻下,同时随着人们对健美和时尚追求的提高,许多大黄中成药在减肥、美容等方面越来越受到推崇。

调查发现,市场上大部分的排毒养颜胶囊都含有大黄,但曾因长时间服用而导致继发性便秘,被消费者告上法庭。

《中药辞海》研究表明:因突然停止用药,不同程度地出现继发性的便秘的原因是它作用靶器官可能是结肠,不仅会影响结肠神经、细胞,还会使结肠黑发生病变,而且同时会增加细胞的癌变的概率。

中科院药物研究表明,大黄的作用不仅具有活血解毒、逐癖通经、祛热通肠的功用,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的作用,但一旦长时间服用,在某种程度上,这类药品会像毒品一样,让人产生依赖性甚至成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于临床治疗时不可高剂量和长时间用药,亦不可经常用药。

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因为很少出现因服用大黄而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中毒的事件,并且合适剂量的大黄还具有利尿等作用,所以被广泛地用于治疗肾功能不全、肝炎和慢性肾炎等疾病[1]。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目前一些文献表明,长时间或大剂量服用大黄可能会使肝肾中毒,甚至有致癌的潜在风险,但到目前为止结论仍然是一个巨大的争议,因为目前仅限于对大黄单一成分如大黄素的长期毒性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仅仅是针对于某一些动物,实验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中医的治疗需要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对大黄多种主要成分的毒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到目前为止大黄中分离鉴定元素达80余种,但是对大黄毒性成分研究也仅限于以蒽醌,蒽醌类等的毒性的比较和研究[2]。

而对大黄药理学和毒理学活性等却未见文献报道,大黄的主要毒性物质基础不明确,没有明确具体的毒理机制[3]。

所以利用整体动物实验,体外毒性试验并结合DNA的微阵列技术,全面系统地研究毒性大黄,寻找主要毒性靶器官以及大黄的主要有毒物质成分,探讨其可能的毒性机理才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黄毒性的重点方向。

另外通过比较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地区的大黄之间的毒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大黄毒性进行客观真实性的综合评价,为临床安全用药规范适应人群,及大黄的合理的使用剂量和治疗,以及对所谓的含有蒽醌类和其他有毒成分的中药研究与示范的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保障科学中药的巨大优势和良好的信誉,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2章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2.1植物形态2.1.1掌叶大黄多年生草本,茎高2米。

基生叶宽卵形,掌状5-7中裂,裂片呈窄三角形。

圆锥花序顶生,花紫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