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秘密 ——《森林之歌----容颜》赏析

合集下载

森林之歌观后感

森林之歌观后感

森林之歌观后感《森林之歌》是一部描述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纪录片,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森林景观和生物物种,唤起观众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观看这部片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与自然共生的重要性。

自然的壮丽与多样性在《森林之歌》中,我被片中展示的风景所震撼。

从广阔的雨林到蓬勃的森林草原,每一个地方都展现着自然的壮丽之美。

影片通过精美的镜头和音效,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仿佛亲临其境。

不仅如此,片中还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物种。

我真的被片中展示的各种珍稀动物所吸引,他们的美丽与独特性令人难以忘怀。

从美洲豹到食肉动物,从雀鹰到蝴蝶,每一种生物都展现了它们的独特天赋和适应力。

这种多样性提醒着我们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森林之歌》中,我不仅仅是欣赏到了自然的美丽,还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片中描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人类过度干扰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后果。

人类依赖于森林提供的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如食物、清洁的空气和生态平衡。

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民族群体依靠森林中的狩猎、捕捞和农耕等活动为生。

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谦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片中也提到了人类过度开发森林资源、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为。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管理和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否则,我们将面临水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后果。

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森林之歌》通过展示自然的美丽和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关系,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并珍惜我们拥有的资源。

片中描述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是如此宝贵,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保护它们。

同时,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向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不仅仅是政府和环保组织,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浪费、节能减排、支持环保组织等方式,为自然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森林里的秘密》 文章解读

《森林里的秘密》 文章解读

《森林里的秘密》文章解读森林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拥有许多神秘而令人着迷的景象。

《森林里的秘密》这篇文章将通过对森林中的种种奇妙现象的解读,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探索其中所隐藏的秘密。

一、声音的奇迹森林里有许多奇特的声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鸟儿的鸣唱。

每天清晨,一阵鸟儿争相竞唱的声音会将整个森林瞬间填满。

这些鸟儿的嗓音虽小,却能在无数树木间回响,形成一首自然交响乐。

而除了鸟儿的歌声,森林中还隐藏着许多其他声音的来源。

例如,小溪的流水声、树叶的摩擦声、动物的脚步声等等。

这些声音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让人陶醉其中。

二、植物的沉默交流在森林里,植物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奇妙的交流方式。

虽然没有声音,却通过化学物质发出信号与周围植物进行沟通。

这种沉默交流的方式被称为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传递。

以某一种植物受到攻击为例,它会通过挥发化合物的方式向周围的植物发出信号,警告它们可能的威胁。

这些化合物可以迅速传递,使得整个森林中的植物能够保持高度警惕,保护自身免受伤害。

三、动物的相互依存在森林里,动物之间虽然各有不同的种类和特性,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每个种类的动物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以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以食物链为例,猎食者追捕食肉者,食肉者追捕食草者,而食草者则依靠植物为生。

这一连锁的依存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保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森林中的养生秘密森林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森林的空气中充满了负离子,这种物质可以有效清洁空气,并具有舒缓压力、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在森林中散步,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能量,舒缓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森林中的植物还具有许多药用价值,被用于各种传统医学中。

例如,一些草药可以缓解疼痛、抗感染,而其他植物则被用于制作美容产品。

森林中的秘密植物资源,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总结:《森林里的秘密》这篇文章通过解读森林中的奇妙现象,带领读者了解了森林的神秘之处。

《森林的秘密》 文章解读

《森林的秘密》 文章解读

《森林的秘密》文章解读森林的秘密森林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蕴藏着无数的秘密,这些秘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往往被忽略或者不为人所知。

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森林时,我们会发现它的种种秘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第一节:森林的生命之源森林是生命的来源,它不仅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新鲜空气,还为我们提供了食物和庇护。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拥有广阔的植被覆盖,还是无数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在森林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树木、花朵和草地,它们共同创造了美丽而宁静的景色。

第二节:森林的秘密生物世界森林中隐藏着许多神秘和奇特的生物,它们构成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从小昆虫到大型哺乳动物,每个生物都在森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很多已经灭绝的物种也曾经生活在森林中,它们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科学研究材料。

第三节:森林的自然景观森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从高大的红杉树到迷人的湖泊和瀑布,森林中的景色多种多样。

沿着蜿蜒的小径在森林中漫步,绝对是一种享受。

森林中的自然景观也是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品的灵感之源。

第四节:森林的生态系统森林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相互依赖的物种和生物连锁反应。

例如,树木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源,而鸟类和昆虫则帮助传播花粉和种子。

森林中的植被还有利于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并阻止水土流失。

通过研究森林的生态系统,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为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结论:森林的秘密是无穷的,我们只需用心去发现。

通过了解森林的生命之源、秘密生物世界、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保护大自然。

保护森林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持续享受森林带来的益处,更是为了能够留给后代一个美好的环境。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森林,保护地球的未来。

细读穆旦《森林之魅》

细读穆旦《森林之魅》

细读穆旦《森林之魅》作者:李俏梅;文章来源:名作欣赏诗剧(或称“拟诗剧”)是穆旦非常喜欢用的一种形式,每当他要表达对于这个世界的根本性思考的时候,他都要使用这种庄严而宏大的形式,比如他的《隐现》《神魔之争》《神的变形》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以下简称《森林之魅》)都是这样的作品。

而在这几个颇有分量的作品中,《森林之魅》是有它的独特魅力的,它的结构简单,戏剧形象最少,却以最充沛的感性描写表达出了复杂多层的内涵。

下面我就从诗剧形式、语言魅力以及作品的复杂内涵等三个方面对此诗进行细读,发掘它的独特魅力。

一、形式给此诗带来什么?穆旦是新诗“戏剧性”实践里走得最远的一个人。

关于为什么此时的现代诗歌都如此钟情于戏剧化的表达,戏剧化表达超越单向度直接抒情的优越性,许多论者都有很好的概括。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戏剧化表达在此诗中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说形式就是意义,那么这种形式给这首诗创造了怎样可能的意义空间?穆旦的戏剧化表达在此诗中具体化为简单的诗剧形式,仿古希腊悲剧的形式。

叙事性不强,只有两个戏剧形象:一个是森林,一个是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形象“人”。

前面部分是他们之间的独白和对白。

最后一个部分是“祭歌”,相当于古希腊悲剧结尾时的“合唱队”的合唱,题目中“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的“祭”的含义从此透出。

从“祭”这个题目来看,战争中士兵的死难是一个从前的事件。

事实也的确如此。

一九四二年,穆旦参加杜聿明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战场抗日,其中经历的一次最悲惨的战役就是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

“野人山”就在胡康河谷,那里山险林密,瘴疠横行,传说有野人出没,当地人就把那方圆几百里的无人区叫做“野人山”。

穆旦最初的题目就叫《森林之歌——祭野人山上的白骨》。

从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年,穆旦写此诗的年月,战士们已经死去三年了。

表达对他们的怀念、痛惜或者赞颂,一般地说,都应该是一个回忆性的抒情角度,所写事件是一个过去了的事件,就像他一九四七年所写的短诗《他们死去了》。

《丛林之歌》读后感

《丛林之歌》读后感

《丛林之歌》读后感《丛林之歌》是一部让人深深沉醉的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丛林中的美丽与残酷,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只年轻的狮子,它在丛林中成长,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挑战,最终蜕变成为一只强大而自信的领袖。

作者通过狮子的视角,展现了丛林中的生存法则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让人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在丛林中,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使命,它们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态系统。

狮子作为食物链的顶端,承担着保护群体和领导群体的责任,它们需要不断地面对挑战和危险,才能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然而,丛林中并不只有残酷和竞争,也有友爱和合作。

作者通过描写狮子和其他动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生态观念,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里,每个生物都在不断地奋斗和成长,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努力。

狮子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坎坷和困难,但它始终坚定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通过《丛林之歌》,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保护和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需要像狮子一样坚强和勇敢,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只有不断地奋斗和成长,我们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丛林之歌》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小说,它让人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保护和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需要像狮子一样坚强和勇敢,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只有不断地奋斗和成长,我们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愿我们都能像狮子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6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解说词

6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解说词

6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解说词中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森林之歌总述及分集解说词550分钟的纪录片,花了摄制组长达4年的时间。

11集的《森林之歌》,除前3集总论外,其余8集各指向一片有地域特色、气候带特征的森林类型:秦岭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红松针叶林、新疆胡杨林、藏东南高山林地、海南热带雨林、云贵高原山地森林、武夷山竹林、海上红树林。

这些地方大致反映出中国原始森林的版图构成。

第一集万木撑天森林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生命世界,它们每天承接这天赐的雨露阳光,吸吮着大地的乳汁,自由自在而又神秘莫测。

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与眷顾之情,总是通过森林来传达。

而人类改善环境的愿望,常常是借助森林的力量来实现。

绿色的森林,支撑起了人类的昨天和今天,也必将为人类的明天擎起一个绿意葱茏的世界。

因为,人类要生存繁衍下去,始终离不开森林的呵护。

万木撑天一场春雨过后,无数的小苗就这样在阳光下抽枝展叶,使刚刚从冬天里走出来的大地洋溢着勃勃生机。

在广袤的大地上,无尽的绿色森林成为最壮阔的生命景观,也使地球在无限的宇宙间格外美好、多情。

人类居住的这个可爱的星球,有40多亿岁了。

生命进化史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延续了大约30亿年,当由宇宙尘埃形成的地球从炽热状态降到适宜温度的时候,无机物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了相对简单的有机物,再逐渐衍生出蛋白质,生命出现了。

最初的生命出现在海洋,在漫长的生命进化中,一部分海洋生物离开了大海,爬上了陆地,这些简单的原始生命实体就是此后陆地上所有生命的祖先。

大自然耗费无数匠心,造就出日益复杂的生命进化系统,这些完成了从藻类向维管类植物进化的生命群体中,有一支更加奋发图强,翘首长空。

终于有一天,它们超越了同类,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这就是乔木。

乔木是生命进化的最伟大成果之一。

在今日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南极洲之外,都有乔木的存在。

它们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对环境的极强适应能力形成了自己的生命类群,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森林。

课题《森林之歌》

课题《森林之歌》

课题:《森林之歌》主讲:尤毓清教学内容:1、唱歌:《森林之歌》。

2、欣赏:《大森林的早晨》。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设计思路:通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展开歌曲所歌颂的森林,引导学生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美妙,热爱森林题材的音乐。

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茂密的森林》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和音乐课,环保意识强烈,热爱大自然。

可以以此为突破,通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和观赏大自然的景色,引发学生对歌曲的热爱。

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而有热情地演唱歌曲《森林之歌》。

2、欣赏赞美大森林的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森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森林之歌》。

教学难点:欣赏《大森林的早晨》,分析它的歌曲结构以及旋律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八音盒《幽灵公主》,引导学生开始了解有关森林的音乐。

提问:森林会唱歌吗?森林有音乐吗?二、唱歌《森林之歌》1、欣赏歌曲,鼓励学生表达对歌曲所描绘的景色?同时展示森林景色的课件。

2、表扬学生独特的音乐了解。

介绍歌曲演唱者。

展示演唱者的艺术简介。

3、教师范唱歌曲,介绍词作者和曲作者。

展示词曲作者的艺术简介。

4、教师钢琴伴奏歌曲,学生学唱歌曲。

5、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展示歌曲特点的课件。

6、表扬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提醒学唱歌曲时的难点。

7、学生分组互相学唱,教师钢琴伴奏。

8、教师伴奏,学生集体有表情(注意音乐的表情记号)的演唱。

展示歌曲中(后半拍起唱、唱好并唱准波音)课件。

展示歌曲中(三连音、切分、附点等节奏)课件。

三、音乐欣赏《大森林的早晨》1、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

那森林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2、鼓励和表扬学生,踊跃的发言。

展示课件:《大森林的早晨》画面及音乐。

3、介绍歌曲的演唱者。

展示演唱者的艺术简介课件。

4、介绍词作者和曲作者。

展示词曲作者的艺术简介课件。

3、提问:作品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

展示作品特点分析的课件。

浅析穆旦诗歌《森林之魅》

浅析穆旦诗歌《森林之魅》

浅析穆旦诗歌《森林之魅》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森林之魅》是穆旦一生诗歌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首。

该诗作于1945年9月,这一年是穆旦创作的第二高峰期(该年留存下来的穆旦诗作有25首,穆旦创作最高峰是1976年,即穆旦逝世前一年,存诗27首)。

本诗的创作背景是穆旦1942年参加赴缅远征军的经历,战败后部队被迫从“野人山”撤离,穆旦跟随队伍进入荒无人烟的胡康河谷,历经艰险终于活着穿越了那片令人畏惧的原始森林,拖着筋疲力尽的身体抵达印度。

这次经历给穆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死神逼近的体验从此烙刻在诗人的灵魂中,对于死亡的感受、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探索便成为了穆旦诗作中反复强调的命题。

《森林之魅》则是对于这次经历的一次直接表现,它不仅是穆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成就,也是研究穆旦的重要材料,其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都很高。

的流变中探索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森林之魅》标题之流变《森林之魅》的完整标题在不同的版本中变化很多并且有些复杂,因此这里将集中讨论本诗标题的改动。

先讨论主标题。

该诗公开发表在报刊杂志(即1946年7月的《文艺复兴》以及1947年7月的《文学杂志》)上时,主标题均为《森林之歌》,而当收录在三部诗集中时,主标题则变成了《森林之魅》。

从上述发表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穆旦诗集(1939-1945)》的发行时间稍早于刊载了本诗的《文学杂志》第二卷第二期,几乎是同时,仅差两月。

若修改时间的早迟与发行时间一致,那么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情况:穆旦收入诗集时已将题目改为《森林之魅》,其后发到刊物上又变回了《森林之歌》,而之后收录在不同的诗集中时则再次改成《森林之魅》。

这种情况显然不太符合常理,因此有理由推断,发于《文学杂志》的“森林之歌”的版本应该早于《穆旦诗集(1939-1945)》的“森林之魅”版本,可能由于刊物发行存在一个周期的问题,导致穆旦再次修改过的稍晚的版本已收入诗集并且自行印刷发刊,早已投稿的稍早的版本碍于种种既定流程而姗姗来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的秘密——《森林之歌----容颜》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的赏析,运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中国生态纪录片与其在法国发展的艺术角度上的区别于联系,论证了生态纪录片对于国民的生态意识有巨大作用的观点,得出了中法之间的生态纪录片在艺术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生态纪录片对于人们的生态意识有着强大的教化功能,促使人们跟随生态纪录片的角度去保护生态的结论。

关键字:生态纪录片保护一次奇妙的发现之旅:四年光阴,伴随着晨昏的交替,寒暑的更迭,探访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

在熟稔的人类社会之外,在被忘却的自然世界,生命在欢唱。

那人迹罕至的森林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与严酷,聆听最原始的歌声,记录生命的寂寞与灿烂、精彩与艰难、身前与身后,这是一个国家的森林版图,一个国家绿色的容颜。

作为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南到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每个不同的温度带,受水热和地区自身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森林植被景观。

从穿越北回归线到达海南尖峰岭:这里没有四季的区别,动物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雨季作准备。

到四月的西南山地,亚热带阔叶落叶林中,春天的气息已经非常浓郁;森林居民们已经察觉到了水热的变化。

接着是秦岭北坡玉兰花的花苞刚刚露出苗头——暖温带阔叶落叶林中的动物们还处于食物短缺期。

最后雪花还在飞舞的长白山,中国东北寒温带的针阔混交林的草木还未曾苏醒。

《森林之歌》为观众展示了一幅绝妙的中国森林画卷,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不同温度带上的森林植被都呈现在观众眼前。

从冰原,到大漠,从海洋,到高山,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森林里的居民,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奇妙适应性,这让它们经历了比人类历史长得多的时间,依然生机勃勃。

这部总时长550分钟,花费4年完成的纪录片,是我国生态纪录片的杰出代表之一。

从纪录片的制作方面来看。

《森林之歌》是一部鸿篇巨制、大型的影片。

这也是我国生态记录电影在影片类型选择上的一个特点。

即趋向于拍摄大型的电视纪录片。

所谓大型,是指题材广泛,包容量大,系统完整,具有高深的历史和审美价值,一般篇幅在3小时以上,并且能够构成一定规模传播效应的电视节目。

我国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造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从《丝绸之路》开始,就不断推出了多个享誉全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巧合的是,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超过80%的都是以“生态”和“自然”为题材。

虽然说《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再说长江》等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纪录片,但是他们都以宏观的视角介绍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样的类型选择一直延续到了进入21世纪后所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电视纪录片,例如中国首部生态电视纪录片《森林之歌》就有11集,每集50分钟。

与篇幅较短的电视纪录片相比,选择大型电视纪录片的类型更能达到完整的传播效果,而对于要表现生态主义的生态纪录片而言,相对丰富的材料和内容容易给人以真实性,更能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的意识。

当然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对创作者的要求也更高,拍摄制作的工作量也会增加。

但从事实来看,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都是非常认真和不断坚持的,像《森林之歌》从拍摄到播出整整花了4年时间,从这个层面来说,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保护生态的良知都是中国生态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宝贵经验。

对于法国的生态纪录片来说,其在类型上都并非是鸿篇巨制。

虽然有像《迁徙的鸟》一般,尾随着北半球各地的候鸟拍摄,材料丰富、内容真实;但也有像《帝企鹅日记》那样的只关注南极一隅的奥默克的帝企鹅繁衍过程的生态纪录片。

不仅仅在类型上,我国的纪录片在内容上也非常宏大。

也正因为这,我国多采用合作拍摄的方法,即和其他国家或者非播放机构的电视台合作,在拍摄策划完成后,就各司其职,各自完成拍摄任务,再后期统一制作成一个完整的纪录片。

比如,世界知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视传媒合作制作的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拍摄的杰出代表。

采取这样合作拍摄的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拍摄任务,保证生态电视纪录片的传播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拍摄的过程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生态纪录片创作者的交流,帮助中国积累更多成熟的经验。

而且从国家交流的角度,一部好的合作式纪录片还能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在传播生态理念的同时促进文化交流。

所以,合作式拍摄模式肯定能算是中国生态电视纪录片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宝贵经验。

而法国的生态纪录片,诸如《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等等都是从一个小的类型入手,例如从一群帝企鹅的繁衍过程进入拍摄。

摄制组不去理会整个南极大陆的生态状况,而是着重表现一群坚韧的帝企鹅,其选题上虽可能不及全中国的林海雄壮,但柔弱之处也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由于技术水平高,所以法国很少采用合作拍摄的手法,这和我国是不同的。

从内容中来看,中国的生态电视纪录片在叙事上并不只是单纯地介绍风光,而是多采取故事化的叙事模式,由故事串联起整个纪录片。

这样的故事化处理方法,不仅能用叙事的修辞来掩饰比较生硬的生态传播目的,而且也更便于观众接受,让观众有一种置身于故事中的真实感觉,从而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除此之外,故事化的叙事方法还能让纪录片更加人性化,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主义理念,让生态保护意识在纪录片的传播中深入人心。

法国生态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多是典型的散文式的,采用诗化的开放叙事,如《迁徙的鸟》。

与该片不同,《帝企鹅日记》对企鹅故事的讲述,刻意回避了人类因素,摒弃了常用的第三人称方式,以第一人称方式直接介入企鹅的生活,采用故事化的封闭叙事,但在表现生态观这一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迁徙的鸟》为例,采用了多视点和变焦距的策略。

既有从人的视点观察到的鸟类的飞行过程和生活状态,也有从鸟的视点观察人类。

既有航拍鸟类的大全景,也有鸟类捕食的大特写。

法国生态纪录片有的全篇没有解说词,完全依靠画面和音乐来推动叙事,即“客观叙事”,如《亚特兰蒂斯》。

而在《帝企鹅日记》中,配有解说,而且大量用空镜头来渲染情绪,观众能明显地感受到叙述者的主体意识,即“干预型叙事”。

法国生态纪录片大多采用同步叙事的方式,即按照叙事文本时间来模拟故事本身的时间来叙述。

它们大多从四季的变化作为切入点,从冬季叙述到次年冬季。

在叙事空间上,它们综合运用镜头来展现叙事空间,既有广角镜头拍摄的突出纵深感的远景镜头,也有长焦镜头拍摄的突出细节的特写镜头;推、拉、摇、移等移动摄影的运用,凸显了一种意义空间或价值空间。

中国的生态电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与法国生态纪录片不同,多选取较为宏大的自然景观,类似于长江流域或者大范围的原始森林,如《话说长江》、《森林之歌》等。

而法国的生态纪录片则多选择从动物的角度切入,如《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等。

所以可以说中国的生态纪录片的的题材选择更为宏观,注重给予观众全景式的视觉体验——多采用多学科融合,更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仅局限在某一特定物种的生活方式或者某一特定自然区域变化的记录上。

这样的题材选择一方面与中国媒体的宣传职能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纪录片长期形成的创作范式所决定的。

中国的电视传播承担着政府重要的宣传任务,自从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后,宣传这一重要政策也变成了电视传播的一大重点。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生态电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自然都趋向于表现全国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并且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范围区域。

比如《森林之歌》就系统地记录了中国的森林版图,反映了森林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而在法国,这些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上,导演把目光投向了和我们人类分享同一个星球的动物,早期的熊和老虎,遥远的海洋《亚特兰提斯》中的鱼类,《迁徙的鸟》中坚守“归来的承诺”的鸟类,《帝企鹅日记》中看似笨拙、柔弱、容易受伤,实则勇敢、坚强而可爱的帝企鹅族群,《白色星球》中的白极熊和其他珍稀动物,在《亚特兰提斯》,海洋中的鱼类是片中的主角,在片中分成了“韵律”、“灵魂”、“黑暗”、“柔美”、“爱”等章节,情节弱化,节奏较慢,受“直接电影”的影响,没有传统的对白和解说,跟踪拍摄,最大限度的记录真实,展示了在亚特兰提斯这片神秘的领域里的主人的生活状态。

而《迁徙的鸟》是关于“承诺的故事”,描述了候鸟南迁北移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执着的征程里,它们一方面要克服长途跋涉的疲劳,另一方面还要迎接大自然对它们的严峻挑战,展示了鸟类生命最朴实的真面目,反映了鸟类的生命历程,是一部鸟类的史诗、生命的颂歌。

鸟类在迁徙中那份对于生命的执著,对于子女的照顾,对于困境迎难而上的品质,无不令人类尊敬。

《帝企鹅日记》讲述了在南极大陆生活的帝企鹅生存和繁衍的故事,在从北部前往南部繁殖9个月的旅程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

记录了成年企鹅求爱、成婚及在小企鹅诞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许多艰难与危险。

《白色星球》以北极熊一家的命运为线索,用唯美的画面向观众展现出北极熊生存的环境,也展示了全球环境变暖给北极生物造成的毁灭性灾害。

在法国当代纪录片的自然人文方面的取材于动物较多,从地域上看,从南极到北极,从宏观到微观,反映了纪录片人对这个星球的生物的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和平共处的善良愿望。

特别是在这些动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和人类一样的忠诚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整部生态纪录片的艺术表现上,中国的生态电视纪录片特别重视以镜头语言来展示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感受。

在景别的运用上,有利用航拍技术所拍摄的大全景,旨在展现中国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也有大量运用的中景、近景以及特写镜头,在近距离的拍摄中,多保持一种与拍摄对象平视的拍摄角度,很少有高高在上的俯视的镜头,这也体现了导演对待自然的平等态度。

这种平等的拍摄角度反应在《森林之歌》中就体现在,让观众能置身于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体味到中国原始森林的全部风貌,让人既陌生又亲切。

同样的,在法国的生态纪录片中,平等的拍摄角度也被导演所推崇。

“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最基本的元素和造型表意的基本单位,它是电影思维的基本载体和思维材料,它倾注着电影创作者的美学追求和艺术思考,同时它又是人的知觉和客观事物之间最活跃的中介,影片的美感信息是由这个中介传达的”。

[1]在这些纪录片中,纪录片人用画面为我们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在景别的运用上,有利用航拍技术所拍摄的大全景,展现了南北极和世界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大量运用中、近景以及特写,在近距离的拍摄画面中,所取的角度尽量和拍摄对象平行,保持一种平视的角度,很少有高高在上的俯视的镜头,体现了导演的一种平等的态度.在《帝企鹅日记》里,当镜头推向这些小生灵时,客观地记录了它们在憨态可拘的行走和雪地上匍匐前进,以及在大海里捕鱼的矫健身手。

特别是它们神圣而庄严的“交接仪式”,对爱的坚守等,镜头客观地记录了它们的生存状态,让人不得不为其执着所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