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优势区域规划
世界棉花区分布,以及棉纱出口分析

世界棉花区分布以及棉纱出口分析本文就全世界产棉区以及哪些国家出口棉纱等方面要求,按照近日培训容并结合网络搜索到的棉花、棉纱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就棉花区分布、产区特点、棉纱出口分析这三个方面进行述,如有言之有误的地方请部长指出、改正。
一、世界棉花区分布棉花生长条件比较特殊是一种喜热作物,对水分也有一定需求,但开花期(即授粉期)及收获期忌多雨、喜光照,所以气候干燥但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最适宜种植棉花。
由此可知世界棉花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非洲、巴西、摩洛哥、澳洲、巴基斯坦、中亚、西亚、美国、欧洲等这几个区域。
二、各产区棉花特点1、中国产区:从区域上划分,主要有三大产棉区域,即新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
A、在新疆产区其棉花单产水平高,原棉色泽好,“三丝”含量相对于其他棉区低,可纺40s -60s纱。
B、在黄河流域产区颜色好,光泽好,纤维长,短绒率低,强力好,马克隆值小,可纺40支纱,但三丝多。
C、在长江流域棉花特点是成熟度好,马克隆值偏大,纤维偏粗,80%以上的棉花马克隆值在4以上,三丝少,短绒率比低,颜色发灰,可纺21支,32支纱。
2、印度产区:由于印度当地的光线充足,对于棉花的成熟提供更好的生长要求。
印度进口棉纱强力高,断裂强度好,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容易断线,制造出来的织物光泽鲜亮,色牢度高,染色后不会因为长时间穿着、洗涤而出现掉色、褪色现象。
印度棉花的分三个品种:短纤维(含短纤维、中纤维)属印度土种棉;中长纤维(含较长、长纤维)属美种陆地棉;特长纤维属陆地棉和埃及棉品种。
品种包括Deshi, J34, V797, LRA, MECH1, Bunny, Shankar-6, MCU5, DCH32, Suvin。
印度棉花一致性和整齐度差,短绒率高达15%,水杂大,皮辊加工,含杂高,三丝多,总体来看棉花略好于巴基斯坦棉花。
目前印度棉花我国进口量最大。
其中最好的棉花是产于古吉拉特邦的Shankar-6(简称S-6),可纺21支,32支。
新疆大规模种植棉花的主要优势,附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新疆大规模种植棉花的主要优势,附种植区的分布特点1、棉花是喜温、喜光作物,而新疆棉花种植区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棉花生长。
2、棉花在生长期间内不喜过多阴雨,而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降雨少,并且又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能够满足棉花正常生长的水分需求。
3、新疆大多为沙土,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棉花根系生长。
4、新疆棉花种植地区的地形比较平坦。
一、新疆大规模种植棉花的主要优势1、新疆棉花种植区气候干燥,光热资源丰富,其中棉花种植区≥15°C的天数达到了130-160天左右,无霜期为150-230天左右,而吐鲁番地区≥15°C的天数达到了180天左右,无霜期达到了260天以上,并且在棉花的主要生长季节时(4-9月份),日照时长达到了1460-1980小时,日照百分率高达60-80%,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高出10-20%。
2、棉花在生长期间内不喜过多阴雨(年降雨量在450-600mm之间即可满足棉花对于水分的需求),当降雨量过多时,尤其是蕾铃期降雨过多,会导致棉铃大量脱落,从而造成减产。
而新疆地区气候干燥,虽然仅凭降雨所带来的水分无法满足棉花的生长需求,但是新疆地区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从而能够满足棉花各个生长期对于水分的需求。
3、新疆地区大多为沙土,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棉花根系的生长。
4、新疆棉花种植地区的地形比较平坦,适合棉花生长。
5、在棉花收获季节,大多为晴朗天气,有利于棉花的采摘。
6、新疆地区棉花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十分丰富。
7、位于冲积扇,土壤相对比较肥沃。
8、邻国较多,市场十分广,并且有国家政策扶持。
二、新疆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1、分布特点新疆棉花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
2、新疆棉花种植区区划标准(1)主棉区:棉花播种面积占据总播面积的60%以上的地区。
(2)重棉区:棉花播种面积占据总播面积的40-60%的地区。
(3)次重棉区:棉花播种面积占据总播面积的20-30%的地区。
(4)次棉区:棉花播种面积占据总播面积的10-20%的地区。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产品的生产与布局,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的生计。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旨在充分发挥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生产,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差异显著。
这种多样性为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然而,过去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盲目跟风种植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的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压力。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对各地的自然条件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评估。
通过气候数据分析、土壤成分检测、水资源调查等手段,准确把握每个地区的优势和潜力。
比如,在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南方地区,重点发展水稻、柑橘等作物;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西北地区,适宜种植葡萄、棉花等。
在确定优势农产品的种类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
这不仅要考虑自然条件,还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交通物流、农业基础设施等因素。
以苹果为例,山东、陕西等地由于具有良好的种植基础和便利的运输条件,成为苹果的优势产区。
而在这些产区内,又进一步细分出不同的种植区域,以满足不同品种苹果的生长需求。
为了保障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
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补贴、贷款、保险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
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研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的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既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又能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让优势农产品能够及时、高效地进入市场,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国棉花产区分布

全国棉花产区分布一、棉花生产布局的调整和商品基地的选建棉花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田约占我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1/3。
棉花纤维占我国纺织工业原料的70%。
棉花及其织品是出口最大的农产品原料及其加工产品。
1984年,我国棉田面积占世界棉田面积的1/5,棉花产量占1/3,居第一位,在世界棉花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展我国棉花生产,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攻方向。
其基本措施之一,是合理布局,建设商品棉生产基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
棉花总产量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5%左右。
与国外棉花生产相比,我国棉花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合纺高支纱和低支纱的原棉,品质一致性差,“三丝”(异性、异形、异色纤维)含量高;棉花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使用等诸环节脱节,中间费用高。
目前,我国棉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基础,棉花单产水平是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1.78倍,单位成本比较低。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入世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形势看好,今后棉花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棉花生产合理布局合理布局调整的方向是:①将主要棉区10万亩以下又是分散的植棉县向宜棉地区集中。
巩固提高长江中下游平原棉区,并重点恢复华北平原宜棉地区的老棉区;②在南疆和东疆,有计划地发展一批海岛棉和陆地棉新棉区,在宜棉的淮北平原扩展一批新棉区;③稳步收缩适宜性较差地区的棉田,即:辽宁、晋中和京、津、唐一带、北疆和河西走廊、南方的红黄壤丘陵棉田;④在植棉县内,棉田也应因地制宜,适当集中。
(二)商品棉生产基地的选建国家可以分期分批在以下五大块地区有计划地选建商品基地:①江汉平原棉区;②长江下游沿江滨海平原棉区;③豫北鲁西冀中南棉区;④黄淮平原棉区;⑤南疆棉区。
此外,还要建设一批地方性商品棉基地,如四川盆地、南襄盆地、晋南盆地、关中平原、华北东部低洼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安徽沿江平原。
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及其比较优势分析肖海峰;俞岩秀【摘要】合理的生产区域布局可充分利用不同地区资源优势,提高棉花生产的比较利益.在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棉花资源禀赋指数、生产成本一级概率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从资源禀赋、生产成本和生产规模三方面研究我国棉花生产布局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传统棉区棉花生产不断萎缩,新疆棉区快速发展,总体呈逐步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光热资源丰富和气候干燥地区集中趋势;我国各产区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差异较大且具有动态变化性,新疆、山东、河北三省区是我国棉花生产优势产区,表明我国棉花生产布局现状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优化棉花生产布局,促进棉花生产发展的政策建议.【期刊名称】《农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10页(P38-47)【关键词】棉花;生产布局;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作者】肖海峰;俞岩秀【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3一、引言棉花是我国第一大经济作物及第二大农作物,是纺织工业重要原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保证棉花主产区棉农收入,对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影响深远。
我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种植记载出现在宋元时期,广泛种植始于明朝初期,逐渐成为我国具有战略地位的经济作物。
我国适于植棉的地域辽阔,产区覆盖东北、东南、中部、西南、西北区域,主要分布于新疆、山东、河北、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江苏、江西、陕西、甘肃、天津、浙江、山西和四川15个省区。
我国棉花主产省区不断演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棉花生产布局经历两次大范围结构性调整:第一次调整在80年代,棉区从南向北转移,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大省种植面积迅速萎缩,黄河流域鲁冀豫三省棉花面积增长迅速,山东省成为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省区;第二次调整在90年代,棉花种植空间布局重心由黄淮海流域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向西北内陆新疆地区迁移,新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成为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省区,形成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平原、西北内陆“三足鼎立”格局(朱启荣,2005)。
中国三大棉区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战略探讨

黄 河 流域 棉 区 和新 疆 棉 区 比较 ,本 区域 水 资 源 丰 富 ,
无 霜 期 长 ,有 利 棉 花 生长 ,但 是 。棉 花 生 产 季 节 雨
水 较 多 ,导 致 光 照 不 足 ,造 成病 虫 害 偏 多 ,往 往 影 ’ 响所 产 棉 花 品级 。本 区一 般 为 一 年 两熟 或 棉 麦 套 种 ,
基 地 。冬 小 麦 是 黄淮 海 地 区棉花 生产 的 轮作 农 作 物 , 玉米 是 主要 替代 竞 争 农 作 物 。黄 河 流 域 棉 区棉 花 一 般 只有 10天 的生 长期 。适 宜种 植 成熟 较早 的 陆地棉 8
品种 。 1 . 长江 流域棉 区 2
‘
中 国棉 花 种 植 历 史 悠 久 ,适 宜 棉 花 种 植 的 区域
维普资讯
中国三大棉区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战略探讨
刘 李峰 ’ 张 睛 张照新 。 ( 1中国农业 大 学经 济管 理 学院 北 京 10 9 ;2中 国农 业科 学院农 业 资源 与农 业 区划所 北京 10 8 ; 00 4 00 1
3 农 业部农 村 经济研 究 中心 北 京 10 1 ) 0 8 0
光 热 资 源 丰 富 ,昼 夜 温 差 大 ,空 气 湿 度 小 ,有 利 于 棉 花 生产 ,而 且 干 旱 、昼 夜 温 差 大 的气 候 条 件 也 能 够 抑 制 棉 花 病 虫 害 的发 生 。 与 其 他 棉 区相 比 ,新 疆 生 产 的棉 花 质 量 较 好 。棉 花 品 级 高 , 内 在 质 量 好 ,
目前 .中 国农 业 产 业 结 构 正处 于 战 略 性 调 整 的 关 键 时期 。棉 花 市场 化 改革 也 在 继 续 向 前 推 进 ,在 此 背 景 下 .对 中 国 三 大 棉 区棉 花 生 产 的 比较 优 势 、 发 展 潜 力及 发 展 战 略进 行探 讨 。对 于 丰 富 中 国农 产 品主 产 区 迁移 的 理 论解 释 和 农 业 生 产 优 势 区域 布局
农业部关于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一2015年)

五是 鼓励 有条 件 的农 民专业合 作社发 展信 用合 作 。优先 选择 在农 民专业 合作社 基 础上开 展组 建农 村资 金互 助社 的试 点工作 。允许 符合 条件 的农 村资 金互 助社按 商 业原则 从银 行业金 融机 构融 人资 金 。
信息和金融咨询、 代理保险销售和理财业务等。
四是改进服务方式。加快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 设, 鼓励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比较充分的地区就 近设置A M、O 等金融服务机具 , T PS 稳步推广贷记卡
・
花面积稳定在 80 万亩左右, 50 皮棉单产达到9 公斤 5
/ , 亩 总产达到 80 1 万吨左右 , 力争满足 国内需求量 的 5%以上 ; 0 陆地长绒 、 中长绒 、 中短绒比例调整为
社示范社” 称号 或 受 到地 方 政府 奖 励 以及 投 保农 业
农 业部关 于棉 花优 势 区域 布局规划 (0 8 2 0 年一2 1 年 ) O 5
为适应新形势, 切实稳定棉花生产 , 保障棉花供 给, 增加 农 民收入 , 农业 部制 订 了棉 花优 势 区域布 局 规划 (0 8 2 0 年一 2 1 年 ) 05 。
鼓励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农 民专业合作社 , 运用联 保、 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 , 以及借 助担 保 公 司 、 业 产 业化 龙 头企 业 等相 关 农 村 市场 农 主体作用 , 扩大成员融资的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 , 提 高融资效率 。 ( 日 农 )
业合作社逐一建立信用档案 , 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 农 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 , 稳步构建专 业合作社 自 愿参加 、 政府监督指导 、 金融机构提供贷 款支持的授信管理模式。
全国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分区情况表(共207个县市)

全国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分区情况表(共207
个县市)
全国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分区情况表
一、背景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规划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全国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分区情况表被制定。
二、编制目的
该文档旨在总览全国范围内的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分区情况,为决策者和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表格列出了全国共207个县市的棉花种植分区情况。
三、全国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分区情况表
总计:207个县市
四、结论
根据全国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分区情况表,我国棉花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
这些区域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为棉花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该文档的数据可以为农业部门和决策者提供重要依据,以便在种植棉花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该文档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的产量和收入,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
该文档总共大约800字,包括背景、编制目的、全国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分区情况表、结论四个部分。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6: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我国是棉花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也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
棉花生产对于保障我国棉花供给、支撑纺织工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纺织工业发展迅速,棉花需求持续增长,同时棉花发展受耕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制约日益严重。
为适应新形势,切实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棉花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经验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棉花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实施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优势区域建设投资力度,各级农业部门强化生产指导和科技服务,各地政府利用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纺织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转移,棉花优势产业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1.生产布局更加集中。
2005-2007年期间,三大棉区植棉面积占全国99.85%,比2002年提高0.25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冀、鲁、豫、晋、陕、津、苏、皖、湘、鄂、赣、新、甘等13个省区。
10万亩以上(兵团5万亩以上)的大县面积占全国比例为80.9%。
其中,河北省10万亩以上的大县面积比例达到87.5%,比2002年提高9.5个百分点,形成了冀中南黑龙港流域优势区域;山东省10万亩以上的大县面积比例达到91.8%,比2002年提高6.8个百分点,形成了鲁西南、鲁西北和鲁北三大优势区域;新疆10万亩以上(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万亩以上的团场)的大县面积达到85.7%,比2002年提高9.7个百分点,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绿洲腹地的南疆优势区域和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的北疆优势区域。
2.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2003-2007年,我国棉花平均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为8282万亩、77公斤/亩、641万吨,比《规划》实施前三年(2000-2002年,下同)分别增加1459万亩、5.5公斤/亩、155万吨,增幅分别达到21.4%、7.7%、31.8%。
其中,新疆2003-2007年棉花平均种植面积2046万亩、单产108公斤/亩、总产224万吨,比《规划》实施前三年分别增长32.6%、13.4%、52.7%。
3.纤维品质明显改善。
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优质棉基地县主栽品种纤维品质检测,2004-2007年纤维长度、比强度、纺纱均匀指数分别比《规划》发布前的2001-2002年平均提高了0.2mm、0.4cN/tex、0.8。
此外,我国已经选育出一批具有纤维长度在30mm以上、断裂比强度在31cN/tex以上的陆地中长绒棉花新品种,并示范推广200多万亩,使我国棉花品质结构中陆地棉中长绒、中绒、中短绒棉比例由《规划》发布前的1:95:4调整到2:93:5。
4.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随着产业集中度和棉花品质的提高,棉花加工、纺织等企业开始在棉花优势区域内建立生产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开展订单生产,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安徽省华茂集团按照订单生产方式,除在安徽省望江县建立棉花生产基地外,还与江苏省大丰市、东台县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联合,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省外棉花生产基地。
5.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7年棉花总产值达1200亿元,比2002年增加510亿元,增幅86.4%。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2003-2007年每亩平均植棉现金收益为802元/亩,比《规划》实施前3年平均增加283元/亩,增幅54.5%。
(二)总体评价《规划》的发布实施对社会各界和行业内准确把握我国棉花生产发展方向、加快生产布局调整、合理安排项目投资等方面,起到了科学引导作用。
棉花面积、单产和总产都完成了《规划》预期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棉花生产发展,保障了棉花有效供给,支撑了纺织工业竞争力提升。
(三)经验与启示1.政策保障是前提。
近几年,为了减缓低价进口棉的冲击,保护棉农利益,鼓励棉花生产,国家出台了滑准税、配额管理和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对促进棉花优势区域规划的实施和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比较优势是基础。
制定棉花优势区域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引导生产布局调整,将棉花生产向生态条件适宜、比较效益高、生产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优势区域转移。
如新疆通过节水灌溉、宽膜覆盖、机械化作业等配套技术措施扬长避短,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使棉花单产逐步提高,棉花面积不断扩大,棉农收入不断增加,保持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实施的典范。
3.科技创新是核心。
黄河流域棉区大力推广转基因抗虫棉,有效控制了棉铃虫暴发危害;长江流域大力推广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简化了棉花生产管理;西北内陆棉区大力推广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使棉花单产跃上百公斤台阶。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产业得以发展的核心动力。
4.国家投入是关键。
规划实施期间,国家每年投资1.5亿元基本建设资金支持新疆发展棉花生产,改善了棉田基础设施、良种繁育与加工条件,棉花单产提高17%,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40%,增产皮棉36万吨,农民增收40亿元。
国家投资6000多万元财政资金,扶持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发展,支持选育了100多个国产抗虫棉品种,占审定抗虫棉品种的93.5%,累计推广1.8亿亩,占抗虫棉种植面积的80%左右。
2007年国家投资5亿元启动实施棉花良种补贴项目,调动了棉农积极性,有效稳定了棉花面积,促进了棉花生产稳定发展。
二、发展前景分析(一)市场供需分析1.产需现状分析。
从国际市场看,同期全球棉花产需关系总体呈基本平衡状态。
2002-2007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分别为1931、2096、2702、2554、2664、2624万吨,其中2002、2003、2006、2007年度产需缺口222、82、5、31万吨,2004、2005年度产大于需332、50万吨,5年累计产大于需44万吨。
从国内市场看,入世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带动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和纺织用棉需求大幅增加,棉花产需缺口逐步扩大。
2002-2007年度我国棉花用量分别为563、655、776、951、1120、1240万吨,产需缺口分别为71、168、144、381、367、440万吨。
2.未来需求预测。
从国际市场看,据ICAC预测,2008-2009年度棉花消费量分别为2625、2602万吨,产需缺口分别为152、11万吨,供求关系进入产不足需阶段,今后可利用的国际棉花资源越来越少。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依靠大量进口满足纺织需求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大。
从国内市场看,2008-2015年度,受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环境保护限制等综合因素影响,纱产量增速将大幅回落,预计将保持在1-2%水平,2015年纱产量达到2300多万吨;纺织用棉比例按56.3%、用棉损耗按6%计算,2010年和2015年的棉花社会需求量分别为1300多万吨和1400多万吨。
(二)发展潜力分析1.面积潜力。
棉花是耐旱、耐盐作物,可利用后备耕地资源达500万亩以上。
其中,黄河流域棉区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可开发利用200万亩;西北内陆棉区通过发展膜下滴灌,节约灌溉用水以及开垦备用荒地,可增加棉田200万亩以上;边角地利用、种植结构调整等其它途径100万亩。
2.单产潜力。
“五五”-“十五”的30年期间,我国棉花单产平均每年增加1.2公斤,增幅2.2%。
通过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棉田地力,促进平衡增产;推广优良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棉花单产仍有较大增产潜力。
2007年全国棉花单产为85.7公斤/亩,若按1-2.2%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和2015年全国棉花单产可达92公斤/亩和95公斤/亩水平。
3.品质潜力。
目前,我国已审定了一批增产潜力大、纤维品质好的长绒、中长绒陆地棉品种。
通过棉花良种补贴项目带动,加快优质新品种推广速度,扩大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可以有效提高棉花的生产品质和原棉一致性。
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经营水平,扩大订单生产规模等措施,可以切实减轻异性纤维1污染。
通过引进、创新优质种质资源,继续强化品质育种,纤维比强度可以提高1-2cN/tex,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竞争力分析一是科技水平高。
转基因技术是农业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
1995年我国研发出Bt抗虫基因,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此类知识产权的国家。
“九五”以来,我国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选育出一批丰产、优质、抗病、抗虫性较好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特别是我国的抗虫杂交棉育种、棉田间作套种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均属国际领先水平。
据FAO统计,2001-2004年我国籽棉平均单产214公斤/亩,分别是世界的1.79倍、美国的1.56倍、印度的4.46倍、巴基斯坦的1.77倍、乌兹别克斯坦的1.42倍,位居世界百万吨皮棉生产大国之首。
二是棉花质量好。
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十五”期间我国棉花主推品种的纤维品质跟踪检测,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mm、整齐度指数83.3%、断裂比强度29.0cN/tex、伸长率6.9%、马克隆值4.4、反射率76.9%、黄度8.9、纺纱均匀指数135,尤其纤维色泽好、整齐度指数高、短绒1异性纤维:混入棉花中的非棉纤维和非本色棉纤维,如化学纤维、毛发、丝、麻、塑料膜、塑料绳、染色线(绳、布块)等。
率低、杂质含量少,与国际水平乌斯特公报(2001年发布)比较,我国棉花纤维综合品质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出口国,与其相比,我国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等纤维物理指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是生产成本低。
从2003年的棉花生产成本看,尽管我国每亩籽棉生产成本高于美国和印度;但由于我国单产高,单位籽棉生产成本低于美国和印度。
成本是形成价格的基础,在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我国棉花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四是市场空间大。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迅猛,棉花需求大幅增加,为棉花生产、供应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由于我国既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又是纺织品加工中心,其大国优势非常明显。
同时,我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也是纺织加工业聚集区,区位优势突出。
在国产棉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流通环节少、运距短、成本低、到货快、市场反应迅速。
另外,为了促进国内棉花生产和销售,我国在进口棉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调控主动权。
(四)制约因素分析1.棉田基础条件变差。
棉花生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抗旱保灌能力下降;在种植结构调整中,部分棉田被调整到地力较差的高岗坡地,棉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减弱。
同时,棉农为提高效益,在棉田套种西瓜、洋葱、大蒜、马铃薯等高效作物,特别是部分地区近几年大力发展果棉间作,果棉、菜棉争地矛盾突出,棉花生长空间条件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