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2章 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区(经典)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森林与环境的相关性,林业的基础条件与发展潜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等,对我国地域进行逐级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各级分区单元的林业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生产力布局,为现代林业发展构建空间布局框架。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为现代林业建设服务,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全国林业发展区划的服务对象是各级管理部门,应具有很强的宏观战略性。
本次区划采用三级分区体系。
一级区:为自然条件区,旨在反映对我国林业发展起到宏观控制作用的水热因子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考虑地貌格局的影响。
通过对制约林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林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不同区域今后林业发展的主体对象,如乔木林、灌木林、荒漠植被;或者林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如:开发、保护、重点治理等。
二级区:为主导功能区,以区域生态需求、限制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对林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为依据,旨在反映不同区域林业主导功能类型的差异,体现森林功能的客观格局。
三级区:为布局区,包括林业生态功能布局和生产力布局。
旨在反映不同区域林业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生产力的差异性,并实现林业生态功能和生产力的区域落实。
通过一、二、三级区划,将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体系,对全国林业发展进行分区管理和指导,从而提高全国林业发展水平。
这不仅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迫切需要。
2三级区划既是二级区功能的落实和完善,也是二级区特殊地段和优势区域的反映,是实现林业宏观控制的基础。
为全面落实一、二级区的发展方向和主导功能,组织实施和实现三级区的目标,特此制定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区区划办法。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工作组二○○七年十二月3第一章指导思想、原则与主要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 1 指导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2 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 3 依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 4 主要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第二章区划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1 指标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2 类型划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3 主要区划因子的确定和主要因子分析要求. . . . . . . . . . . . . . 92. 4 步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2. 5 命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第三章区划数据统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第四章区划成果编制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4. 1 区划报告编制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4. 2 附表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4. 3 成果图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附件一:生态区位等级与划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附件二:森林生产力级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附件三:非木材林业资源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附件四:林业产业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附件五:林业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附件六:各二级区三级区划参考指标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55 11 . 1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在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一、二级区划体系的指导下, 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合理分区和布局,以生态优先, 生态恢复和治理为重点, 积极发展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保护与发展并重,建立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山区林农的脱贫致富,构建现代林业空间布局。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津南区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案(2022—2035)》的通知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津南区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案(2022—203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6.03•【字号】津南政发〔2022〕3号•【施行日期】2022.06.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城乡规划,道路交通管理正文津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津南区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案(2022—2035)》的通知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津南区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案(2022—2035)》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2年6月3日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现状第三章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预测第四章农村公路网规划第五章农村公路网发展规划实施安排第六章综合评价第七章政策措施建议津南区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案(2022—2035)第一章概述一、工作背景及依据(一)工作背景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乡、村之间联系的纽带和重要经济活动的脉络,是对干线公路的补充和扩展,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伴随我市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交通需求的持续增加,人们对农村公路服务质量、通达深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按照《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年)》《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路网专项规划(2018—2035)》,参照正在制定中的《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20—2035年)》内容,津南区公路网络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迫切需要对农村公路规划体系作出相应调整。
根据国家和天津市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要求,近年来,津南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很快,为合理布置镇村结构,逐步完善城镇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镇村体制改革,促进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达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有效节约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共享城市生活方式、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六个效果,城镇村体系的调整,必将使农村人口产生大规模转移,由此引发城镇之间、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公路交通联系发生较大的变化。
芷江县城芷江镇总体规划文本-目录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2)第三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3)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3)第五章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14)第六章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总体布局 (14)第七章城市工业与物流仓储用地布局规划 (15)第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5)第九章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设施规划 (17)第十章城市住房建设与住房保障规划 (18)第十一章城市绿地系统、风貌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 (19)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2)第十三章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系统工程规划 (22)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23)第十五章城市给排水系统工程规划 (25)第十六章城市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系统工程规划 (25)第十七章城市燃气系统工程规划 (26)第十八章城市黄线规划 (26)第十九章城市开发强度控制规划 ......................................................................... 26 第二十章城市旅游产业布局规划 . (27)第二十一章城郊土地利用规划 (28)第二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8)第二十三章远景发展设想 (32)第二十四章规划实施措施 (32)第二十五章附则 (33)第一章总则第01条为指导芷江城市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芷江城市发展的需要,报经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意,对《芷江县城芷江镇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进行修改。
同时,对《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30)》进行调整。
第02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2号线-002-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2.1 苏州市经济与财力分析2.1.1 历史与现状(一)历史沿革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1981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将苏州市同北京市、杭州市、桂林市一起列为全国4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
1982年2月,苏州市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和所属6县(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4月,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2000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至2010年)》,确定苏州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二)区划范围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北纬30°46′~32°02′,东经120°11′~121°16′。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
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
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苏州为江苏省辖市,下辖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5个县级市,市区下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5个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苏州工业园区。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10.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3万人、暂住人口585.8万人;市区常住人口424.0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35.30万人,暂住人口188.71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5.6%。
(三)城市特色苏州古城始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新干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第一章新干县的简介 (2)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3)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四章县城性质与规模 (9)第五章县城发展用地选择与功能分区 (10)第六章总体规划布局 (12)第七章道路交通规划 (17)第八章园林绿化与城市景观规划 (20)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 (23)1.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章新干县的简介新干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大门。
县境北接樟树、丰城市,南连永丰、峡江县,西毗新余市,东靠乐安县,全县面积1248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现辖5镇8乡2个国营农林场,169个行政村。
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素有“粮仓、桔乡、林海、盐田、药邑、青铜王国”之美称。
全县耕地面积43.2万亩,粮食总产量22.2地。
有山地11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0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2.3%,有树种180科550余种;活立木蓄积量为300万立方米,年采伐量13万立方米,是江西省杉木用材重点基地县。
水面12万亩,可利用养殖水面4万亩,水能蕴藏量1.9万千瓦。
矿产资源有金属矿12种、非金属矿10种,其中铜矿脉15条,储量万余吨;锡矿脉11条,储量1360余吨;稀土金属矿15种,储量3000余吨;盐矿储量面积10平方公里,储量23亿吨;花岗岩储量大、分布广,以墨晶玉为著称。
工业园区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规划面积10000亩,北区规划面积5000亩,园区内现有企业118家,已规划建设机电、化工、食品、玻璃灯饰等特色工业小区2.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 工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加速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105国道城镇走廊和支柱产业带为主轴的战略布局,突出抓好培植“大走廊”,构筑“产业带”两大重点。
第三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二条 等级结构规划新干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四个等级:县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序列城镇等级2005年2020年数量名称数量名称Ⅰ县城 1 金川镇 1 金川镇Ⅱ重点镇 1 大洋洲 2 大洋洲、七琴Ⅲ一般建制镇 3 三湖、七琴、麦斜3 三湖、麦斜、沂江、Ⅳ乡集镇7 溧江、桃溪、城上、潭丘、神政桥、荷蒲、沂江6溧江、桃溪、城上、丘、神政桥、荷蒲备注:界埠乡近期纳入县城范围。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 域 经 济 学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
区 域 经 济 学
[2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 大地出版社,2004。 [22]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C],北京,中国发展 出版社,2004。 [2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5]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2。 [26]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4。 [27]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 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8]朱若峰,朱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9]曾坤生等:《区域经济论——市场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0]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04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贵 州 师 区 范 域 大 经 学 济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学
编写制作: 编写制作:李孔俊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李孔俊
CONTENTS
区域经济学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60611Z10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教学参考书: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2.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吴殿廷等.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意)罗伯塔·卡佩罗著,赵文,陈飞等译. 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6.李钒.区域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7.安虎森. 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8.孙久文,胡安俊.区域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9.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0.许小苍等.区域经济学案例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金碚等.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4-201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12. 冯云廷.区域经济学(冯云廷)(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3.张洪.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英)麦卡恩,李寿德,蒋录全译.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北京:格致出版社,2010 ;15.(英)阿姆斯特朗,泰勒著,刘乃全等译.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日)藤田昌久等著,梁琦等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政策,其理论与方法在指导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以及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4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学案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开展——以美国为例[生活链接]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被称为“沙漠之国〞,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
很多人都知道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智能水肥一体化非常厉害,而且在世界农业领域都是屈指可数。
除此之外,以色列的新品种培育和创造水平也很高。
以色列设施农业是标准化生产车间,顺应气候,做欧洲市场的“反季节〞,以此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并成为仅次于荷兰的第二大花卉供给国。
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首要因素:高度兴旺的商品经济定性作用。
(2)[自我探究]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劣势?[答案]美国外乡大局部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因此热量条件难以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由于地形南北纵列分布,冬季北方冷空气极易南下,甚至侵袭到墨西哥湾沿岸,使农作物遭受低温冻害影响。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业生产区。
(2)要求。
(3)(4)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美国外乡主要农业带①②③:小麦带④:混合农业带⑤:棉花带⑥:亚热带作物带⑦⑧:水果和灌溉农业带[自我探究]美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答案]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率最高的农业国;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畜牧业兴旺;农业生产实行地区专门化。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开展的对策1发,引发了一系列严重恶果。
2的平安,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开展。
[自我探究]美国农业的开展政策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答案]我国开展农业生产,也必须制定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新政策,采取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开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是()A.美国外乡大局部属于热带和温带,水热条件适宜于栽培多种农作物B.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属平原,地势平坦,土地广阔C.中部为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沃D.平原地区人口众多,为农业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答案 C解析美国外乡地处北纬25°~49°,大局部属温带和亚热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2.1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2.1.1江苏省社会经济概况2.1.1.1自然概况1.位置江苏简称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
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
京杭大运河纵贯江苏南北,陇海铁路横贯江苏北部,宁启铁路横贯江苏中部,沪宁铁路连接苏南各市,新长铁路连接苏北各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辽阔,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濒海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
2.面积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06%。
其中平原面积7.06万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954公里,耕地面积490.5万公顷。
3.河流全省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长江横穿东西4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690公里,西南部有秦淮河,北部有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杨运河等。
有大小湖泊290多个,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和洪泽湖像两面明镜,分别镶嵌在水乡江南和苏北平原。
4.气候全省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大致以淮河-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2.1.1.2行政区划及人口江苏省下设13个地级市,54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25个县,共有1103个乡镇。
200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549.5万人,人口密度为736人/ km2。
近年来,江苏的人口增长速度较为减慢,2006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8‰。
在人口构成中,城镇化倾向较为明显,2006年末全省城镇人口为3918.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3.57万人;乡村人口3631.3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8.57万人。
另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
2.1.1.3经济江苏省地处于长江与沿海“T”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结合部,位于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太平洋西岸,是长江开发开放的龙头,是经济对外辐射和对内辐射两个扇面的枢纽区域。
江苏省2006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54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4.9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86.46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7817.00亿元,增长15.5%。
人均生产总值2868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3598美元。
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2∶56.5∶36.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89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6%,提高0.8个百分点。
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发展态势良好。
进一步加大“四项转移”力度,积极推进南北共建苏北开发区。
苏北、苏中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江苏省农业中粮食以稻、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花生为主,粮、棉、油的产量和农业的总产值居全国前列,发达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江苏省轻、重工业发达,工业门类齐全,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和建材为六大支柱行业,并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骨干企业。
近几年来,江苏省以市场经济为向导,不断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向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倾斜。
轻重工业发展基本同步,从表2-1中可看到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历程。
图2-1江苏省历年GDP 发展趋势图江苏省历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表 表2-1三产总产值(亿元)(当年价)指标年份 人 口 (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 (当年价亿元)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987 6348.0 922.33 246.86 493.69 181.78 27.02 1988 6438.27 1160.73 319.18 586.82 302.85 31.65 1989 6535.85 1265.4 324.18 657.06 340.61 32.97 1990 6766.9 1358.17 355.17 692.59 368.74 36.95 1991 6843.7 1601.38 345.14 793.92 462.32 45.04 1992 6911.2 2136.02 393.82 1119.26 622.94 62.51 1993 6967.27 2998.16 490.59 1598.05 909.52 87.00 1994 7020.54 4057.39 671.94 2186.77 1198.68 129.10 1995 7066.62 5155.25 848.35 2715.26 1591.64 167.94 1996 7110.16 6004.21 965.29 3074.12 1964.80 202.16 1997 7147.86 6680.34 1008.41 3411.86 2260.07 238.77 1998 7182.46 7199.95 1016.27 3640.10 2543.58 264.26 1999 7213.13 7697.82 1003.51 3920.15 2774.16 312.60 2000 7327.24 8582.73 1031.17 4435.89 3115.67 456.38 2001 7354.92 9511.91 1082.43 4907.46 3522.02 513.55 2002 7381.00 10636.30 1127.45 5541.51 3967.34 703.00 2003 7405.8 12451.8 1106.8 6782.3 4562.7 1136.7 2004 7432.5 15512.4 1315.48770.35426.71708.1 2005 7474.5 18272.12 1461.48 10355.04 6489.14 2279.4 20067549.521548.361544.90 12186.46 7817.002840.0江苏省已初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84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新增工商注册协议外资38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9%;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74.3亿美元,增长32.3%。
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外商投资规模扩大,大项目增多,已开始涉足能源、交通、基础工业、高新技术以及第三产业等领域。
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出口产品结构趋于优化,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化。
江苏省总体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省内存在着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人口稠密,经济基础好,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但缺少原料、土地、劳动力;长江以北,经济长期以农业为主,上地、原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工业欠发达,第三产业薄弱,长江已成为南北经济特别是苏北经济发展的天然屏障,长江天崭造成了交通不便,运输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苏南苏北经济交流,制约了苏北地区快速接受上海及浦东地区经济的辐射能力。
在200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苏南五市为13485.61亿元,占全省的62.48%,苏中三市为3860.78亿元,占全省的17.89%,而苏北五市为4235.70亿元,只占全省的19.63%,经济差异明显,呈现南强北弱的格局。
苏南、苏中、苏北社会经济差异对比表(2006年) 表2-2 项目(单位)地区苏、锡、常、镇、宁扬、泰、通徐、宿、淮、盐、连面积(平方公里)280802043254357人口(万人)2838.341634.293076.87GDP(亿元)13485.61 3860.78 4235.70人均GDP(元)47512.31 23623.59 13766.26 第一产业总值(亿元)328.36 357.58 753.60第二产业总值(亿元)8046.78 2191.19 2028.00第三产业总值(亿元)5110.47 1312.01 1454.10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602.09 161.53 76.34 苏南地区工业优势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能力强,在宁沪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强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成为开放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核心地带。
苏中地区紧靠长江,有着沿江深水岸线的优势,沿江港口较多,集疏运能力强,初步形成重工业走廊,是全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苏北地区为江苏省的商品粮棉和农副产品基地,但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人才、资金缺乏。
缩小苏北、苏中、苏南的经济差异,对江苏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它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生产力要素合理流动,使全省生产力布局进步趋向合理,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上新台阶。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还关系到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目标,使江苏省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2.1.1.4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1)产业结构根据江苏省在全国未来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江苏各产业之间将实现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产业结构将完成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变,即建立集约合作、高效增收和持久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发达的第二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巨大影响和能够跻身于世界市场的著名企业(集团)和驰名产品;建成以交通、通信、流通为基础,金融、信息、旅游、房地产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为重点,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的第三产业,使江苏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位居首位。
2)产业布局根据生产力布局的原理和江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和基本思路,今后江苏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思想是:划分两大经济区域,即沿江地区(含沿江8市和所辖36个县)和淮海地区(即苏北5市和所辖28个县),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形成区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建立五大产业经济带:⑴沪宁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⑵滨江基础工业带;⑶东陇海重工业带;⑷沿海经济带;⑸苏北大运河经济带,选择有利区位,开发优势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和布局大中小城市及小城市,不断优化城镇体系。
3)城镇体系布局《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中,江苏的城镇空间组织布局规划被概括为三圈五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