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精选3篇)
韩 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读后感》最近读了韩非子的一些著作,感触颇深呐!韩非子,那可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那些观点和主张,放在如今,也能给咱不少启发。
就说他主张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吧,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儿。
前阵子,我们小区里发生了一起纠纷。
小区门口有个挺大的空地,平时大家都把车停在那儿。
有一天,一辆豪车横在两个车位中间,占了别人的地儿。
被占了车位的车主找豪车车主理论,那豪车车主可嚣张啦,说自己有的是钱,想怎么停就怎么停。
这可把大家气坏了,纷纷指责他。
可他根本不在乎,还扬言要找人收拾那些指责他的人。
就在这时候,小区物业的经理站了出来。
这经理平时看着挺温和的一个人,这时候却特别刚。
他直接说:“在咱们小区,就得遵守规矩,不管你开多贵的车,都不能乱来!”豪车车主还是不依不饶,说自己认识什么大人物,能让物业经理吃不了兜着走。
物业经理一点没退缩,当场就打电话叫来了交警。
交警一来,豪车车主立马就蔫了。
最后,豪车车主乖乖地把车挪走,还向大家道了歉。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规矩就是规矩,不能因为谁有权有势就可以打破。
就像韩非子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谁能搞特殊。
要是没个准则管着,那这社会还不得乱套了?还有韩非子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道理简单又深刻。
我想到有一次朋友间的争论。
那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讨论一个旅游计划。
有人说要去海边享受阳光沙滩,有人说要去山里感受宁静清幽。
其中一个朋友小李,一会儿说海边好玩,能尽情放松;一会儿又说山里好,空气清新对身体好。
我们其他人就笑他,这不是自己拿自己的话怼自己嘛。
这就跟韩非子讲的自相矛盾一个样。
做事情、说话得有个准头,不能前后不一,不然别人怎么信你呢?韩非子还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时代变化了,情况不同了,措施就得跟着改变。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的一个变化。
我们老家以前主要靠种地为生,大家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
韩非子初中读后感700字

韩非子初中读后感700字韩非子初中读后感700字导语: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
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
韩非子读后感篇一:《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之杰作,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优秀作品,在古代的哲学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它与先秦百家的著作共同交织联系,构筑了中国古代的灿烂传统与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中“外儒内法”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就说明了儒,法思想整体上的结合,构成了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
由此可见,法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而《韩非子》这部著作正是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阐述的淋漓尽致的代表作之一。
阅读《韩非子》一书,我对法家思想和韩非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我就阐述一下我对法家思想以及《韩非子》的看法:首先我先阐述一下我对法家思想的看法:我认为所谓法家思想,首先强调的就是以法治国,不一君主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君主要在言与行上做到“以法为本”、“矫上之失”、“一民之轨”“法不阿贵”“令行禁止”。
其中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贵族法权思想相比,现然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与此同时,术,即君主管理臣民的方法,和法一样重要,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
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即“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而与此不同的是,法宜公开,术宜深藏。
而从《韩非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韩非的“术” 同申不害相比,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启示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启示寓言故事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样式,深受读者的欢迎,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启示。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启示1: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地闹着也要去。
她就哄孩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去抓猪准备杀掉它。
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当成真了呢?'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
他们没有分辩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指教成人的。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学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呀!' 说完,他就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启示: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启示2:三虱相讼一天,三只虱子在一头肥猎的身上,相互争吵起来。
这时,另一只虱子经过这里,见他们争吵得不可开交,就问:'你们为什么争吵呢?'三只虱子一起回答说:'为了争夺猪身上最肥的地方。
'那只虱子听了,说:'你们难道不害怕腊月祭祀的日子即将到来吗?到那时候,茅草一烧,这头猪就被杀掉丢进汤锅里了,还在这里争吵什么呢?'三只虱子一听,恍然大悟。
立即停止争吵,挤在一起,拼命地吸起猪血来。
猪被吸瘦了,到了腊月祭祀的时候,人们就没有杀它。
启示:不要因为争夺眼前的小利,而忘掉了维护共同的根本利益。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启示3:画鬼最易有个人给齐王画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 客人回答说:'画狗画马最难。
'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客人回答:'画妖魔鬼怪最容易。
'齐王问:'这是什么原困呢?' 客人说:'狗和马是人人都知道的动物,从早到晚随时都可以看到,不能任意虚构,要想画得像是很困难的;而妖魔鬼怪这些东西,都没有具体的形象,谁也没有见过它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所以画起来最容易。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读了韩非子的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古代智慧的奇妙世界,还带着点儿犀利的味道呢。
韩非子这人可真是个洞察人性的高手。
他书里那些故事和道理,就像一面镜子,把人的各种小心思都照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他讲的那些君臣之间的事儿,那简直就是古代职场(朝堂也算一种职场嘛)的生存指南。
君主要怎么驾驭臣子,臣子又怎么在君主的眼皮子底下保全自己并且争取利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太多了。
我就感觉啊,那时候的朝堂就像一个充满各种陷阱和机会的大棋局,每个人都得小心翼翼地落子。
他讲的法术势,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绕。
但是一旦理解了那么一点,就会忍不住拍大腿,这就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团队的秘诀啊。
“法”就像是一个大家都得遵守的游戏规则,不管是谁,触犯了就得受罚。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谁闯红灯就得挨罚,这样交通才能有序。
“术”呢,就是管理者的小手段,怎么能看透手下的人有没有好好干活,有没有在背后搞小动作。
这就像老师突然来个小测验,看看学生有没有认真复习一样。
而“势”呢,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有了权势才能让别人听话。
就像班主任在班里,一声吼,大家都得乖乖安静下来。
不过韩非子的思想也有点冷酷的感觉。
他眼里的人好像都充满了欲望和算计,都是为了利益在奔走。
读着读着,有时候会想,人难道就这么功利吗?但是再一琢磨,在那个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年代,也许就是这样的现实催生了他这样的思想。
大家都得争啊,不争就被灭了。
这就像在一场激烈的比赛里,每个队伍都想着赢,都在找对手的弱点,不择手段地得分。
还有韩非子讲的那些寓言故事,太有趣了。
像“守株待兔”,我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当时只觉得那个农夫好傻。
现在读了韩非子的原著,才发现他是在讽刺那些不懂得变通,只想着不劳而获的人。
这故事就像一个小锤子,轻轻敲打着那些心存侥幸的脑袋,告诉他们: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努力干活吧。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
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着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
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着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
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
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
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
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
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
”(《韩非子。
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
“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有感

《韩非子》有感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与《韩非子》这则寓言故事内容相仿的事情随处可见。
我认为:一个人在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与对事物的认识有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会使人的认识得到一定的限度;会使人对朋友,对同学,甚至对家人都怀有一定的戒心……从而会得到:对事物认识得不够全面;疏远亲人,疏远社会等极其卑劣的,不堪设想的后果。
一个人,如果像《韩非子》寓言中的富人那样:自己的儿子和邻居说了同样的话,却执意地认为儿子十分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偷了自己家的财物。
明明是同一句话,只是出自不同的口,为什么被理解成两种意思呢?而且两种答案截然不同??我想这就是亲疏远近的不同吧!
在我们的生活里,应认人为贤,不能认人为亲.当今社会存在着这种现象,如;某家工厂(公司)的人事部的负责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擅自把自家的亲属安排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并想方设法的要他立“功”,升职。
好像把它当作了自己份内的事一样。
最后,由于不合理用人,导致这家工厂亏损,甚至倒闭。
这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啊!
一个人,如果把亲疏远进看得十分重要,那么,这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就一定是粗浅的。
就一定不会成大气。
韩非子的故事读后感

韩非子的故事读后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语言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这部书中,韩非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阐述了他对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见解,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文学才华。
在读完《韩非子》之后,我深受启发,对韩非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提出了“法治”、“得人”、“权谋”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首先,韩非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社会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理。
他主张要严格依法办事,不偏袒任何人,使每个人都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事。
这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来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其次,韩非提出了“得人”理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要想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只有通过善待人民,尊重人民的权利,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这种理论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此外,韩非还提出了“权谋”理论。
他认为,政治斗争是残酷的,要想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善于运用权谋手段,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理论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韩非子》,我对韩非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韩非的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的理论和观点对当今社会和政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他的思想,使之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9篇)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9篇)《韩非子》读后感篇1《韩非子》中有这么一条寓言:宋国有一个富人,家中的院墙遇到大雨倒塌,儿子认为,如果墙修补不及时,肯定会有人进来偷窃。
而隔壁老人也这样说。
到了晚上,富人家中果然失窃。
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说的对,而怀疑邻居老人就是小偷。
就该故事本身来讲,儿子的话与事实相符就是聪明,而邻人则成了偷窃嫌疑人。
在旁观者看来,这个结果自然是愚昧可笑的。
但那富人的怀疑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自己的亲儿子那自然是为自己好的;而邻居虽然说了同样的话,但肚子里还不一定是什么坏水呢。
多少年来,这则寓言可能许多人都看过,看过后也会大骂这富人愚蠢,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不是这么回事了。
因此,我认为韩非子写这则寓言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那么,感情亲疏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认知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犯过一个受感情亲疏影响的错误——五个小孩子来我们家里玩,我便拿出玩具来。
小朋友们走后,我发现平时我最喜欢的那个玩具车没有了。
这五个小朋友当中,有四个是住在我们楼下的,平时我和他们玩得多一些;而另一个小男孩平时和我挺生的,也没有什么感情。
于是,我本能地怀疑那个玩具车是被他拿走了。
我去找其中一个小女孩,向她道出了我的怀疑。
她也认定那玩具车就是小男孩拿的。
于是,我就去找那个小男孩。
男孩很生气,说他才不稀罕那玩艺呢。
他越辩解,我越觉得他心虚。
第二天,我到床底下找东西,吓了我一跳:那个玩具车呆在床底下呢!我从此不敢再和那个小男孩见面。
见了面,我就赶快走开。
多少年了都是这样。
我真的对不起人家。
这件让我汗颜的事情至今还留给我教训,那就是判断事物不受感情亲疏的影响,不下轻率的结论。
任凭感情亲疏来左右自己的判断认知有时候也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就是“感情决定一切”的忠实拥趸,明知二弟云长性烈如火,在自己不得不去西川征讨时还是让他镇守荆州,而他平日里最信任的大救星诸葛亮说也不能左右他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精选3篇)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精选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1《韩非子》为韩非所著。
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被世人称为是“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一本讲治国之道的书,里面有许多大道理,也有许多小故事。
让我印象较深的是《滥竽充数》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齐宣王让人演奏乐器,一定要有三百个人。
一读书人请求参与吹奏,齐宣王很高兴,并用许多粮食来供养他。
齐宣王死后,湣王即位。
湣王喜欢听一个人一个人的演奏,先前的那个读书人因不会吹奏,就只好逃走了。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浑水摸鱼的人;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君王好大喜功,就会让一些无才德之人钻了空子。
韩非的许多政治思想,都不被韩国的君王所采纳,但他
的理论却在秦国获得了丰收。
他的思想深受秦王的亲眯。
秦王曾说过:“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可由于秦王先前的犹豫,使韩非中毒身亡,让秦王感到十分遗憾。
但韩非的主张见解,为秦王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非从君王的角度写下了《韩非子》一书,里面有许多管理国家的深明远见。
他的主张可用十个字概括:有功则厚赏,有过则重罚。
在这中间就充分体现出了了中央集权思想,君王需要通过“法、术、势”三个渠道来治理国家,将他们运用自如。
法,是指君王对臣下以及百姓所定的法律;术,就是指君王用人的办法,即所谓要“深藏不露”;势,也就是君王在整个官僚体系中自己的力量。
韩非认为只要君王掌握了这三点,就可以把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如果君王不从实际出发,好大喜功,那就必定会被一些无才德之人钻空子。
而韩非写这本书的意义就是教导君王怎样防范“滥竽充数”之类的小人,使用一些有真才实学、能为国家带来利益的人。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2《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
其中“说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颇深。
这段主要讲的是墨子做木鸢与葵与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吧,葵唱歌时,大家都轻松又愉快,而射稽唱时,大家又吃力又疲惫,但有人注意到吗?事实上,射稽唱时的效率比葵唱时的效率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良药苦口,不要对苦涩的事物产生厌倦,事实上,这往往是最妙的灵药,葵所唱的歌是一颗甜味的糖,让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药,虽苦,但功效甚好,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忠言逆耳,聪明的人会去鼓励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会去聆听它,因为他知道,这能创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连他也会做过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聪明人,他知道做木鸢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后,却隐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会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诚恳的`劝告,总是不那么顺耳。
家中,父母随时的关照与提醒,总是对你最好的话,但在我们耳中,总是那么唠叨,平日,老师的循循善诱,潺潺教诲,是枯燥和无味的,但这又是最富哲理的话语。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疾也。
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吧,这是我所理解的,但这将永远伴随你左右。
韩非子寓言故事读后感3这周,同学们开始读《韩非子》这本书。
它的作者就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
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王的一个儿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师从于荀子。
荀子是春秋战国晚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为什么一个儒家的老师教出了一个法家的学生呢?孔子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孟子强调仁、义、礼、智。
孔孟之道中,仁都是第一位的。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道德源于人的内心。
而荀子的看法却不同,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是靠着人的智慧所进行后天的“改良”所得到的。
与孔孟相比,荀子提倡礼法兼治,他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这与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国”大同小异。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韩非对荀子思想中的”法“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韩非对于凡夫俗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不抱希望,故而推崇强制的法。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和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2,目的是为了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书中也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寓言故事,如《自相矛
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此外”矛盾论“及君主中央集权的概念也都是他提出的,也说明了他善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
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可惜的是,他却恰好死在了他“人性本恶”的观点上。
李斯——他的同门师兄,因为嫉妒,想办法杀了他,享年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