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图画》备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图画》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图画、颜料、枫叶”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想象秋天的美丽景色。
(2)学会用朗读、表演等方法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秋天、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图画、颜料、枫叶”等词语造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秋天的美丽景色。
2. 学会用朗读、表演等方法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3. 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秋天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秋天的特点。
(2)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画出不会读的生字。
(2)集体读课文,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分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2)组内交流,学会生字。
(3)运用生字,用“图画、颜料、枫叶”等词语造句。
4. 想象与表达(1)引导学生想象秋天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话描述。
(2)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用朗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热爱秋天、大自然。
(2)布置作业:回家后,用本节课学的生字词语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生字学习环节,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在想象与表达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用朗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秋天的美丽景色想象力不足。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的图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课文中某些难句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的美好。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秋天的特点。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
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3. 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4. 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细节。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描述秋天的景象。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家长辅导学生复习生字词。
学生回家后,家长辅导学生朗读课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问答、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朗读能力:评估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八、家长沟通:1. 教师要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 教师要向家长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设计《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
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
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
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⑴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⑵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为突破重点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学生理解课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并理解部分词语。
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现在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
”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
于是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接着让学生谈读后感受。
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二、发挥想象,读好重点句:在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学习目标】1、会认8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会写会写波、浪、打、作、字、苹、丽、劳八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教学难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教学准备】课文放大图片、苹果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好的同学能背诵课文。
2、会认课文苹果中的图、梨、笼、颊、浪、梁、燃、勤、劳八个生字。
3、初步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是初步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出示我会认的词语,自由认读(可以下位置找伙伴合作完成)三、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
要示: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3、自读、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四、再读感悟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点拨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描写的美景。
4、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5、学生选读。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6、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集中识字1、展示苹果卡片,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检查。
2、展示自我认读情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正确端正地书写八个生字。
【教学方法】表演式学习(包括朗读、说话、演义课文)【教学过程】一、朗读感悟1、比一比,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有感情,读出秋天的美丽。
课文《秋天的图画》语文教学教案

《秋天的图画》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掌握的生字、新词。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秋天的图画》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秋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描绘秋天景色的短文,通过描绘树叶的变化、丰收的景象等,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丰富。
2.2 生字、新词: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包括:秋、天、画、树、叶、丰、收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引出课文《秋天的图画》。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
3.3 讨论与小组合作: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共同完成一个关于秋天的图画或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2 学生进行生字、新词的书写练习,检查学生的拼写能力。
4.3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评价学生的合作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学生进行秋天的绘画或写作活动,进一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5.2 学生可以进行秋天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秋天的图画》原文。
6.2 图片资源:秋天的景色图片,如树叶变化、丰收场景等。
6.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7.2 解析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7.3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新词,学生跟读并书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秋天的图画》 PPT课件 图文

谁使你这样美丽?
梨树说:“是 让我挂起 金黄的灯笼。”
苹果说:“是勤劳的人们让
我露出
。”
稻海说:“
。”
高粱说:“
。”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 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 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 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 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 “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 天的图画。
燃烧 勤劳
图画 梨树 波浪 高粱
勤劳
灯笼 燃烧
图梨笼浪 粱燃勤劳
图
梨燃
颊勤
笼
劳浪 粱
梨树
勤劳
脸 颊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 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梨子像 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苹苹果果像露红出红的红脸的颊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稻海稻像海翻金起色金的色波的浪波。浪
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高粱高像粱举燃起烧燃的烧火的把火。把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 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 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 字,好象在说——勤劳的人 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勤劳的人们画出 秋天 美丽 的图画。
课后小结:
1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梨树和梨子、苹果、水稻、高梁、大雁
文中出现了哪些漂亮的颜色?
2
答:金黄、红色、蓝色
课文有没有回答出究竟是“谁”画出来秋天的图
3
画?
答:有,是勤劳的人画出来的。
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秋天的图画》。
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体会秋天的美丽。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观察图画来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欣赏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介:《秋天的图画》是一首描绘秋天美丽景色的诗歌,通过描绘树叶的变化、丰收的农田等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丰富。
2.2 生字词学习:树叶、丰收、金黄、农田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秋天的主题,引导学生说出对秋天的印象。
3.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指气和节奏。
3.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帮助理解。
3.4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解释字词的意思。
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词的使用。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朗读作业: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家长签字确认。
4.2 生字词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写出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5.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和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设计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和朗读等方式,营造秋天的氛围。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6.2 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创作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学习。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学图片:提供秋天的图片,如树叶、农田、丰收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篇一」鲁莉雅设计意图:《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
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这不正是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呼朋引伴地来欣赏秋天的图画吗?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招呼人家,体验这份喜悦。
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了。
其中的“挂、露、翻、举”使整个画面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极富生命的动感。
针对于二年级孩子的已有发展水平,我采用表演诵读法,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化成动态的行为表现,从而内化为一种情感的积淀,扩展了“最近发展区”。
在体验、感悟图画的美和语言的美时,我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同时考虑到二年级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强,所以利用学习伙伴“乐乐”来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调动学习和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预设目标1、会认读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通过语言感悟,表演诵读,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从而喜欢秋天。
教学重点:如何通过朗诵、感悟唤起学生的语言感悟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对“稻海”和“火把”及文章最后一句“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的理解,是孩子们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感悟第一、二句。
书写“波、浪、灯、作”。
第二课时,学习第三、四句,体会“勤劳”;各展所长,表现秋天;书写“字、苹、丽、劳。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预设: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引发兴趣1、孩子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你可以从哪儿找到秋天?2、是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图”。
3、课件展示画面(秋天的图画)4、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随机出示词语:梨子、苹果、稻子、高粱、大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第一课秋天的图画练习题(一)一、看拼音,写词语。
bō1àng xiězìdēng guāng píng guǒ
( ) ( ) ( ) ( )
1áo dîng zuîchūhuídáměi lì
( ) ( ) ( )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辶______ ______ 扌______ ______ 亻______ ______ 艹______ ______
宀______ ______ 氵______ ______
三、用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语。
丽( ) ( ) 劳( ) ( ) 字( ) ( )
浪( ) ( ) 灯( ) ( ) 作( ) (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灯笼( )的脸颊( )的波浪( )的苹果
美丽的( ) 勤劳的( ) 燃烧的( ) 壮美的( )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秋天来了,秋天来啦,山野就是( )的图画。
梨树挂起( )的灯笼,苹果露出( )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 ),高梁举起燃烧的( )。
六、写出有关秋天的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第一课秋天的图画练习题(二)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在音节下面画“——”。
燃(rán ráng)烧(shāo sāo)勤(qín qíng)劳
灯(dēn dēng)笼波浪(làng làn)
二、根据课文组词
波()浪()灯()作()
字()苹()丽()劳()
三、填填记记
1、()时节景色()()尽染叠翠()
天()云()大雁()秋()气()山河()
五()丰登瓜果()春()秋()
2 、秋天的山野就是美丽的_________。
3、梨树_____ _起金黄的______ ___,苹果___ ___出红红的
_________,稻海______起金色的____ _____,高粱______起燃烧的_________。
4、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就是勤劳的_________。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苹果美丽的( ) 勤劳的( ) 壮美的( )
五、在方框里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1、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2、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3、秋风吹□树叶摇□红叶黄叶往下掉□
六、造句。
1、壮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勤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灯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