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家族之面粉厂

合集下载

荣氏兄弟

荣氏兄弟

3.社会责任:为天下布芳馨,以城市发展为 己任
对无锡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荣德生先生有他独到的 见解。还在1912年,荣德生写了《无锡之将来》, 对无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有远见的主张。他 认为,繁荣无锡不仅是繁荣京(宁)沪,复苏江苏 之先决条件,而且影响直接、间接将远及全国;他 提出发展无锡之最大障碍是,市区缺乏有规模之大 动脉;无锡东邻苏州、西毗常州,大运河、宁沪铁 路贯穿境内,要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把苏锡常打成 一片,建设雄踞京(宁)沪线,人口数百万、影响 直接间接远及全国的大无锡。他还提出,要充分利 用无锡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事业;建设 资金不足,政府可通过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办法 进行筹集,变为现金以资运用。
办纱厂时,荣氏兄弟对设备和技术则更为 重视,他们不但重视购买先进机器设备,而 且重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1919年 荣氏兄弟筹股兴建纺织产业的申新三厂,他 们定购了赫华特细纱机3万锭,从美国定购 了1600千瓦发电机组两套,以及萨克洛威细 纱机2万锭,还购买了轧花机80台,英国迪 更生和赫斯特来型号布机500台,其规模之 大、设备之新,为当时内地华商纱厂之冠。
申新纺织公司
面粉厂经营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投资实 业的浓厚兴趣。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 创办申新纺织公司。1922年止,申新已有4个
厂,产纱绽达13万余枚,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 模的纺织企业公司。申新的发展速度当时远远 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20年代的纱绽增长率 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的“人钟”牌 棉纱与“兵船”牌面粉一样,畅销于市场,成 为全国闻名的棉纱之一,荣氏兄弟因此又被誉 为旧中国的“棉纱大王”。
荣氏兄弟
荣宗敬、荣德生
荣氏兄弟,即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江苏 无锡荣巷人。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短短几 年的钱庄学业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

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的故事

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的故事

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的故事导语:荣氏兄弟,即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乃江苏无锡荣巷人。

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短短几年的钱庄学业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1873年9月23日,无锡荣巷的荣熙泰家,第一个儿子荣宗敬出世了;时隔两年,1875年8月4日,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问。

荣巷位于无锡西郊惠山南麓,是荣氏家族聚居的地方。

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可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已经很差。

荣熙泰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进铁匠铺当学徒;甚至连母亲去世后的安葬费用都没有,只好变卖家产。

后来荣熙泰便长年在外给商家当账房先生,给官僚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荣熙泰再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且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宗敬和荣德生,虽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气质却完全不同。

哥哥荣宗敬长着一张长方脸,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有一种使人不能不服从的魅力。

他喜欢野外活动,夏天整日泡在水边,捕鱼捉虾,钓鳝抓蟹,样样都是好手;冬天下了大雪,他领着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爱滚雪球……弟弟荣德生一点也不像哥哥.他是国字脸,浓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样。

他直到4岁还不开口说话,父母都担心他会不会是个哑巴;5岁上他总算终于说话了,但一直少言少语,老实本分。

因为他排行老二,邻居们都戏称他为“二木头”。

小德生很少出门,像女孩子一样,常常闷在家里,帮母亲纺纱、养蚕。

夏天,母亲忙得满头大汗,小德生总是一声不响地陪在母亲身边,一会为母亲扇扇子,一会递毛巾给母亲擦汗,十分懂事。

虽然家境贫寒,但荣熙泰深知,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重振家业的希望,所以很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

荣宗敬7岁进私塾,立刻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只要老帅稍加指点,他就能够领悟,作文也总是写得很出色。

荣德生7岁时,父亲却有些犹豫,怕他跟不上学业,所以便用硬纸板剪了300个字块,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学10个生字。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1873年9月23日,无锡荣巷的荣熙泰家,第一个儿子荣宗敬出世了;时隔两年,1875年8月4日,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问。

荣巷位于无锡西郊惠山南麓,是荣氏家族聚居的地方。

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可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已经很差。

荣熙泰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进铁匠铺当学徒;甚至连母亲去世后的安葬费用都没有,只好变卖家产。

后来荣熙泰便长年在外给商家当账房先生,给官僚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荣熙泰再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且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宗敬和荣德生,虽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气质却完全不同。

哥哥荣宗敬长着一张长方脸,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有一种使人不能不服从的魅力。

他喜欢野外活动,夏天整日泡在水边,捕鱼捉虾,钓鳝抓蟹,样样都是好手;冬天下了大雪,他领着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爱滚雪球……弟弟荣德生一点也不像哥哥.他是国字脸,浓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样。

他直到4岁还不开口说话,父母都担心他会不会是个哑巴;5岁上他总算终于说话了,但一直少言少语,老实本分。

因为他排行老二,邻居们都戏称他为"二木头"。

小德生很少出门,像女孩子一样,常常闷在家里,帮母亲纺纱、养蚕。

夏天,母亲忙得满头大汗,小德生总是一声不响地陪在母亲身边,一会为母亲扇扇子,一会递毛巾给母亲擦汗,十分懂事。

虽然家境贫寒,但荣熙泰深知,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重振家业的希望,所以很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

荣宗敬7岁进私塾,立刻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只要老帅稍加指点,他就能够领悟,作文也总是写得很出色。

荣德生7岁时,父亲却有些犹豫,怕他跟不上学业,所以便用硬纸板剪了300个字块,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学10个生字。

没料到荣德生学得很快,后来学算术,背"九九表","二木头"也毫不吃力。

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
荣氏兄弟
• 荣宗敬和荣德生,江苏无锡荣巷人, 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早年在钱 庄当过学徒,短短几年的钱庄学业 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迈 出了第一步。
•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 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 资实业。 • 当时,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 路甚畅,漏卮日盛,遂决定筹办面粉厂。 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 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 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更名为 “茂新”面粉厂。荣氏兄弟之后又创办多家企 业,是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 1946年,仅申新二、五厂两厂一年就 分红5次,荣家两房从中获利达30亿元 以上,折合黄金11000两以上。当时, 社会上流传着一个申新厂长赚了多少钱 的故事。这些半真半假的传闻,自然招 来了贪婪的目光。
荣家遭劫难
• 1946年4月,荣德生遭绑匪绑 票,荣家最终花费110万美元 (其中包含军警接连向荣家索 取的破案“酬金”共计60万美 元) • 时隔两年半,荣宗敬长子荣鸿 元因“私套外汇”又遭牢狱之 灾,被扣押77天,前后被勒去 财物折合50万美元。 • 荣德生四子荣毅仁在上海解放 3个月前被控“贪污罪”,被 法院勒索黄金10条、美金 5000。 • 荣德生三子荣一心赴港途中坠 机身亡。
• 虽然家业近毁,这个工商业家族仍然显示了顽强的生 存能力:上海租界内的申新二、九厂利用“孤岛”的 特殊繁荣时期,挂上外资牌,开足马力扩大再生产; 地处无锡的申三厂通过行贿敌伪关卡获得棉花、电力 等生产原料,在恶劣环境里坚持生产,荣德生在上海 每日通过电话遥控调度;内迁的申四、福五,历经艰 辛把机器设备运输到宝鸡和重庆,也在战时环境下获 取了丰厚利润。 • 乱世风雨中,荣氏家族非但未被击垮,反而获得了惊 人的财富,并借货币兑换,一举还清了所有的陈年旧 债。 8年之后,荣氏家族重新夺回对企业的控制权。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荣家,就是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

奠定荣氏商业世家基础的便是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伯父荣宗敬(1873-1938年)雄才大略,父亲荣德生(1875-1952)讷于言而敏于行,平实勤励。

他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贩面粉北销,获得厚利,遂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

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中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坚持留在大陆,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

在半个世纪的工商生涯中,造就了实力雄厚、散布全球的工商业家族网络。

创建国际信托帝国荣毅仁生于1916年,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正值口本全面侵华。

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不幸病逝。

年仅弱冠的荣毅,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人的家族企业。

先后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任助理、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逐渐成为柴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

建国前夕,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木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决定留下来。

195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普遍的尊重。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以老市长身份,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因为他既爱国乂有本领,应当选为国家领导人。

"1957年后,荣毅仁出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在文革中,荣毅仁身处逆境,英雄无用武之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荣毅仁开始了新生。

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于1979年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吁请保留原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厂部分老建筑

吁请保留原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厂部分老建筑

方 玲(方育庚之女,江岸区委退休干部)
杨世栗(方育庚女婿,方玲丈夫)
杨子剑(方育庚外孙)
龚俊逸(龚培卿之子)
龚丽霞(龚培卿之女)
华渝生(华煜卿之子)
华楚珩(华煜卿之女,武汉市人大常委、武汉市民建副主委)
华觉本(华涤生之子)
林佑莹(华涤生儿媳,华觉本妻子)
华 雄(华涤生之孙)
吴济华(厉无咎女婿,厉筱玲丈夫,台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暨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高雄捷运公司董事长)
பைடு நூலகம்
方 涛(方育庚之子,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退休高工)
方 骏(方育庚之子)
李玉新(方育庚儿媳,方骏妻子)
方 玥(方育庚之孙女)
方 明(方育庚之子)
胡俊新(方育庚儿媳,方明妻子)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同为荣氏产业的福新面粉一厂和申新九厂老厂房都已作为近代轻工业博物馆和创意产业基地被保留下来。现在那里已成为国际知名广告、时装和箱包设计基地。此外,无锡的茂新面粉厂等荣家企业工业遗产,也得到了妥善保护和利用。上海、无锡等地的的经验和成功作法,值得武汉借鉴和反思。
令人十分关注的是,随着武汉一面粉厂宣布破产、拆迁,原福新第五面粉厂延续近百年的档案处于无人接收的状况。原武汉第三棉纺织厂的档案曾被当作废品售卖或抛弃,部分文件流落武汉及京、沪等地古董市场,被收藏家视为珍品。李国伟先生之子李元骏老先生近日以八十八岁高龄携夫人林建华女士重返武汉,他们表示,这些档案是李国伟先生响应党的号召,与在武汉的荣氏工厂、企业一并交给国家的财产,按国际通常做法,现在这些珍贵历史资料应交武汉的大专院校保管,留待后人研究。李先生并表示,他愿意支持武汉大学“设立(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收集历史遗留珍贵资料供社会大众参考引用。”

荣氏家族发展史

荣氏家族发展史

荣氏兄弟,兄荣宗锦,字宗敬:弟荣宗絵,字徳生,江苏无锡人。

兄弟二人读过五六年私塾,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1896年和父亲荣熙泰在上海开办广生钱庄,1900年在无锡筹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在无锡筹办振新纱厂。

荣氏兄弟鼎盛时期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拥有4家茂新而粉厂、8家福新而粉厂和9 家申新纺织厂等21家企业,成为一代“而粉大王”和“纺织大王“。

他们在无锡创办私立公益学校和竞化女子学校8家、私立公益工商中学、豁然洞读书处、江南大学,以及梅园、大公图书馆等,并捐款修建许多桥梁、道路。

1957年初,毛泽东对陈毅等人说:“这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

“1986年,邓小平接见荣家后人时说:“从历史上讲,荣家在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

"荣氏兄弟,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文/傅国涌兴办实业,“吃着两门最妥”荣家兄弟为什么会走上实业之路?荣宗敬说自己年轻时崇拜张審,认为只有多办工厂,发展工业,才能“杜侵略"、“抵外货”。

《茂福申新卅周年纪念册》中有一篇《总经理自述》说到他的创业动机,主要是受到洋粉、洋纱倾销中国的刺激,认为衣食是人生基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就是多办而粉厂、纺织厂。

荣家兄弟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待遇都是压岁钱2元,月规钱200文。

1896年, 荣氏父子和他人合资,在上海开了一家小小的广生钱庄,股本只有3000两,其中荣家占一半。

这年哥哥宗敬24岁,弟弟徳生22岁。

1898年,合伙人因3年无利退股,广生钱庄从此成为荣家独资,荣氏兄弟以后把这一年作为纪念荣家企业周年的起点。

荣氏兄弟为什么会首先选择而粉?荣徳生做了几年钱庄学徒,到广东的税务机关当差(厘金局做帮账),来往于广东、香港,看到兴办实业有大利可图,于是萌生出自办的念头。

经过留心观察,他确怎,纟11——火柴,黑——煤,白——面粉和纱,都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其中做而粉最好,因为他发现在204种商品过境税中,只有而粉进口可以免税,说是供应外侨的“洋人食品”。

荣毅仁家族的百年兴衰

荣毅仁家族的百年兴衰
期间,荣德生南下广东呆了一年,广东人思想活跃, 敢于开拓,善于经营,使荣德生大受启发。他发现, 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 荒马乱的年代,销路非常好
荣德生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 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的第一个年 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 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 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 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 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 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 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 厂。
民族资本家的风雨飘摇
山大(威海)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 本家的首户,中国在 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 财团的,就只有他们 一家。”
面粉大王、棉纱大 王、红色资本家、 中国首富。
毛泽东一生唯一视察过一家私人 工厂,那就是荣氏的上海申新九 厂。
1986年6月,荣氏 家族分布与世界各 地的四百多名亲属 连同国内的一百多 人在北京大团聚, 邓小平在人民大会 堂亲自会见荣氏亲 属,并发表讲话。 邓小平会见一个家 族中如此众多的客 人也是他一生中唯 一的一次。
成疾,撒手离世。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想通过国民政府
向日本索取荣家企业在战争中的损失
赔偿,同时还想通过得到国民政府的
帮助来发展荣家企业。 1946年荣德
生遭绑架,荣家为救他竟被上海国民
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企业发展
陷入困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
想完全破灭了。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 这一年也是个分水岭,荣家由此走向低潮。国民政府在前一年 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上 海经济渐趋瘫痪。 上海产业界于是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出路。1948年11月,荣 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套购外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后交了 100万美元才算了结,情绪一度陷入低潮,不久就将鸿丰二厂 纱机及设备售与大安纱厂,他则去香港另设大元纱厂,最后远 走巴西,1990年客死他乡。其弟荣鸿三、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 荣尔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氏家族之面粉厂
原“茂新面粉厂”
现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门外
1900年,荣德生回无锡时途经香港,他看到码头上雪白一片,层层叠叠十分壮观,原来是进口的面粉正在卸货,这不禁让荣德生感慨不已,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也广产小麦,却要如此仰食于人!恰在如今,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接着确实是八国联军入侵,在如此的情势下,荣德生只得滞留上海。

在上海,荣德生发明,当时特别多行业都不免凋敝,唯独面粉业却十分兴旺。

大概越是兵荒马乱的时期,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越为急迫。

同样的,荣宗敬在天津进货时也发明了这一点,兄弟二人一拍即合,决心要开办面粉厂,同时暗地发誓一定要办出比洋人更大更好的面粉厂。

1901年,荣氏主持的“保兴面粉厂”在无锡动工,这是荣氏家族兴起的第一步。

17亩地皮,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

荣氏创办面粉厂,特别快就迎来了进展契机。

1904年,为争夺中国东北,日俄战争爆发,导致俄国人在东北开办的面粉厂纷纷关门,这使得面粉的产量下降,价格上升。

看到赚钱的良机,荣氏兄弟决定扩大生产,将利润不断投入引进设备和开办新厂,短短数年间,荣氏的面粉厂就进展到12家,所产面粉占全国产量的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让荣氏企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一战使得欧洲各国忙于战争,不仅无力插手东亚事务,而且其本身因粮食减产,纷纷向中国购买面粉,荣氏的面粉厂一接订单确实是几万包,乃至几十万包,荣氏面粉行销海外,畅通无阻,盈利丰厚。

荣家企业的扬麦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