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题研究》网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刑法学专题研究》网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专题研究》网考试题及答案

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网考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1999年2月,甲因犯煽动颠覆政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8年1月又因分裂罪被判刑,甲构成累犯。

()√2.按照现代刑法的个人责任原则,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遵守有关缓刑的规定,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4.丙发现四掌管大量公款,即和其策划挪用一定款项赌博,四欣然应允,就“借用”公款50万元给丙,丙属于单纯使用公款,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共犯。

×5.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6.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及时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

√7.不作为是指消极地不实施刑法要施的行为,是人的消极行为。

()√8.仓库保管员丁在一群盗贼正要把货物往外搬运时,拿起斧头逼着将货物夺回,该情形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不以犯罪处理。

√9.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10.单位犯罪必须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部成员实施,所以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11.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12.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双罚制。

()×13.对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判决之日起算。

(×)14.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15.对于利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故意逼迫他人自杀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16.法定刑有数个量刑幅度从轻情节是指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判处刑罚。

×17.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所以它们对犯罪构成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18.犯罪对象决定犯罪的性质。

()×19.犯罪概念回答“什么是犯罪”的问题,犯罪构成回答“犯罪怎样才能成立”的问题。

刑法学专题模拟卷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专题模拟卷及参考答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期末考试《刑法学专题研究》模拟卷及参考答案一、判断题(共20题,共20分)1.(1分)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2.(1分)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3.(1分)甲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

甲成立正当防卫。

()√×4.(1分)减刑不同于减轻处罚。

()√×5.(1分)危害结果必须是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

()√×6.(1分)死缓不是独立的刑种,而是执行死刑的方式。

()√×7.(1分)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对方的犯罪行为存在。

()√×8.(1分)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9.(1分)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指导下,扩张司法解释和限制司法解释都是越权违法的。

√×10.(1分)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双罚制。

()√×11.(1分)死缓制度是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之后再执行的制度。

()√×12.(1分)一般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

()√×13.(1分)如果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也不构成犯罪。

()√×14.(1分)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15.(1分)甲为使被害人溺死而将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被害人被摔死。

这是方法错误,甲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16.(1分)刑法的阶级性质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所以,我国刑法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

√×17.(1分)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及时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

刑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凡在我国领域以内犯罪的,都适用我国刑法。

[ ]2.刑法第232条对故意杀人罪的规定,采取的是简单罪状方式。

[ ]3.刑法的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 ]4.刑法的解释按解释的效力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

[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人和国家工作人员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 ]6.聋哑人和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7.在犯罪预备过程中,自动停止犯罪的,也构成犯罪中止。

[ ]8.前罪或后罪有一个是过失的,都不构成一般累犯。

[ ]9.危害结果体现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大小,但尽管如此,危害结果仍只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 ]10.我国现行刑法中并无绝对确定法定刑。

[ ]11.对已满14不满18岁的人犯罪的,无论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多严重,都必须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12.我国现行刑法中并无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 ]1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只要某一行为不违反刑法,即使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得以犯罪论处。

[ ]14.危害结果体现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大小,但尽管如此,危害结果仍只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 ]15.对行凶、杀人、抢劫、绑架犯罪采取的防卫行为,无论造成不法侵害者何种程度的损害,均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 ]16.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人,揭发同案犯或供述其共同犯罪行为的,构成立功。

[ ]17.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 ]18.对于累犯,不得适用假释。

[ ]19.构成一般累犯,要求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三年之内。

[ ]20.又聋又哑人或盲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21.犯罪分子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已排版)

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已排版)

判断题1999年2月,甲因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8年1月又因分裂国家罪被判刑,甲构成累犯。

()√A按照现代刑法的个人责任原则,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

()√B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有关缓刑的规定,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丙发现李四掌管大量公款,即和其策划挪用一定款项赌博,李四欣然应允,就“借用”公款50万元给丙,丙属于单纯使用公款,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共犯。

×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及时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

√不作为是指消极地不实施刑法要求实施的行为,是人的消极行为。

()√C仓库保管员丁在一群盗贼正要把货物往外搬运时,拿起斧头逼着将货物夺回,该情形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不以犯罪处理。

√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D单位犯罪必须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成员实施,所以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双罚制。

()×对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判决之日起算。

()×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对于利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故意逼迫他人自杀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F法定刑有数个量刑幅度,从轻情节是指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所以它们对犯罪构成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犯罪对象决定犯罪的性质。

()×犯罪概念回答“什么是犯罪”的问题,犯罪构成回答“犯罪怎样才能成立”的问题。

√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刑法所规定的,具有法定性。

刑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 刑罚从轻原则答案:D2.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罚金D. 警告答案:D3. 下列行为中,哪一个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据为己有D. 因紧急避险而造成损害答案:D4. 以下哪一项不是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C5. 以下哪一项不是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C6. 以下哪一项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A. 主观要件B. 客观要件C. 法律要件D. 时间要件答案:D7. 以下哪一项不是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A. 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利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D. 防卫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答案:C8.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共同犯罪?A. 教唆犯B. 帮助犯C. 从犯D. 单独犯罪答案:D9.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罚执行的制度?A. 减刑B. 假释C. 缓刑D. 罚金答案:D10.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法中的犯罪形态?A. 犯罪预备B. 犯罪未遂C. 犯罪中止D. 犯罪既遂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 刑罚从重原则答案:ABC12. 以下哪些属于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警告答案:ABC13. 以下哪些属于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ABD14. 以下哪些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ABD15. 以下哪些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A. 主观要件B. 客观要件C. 法律要件D. 时间要件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1 分,共20 分。

以下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以下行为中已满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走私毒品B、贩卖毒品C、决水D、拐卖妇女、儿童2、在以下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3、甲离婚后嫌才三个月的女儿乙累赘,某日将乙一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

甲五天后回家,乙已经死在摇篮里,法院判决甲构成有意杀人罪。

甲属于〔〕A、纯粹的不作为犯B、不纯粹的不作为犯C、纯粹的作为犯D、结果加重犯4、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 元人民币的财物。

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A、属人原则B、保护原则C、普遍管辖原则D、属地原则5、以下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B、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C、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惩罚过失行为D、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有意犯罪过程中6、甲为投身恐惧主义活动而参与了某国际恐惧主义组织,法院认定甲构成参与恐惧组织罪。

甲的行为属于〔〕。

A、预备犯B、实行犯C、帮助犯D、未遂犯7、想象竞合犯之所以被认为是实质的一罪,是由于〔〕A、只触犯一个罪名B、只造成一个危害的结果C、只侵害一个客体D、只有一个行为8、假设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不法状态存在,则犯罪行为仍旧存在。

具备这一特征的是〔〕A、连续犯B、想象竞合犯C、牵连犯D、连续犯9、甲由于男友不忠而生恨意,打算杀乙。

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将一瓶安眠药〔50 片〕掺入咖啡让乙喝下。

乙在床上昏睡,甲离家到四周一座山上打算自杀。

甲在山上迟疑徘徊一昼夜,心生悔意急回家,觉察乙已被人送医院抢救,未死。

甲大喜过望。

对甲〔〕。

A、按既遂犯惩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惩罚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惩罚D、应当免除惩罚。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中关于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行为人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B. 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C. 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D. 行为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答案:D解析: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实施了杀人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

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主体要件的一部分,不是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2. 下列关于盗窃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盗窃罪的对象必须是他人占有的财物B. 盗窃行为必须具有秘密性C. 盗窃罪的成立不需要有占有转移的结果D. 盗窃罪的成立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答案:C解析:盗窃罪的成立需要有占有转移的结果,即行为人通过盗窃行为实际上取得了对财物的占有。

3.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B. 防卫行为未超过必要限度的C. 对于明显不具有侵害行为的人进行防卫的D. 防卫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答案:C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集体的权利,而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御的行为。

对于明显不具有侵害行为的人进行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

4. 下列关于贪污罪的说法,正确的是:A. 贪污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B. 贪污罪的对象仅限于公共财物C. 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侵吞公共财物D. 贪污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答案:D解析:贪污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行为人必须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对象可以是公共财物也可以是非公共财物。

5. 以下哪种情形不构成交通肇事罪?A. 驾驶人员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B. 驾驶人员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交通事故C. 驾驶人员因疏忽大意导致交通事故D. 交通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答案:D解析:交通肇事罪是指驾驶人员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行为。

《刑法学专题研究》模拟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刑法学专题研究》模拟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卷编号:5242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期末考试《刑法学专题研究》模拟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3. 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4.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等行为。

二、不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都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ABC2.ABCD3.A4.B5. BCD6. ABCD7.D8.ABD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1.√2. ×3. ×4. √5.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的原则。

答:数罪并罚原则主要有:(1)并科原则,是指将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宣告的各罪刑罚绝对相加、合并执行的合并处罚原则。

(3分)(2)吸收原则,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采用重罪吸收轻罪或重罪刑吸收轻罪刑的合并处罚原则。

(3分)(3)限制加重原则,指以一人所犯数罪中法定或已经判处的最重刑罚为基础,再在一定限度之内对其予以加重作为执行刑罚的合并处罚原则。

(2分)(4)折衷原则,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的合并处罚不单纯采用并科原则、吸收原则或限制加重原则,而是根据法定的刑罚性质及特点兼采并科原则、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以分别适用于不同刑种和宣告刑结构的合并处罚原则。

(2分)2. 简述伪证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答: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网考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1999年2月,甲因犯煽动颠覆政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8年1月又因分裂罪被判刑,甲构成累犯。

()√2.按照现代刑法的个人责任原则,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遵守有关缓刑的规定,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4.丙发现四掌管大量公款,即和其策划挪用一定款项赌博,四欣然应允,就“借用”公款50万元给丙,丙属于单纯使用公款,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共犯。

×5.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6.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及时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

√7.不作为是指消极地不实施刑法要施的行为,是人的消极行为。

()√8.仓库保管员丁在一群盗贼正要把货物往外搬运时,拿起斧头逼着将货物夺回,该情形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不以犯罪处理。

√9.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10.单位犯罪必须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部成员实施,所以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11.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12.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双罚制。

()×13.对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判决之日起算。

(×)14.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15.对于利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故意逼迫他人自杀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16.法定刑有数个量刑幅度从轻情节是指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判处刑罚。

×17.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所以它们对犯罪构成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18.犯罪对象决定犯罪的性质。

()×19.犯罪概念回答“什么是犯罪”的问题,犯罪构成回答“犯罪怎样才能成立”的问题。

√20.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刑法所规定的,具有法定性。

√2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不是犯罪构成的所必备的主观要件,它们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22.犯罪是人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它包括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两个要件。

×23.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24.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如果发生了任何危害结果,都不成立犯罪中止。

()×25.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

()×26.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罪名,对于防卫过当应当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

()√27.非实行行为是指刑法总则规定的对刑法分则规定的实行行为起补充作用的行为。

()√2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29.根据具体犯罪行为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可以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3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都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3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凡年满16周岁,精神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3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限制刑事责任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34.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

甲、乙成立共同犯罪。

()×35.惯犯虽有数个同种之罪,在立法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以法定的一罪处理。

()√36.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死丙。

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37.甲对某实施诈骗行为,被某识破骗局。

但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甲属于犯罪未遂。

()√38.甲发现邻居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

甲成立正当防卫。

()×39.甲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缓刑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甲构成累犯。

()×40.甲犯抢劫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可以假释。

()×41.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42.甲为使被害人溺死而将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被害人被摔死。

这是方法错误,甲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43.甲因涉嫌贪污罪被逮捕,关押期间揭发了吴某犯有受贿罪,经查证属实,甲属于立功。

(√)44.甲在参与聚众斗殴中将乙打死,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45.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46.甲在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甲成立故意犯罪。

√47.甲抓住妇女某的手腕,欲绑架某然后出卖。

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

”甲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

甲属于犯罪未遂。

()×48.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之中撞上汽车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49.减轻处罚可以是刑种的减轻,也可以是刑期的缩短。

()√50.减刑不同于减轻处罚。

()√51.减刑其实就是改判。

()×52.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53.教唆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教唆人单独构成间接正犯。

()√54.紧急避险不适用于在职务上或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比如消防队员不能为了避免火灾对本人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

()√55.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56.量刑情节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57.没收财产的围限于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

()√58.某甲意图杀害某乙,向某乙开了一枪,结果打死一人,打伤一人,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59.任何犯罪都必然使犯罪客体受到一定的侵害,但不一定损害犯罪对象。

()√60.如果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也不构成犯罪。

()√61.实施绑架过程中,故意致被害人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一罪处罚。

()×62.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6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也就意味着应该绝对的同罪同罚。

×6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65.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应否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上。

()√66.数罪并罚时,“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减”轻。

(×)67.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致被告人死亡的,按照故意杀人罪一罪处罚。

()√68.死缓不是独立的刑种,而是执行死刑的方式。

()√69.死缓制度是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之后再执行的制度。

()×70.所有犯罪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犯罪之日起算。

()×71.危害结果必须是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

()×7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适用我国刑法。

()×73.我国刑法对不同的犯罪停止形态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

()√74.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如果已经经过外国审判或在外国受过刑罚处罚的,我国刑法不予追究。

×75.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76.我国刑法规定,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7.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78.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包括加重、从重、从轻、减轻处罚情节。

()×79.我国刑法体系在“节”下设“条”、“款”、“项”等层次。

√80.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8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犯罪的,我国刑法不予追究。

()×82.想象竞合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

()√83.刑罚是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

()√84.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85.刑法的阶级性质是由性质决定的,所以,我国刑法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

√86.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87.刑法的效力包括刑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以及对人的效力三个方面的容。

√88.刑法修正案是刑法典的当然组成部分。

√89.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是人实施行为时具备的相对自由意志能力,达到一定年龄的人都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90.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91.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对与自己的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认识错误,也不会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92.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93.一般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

()√94.乙准备使被害人吃安眠药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被害人因吃了乙投放的安眠药死亡。

这是构成要件提前实现,乙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95.有犯罪必然会受到刑罚处罚。

()×96.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原判刑期。

()×97.在公检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法院已经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98.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指导下,扩司法解释和限制司法解释都是越权违法的。

×99.某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某构成累犯。

()√100.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对方的犯罪行为存在。

()×101中华人民国领域,指的是我国国境以的全部空间区域,即我国的领陆、领海和领空。

×102主刑是对犯罪适用的主要的刑罚方法,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并科适用。

()×103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仅要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要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

√二、单选题1.( 犯罪客体)是决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首要条件。

2.“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罪刑法定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