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质过程描述类考试试题目精练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2021高考一轮复习滚动检测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第5~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2021·四川达州一诊)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消融时,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形成的漏斗状融洞。
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胡杨树周围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图,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相同。
据此完成1~3题。
1.林冠生长方向与风向息息相关,推测该地的盛行风向为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2.林冠下比林冠外开始融雪时间更早的原因是()A.日照时间长B.枯枝落叶多C.风力侵蚀强D.积雪厚度小3.早春季节,融雪漏斗的形成,会导致胡杨树主干周围()A.虫害概率减小B.地下水位下降C.植被数量增加D.积雪厚度变大(2020·福州二模)某实验团队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区茶园开展不同施肥(不施肥、施化肥、施有机肥三种)措施下的氮排放对照实验。
实验以当年9月至次年8月为一个周期,施肥时间为10月和2月。
下图是实验周期内的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氮排放量逐月统计图。
据此完成4~6题。
4.该实验统计数据表明,总体上氮排放量()A.秋季大于春季B.不施肥大于施肥C.春季小于夏季D.有机肥小于化肥5.能保证茶叶增产又尽量减少环境不良影响的措施是()A.减少施肥或不施肥B.尽可能施用有机肥C.在强降水天气施肥D.一次施足全年肥料6.古语云“明前茶,贵如金”,推测其原因可能是()①阳光照射时间长,虫害少②阴天雨天雾天多,生长快③茶树积累养分足,茶芽壮④气温土温水温低,产量少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2021·河南新乡一模)云中的正电荷对地放电称为正地闪,云中的负电荷对地放电称为负地闪。
雷暴云(产生雷暴的积雨云)中正电荷主要位于云体的上部,负电荷主要位于云体的中下部,电荷分布越高,对地面放电概率越低。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2讲 山地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讲山地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甲处的岩层多气孔构造B.图示区域发生了三次褶皱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2.下列地质作用由早到晚依次发生的是( )A.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沉积、侵蚀B.断层、褶皱、侵蚀、沉积、岩浆侵入C.褶皱、断层、侵蚀、沉积、岩浆侵入D.断层、褶皱、岩浆侵入、沉积、侵蚀解析:第1题,甲处岩石为花岗岩,气孔构造是玄武岩等喷出岩特有的;根据图中岩层的分布,图示地区只出现过两次褶皱;岩浆侵入与沉积岩交会处形成高温环境,易产生变质岩;溶洞景观为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第2题,该图最底层岩层错位,错位岩层都为倾斜分布,故褶皱发生在断层之前,上部岩层覆盖住第一次褶皱的岩层,故应该是先侵蚀形成水平面,再沉积,最后岩浆侵入大多数沉积岩。
答案:1.C 2.C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地形分布简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质剖面图中与甲地区相符的是( )4.图示区域( )A.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B.河流沿背斜谷发育C.甲地区石油资源丰富D.乙地区形成多处泉群解析:第3题,甲地区为山地地形,且岩层两翼老、中间新,为向斜构造,故A图符合。
第4题,根据等高线判断,图示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河流处为背斜谷;甲地区为向斜构造,石油多位于背斜构造中;泉多形成于断层附近。
答案:3.A 4.B(2019·北京丰台期末)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手绘图。
读图,完成5~6题。
5.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 D.③②①6.图中( )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C.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D.丁处地表形态由火山灰堆积而成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岩浆岩侵入时是沿着裂隙侵入,②处顶部岩层没有断裂,说明②处岩浆岩顶部的水平岩层在岩浆侵入后才形成,②上部的砂岩和断层左侧埋在地下最先形成的砂岩应为同一时期。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2.2地球表面形态(含解析)

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析命题*研考法•(2019 •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完成(1)、⑵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 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⑵该区域()A. 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 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 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 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解析】(1)选D,⑵选C。
第(1)题,由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含义和N不同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
第(2)题,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原因。
'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答案:(1)BD (2)AB♦巧突破・找技法•突破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突破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突破3常见的地质构造突破4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章末质检测卷十一 中国地理 湘教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章末质检测卷十一中国地理湘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xx湖南长沙一模)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7月气温及年均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7月气温分布状况是( )A.各城市均高于24 ℃B. ①处气温低于24 ℃C.太原与石家庄最大温差小于4 ℃D. ①与②处气温相同2.关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的年均降水量小于郑州B. ④处的年均降水量大于③处C.山区、高原年均降水量大于平原D.太原、石家庄年均降水量均小于600毫米答案:1.B 2.D解析:第1题,大多数城市气温在20~24 ℃之间;①处位于秦岭山地,气温较周围地区低,低于24 ℃;太原市气温为20~24 ℃,石家庄的气温为24~28 ℃,两地最大温差小于8 ℃;①与②处气温不相同。
第2题,由图可知,太原市在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西侧,年均降水量小于600毫米;根据等值线“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规律,可知石家庄的年均降水量也应小于600毫米,故D项正确。
北京和郑州年均降水量同在600~800毫米之间,所以无法判断两地降水量的大小关系;④处的年均降水量小于③处;山区、高原年均降水量不一定大于平原。
(xx新疆乌鲁木齐二模)下图为“中国沿110°E经线日平均气温连续≥10 ℃的积温曲线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长江与渭河之间地区积温曲线呈波状起伏的原因是( )A.地形影响B.纬度因素C.海陆分布D.洋流影响4.图中甲地所处的温度带与适宜农作物对应正确的是( )A.热带—可可豆、水稻B.亚热带—水稻、油菜C.暖温带—谷子、棉花D.中温带—小麦、甜菜答案:3.A 4.B解析:第3题,由区域定位可知,沿110°E经线,长江与渭河之间为四川盆地和秦岭山区,地势起伏大,导致积温曲线呈波状起伏,故A项正确。
第4题,结合区域定位可知甲为汉水谷地,地处亚热带,适合种植水稻、油菜。
广东省2021届高三新高考一轮复习检测卷地理试题

条件影响,加上长年覆盖栽培和不合理灌溉,表层土填会产生盐分积累,出现次生处碱化现象。
据此回答6—8题©6.下列区域的LI光温室较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的是①丘陵缓坡地带②平原洼地地区③雨林气候地区④季风气候地区A. 0X2)B.③④C. OXS)D.②④工II光温室长年覆蓝栽培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其原因是A.减弱雨水淋溶作用B.减少土壤含水昂:C.加剧地表水分蒸发•D.增加地下冰盐分8.为缓解日光温室上堆次生盐碱化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增施化肥B.轮作休耕C.减少灌溉D.换土更新下图为在我国天山某较小范,围地区选择针叶林林地、草地、灌丛三种不同天然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所得到的冻融期间不同群落类型土康日均温动态图。
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位置最可能位于天山A.北坡海拔500m处B.北坡海拔2000m处C.南坡海拔500m处D.南坡海拔2000m处10.在深冻期,林地土馔H均温显著低丁,草地和灌从,其原因最可能是A.林地地面辐射强B.林地土壤有机质少C.林地空气循环快D.林地上层厚度较大“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脉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洞穴开口向北,呈肚大口小、垂直分布的保龄球瓶”状。
洞里冰的年龄各不相同,核心部分的冰的舫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 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期时期,外部、靠近洞口或靠近主流水道的冰,成冰年代比枝晚。
读冰洞所在的区域示意图,完成11—13题。
A B12.冰洞内冰体夏季不易融化的原因是A.海拔较高,外部冰川广布C.下冷上热,洞内空气稳定13.以卜措施中,不利于冰洞中冰体保持的是A.增加通风设施C.控制游客数量B.唐山移动距离最大D.保定重心扩散比较均匀A.整体是向西南移动C.天津移动速度较慢15.卜・列城市.重心移动受地形影响最小是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是北方经济的重要制心区。
该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脉,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模块测试卷含解析人教版

模块测试卷(一)自然地理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20 •天津耀华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下图为某山地的局部等高线图,等高距为20米, AB 为空中索道。
据此回答下而三题。
图例G湖泊r-河流3mx.陡崖1.乘索道上行的方向是(C )A.东北B.西南C.正北D.正南解析:根据图中河流处等高线凸出方向,判断A处海拔低,乘索道上行的方向是从A 到B:结合图中左下角的指向标,方向是正北方向,C项正确。
2.图中有一瀑布,瀑布及选择观赏的位置分别位于(D )A.甲、乙B.丙、丁C.丙、甲D.乙、丁解析:图中有一瀑布,瀑布分布在有河流的山谷底部,甲处是山脊,没有河流、瀑布, A 项错误;丙在山脊的一侧山坡上,没有河流形成,B、C项错误。
乙处有河流流经且为陡崖处,有瀑布存在。
欣赏瀑布以仰视为最佳观赏视角,所以观赏在丁处,D项正确。
3.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为(A )A. 40 米B. 60 米C. 0 米D. 80 米解析:等高距为20米,陡崖处有两条等高线相交,因此相对高度在20〜60米之间,A 项正确。
(2020 •江西赣州调研)如图为D县(25° N,U5。
E)某校新建校区教学楼顶层安装的固定式太阳能电池板,阳光入射角度大、发电效率高。
夏至日前后,该县在北京时间5: 30 看到日出。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该县一年中太阳能电池板日照最长时间是(B )A. 15小时10分B. 13小时40分C. 13小时20分D. 12小时20分解析:本题考查昼长的计算。
夏至日前后,该县在北京时间5:30看到日出,该县的经度为115° E,其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0分钟,所以该县日出的地方时是5: 10,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县夏至日的昼长为2X(12: 00—5: 10)=至时40分,故选B。
5.若将电池板由固定式改为可调方式,在阴雨连绵的春季,要达到最佳发电效果,对电池板倾角调节正确的是(B )A. 一直调大B. 一直调小C.先调大后调小D.先调小后调大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性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1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性测试题(含答案解析)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查字典地理网编辑了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性测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林线是垂直自然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线,通常是指高海拔处树木(针叶林)生长的上限。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区域林线海拔分布。
读图完成1~3题。
1.依图可知,E地与F地的林线海拔相差()A.1 800~2 000米B.800~1 000米C.1 200~1 600米D.1 000~1 200米【答案】 C【解析】根据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知,F地林线海拔为4 400~4 600米;E地林线海拔为3 000~3 200米,交叉相减得到结论。
2.导致D地林线比E地海拔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答案】 B【解析】 D地纬度低,气温高使其林线较高,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3.G地实际林线较低的原因是()A.纬度低,林线低B.坡度陡,林线低C.降水多,林线低D.降水少,林线低【答案】 D【解析】 G地位于滇南,海拔较低,降水较少,导致实际林线较低。
读某国樱花开放日期等值线图,回答4~5题。
4.已知该国同纬度樱花开放日期的不同主要是地形导致的,据图判断该国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A.东部B.西部C.北部D.南部【答案】 B【解析】由图可知,该国的樱花开放日期等值线在西部偏向高纬度地区,这说明西部的温度偏高,即西部的地势较低,故该国的平原最可能分布在西部。
5.影响该国樱花开放日期早晚的主要因素,除了地形外还有()①降水②太阳辐射③洋流④土壤A.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④【答案】 A【解析】由图可知,该国的樱花开放日期总体上自南向北推迟,因为越向北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少;此外,该岛东部沿海地区易受沿岸暖流的影响,樱花开放日期也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早。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质过程描述类试题精练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质过程描述类试题精练一、单选题断层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
图甲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图乙为美国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据的圣安地列斯断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中A.岩层的形成顺序是③②①④ B.⑤可能是玄武岩C.河流出现在①形成之前 D.T1、T2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抬升2.圣安地列斯断层A.类似于图甲中C断层 B.其西侧为断块山C.湖泊可能有泉水出露补给D.标志着美洲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运动二、综合题3.左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右图是黄河入海口附近地貌图。
(1)简述左图所示地区先后发生的地质作用的过程。
(2)说明右图所示地区的地貌类型和形成过程。
4.甲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乙图是甲图中O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N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3)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5.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构造。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示地质构造及判断理由。
(2)描述图示地区各岩层的形成过程。
(3)图中河流沿岸居民点很少且居民点规模很小,其地质原因是什么? 6.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名称。
(2)若要确定乙处的地质构造,你认为地质工作者需要做何工作? (3)判断①②岩体的形成顺序,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7.读下图,简述图示的地质作用过程。
(注意先内力后外力的次序)(1)甲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该地貌沉积物颗粒由出山口处向盆地方向逐渐变_______(粗或细)。
(2)该盆地地质构造为_______,该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先_______,后__________。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左图,推测红海的地质作用发生过程。
(2)根据右图,比较甲、乙两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
(3)根据右图,分析甲、乙两河河口地区人口密集的主要自然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质过程描述类试题精练
一、单选题
断层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
图甲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图乙为美国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据的圣安地列斯断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中
A.岩层的形成顺序是③②①④ B.⑤可能是玄武岩
C.河流出现在①形成之前 D.T1、T2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抬升
2.圣安地列斯断层
A.类似于图甲中C断层 B.其西侧为断块山
C.湖泊可能有泉水出露补给D.标志着美洲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运动
二、综合题
3.左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右图是黄河入海口附近地貌图。
(1)简述左图所示地区先后发生的地质作用的过程。
(2)说明右图所示地区的地貌类型和形成过程。
4.甲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乙图是甲图中O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N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3)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5.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构造。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示地质构造及判断理由。
(2)描述图示地区各岩层的形成过程。
(3)图中河流沿岸居民点很少且居民点规模很小,其地质原因是什么? 6.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名称。
(2)若要确定乙处的地质构造,你认为地质工作者需要做何工作? (3)判断①②岩体的形成顺序,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7.读下图,简述图示的地质作用过程。
(注意先内力后外力的次序)
8.下图为某盆地周边环境及地质构造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该地貌沉积物颗粒由出山口处向盆地方向逐渐变_______(粗或细)。
(2)该盆地地质构造为_______,该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先_______,后__________。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左图,推测红海的地质作用发生过程。
(2)根据右图,比较甲、乙两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
(3)根据右图,分析甲、乙两河河口地区人口密集的主要自然条件。
10.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示从地质作用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指出P处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11.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
(2)写出甲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
1.D
2.C
3.(1)沉积岩Ⅱ—挤压褶皱—侵蚀—沉积岩一岩浆活动(侵入和喷出)
(2)黄河(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水下坡度变缓;海水顶托;流速降低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4.(1)M地是背斜。
地壳运动使M地岩层向上拱起(2)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3)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5.(1)断层。
理由:岩层断裂并产生错动位移,而后形成河流。
(2)岩层f、e、d、c按顺序沉积并固结成岩;在岩层c沉积并固结成岩后,岩浆沿断层侵入形成b岩层;最后岩层a沉积并固结成岩。
(3)位于断层附近,多地质灾害。
6.(1)甲:断层构造,乙:背斜构造。
(2)考察乙处两侧岩层的新老关系。
(3)②比①形成早。
地表岩石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页岩(②)
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岩浆侵入后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①)。
7.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下沉,之后沉积形成沉积岩Ⅱ;再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并隆起;
之后经过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接着又地壳下沉,再次沉积形成沉积岩Ⅰ
8.流水沉(堆)积细地堑岩层断裂下陷泥沙沉积
9.(1)水平张裂—岩浆喷出—断裂下陷—外力沉积。
(2)甲河自南向北流,乙河自北向南流;甲河下游流域面积小于乙河;甲河下游比乙河下游流程长;甲河下游支流少,水系不发达,乙河下游支流多,水系发达;甲河下游流量小于乙河下游流量。
(3)甲河:流经地区气候干旱,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地,取水便利;河流沿岸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乙河:沿河地势低平,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10.(1)两侧地块(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山麓冲积扇。
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扇状堆积体。
(3)贺兰山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其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11.(1)
(2)甲处背斜谷,主要是由于岩层受水平挤压力,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的作用,岩层破裂容易被侵蚀成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