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鲤鱼氨态氮急性毒性试验

养 殖水体 中 含适 量 的 氮 对养 鱼是 有 利 的 ( 国
外 鱼类 水质标 准 铵 氮 规 定 不能 超 过 1 5mg L , . / 国内非 离 子 氨不 超 过 0 0 / 1 , . 2mg L l ) 但其 含 量 ]
一
】 4 —
《 河北 渔业) 0 2年 第 1 ( ) 1 2 期 总第 2 7期 ) 1
配。
氮等含 氮有 害 物 质 。在 养 殖 水 体 中 , 以分子 态 氮
氮 ( ) 无机 态氮 ( N: 、 NH。 NH )及 有机 物 ( 、 、 如尿 素 、 基酸 、 白质) 氨 蛋 等形 式存在 。在 生物 、 生物 非 及人 为 因素 的影 响 下 , 们 在 水 体 中 , 断地 转 他 不 化 、 移 , 断地进 行着 动态循 环 。水体 中氨 氮可 迁 不 以通 过硝化 及硝 化作用 转化 为 NH。 一N, 以 N 或 :
实际应 用提供 一定依 据 。
1 研究 目的和意义
众 所周知 , 、 鱼 虾等水 产动物 都是在 生活在 水 体 中的 , 那么 , 如何 管理水 体 的水 质 以便 适合其 生 长、 生存 、 健康 就成 了重要 的问题 。尤其 是现代集
2 研 究方法
2 1 研 究 内容 .
在水族 箱 中研究 试验鲤 幼鱼 的氨 氮半致死 浓
鱼 。观察实验 鱼 的游 泳 动作 , 外 界 刺 激 的反 射 对 能力 、 吸频率等 , 记 录情况 。每 日测定 3次水 呼 并
族箱 内 的 p 值 、 氮 、 H 氨 温度 等 。氨氮 的浓 度 以每 日实 际测定 的平均值 为准 。 ②不换 水 的情况 下 , 观察 正 常投 喂 下 水族 箱
《 河北 渔业 )0 2年 第 1期 ( ) 1 2 总第 2 7期 ) 1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前24 h停止喂饲,每天清除粪便及食物残渣。驯养期间 死亡率不得超过10%,如果超过10%,则该批鱼不得用作实 验。
实验鱼应无明显的疾病和肉眼可见的畸形。
实验前两周内不应对其做疾病处理。
八、讨论与思考
1. 干扰鱼类LC50正常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2. 对一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而言,试推测用
静态法、半静态法或动态法测定其对鱼类
(3) pH:6.0~8.0。
(4) 为避免对实验鱼不必要的扰动,实验液中溶解氧 > 4 mg/L。 (5) 水量:每克鱼0.5 L水以上。
2. 选自同一驯养池中规格大小一致的幼鱼。
实验前该鱼群应在与实验时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在连续曝气
的水中至少驯养两周。驯养期间每天投饵1次,每天换水1~
2次。
(2) 至少取6个容器,均加入标准稀释水。
其中一个为空白实验即对照实验, 以得到所要求的浓度范围。
表1 实验设计
浓度对数 1.00 0.80 0.60 0.40 0.20
其余容器中加入不同量的储备溶液, 浓度系列(mg/L) (3) 向每个容器中放入10尾或更多的实 验鱼。每个容器设3个平行样。
害的危险性;
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 系与中毒特征。
二、实验内容
根据静态测定法,用鲤鱼为试验生物测定
毒物在48 h后引起受试鲤鱼群体中50%鱼致
死的浓度。
在24 h,48 h记录试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 类死亡50%的受试物浓度,用LC50表示。
三、实验原理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 h内多次)接触 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生态毒理学1 (3)

第一节常规毒性试验一、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生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此化学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确定具体的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式方面资料,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一项设计合理的急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用以计算LD50的资料。
(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1.鱼类毒性试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用鱼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当地经济鱼类,对毒物敏感,个体健康。
短期试验多采用我国的青鱼、草鱼、鲢鱼及鳙鱼四大养殖淡水鱼,一般体长在7cm以下为宜。
也可采用金鱼,一般在3cm以下。
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和食欲好的当年鱼种,在实验室内驯化培养7—10天使用(2) 试验条件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或白搪瓷桶,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水的PH值为6.5—8.0,冷水温度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一次试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
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可用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
(3)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先做预备试验,确定100%致死浓度和不引起死亡的最大浓度,然后以此浓度范围,按等对数间距确定5-6个浓度组,另加一空白对照组,每组10-20尾鱼,染毒48-96h。
染毒刚开始8h内经常观察,以后可作24h、48h、72h、96h的定期观察,记录中毒反应及死亡时间。
死亡鱼立即取出剖检。
试验期间保持溶解氧、pH值、水温等条件的稳定。
根据24h、48h、96h各组鱼的死亡数,按LC50计算方法,求出相应时间的LC50 。
一般采用直线内插法或对数-概率模式法。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试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12×6 小锦鲤鱼体长7-12cm 体宽3-5cm 体重 7-12g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2、实验仪器设备(1)实验容器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
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 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
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
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吸光光度计3、实验用水:曝气水四、操作步骤:1、设置5个浓度组,1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每个浓度放入12条小锦鲤鱼。
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
分别分为1、2、3、4、5、6组。
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每隔两个小时观察其生长活动、记录鱼死亡数量。
在72h 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xx年xx月xx日•实验准备•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目录01实验准备1实验设备23用于养殖斑马鱼的实验器皿,应选择适合斑马鱼体型大小的器皿。
实验室器皿为了保持实验环境中的温度稳定,需要使用恒温设备,如恒温水浴或恒温箱。
恒温设备显微镜或放大镜等观察设备,用于观察斑马鱼的生长状况和行为变化。
观察设备选择健康、无损伤的斑马鱼鱼种,年龄和体重均应符合实验要求。
实验鱼种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养殖用水,并经过充分曝气和过滤,以保证水质良好。
养殖用水实验动物受试物质对照物质饲料和水质改良剂用于比较实验结果的空白对照或标准对照。
用于维持斑马鱼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03实验材料02 01待测试的化学物质或药物。
02实验方法评估目标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作用,了解其安全浓度范围。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健康成年斑马鱼,体重相近,年龄相同。
实验动物设置多个浓度组,如0(对照组)、0.1mg/L、1mg/L、10mg/L、100mg/L等。
实验分组实验过程准备实验所需器材和试剂,设置不同浓度的目标化合物。
实验准备受试动物观察指标实验时间将斑马鱼暴露在不同浓度的目标化合物中。
观察并记录每组斑马鱼的死亡率、行为变化、呼吸频率等指标。
设定实验时间为24小时,根据需要可适当延长。
整理实验数据,包括各浓度组死亡数、行为变化等指标。
数据整理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等毒性指标,评估目标化合物的毒性作用。
数据分析绘制浓度-效应曲线,直观展示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
结果呈现数据分析03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日期:2023年3月1日•实验地点:实验室1号水族箱•实验温度:25±1℃•实验时间:24小时•实验动物:成年斑马鱼(50±5g)•实验溶液浓度:0(对照组),0.1,0.5,1.0,2.0mg/L •实验记录员:张三数据分析结果•死亡率统计•对照组:0%•0.1mg/L组:10%•0.5mg/L组:30%• 1.0mg/L组:60%• 2.0mg/L组:100%•中毒症状观察•对照组:无异常•0.1mg/L组:鱼体活动稍显迟缓,呼吸频率增加•0.5mg/L组:鱼体活动明显迟缓,呼吸急促,部分鱼体出现失衡• 1.0mg/L组:鱼体活动严重受限,呼吸急促,部分鱼体出现侧翻和抽搐现象• 2.0mg/L组:鱼体全部死亡,未观察到呼吸和活动现象//example/file/acute_toxicity_table.xlsx)(请点击链接查看)[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统计表.xlsx](https//example/file/acute_toxicity_chart.png)(请点击链接查看)[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柱状图.png](https 结果图表展示04实验结论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重金属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影响,以评估重金属的毒性作用和安全阈值。
金鱼毒性试验

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指导老师:XXXX姓名:XXXX班级:XXXX学号:XXXX实验一金鱼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 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小型金鱼幼苗100尾2、实验试剂:CdCl溶液四、实验步骤:1.饲养管理本实验采用2000mL大烧杯对受试鱼进行饲养。
水源为进过曝气后的自来水,PH值6.2-6.7,溶解氧6-10mg/L。
水温12摄氏度。
空气压缩机24小时增氧,实验期间受试鱼不喂食。
2.急性实验按照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 h 鱼类全部存活的最好浓度之间设置4个浓度组,分别是1mg/L、4mg/L、12mg/L、16mg/L。
每个试验浓度组设2个平行,每一系列设一个空白对照。
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即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每个容器投放受试鱼10尾。
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30min内分组完毕。
在24h、48h、72h、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
应在试验开始后3h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
福尔马林对云斑鮰的急性毒性试验

云 斑 鲴 属 鲇 形 目蛔 鱼 科 类 ,又 称 褐 首 鲶 ,系 纯 淡 水 广
c m的玻璃透 明鱼 缸 ( 预先 用 0 1 .%KMn O4 消毒 2 试验 4 h, 使 用容积 为6 。试验用 水为3 d以上经 自然曝气和去氯 0 L)
虫十分重要 。
处理的自来水 ( 水温为2 ±1℃, H为6 7 溶氧为5 5mg 3 p ., . /
L ,在淡水鱼 急性毒性实验所需 的各项指标范围之内 ( ) 水温 波动范围 ±2 ℃、p H范围 6 7 .、溶解 氧>41 L 1。 . ~8 5 / )1 4 1 1 3 试验用鱼 。6 .. O尾健康 云斑 蛔,体长为 l 0± 2 c m,
称作半数 致死 浓度 ( C0。 以污水而言 , L5 ) 目前国内外报道 的 安全 浓度 的推导有多种 , 不过 , 内关于药物对鱼类急性毒 国
性实验 的报道 中 , 常常将0 1 9 L 作为安全 浓度 。如 .倍 6 h Cs o
表 3 福尔马林对 云斑鲴 经泼洒急性 毒性试 验 9 h结果 6
2 1 I 症 状 及 眼 观 病 变 . 临诊
鲈、 虾、 蟹等对敌百虫、 硫酸铜等药物比较敏感, 而使用甲
醛即可解决此问题I 3 I 。由于 甲醛对皮肤和黏膜 的刺激 陛很强 ,
且有致畸变作用 , 使用 不当会对鱼体产 生损害 , 甚至造成鱼 类死亡 , 特别是对于 嗅觉 灵敏 的养殖 品种 ( 甲鱼等 ) 如 和无
近 充氧泵 , 鳃盖微动 , 呼吸减弱 , 最终 出现翻 白肚 、 浮头 、 死
亡等现象 , 剖检可见鳃 丝充血 、 肿胀 , 进一步验证 了福尔马 林能对呼吸器官黏膜造成损害。福尔马林的代谢主要在解毒 器官肝脏 内进 行 , 定浓度的福尔马林会造成试验鱼肝脏损 一 伤, 引起肝功能减退 。这样 , 福尔马林在肝 内蓄 积,可进 一 步破坏肝脏的结构 和功能 , 加快 中毒 鱼的死亡。
三种药物对孔雀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三种药物对孔雀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作者:徐亚超来源:《河北渔业》 2014年第5期徐亚超(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海洋工程系,辽宁盘锦 124000)摘要:用高锰酸钾、孔雀石绿和亚甲基兰三种药物对孔雀鱼开展急性毒性试验,并记录了它们在24 h、48 h、72 h和96 h出现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数。
结果显示:三种药物的96 hLC50分别为1.27 mg/L,0.73 mg/L和273.5 mg/L;三种药物的SC分别为0.13 mg/L ,0.07 mg/L和23.75mg/L。
相比较而言,亚甲基蓝是最安全和理想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孔雀鱼;急性毒性;高锰酸钾;孔雀石绿;亚甲基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养殖技术的普及,人们对鱼用药物的选择和药效的研究日益深入。
通过不同药物对某种鱼类的急性毒性试验[1-3],可以检测该种鱼类对某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从而筛选出药效较好的药物。
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隶属于硬骨鱼纲( Actinopterygi)、鳉形目( Cyprinodontiformes)、花鳉科也称胎鳉科( Poecilidae)、花鳉属(Poecilia)[4]。
它适应性强,体形娇小,色彩艳丽,价格便宜,是卵胎生鱼类的代表品种,也是热带观赏鱼中养殖最普遍、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之一。
在孔雀鱼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时有发生。
本实验拟选用对观赏鱼广泛使用的高锰酸钾、孔雀石绿和亚甲基蓝开展急性毒性试验。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试验鱼从辽宁省盘锦市花鸟鱼观赏市场购买后,经过繁殖培育的马赛克孔雀鱼,试验鱼雌雄各半,雄鱼平均体长3.10 cm,体重平均210 mg;雌鱼全长平均3.42 cm,体重平均460 mg。
试验前在规格为100 cm×400 cm×26 cm水族箱中生活良好,挑选其中规格基本一致的健壮个体作为试验鱼,正式试验每组用孔雀鱼10尾。
1.1.2试验用水及容器实验用水为晾晒2 d之后的自来水,水质指标:pH值7.2~8.0,溶氧量4.2~5.6 mg/L,水温(2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82
0.008
7.42
2
0.296
0.222
7.00
3
0.415
0.333
6.60 0.359
4
0.115
0.077
10.09
5
0.279
0.163
6.92
2.45%
1.25%
2.44%
肾
0.45%
0.38%
0.41%
0.45%
0.24%
体重/g
8.96
10.46
9.81
8.82
8.18
4、吸光值(365mn)以及 CAT 酶的活性(CAT 酶的活性=(Am+Ash-As)/ (0.1 m ×0.3× 7 ))
项目 吸光值 组别 1 As Ash CAT 酶的活性 Am
3、实验用水:
曝气水
四、操作步骤:
1、设置 5 个浓度组,1 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 192、384。每个浓度放入 12 条小锦鲤鱼。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 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分别分为 1、2、3、4、5、6 组。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
组别 重量/g 项目 肝 0.03 0.06 0.08 0.07 0.04 1 2 3 4 5
胆
0.10
0.22
0.24
0.11
0.20
肾
0.04
0.04
0.04
0.04
0.02
3、肝脏系数
组别 脏体系数 项目 1 2 3 4 5
肝
0.33%
0.57%
0.82%
0.79%
0.49%
胆
1.11%
2.10%
五、实验报告
1、 数据处理
以暴露浓度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在计算机或书概率纸上,绘制暴露浓度对死亡 率的曲线。用直线内插法或常用统计程度计算出 72h 的半致死浓度(LC50)的近似值, 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2、 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Fra bibliotek依据 LC50 值的大小,可以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 毒五级,如表 1-1 所示
鱼起始 LC50(mg/L)
小于 1
1~100
100~1000
1000~10000
大于 10000
毒性分级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实验结果与分析:
(1)试验中鱼的情况 投毒时间:2015 年 11 月 11 日 9:40am 1 组,对照组,无投毒,集聚于池底角落。没有死亡 2 组,投毒,刚开始大多浮于水面,运动性加强,过了一会后开始加速运动,然后见偶 有剧烈运动现象,最后持续剧烈运动。没有死亡
(2)鱼的体表特征、脏体系数及肝脏酶活性影响 注:因第 6 组鱼缺少,所以没有第 6 组的实验结果
1、 各组鱼解剖前体表特征
组别 描述 项目 色素沉积
1
2
3
4
5
无
无
轻度
轻度
明显
出水
无
无
有
有
鳃
正常
正常
带一点深色
深色
深色
鳞片
紧密
较紧密
有轻微脱落
有脱落
有脱落
注:第 5 组样本经过冷冻保存,无法观察出水
2、鱼肝、胆、肾称重记录(单位:g)
3 组,投毒,先是剧烈运动,然后开始侧游,之后速度持续下降,最终沉于出池底,偶 尔有运动现象。死亡一条,其他大致恢复正常,聚集在箱底 4 组,投毒,2~3min 开始剧烈运动,然后开始侧游,8~10min 后停下来,然后沉于池底。 死亡一条,濒死一条,其他的大致正常。三点四十,濒死的鱼恢复正常。 5 组,投毒,马上开始剧烈运动,然后开始侧游,大概 5min 后静止,沉于池底。一条濒 死,其他鱼偶有发生侧翻现象,大体正常。三点四十,濒死鱼恢复正常。 6 组,投毒,不到 1min 开始剧烈运动,然后速度减缓,开始侧游,5min 接近静止,沉 于池底。死亡七条,其他濒死侧翻的鱼有三条大致恢复正常,两点五十五,再次死亡两 条,三条能够正常缓慢游动并聚集在一起。 苯酚浓度对鱼的生命活动影响较大,在加入高浓度苯酚溶液的水中,鱼死亡较多,低浓 度苯酚溶液水中没有出现鱼的死亡
三、实验材料:
1. 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
12×6 小锦鲤鱼 体长 7-12cm 体宽 3-5cm 体重 7-12g 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 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 重确定, 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 2g (最好为 1g) 。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 500ml 或 1000ml 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 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 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 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 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吸光光度计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试验, 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 条件、 操作步骤, 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 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 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引起一系列中 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 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 24h,最好以 96h 为一个实验周期,在 24h、 48h、72h、96h 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 50%时的受试物浓度。鱼类毒性试验 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 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 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混匀,静置 1~2min H2O2 0.6 0.6
25 摄氏度,避光保存 20~60min 终止显色剂 参比(调零) AM 5ml 摇匀 5min AS ASH
根据解剖后的肾重和肝重计算出脏体系数(脏体系数=肝脏/体重×100%) ;根据测出 m 的吸光值计算:CAT 酶的活性=(Am+Ash-As)/ (0.1×0.3× 7 )
每隔两个小时观察其生长活动、记录鱼死亡数量。 在 72h 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如果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如鳃的山东、碰撞尾柄 后无反应等,即可判断该鱼已死亡。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 (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试验结束时,对照 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 10%。 2、在连续观察 72h 后,对鱼进行解剖实验,观察鱼身体内部染毒状况,将肝脏、肾、 胆分离,计算肝脏与鱼体重之比 3、提取肝脏酶液、 ,肝脏称重,放入研钵,加入少量石英砂,加 3mlPBS 缓冲液匀浆, 转移至离心管,然后用 2mlPBS 洗研钵 2 次,清晰并转入离心管,上清液即为酶的粗提 物,进行酶促反应,在 365nm 波长下测量吸光值 参比 酶液 PBS 3 2.4 MAX SAMPLE 0.3 2.1 Background 0.3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