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座椅问题的人机学评析与改进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高铁列车座椅舒适性与人体工程学研究

高铁列车座椅舒适性与人体工程学研究

高铁列车座椅舒适性与人体工程学研究摘要:高铁列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乘坐舒适性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高铁列车座椅的人体工程学研究,探讨了座椅设计对乘客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方案。

通过对座椅结构、材料、角度等方面的分析,发现了提升高铁列车座椅舒适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以期提升乘客乘坐体验。

关键词:高铁列车,座椅舒适性,人体工程学,优化方案一、引言高铁列车作为21世纪的交通利器,其快速、安全、便捷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然而,随着高铁列车的更新换代,乘客对于列车座椅舒适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座椅舒适性不仅关系到乘客的乘坐体验,还与乘客的健康和安全密切相关。

因此,对高铁列车座椅的舒适性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高铁列车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铁列车座椅的结构与材料分析1. 座椅结构高铁列车座椅的结构设计是影响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座椅的结构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既要保证乘坐的舒适性,还要考虑到乘客的健康和安全。

目前,高铁列车座椅的结构主要包括座垫、靠背、扶手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设计要求。

座垫:座垫是乘客乘坐时主要支撑身体的部分,其设计应考虑到乘客的体型和坐姿。

座垫的长度、倾斜角度、软硬度等参数都会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

过长或者过短的座垫会导致乘客无法完全放松身体,造成乘坐疲劳;倾斜角度不合适会使乘客感到不适,增加颈椎和腰椎的压力;软硬度不均匀会导致局部的压力过大,影响血液循环。

因此,座垫的设计应该根据乘客的体型和乘坐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提升乘客的舒适感。

靠背:靠背是乘客靠在上面时的主要支撑部分,其设计关系到乘客的背部健康。

靠背的高度、倾斜角度、弧度等参数都会影响乘客的身体姿势和舒适感。

过高或者过低的靠背会使乘客无法完全靠在上面,增加腰部的负担;倾斜角度不合适会导致头部无法得到充分支撑,增加颈部和肩部的压力;弧度不合适会使乘客感到不适,影响整体的坐姿。

座椅人机工程分析

座椅人机工程分析

座椅人机工程分析座椅人机工程分析是一种综合研究方法,它将人类认知心理学、工程学、人体工学、运动学、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有机结合,以人为基础,以座椅作为载体,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究人与座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的影响,从而为座椅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座椅人机工程分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形态与运动特征、人体生理计量学、座椅体验感和舒适度、座椅的支撑力和稳定性、座椅的调节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等。

1. 人体形态与运动特征人体形态与运动特征是座椅人机工程分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人体形态、肌肉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座椅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不同身高的人在坐姿时需要的座椅高度、座椅前沿的扶手高度等都不同,设计合适的座椅角度和高度能够使人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感到轻松和舒适。

2. 人体生理计量学在座椅人机工程分析中,人体生理计量学是指研究人体各项参数和生理反应的科学方法。

例如,对人的身体负荷进行量化可以获得不同体型和运动方式下各种身体部位所承受的负荷大小和部位,进而为座椅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还可以通过生理学测试,获得关于人体反应的详细信息,例如人的视觉反应时间、手部反应能力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设计师优化座椅的设计,以适应用户的个体差异。

3. 座椅体验感和舒适度座椅体验感和舒适度是座椅人机工程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座椅的体验感和舒适度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人体的感觉和满意程度,以便制定更好的座椅设计方案。

例如,座椅表面的材料和织物的质量和平稳性可以影响人们的感受,粗糙表面给人以不适的感觉,容易让人产生瘙痒等不适感。

而各类座垫、椅背的设计,更是提高座椅的基础舒适度的原因。

4. 座椅的支撑力和稳定性座椅的支撑力和稳定性,主要是指座椅的支撑力和稳定性,座椅的支撑力可以是人体重量在座椅上分布均衡,以减少人体在座椅上产生不适的感觉。

而座椅的稳定性则是指座椅在使用中的平衡性,以及座椅在众多动态能力的负载瞬间内,保持安全、平稳和运动平衡。

火车座椅问题的人机学评析与改进设计

火车座椅问题的人机学评析与改进设计

火车座椅问题的人机学评析与改进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铁路运输在各种交通工具运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人们出行大多选择较为经济和舒适的硬卧车厢,如何对座位进行设计以满足基本乘坐要求的基础上向舒适化、人性化发展,从而达到尽可能减少旅客出行的疲劳是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要求是单个座椅的总体结构。

具体流程为设计单个座椅的基本,对座椅舒适性做出优化。

乘客处于坐姿状态时,支持人体的主要结构是脊柱、骨盆、腿和脚等。

其中腰椎、骶骨和椎间盘及软组织承受着人体上半身大部分负荷,同时还要承受弯腰扭转等动作负荷。

从图1可以看到人体脊柱侧面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

坐姿状态的差异影响了身体对脊柱的压力,为了乘坐舒适必须保证人体处于正常生理曲线状态,列车座椅应全方位提供给坐姿人体头部、颈部、背部、腰部、肘部、腿部和足部的合理支撑。

人体骨盆下面有两块粗壮的圆骨,称为坐骨结节,能比周围肌肉承受更大的压力。

当座面呈水平状态时,两坐骨结节外侧的股骨处于正常的位置未受压迫,当座面呈凹形状态时,会迫使股骨向上转移而造成髋部肌肉承受反常压力,人体会下意识涌动臀部或者求助肘部和肩部分散受力,从而引起不适。

同时过软的座面使腿部压力过大,影响了大腿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而感到不适。

医学论证显示,座垫应根据臀部不同部位承受不同压力的原则来设计,即在坐骨处压力最大,向四周逐渐减小,至大腿部位时压力将至最低。

图2是座垫倾斜5°~10°时较为理想的座垫体压分布曲线,其中各封闭曲线为等压力线,所标数字的压力单位为kPa。

图2人体测量一般包括形态测量、生理测量、运动测量三个方面. 根据座椅设计研究需要,采用抽样测量法将其中的形态测量和生理测量作为主要测试项目.根据座椅类家具设计所需人体尺寸作为测点和测量项目. 身高是最基本的人体尺寸数据,选取这一基本尺寸作为基准,用H 表示,建立H与人体坐姿各尺寸之间的比例关系. 其中,人体坐姿尺寸包括:1.坐高;2.坐姿颈椎点高;3.坐姿眼高;4.坐姿肩高;5.坐姿肘高;6.坐姿大腿厚;7.坐姿膝高;8.小腿加足高;9.坐深;10.坐姿下肢长,座椅的部件主要包括:支架、椅面、腰靠、扶手、头靠。

人机工程学长途火车座椅背向问题研究

人机工程学长途火车座椅背向问题研究

人机工程学长途火车座椅背向问题研究列车座椅受车厢内空间限制,座椅造型设计上不宜过于夸张,同时还要考虑其重量问题、安装问题、美观问题、车内座椅排布方式等问题。

设计出既满足以上客观要求又满足人机舒适性要求的高质量高速列车座椅,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

座椅在满足各种客观问题的基础上,要更好的服务于乘客,满足乘客人机舒适性的要求。

提起“舒适”一词,它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期望,是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感受,同时还随着外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包括色彩、灯光、造型等诸多因素。

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的人机舒适性理论的研究,是把人机工程学和人的舒适性研究二者相结合的研究。

高速列车座椅的设计,笔者认为,应该为乘客创造出一种“相对”舒适的乘坐环境,而不是“最舒适”或“不舒适”。

在高速列车座椅设计中,引入人机舒适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乘客生理、心理上的需求,给乘客带来愉悦的旅途体验。

体现列车“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

列车座椅功能属性分析座椅作为列车上与乘客最直接接触的部件,其设计应该满足造型尺寸的人性化、乘客舒适性、可调节等功能。

要满足乘客多种坐姿姿态,减轻疲劳。

列车座椅的设计一般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扶手是否可调;靠背是否可调;头枕是否舒适;并考虑其座椅旁的小把手的设计,座位号的设置;阅读灯的添加;垃圾桶、插座、脚踏、杂志储物兜或盒、以及桌板连接结构的设计。

在对这些座椅各个部件进行造型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座椅与乘客间的人机关系,座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乘客舒适,首先要具有乘坐功能,尺寸要符合人的舒适性要求;其次,要美观,要与车厢内整体氛围相协调;再次,要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座椅与乘客间的关系,如对乘客心理感受的情感化设计等。

与列车座椅设计相关的人体尺度分析受车厢内特定大小的约束,座椅尺寸大小也势必要以最小的尺寸设计满足最大的乘客舒适需求。

与列车座椅设计相关的人机尺寸可大致分为:座面高度、靠背高度、扶手高度、座深、座宽、扶手宽度、前后椅间距、座面角度、扶手倾斜角度、椅背可调节角度等,这些角度、尺寸的大小决定了座椅的基本尺寸。

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关于“火车硬座”设计不合理的调查

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关于“火车硬座”设计不合理的调查

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关于“火车硬座”设计不合理的调查一、【调查】九成网友认为“硬座难受”曾有媒体在网上进行了调查:你认为目前的火车硬座是否舒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认为“火车硬座难受”的网友比例高达95.23%。

至于原因,49.68%的网友认为“硬座靠背设计不合理”,42.44%的网友认为“铁路部门忽视旅客的体会”。

有网友说,火车硬座设计无人性化体现在两点:一是靠背成直角;二是靠背太高,乘客坐下后头无法后仰。

专家:直角靠背不符合人体脊柱S形曲线,容易造成受压分布不均,时间久了肯定会疲劳。

现在国际上通行的靠背倾斜度在100°~110°。

绝大多数网友跟帖呼吁:“铁道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全国所有的硬座火车座椅进行改进,用了这么多年了,不能再一直用下去。

我想,当初火车硬座之所以设计成直角靠背也许自有其考虑,可以节省空间,火车车厢就那么大,能多安几个座位就多安几个。

而最根本的在于,铁路是垄断经营部门,是“卖方市场”,根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有没有人坐的问题,也就不会去换位思考乘客舒服不舒服了。

坐火车硬座出行,总觉得腰酸腿疼、疲惫不堪,原来是硬座在惹祸。

其实不止硬座,火车的硬卧坐起来也不舒服,中铺根本直不起腰,这些小问题,都不符合人体工程学,这么多年了,都没得到改进。

二、【改进】硬座可以改为“躺椅”外出座火车--如果是硬座的话,那座椅的背靠快90度了,人座时间长了,非常容易疲劳,腰累的难受,但旅途劳累,好好休息对大家来说是很重要的。

设计时应倾斜一定角度,使身体受力分部均匀些,否则上身要靠脊椎支撑,受力集中在臀部,长时间易使人不适宜.因此我通过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人体自身的舒适感来提出2中改善方案:(一)单向式倾斜设计,或者可以稍微增加靠背和坐椅平面之间的倾斜度,形成一个“∧”形。

至于靠背的高度,可降低10厘米,然后在坐椅的顶部设计凹痕,因为肩膀足有两个头部的宽度,这样可以供两个人轻微后仰,在形成默契的情况下就不会彼此碰到。

从产品设计角度分析火车硬座座椅存在的问题

从产品设计角度分析火车硬座座椅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中国普客铁路硬座座椅设计为建国初期期间的设计,当时工业设计的理念在我国比较缺乏,以至于设计出只考虑经济适用却没有考虑到人体需求的坐具。下图为传统火车座椅简略模型与实物对比。
在一段旅程中,客车上座椅设计的好坏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乘坐舒适度,进而影响人们在乘坐客车时的心情与休息的质量。设计良好的客车座椅可以使乘客感到舒适,降低长途旅行的疲劳。我国现有铁路客车座椅大多是呈直角型的座椅样式,很多层面的设计还未能完全符合中国人的人体尺寸特点,不能满足乘客保持舒适坐姿,不符合人体生理特征,长时间的保持不正确的坐姿,会对背部和脊椎、肌肉造成不良的影响或伤害。长时间的列车运行,乘车人腰部头部没有受力的依靠点,导致了乘车人在火车硬座的较差的产品体验。只有满足人体自然姿势的需求,才能有效提高座椅的舒适性,改善现在乘客乘坐铁路客车腰酸颈痛的现状。
铁路座椅是我国国家铁路组客运列车配套的一种座位,供乘客在车厢内就坐的坐具。而硬座座椅是高铁上最靠近人体的部分,也是最长时间接触人体的地方。因此,对乘客来讲,座椅是铁路上的尤为重要的产品。
用户类型
乘客的构成多样性,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的多样性。高速铁路客车作为大众交通工具,乘客包含男性、女性、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还有少数民族和外国友人。不同的乘客有不同的特征,不仅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在心理上也存在着差异。另外,环境的不同和心情的不同也会导致出现不同的行为。
用户调查
探讨现有铁路客车座椅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乘客在乘坐高速铁路客车时的行为和心理,得出现有座椅不舒适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头靠和腰靠的部位。现有座椅的靠背中的腰靠设计较不合理,在椅背下半部没有合理的凸出支撑点,不能有效的支撑腰椎使人体不能维持脊椎的自然弯曲。长时间的乘坐会造成背部肌肉酸痛,另外对于一些患有腰部疾病的乘客更加感到不适。

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座深 = 坐深 - 60mm ( 间隙) )
• 国标 GB/T3326 规定靠背椅座深为:
座面倾角
• 通常椅子座面稍向后倾, 首先防止臀部逐渐滑出座 • 面而造成坐姿稳定性差; 其次使背部能有所支撑, • 减轻坐骨结节点处的压力, 使整个上身重量由下肢 • 承担的局面得到改善, 减小疲劳度。 人体工程学
座面深度
• 座面深度是指椅子座面前沿至后沿的距离。在办公座椅设计过
• 程中, 座面不可过深, 否则背部支撑点悬空, 靠背失去作用,
• 同时膝窝处会受到压迫, 使小腿产生麻木感; 座面也不可过浅 ,
• 否则大腿前部悬空, 重量会全部压在小腿上, 会很快产生疲劳 。
• 人体工程学研究表明, 座深以略小于座姿时大腿水平长度为宜 , 即:
• 过低, 膝盖拱起, 体压过于集中在坐骨上, 时间久了会产生疼痛感 。
• 人体工程学研究表明, 合理的座高应等于小腿加足高再加上 2530mm
• 的鞋跟厚再减去 10-20mm的活动余地, 即:
座面
• 人体的骨盆下面有两块坐骨结节, 在坐姿状 • 态下, 当座面呈近似水平时, 可使两坐骨结节外侧 • 的股骨处于正常的位置而不受过分的压迫, 人体 • 会感到舒适。当坐面呈斗形时, 会使股骨向上转 • 动, 这种状态除了使股骨处于受压迫位置而承受 • 载荷外, 还造成髋部肌肉承受反常压迫, 并使肘部 • 和肩部受力, 从而引起不舒适感。因此, 座面的设 • 计应该呈近似水平, 避免斗形设计。
• 6.工作座椅腰靠结构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足够的刚性。在座 椅固定不动的情况下,腰靠承受250N的水平方向作用力,腰 靠倾角b不得超过115度。
• 7、工作座椅一般不设扶手。需设扶手的座椅必须保证操作 人员作业活动的安全性。

人体工程学在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应用与改进

人体工程学在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应用与改进

人体工程学在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应用与改进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普及,人体工程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设备、工作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的应用正日益增加,特别是在交通工具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人体工程学在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应用和改进,以及对乘客和驾驶员的体验和安全性的重要性。

一、人体工程学改进乘客座椅设计在交通工具设计中,乘客座椅是人体工程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过去,许多交通工具的座椅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不适合各种身材的人群,缺乏支撑和舒适性等。

而现在,随着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许多交通工具的座椅设计已经得到了改进。

首先,人体工程学考虑到不同人群的身高和体型差异,设计了可调节座椅高度和倾斜角度的功能。

这样,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座椅,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身体结构,减轻长时间坐着的疲劳感。

其次,人体工程学还考虑到了乘客在行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

在交通工具的座椅设计中增加了侧面支撑,以确保乘客在车辆运动时能够保持稳定。

此外,座椅的表面材质也进行了改进,采用了耐磨损、透气性好的材料,提供更好的舒适感。

二、人体工程学改进驾驶员座椅设计驾驶员是交通工具设计中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使得驾驶员座椅设计更加符合人体的工作需求。

首先,在驾驶员座椅的设计中,人体工程学考虑了驾驶员长时间驾驶时的舒适性。

座椅的坐垫和靠背采用了符合人体曲线的设计,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和缓冲效果。

此外,座椅还增加了按摩功能,可以缓解长时间驾驶的疲劳感。

其次,人体工程学引入了座椅加热和通风系统。

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驾驶员可以通过座椅加热和通风系统来调节座椅的温度,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环境。

三、人体工程学改进交通工具控制系统除了座椅设计外,人体工程学在交通工具的控制系统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在汽车设计中,人体工程学应用了人机界面技术,使得驾驶员可以更便捷地操作各种功能。

首先,人体工程学将空调、音响、导航等功能集成到车辆的中控系统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车座椅问题的人机学评析与改进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铁路运输在各种交通工具运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人们出行大多选择较为经济和舒适的硬卧车厢,如何对座位进行设计以满足基本乘坐要求的基础上向舒适化、人性化发展,从而达到尽可能减少旅客出行的疲劳是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要求是单个座椅的总体结构。

具体流程为设计单个座椅的基本,对座椅舒适
性做出优化。

乘客处于坐姿状态时,支持
人体的主要结构是脊柱、骨盆、
腿和脚等。

其中腰椎、骶骨和
椎间盘及软组织承受着人体上
半身大部分负荷,同时还要承
受弯腰扭转等动作负荷。

从图1
可以看到人体脊柱侧面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

坐姿状态的差异影响了身体对脊柱的压力,为了乘坐舒适必须保证人体处于正常生理曲线状态,列车座椅应全方位提供给坐姿人体头部、颈部、背部、腰部、肘部、腿部和足部的合理支撑。

人体骨盆下面有两块粗壮的圆骨,称为坐骨结节,能比周围肌肉承受更大的压力。

当座面呈水平状态时,两坐骨结节外侧的
股骨处于正常的位置未受压迫,当座面呈凹形状态时,会迫使股骨向上转移而造成髋部肌肉承受反常压力,人体会下意识涌动臀部或者求助肘部和肩部分散受力,从而引起不适。

同时过软的座面使腿部压力过大,影响了大腿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而感到不适。

医学论证显示,座垫应根据臀部不同部位承受不同压力的原则来设计,即在坐骨处压力最大,向四周逐渐减小,至大腿部位时压力将至最低。

图2是座垫倾斜5°~10°时较为理想的座垫体压分布曲线,其中各封闭曲线为等压力线,所标数字的压力单位为kPa。

图2
人体测量一般包括形态测量、生
理测量、运动测量三个方面. 根据
座椅设计研究需要,采用抽样测量
法将其中的形态测量和生理测量
作为主要测试项目.
根据座椅类家具设计所需人体尺
寸作为测点和测量项目. 身高是最基本的人体尺寸数据,选取这一基本尺寸作为基准,用H 表示,建立H与人体坐姿各尺寸之间的比例关系. 其中,人体坐姿尺寸包括:1.坐高;2.坐姿颈椎点高;3.坐姿眼高;4.坐姿肩高;5.坐姿肘高;6.坐姿大腿厚;7.坐姿膝高;8.小腿加足高;9.坐深;10.坐姿下肢长,座椅的部件主要包括:支架、椅面、腰靠、扶手、头靠。

主要参数包括:座高X1、座宽X2、座深X3、腰靠长X4、腰靠宽X5、头靠长X6、头靠宽X7、扶手高X8、坐面倾角α、腰靠倾角β。

根据座椅设计的主要参数,需要参考的主要人体尺寸包括:膝盖高度H1、肘部高度H2、大腿厚度H3、臀部宽度W1、臀部至膝盖长度L1、上身长L2、坐姿的肩中部宽度W2、头到椅面的高度H4、头长L3、头宽W3。

正常的姿势下,脊柱的腰椎部分前凸,而至骶骨时则后凹。

在良好的坐姿状态下,压力适当地分布于各椎间盘上,肌肉组织上承受均匀的静负荷;当处于非自然姿势时,椎间盘内压力分布不正常,形成压力梯度,严重的会将椎间盘从腰椎之间挤出来,压迫中枢神,产生腰部酸痛、疲劳等不适感。

根据矫形学原理和肌肉活动度分析可得出下列结论:
A. 躯干挺直或前倾的坐姿很容易引起疲劳
B. 设置适当的靠背可使疲劳降低
C.大于90度的靠背可防止骨盆的旋转,增加坐姿稳定性且使坐姿更接近自然状态
座高的设计:A适当的座高应使大腿保持水平,小腿垂直,双脚平放于地面。

B 座面不能过高,否则小腿悬空时,大腿受椅面前缘压迫,使坐者感到不适,长时间这样坐着血液循环受阻,小腿麻木肿胀。

因此,座高一般按低身材人群设计,建议座面前缘应
比人体膝窝高度低3—5cm,且有半径为2.5—5cm的弧度。

C 座面亦不能太低,否则腿长的人骨盆后倾,正常的腰椎曲线被拉直,致使腰酸不适。

应使腿能向前方伸展,以放松肌肉,也有助于身体的稳定。

根据以上原则,参考表3公式及表4修正量,取座高为430mm。

座宽的设计: 列车座椅为多人座椅,设计采用两人椅,根据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体尺寸中的男性坐姿两肘间宽第50百分位数422mm,二人椅时,取男性坐姿两肘间宽第50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坐姿两肘间宽)422mm×2+20mm=864mm考虑到克服人心理上的“空间压抑感”等心理感受,再追加100mm的心理修正量即854mm+100mm=964mm。

座深:为适应绝大多数使用者,座深应按较小百分位的群体设计,这样身材矮小者坐着舒适,身体高大的人只要小腿能得到稳定的支持,也不会在大腿部位引起压力疲劳,故取453mm。

座面倾角:座面后倾的作用有两点:一是由于重力,躯干后移,使背部抵靠椅背,获得支持,可以降低背肌静压。

二是防止坐者从座缘滑出座面。

取座面倾角为5°。

靠背的高度与宽度: 靠背一般由肩靠、腰靠、头枕三部分组成,肩靠高度应达到肩胛下角位置,根据坐姿人体尺寸数据,取男性坐姿肩高第50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坐姿肩高)635mm+3mm=638mm,腰靠高度应达到坐姿肘高左右,根据表1坐姿人体尺寸数据取男性坐姿肘高第50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坐
姿肘高)290mm+3mm=293mm。

头枕支撑头部向后仰以减轻颈部肌肉受力,头枕高度应达到坐姿眼高高度,根据表1坐姿人体尺寸数据取男性坐姿眼高第50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坐姿眼高)810mm+3mm=813mm。

靠背整体高度为头枕高度加头枕修正厚度即813mm+40mm=853mm。

靠背角度:靠背倾角的增加能增强人体舒适感.靠背倾角越大,人体所获得的休息程度越高.列车上,旅客大多处于休息状态,如果倾角小于100°,使人感到疲劳;靠背倾角超过120°时,将占用后排旅客乘坐空间,影响正常使用.从脊柱正常形态来看,该角为115°较为合适,如图6,可调节范围是105°~135°。

考虑到列车车厢空间大小及人体舒适度问题115°虽然最舒适但占用空间较大,所以采用背面斜度105°既能达到人体舒适要求又能节省空间。

图6
椅垫厚度:人体在坐姿状态下,与座面紧密接触的实际上只是臀部的两块坐骨结节,其上只有少量的肌肉,人体重且的75%左右由约25cm2的坐骨周围的部位来支承,这样久坐足以产生压力疲劳,导致臀部痛楚麻木感
测试研究表明,坐于座垫上的臀部压力值大为降低,而接触支承面积也由900cm2增大到1050cm2,使压力分散。

椅垫的另一优点是能使身体采取一种较稳定的姿势,因为身体可以适应地陷入座垫。

设计采用厚度为40mm的椅垫。

扶手高:扶手不能太高,否则迫使肘部抬高,肩部与颈部肌肉拉伸;但如过低则实际上使臂部得不到支撑,或者躯干必须偏斜,以寻求一侧的支承,故按男性平均肘高加上修正量及坐垫厚度取扶手高为287mm+3mm+40mm=330mm。

通过这次客车座椅的课程设计,培养了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更加充分的理解了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践当中。

课程设计能够顺利完成,并非其中一人之功。

队员之间都给了对方很多帮助,使我们都互相交流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有老师在实验室不倦地指导和教诲,在此深深地感谢他们:感谢指导过我们的老师!勤劳合作的队友!感谢大家对自己的教诲、帮助和鼓励。

这次设计的实现凝结着多人的智慧、心血和鼓励。

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从定题目到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可以巩固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都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终于得到解决。

同时,在老师的身上我们学得到很多实用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