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神经系统(5)中枢装置1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课件

基底核
下丘脑
基底核是大脑深处的一组神经核团,主要 负责运动控制和习惯形成。
下丘脑是大脑下方的一个小区域,控制着 内分泌、水分和盐分平衡、体温等基本生 理功能。
脑的神经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锥体系上肢、锥体系下肢 和锥体系躯干。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自主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 基底核等。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应尽早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 以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治疗
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估
对患者的运动、感觉、认知等功 能进行评估,确定康复目标和治
疗方案。
物理治疗
包括理疗、按摩、针灸等,可以 改善肌肉力量、减轻疼痛、促进
血液循环等。
职业治疗
针对患者的工作能力进行训练, 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CHAPTER 06
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前景与发展趋 势
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前沿与挑战
神经退行性疾病
01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研究重点在于早期诊断、延
功能
接受、处理和储存来自身体各部 位的感觉信息,并控制和协调身 体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等部分 ,控制着思维、行为、感觉和运动等 功能。
脊髓
连接脑和身体其他部位,传递神经信 号,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包括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 等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

大脑皮层得功能与结构性分区-内 侧面
Figure 13、11b
Association Areas-联络区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 三种功能区
–运动区(Motor areas) –感觉区(Sensory areas) –联络区(Association areas)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控制运动功能 –初级运动皮层 (躯体运动 区) –中央沟前方
• 锥体细胞
• 皮质得深面为神经纤维形成得白质(髓质),它 们除了联系大脑不同区域得皮质外,更重要 得就是大脑皮层以外得脑与脊髓,把皮层运 动中枢发生运动信息向下传,把感受到得感 觉信息往上传给皮层感觉中枢,这些传导纤 维都要集中通过“内囊”,而且有交叉,即传
• 边缘叶 limbic lobe 由半球内侧面与底面某些脑叶 得脑回组成,它呈O形环绕于脑干前端。通常包括 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结构。主要 功能就是调节内脏活动,实现情绪反应以及参与记 忆、睡眠、性欲、食欲等得调节。
额叶得功能:
位于:边界、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 • 1、皮质运动区 • 2、皮质侧视中枢 • 3、书写中构(额中回后部) •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 5、额叶联合区
• 谢谢大家
半球内侧面得沟与回
半球底面
• 额叶底面纵 行得纤维束 为嗅束,其 前端膨大称 嗅球,嗅球 与嗅神经相 连。嗅束向 后扩大为嗅 三角,连于 海马回前部 与海马回钩 等嗅觉高级 中枢。
大脑半球上面观
岛叶
CNS得灰质与白质
• 通过前脑得额切面(冠切面)
–大脑皮层
–大脑深部灰质 (基底节)
脑干得生理功能
• 最重要得生理功能区域,脑干有维持维持生 命活动得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 枢、吞咽中枢等,如遭损伤会危及生命。
中枢神经系统详细-V1

中枢神经系统详细-V1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身体各种运动和感觉活动的核心。
下面将详细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一、结构
1.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重要部分,它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总指挥中心,主要负责思维、记忆、感觉、言语、情感等高级功能。
2.小脑:小脑位于颅后凹内,是大脑的一部分,主要控制人体平衡、手足协调等运动功能。
3.脑干: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截面,控制着呼吸、心跳和血液循环等基本生命活动。
4.脊髓:脊髓位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主要是控制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反应。
二、功能
1.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进行感官接受和传导,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2.运动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各种动作进行控制和协调,包括肢体的运动、呼吸、心跳和消化等生命体征运动。
3.思维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主管人类的智力和情感,包括认知、情感
和行为等高级功能。
三、疾病
1.脑卒中: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说话不清、面部瘫痪、肢体肌力减退等。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震颤、肌肉僵硬、动作迟缓等。
3.脑膜炎: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炎症,易导致脑神经受损,出现视力、听力、面容和肢体运动异常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和功能是人类智力和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对个人生命质量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神经系统解剖学知识点

神经系统解剖学知识点神经系统是人体中的控制中枢,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和神经纤维)。
在解剖学中,学习神经系统的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神经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大脑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控制中枢,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大脑的外表面有很多褶皱,称为大脑皮质,负责思维、记忆、情感等功能。
大脑内部包括脑室系统、灰质和白质,其中脑室系统是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的地方。
2. 小脑小脑位于大脑后方,主要负责协调运动、平衡和姿势。
小脑的表面有很多褶皱,称为小脑蚓,有助于增加表面积以提高功能。
3. 脑干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脑干控制着呼吸、心跳和消化等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脊髓脊髓位于脊柱内,起到传递信息和控制运动的作用。
脊髓通过脊神经与全身各部分相连,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5. 神经节神经节是神经系统中的集合神经细胞体的地方,包括背根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
神经节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重要站点。
6.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的通道,分为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负责将大脑和脊髓发出的指令传达到全身各部分。
通过了解以上神经系统解剖学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知识是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基础,对于揭示人体神经系统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愿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神经系统解剖学知识点。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结构与功能课件)

1、交叉支配 (对侧支配)
躯体运动区的 下行纤维部分交 叉到对侧
1、交叉支配 (对侧支配)
对侧偏瘫
一侧内囊或皮层运动区 受损时,出现对侧肢体随 意运动障碍。
在头面部,表现为伸舌 偏向肢体瘫痪侧;瘫痪侧 下部面肌瘫痪、鼻唇沟变 浅等。但咀嚼、吞咽一般 不影响。
2、定位明确、代 表区大小与运动精 细程度正相关
• 请写出箭头所指部位?(提示:边缘叶的组成) 1 23
大脑髓质及内囊
• 大脑髓质 • 内囊的位置 • 内囊的组成
连合纤维 联络纤维 投射纤维
左右大脑半球 同侧大脑半球 皮质与皮质下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上下行纤维束聚集 区,内囊分为前肢、后肢、膝三部分;水平面呈“><”。
尾状核
帕金森病简介
帕金森病(PD) --简介
PD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年龄因素最为 相关,也与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年龄 60 65 70 75 80 85 发病率% 0.25 0.5 1 1.5 2.5 4
低病死率、高病残率 工作能力、生活质量、家庭负担
•帕金森病(PD)
•
--主要症状
➢ 静止性震颤
丘脑前腹核、 外侧腹核
GABA
DA
黑质
GABA GABA
苍白球 外侧部
苍白球 内侧部
GABA GLU
丘脑底核
兴奋: 抑制:
(+) (--)
间接通路
直接通路
GLU GABA DA D1Fra bibliotekD2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多巴胺 多巴胺受体
图例说明
黑质、纹状体和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的关系
1、新纹状体通过直接通路兴奋大脑皮层运动区;通过间 接通路抑制皮层运动区。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躯体感觉系统:接收 来自内脏器官的感觉 信号,传递给大脑进 行解释和反应
运动系统:通过自 主神经和躯体运动 来控制内脏器官的 运动和功能
内分泌系统:通过 分泌激素来调节内 脏器官的功能和活 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 损伤与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分类
缺血性损伤: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 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损伤。
神经再生和修复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实现神经再生和修复 基因治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神经调节技术:利用电刺激、磁场等技术,调节神经活动,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药物治疗:开发新型药物,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大脑的各个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如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等,分别负责不同的生理活动
大脑的发育和成长与人的智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密切相关
小脑
简介:小脑是中枢神经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协调和调节身体的 自主运动。
结构特点:小脑由两个 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 沟壑,主要结构包括皮 层、髓质和核团。
功能作用:小脑通过接收 来自大脑皮层和脊髓的运 动信号,来协调和平衡身 体的运动,维持身体的姿 势和稳定。
情绪:中枢神经 系统接收来自感 官的信号,通过 处理和整合,产 生相应的情绪反 应。
情感记忆:中枢 神经系统中的海 马体等区域参与 情感记忆的存储 和回忆,影响个 体的情感体验。
情感表达:中枢 神经系统控制面 部表情等身体反 应,通过神经递 质等机制影响情 感表达和交流。
学习与记忆
学习: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不断 地学习和适应来调整神经元之 间的连接中枢 神经系统协调和控 制的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 神经元之间的信号 传递来控制肌肉的 收缩和松弛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案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案。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分为三部分:大脑,脑干和小脑。
1.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显著的组成部分。
它占据了整个颅腔的绝大部分,负责人的思考、行动和情感。
大脑主要分为两个半球,左右半球通过纤维联合体相连并在丘脑水平上相互连通。
左脑和右脑分别控制身体的对称部位,左脑负责右半身的动作和感觉,右脑负责左半身的动作和感觉。
这种分工使大脑功能更为灵活,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和任务。
2.脑干脑干位于颈部以下,连接着大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枢纽。
脑干控制着重要的自主神经系统,如心率、呼吸和消化系统等。
脑干还包括控制眼睛和耳朵等感官器官的核。
3.小脑小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的部分。
它主要接收身体各种感觉,调节身体平衡,确保肢体协调运动和控制定向。
小脑与大脑和脊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进行监控和调节。
它控制着各种生命体征,如心跳、呼吸、血压和温度等,同时还控制着人类的感觉、思维和情绪。
1.感受感受是人体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接收来自身体各个部分的信息和感觉。
感覺器官的信息(如人眼、鼻子、耳朵、皮肤等)经传染商储在脊髓和脑干,再转发到大脑皮层中进行处理。
当身体感觉到寒冷或痛苦等刺激时,交感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处理,并调整出适当的反应。
2.思考思考是指人们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让人能在特定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
大脑皮层具有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来感知、提取和处理信息以做出反应。
3.情绪情绪是指人的情感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控制人的情感状态。
当人处于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时,人体会产生相应的神经化学变化,从而加强或减弱神经递质的作用。
4.协调和平衡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它接收身体各个部位的信息,调节骨骼肌肉的协调运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A型题(单选题)1. 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意义在于(E) 9 1994A.促进消化B.保存能量C.加速排泄D.生殖E.应付环境急骤变化2. 锥体束最主要的机能是(B) 9 1994A.支配对侧肢体肌肉运动B.精细调节四肢远端肌肉活动C.抑制腱反射D.使肌群运动协调E.调节肌紧张3. 当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C) 9 1994A.瞳孔近反射B.直接缩小反射C.瞳孔对光反射D.直接光反射E.减弱的瞳孔开大反射4. 下列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C) 9 1994A.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D.双向传导E.不衰减扩布5. 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C) 9 1995A.瞳孔扩大B.糖元分解增加C.逼尿肌收缩D.骨骼肌血管舒张E.消化道括约肌收缩6. 破坏下列哪一脑区,动物会出现食欲增加而逐渐肥胖?(E) 9 1995A.边缘叶B.中脑网状结构C.延脑背侧区D.下丘脑外侧区E.下丘脑腹内侧核7. 在整体中,当某一肌肉受到牵拉时将发生牵张反射,表现为(C) 9 1995A.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B.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C.受牵拉的肌肉收缩D.其他关节的肌肉也同时收缩E.伸肌和屈肌都收缩8. 正常情况下,下列哪一种感受器最容易适应?(C) 9 1995A.肌梭B.伤害性感受器C.触觉感受器D.内脏化学感受器E.肺牵张感受器9. 冷水进入一侧耳内,可引起下列哪一变化,从而导致出头晕和恶心等植物性功能改变?(E) 9 1995A.冷却了耳石器官B.壶腹嵴的运动减弱C.前庭传入神经放电增加D.前庭传入神经放电减少E.内淋巴液流动10. 光线刺激视杆细胞可引起(C) 9 1995.A.Na+内流增加和超极化B.Na+内流增加和去极化C.Na+内流减少和超极化D.Na+内流减少和去极化E.K+外流停止和去极化11. 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单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D) 9 1996A.电刺激可以使其兴奋B.阈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C.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D.动作电位传导时幅度可逐渐减小E.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是局部电流学说12.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性化学传递的特征,哪一项是错误的?(D) 9 1997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总和D.兴奋节律不变E.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13. “神经激素”是指(C) 9 1998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B.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C.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E.使神经兴奋的激素14.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D) 9 1998A.突触前膜超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E.通过轴突一树突突触的活动实现15. 当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C) 9 1998A.肌梭传入冲动减少B.a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C.牵张反射加强D.梭外肌收缩E.校内肌舒张16.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E) 9 1998A.经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B.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为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弥散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E.电刺激时,出现同步化脑电图17.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D) 9 1998A.瞳孔缩小B.逼尿肌收缩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D.妊娠子宫收缩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18. 下列有关肌梭感受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 9 2000A.感受装置位于肌梭中间部位B.肌梭的传入神经为Ⅰa类和Ⅱ类纤维C.肌梭是感受肌纤维长度的感受器D.梭外肌收缩时,感受器受到的牵拉刺激增加E.梭内肌收缩时,感受器的敏感性提高19.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一项不出现? (D) 9 2000A,肠蠕动抑制B.瞳孔开大肌收缩C.肾素分泌D.胰岛素分泌E.骨骼肌血管舒张20. 控制消化道平滑肌收缩节律的基础是(A) 9 2002A.慢波B.动作电位C.壁内神经丛活动D.迷走神经兴奋E.交感神经兴奋21. 胸段脊髓受损在脊休克过去之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为(A) 9 2002A.尿失禁D.尿频C.尿急. D.尿多E.排尿困难22. 眼球前后径正常的人,眼的近点愈近,说明其(B) 9 2002A.角膜愈呈球形B.晶状体弹性愈好C.缩瞳能力愈强D.双眼球会聚能力愈强E.对光反应能力愈强23. 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则动物(如猫)处于下列何种状态? (D) 9 2002A.脊休克B.去大脑僵直C.觉醒D.昏睡E.运动共济失调24. 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 (A) 9 2002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B.脑干网状结构肌碱能系统C.纹状体—黑质7—氨基丁酸能系统D.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E.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25. 下列关于视网膜上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B) 9 2003A、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B、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C、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D、视杆细胞对备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E、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较视锥细胞高26. 下列各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E) 9 2003A、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B、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C、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E、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27.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D) 9 2003A、胃肠运动加强B、消化液分泌增多C、膀胱逼尿肌收缩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E、瞳孔缩小28、因眼外肌瘫痪或眼球内肿瘤压迫而产生复视的原因是 (D) 9 2014A. 物像发生球面像差和色像差B. 眼球变形而导致眼内压过高C. 入眼光线分别聚焦于不同焦平面D. 物像落于双眼视网膜的非对称点上29、若干EPSP总和后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神经元上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 9.2014A. 轴突始段B. 树突C. 胞体D. 轴突末梢30、用左旋多巴治疗不能缓解的帕金森病临床表现是 (D) 9 2014A. 面部表情呆板B. 肌紧张增高C. 动作缓慢D. 静止性震颤31. 在设计视力表时,考虑判断人眼视力高低的标准是 B 9 2015A 人眼所能看清楚的物体大小B 视网膜中央凹处最小的清晰像大小C 视网膜中央凹以外最小的清晰像大小D 人眼所能看清楚物体的距离32. 电突触传递的一般特点是 C 9 2015A 单向,低电阻,快速B单向,高电阻,慢速C双向,低电阻,快速D 双向,高电阻,慢速33. 查体巴宾斯基征阳性提示皮层脊髓侧束损伤的条件是 D 9 2015A 婴儿在清醒状态下B 成人在熟睡状态下C成人在麻醉状态下D成人在清醒状态下34. 视网膜中央凹处视敏度极高的原因是D 9 2016A.感光细胞直径小,感光系统聚合联系B.感光细胞直径大,感光系统单线联系C.感光细胞直径大,感光系统聚合联系D.感光细胞直径小,感光系统单线联系35. 在突觖传递中,与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数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D 9 2016A.末梢内囊泡的大小B.囊泡内递质的含量C.活化区面积的大小D.进入末梢的Ca2+量36.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 C 9 2016A.所有副交感节后纤维B.所有支配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C.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D.所有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B型题(单选题)A、B、C、D、E是其下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脑的静脉 1 .大脑浅静脉
吻合静脉 上矢状窦
大脑上静脉
横窦
大脑下静脉
大脑中静脉
(二) 脑的静脉 2. 大脑深静脉
下矢状窦
直窦
基底动脉
大脑大静脉 Galen 静脉
大脑内静脉
二. 脊髓的血管
(一) 脊髓的动脉 1. 来源: 1) 椎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 2)节段性动脉: 颈深、升动脉 肋间后动脉 腰动脉 骶中动脉
一、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1. 来源: (1) 颈内动脉系 (2) 椎-基动脉系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2.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脉络膜 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3. 椎动脉
大脑后动脉 颈内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桥动脉 迷路动脉 小脑上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上动脉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蛛网膜下隙
一. 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包裹脊髓和马尾,下 部至第二骶椎水平。 (二)脊髓蛛网膜 衬于硬脊膜内面,下 部亦至第二骶椎水平。 (三)软脊膜 紧贴脊髓表面,并伸 入沟裂中。 齿状韧带
硬脊膜
蛛网膜
软脊膜
硬膜外隙 epidural space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 松结缔组织、脂肪、椎内静脉从、淋巴管,有脊 神经通过。此隙略呈负压。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脊髓后 动脉
T4 肋间后 动脉 L1 腰动脉
二. 脊髓的血管
(一) 脊髓的动脉
由于 脊髓动脉的来 源不同, 有些节段因两个 T4 来源的动脉吻合薄弱, 血 供不足, 容易使脊髓受到 缺血损害, 称为危险区, 如第1~4 胸节 (特别是 L4)和第1 腰节的腹侧面。 L1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 是充满脑 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 液体, 内含各种浓度不等的无机离子、葡萄糖、 微量蛋白和少量淋巴细胞。 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 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一. 来源:
脑脊液主要由各脑
室 的脉络丛产生, 少量由 室 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 产生。 脉络丛
二.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 侧脑室脉络丛 第三脑室 室间孔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外侧孔、正中孔 小脑延髓池、桥池
蛛网膜下隙 上矢状窦 蛛网膜粒 窦汇 乙状窦 横窦 颈内静脉
若脑脊液 循环途径 发生阻塞, 可导致脑积水 和颅内压升高, 使脑组织 受压移位, 甚至形成脑疝 而危及生命.
IV. 脑和脊髓的血管
硬脊膜 蛛网膜 硬膜外隙 硬膜下隙
软脊膜 齿状韧带
蛛网膜 下隙
硬膜下隙 subdural space
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
硬脊膜 蛛网膜 软脊膜 齿状韧带
硬膜外隙
硬膜下隙
蛛网膜 下隙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隙内充满 脑脊液 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
椎动脉
脊髓后动脉
4. 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Circle of Willis)
组成: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正常情况下, 动脉环两侧的 血液不相混合, 而是一种代偿 的潜在装置. 据统计 国人 约有48 %的动 脉环发育不全 或异常.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5. 中央支
大脑中动脉
前交通动脉
硬脑膜
蛛网膜 蛛网膜 下隙 软脑膜
蛛网膜粒
硬脑膜窦
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下隙 在某些部位扩大, 称为蛛网膜下池.
交叉池
(环池) 上池
脚间池
桥池
小脑延髓池
II. 脑室系统
侧脑室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小脑延 髓池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
外侧孔
脉络丛 正中孔
III. 脑脊液
大脑镰
二. 脑的被膜
(一) 硬脑膜
硬膜外隙: 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间隙. 颅骨骨折, 硬 脑 膜 的血管 ( 如脑膜中动脉) 损伤时, 可形 成硬膜外血肿 。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窦
大脑镰
1. 硬脑膜膈
(1) 大脑镰 (2) 小脑幕 (3) 小脑镰 (4) 鞍膈 大脑镰
小脑幕
幕切迹
鞍膈
2. 硬脑膜窦 A. 上矢状窦 B. 下矢状窦 C. 直窦 D. 横窦
终池 硬膜外间隙
二. 脑的被膜
(一) 硬脑膜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由两层合成, 外层为颅 骨内骨膜层, 外层为硬膜层, 两层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 松, 易于分离; 在颅底则与颅 骨结合紧密。 颅骨骨折, 易 将硬脑膜与 蛛网膜同时撕裂, 使脑脊液外漏。 其内层可折叠形成若干 板状膈,深入脑各部之间。 硬脑膜窦 在某些部位, 两层分开, 内面衬以内皮细胞, 构成硬 脑膜窦。
硬脊膜
蛛网膜 软脊膜 齿状韧带 硬膜外隙 硬膜下隙
蛛网膜 下隙
终池 terminal cistern
蛛网膜下隙的下部,自 脊髓圆锥以下至第二骶水 平间隙较宽大,称为终池。 临床上常在L3~L4或L4~ L5间进行穿剌,以抽取脑 脊液或注入药物(腰麻) 而不伤及脊髓。
终池 硬膜外间隙
硬膜外麻醉:
临床上,可将药物注入硬 膜外隙,以阻滞神经根的神 经传导。 注入部位可在L3~L4 或L4~L5棘突间或者在 骶管裂孔、骶管进行。
脊髓前静脉
愿同学们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颈内动脉
展神经
G. 硬脑膜窦与颅外静脉的交通:
顶导静脉 上矢状窦
眼静脉
横窦
乙状窦
乳突导静脉 岩上窦 海绵窦 翼静脉丛
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岩上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下窦
颈内静脉
(2) 蛛网膜 蛛网膜粒 (3) 软脑膜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 的间隙, 内充满脑脊液.
功能解剖学
脑和脊髓被膜 脑室和脑脊液 脑和脊髓血管
I. 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膜 dura mater: 致密的结缔组织膜 蛛网膜 arachnoid: 半透明薄膜 软膜 pia mater: 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
硬膜
蛛网膜
脊髓的表面。
软膜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和软膜间的间 隙为蛛网膜下隙,充满 脑脊液。 被膜和蛛网膜下隙的 脑脊液水垫对脑、脊髓 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脊髓后 动脉
肋间后 动脉
腰动脉
2. 分支和分布:
脊髓前动脉的沟 动脉主要分布于前角、 脊髓后动脉 侧角、后角基部、灰 质连合、前索和侧索 深部。 脊髓后动脉的分 支分布于后角的其余 动脉冠 部分、后索。 动脉冠发分支至 侧索、前索浅部。
脊髓后 动脉
脊髓前 动脉 沟动脉
根动脉
(二) 脊髓的静脉
脊髓后静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中央支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5. 中央支
中央支 豆纹动脉 皮质 支
大脑中动脉
6. 皮质支 A. 大脑前动脉
胼胝体周动脉
胼胝体缘动脉
大脑前动脉
6. 皮质支 B.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6. 皮质支 C. 大脑后动脉
距状沟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中动脉
窦汇 下矢状窦 直窦
上矢状窦 大脑大静脉
E. 乙状窦
横窦 乙状窦
F. 海绵窦
位于鞍膈两侧。 为 硬膜 两层间被 许多 小梁分隔的 不规则腔隙, 如似 海绵而得名。 海绵窦与周围 的静脉和 窦有广 泛的交通. 岩上窦 乙状窦 岩下窦 海绵窦 眼静 脉
翼静脉丛
F. 海绵窦
海绵窦内有颈内 动脉、展神经通过; 窦的侧壁有动眼神 经、滑车神经、眼 神经、上颌神经通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