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2013-第二章

合集下载

金融学第2章XXXX

金融学第2章XXXX
11
高利贷信用
• (1)高利贷信用是以高额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 贷活动,是生息资本最古老的形式。
• 现今,在最发达的国度中也并未销声匿迹。 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利率是标准;
极大地高于银行体系水平的借贷,通常视为具 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
12
高利贷信用
• (2)高利贷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
– 利率极高 – 非生产性 – 保守性
2. 任何货币盈余或货币赤字,都同时意味着相 应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
25
二、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 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盈余(Surplus)单位 和赤字(Deficit)单位的存在是现代信用活 动的基础
• 资金在有偿的原则下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 门流动,就形成了借贷行为,这便在资金 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形成了债权债务 关系 。这样消除货币资金分布上的非均衡 性,最终满足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双方的 需要。
私有制
从逻辑上讲,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 (信用)存在的前提条件。
9
经济学的信用活动以清晰界定的排他性产权安 排为前提, 信用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产权关系。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 总和, 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 产权是一组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的权利束; – 产权是一组人与人之间的合约关系
46
资本输出与国际资本流动
1. 资本输出的理论,概括了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扩 张的史实。 但已不能简单用来论证改变了的国际关系格局。
2. 国际资本流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反映着更为复 杂国际经济联系。 贫富、强弱、控制与反控制……依然是客观存在。
47
国际信用
我国对国际信用的利用
180000 150000 120000

金融学第二章

金融学第二章
1、信用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 当遵守诺言的行为准则;
2、信用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是指一种建立在授 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金 即可获取商品、服务的能力;
3、信用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契约),即依法可以实现 的利益期待,如当事人违反诚心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区别与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在现代信用 中居于主导地位,两者不能互相替代;
首先,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而存在; 其次,商业信用是企业的经营的自然需求
2、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有密切联系: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 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
4、信用证与信用卡;
5、可转让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等;
三、国家信用
(一)国家信用概念 是指国家政府为信用主体按照信用原则从事
的一种信用活动。
包括:国家政府的筹资信用行为和国家政府的投资 信用行为,但主要指前者。
还可分为:国家的“内债”与“外债”
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 国库券[1年内];政府债券 [1年以上]
(二)国家信用的特点:
信用主体是:政府 安全性好、流动性高、收益稳定、风险较小
—“金边债券”
(三)国家信用的作用:
1、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财政收支时间矛盾] 2、弥补财政赤字; 3、调节货币流通和稳定经济发展。
[了解]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
①公债
②国库券 ③专项债券
④财政透支或 借款
是一种长期负债,一般在1年以上甚至10年或10年以上。 通常用于国家大型项目投资、大规模建设。
(二)银行信用特点:

金融学-第2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3

金融学-第2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3

复利更能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
(一) 零存整取 零存整取是每月(每周或每年)存入相同的 金额,到约定的期限本息一次取出。 (二) 整存零取 整存零取是一次存入若干金额的货币,而 在以后的预定期限内,每月(每周或每年) 提取相等的货币,并在最后一次提取中, 本利全部取清。
储蓄投资理论下的利率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s)是外生变量,由中 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
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
连续复利
设r为年利率(单利),n是1年内计算复利的 次数,则用复利的方法计算的年利率(按年计 息的复利率) rn为 1+rn=(1+r/n)n
当计算复利的时间间隔越短,1年内复利的次 数就越多,按复利法计算的利率就越大。
r n r 1 rn lim (1 ) e n n
本杰明· 弗兰克说:钱生钱,并且所生之钱会生出更 多的钱。这就是货币时间价值的本质。
单利与复利
三、现值与终值 现值是指未来金额的现在价值,把未来价 值折算成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 终值反映了按复利计息的资金的未来价值, 即本利和。 通常,用现值去推导终值的过程叫复利过 程,把终值换算成现值的过程叫做折现过 程。
e=2.71828
四、利率理论及利率决定
(一)、利率的决定因素
资金供求状况 平均利润率 物价水平
汇率水平
国际利率水平 国家经济政策 利率管制
(二)、利率的决定理论
1.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也称真实利率理论,它建立在萨伊法则和货币数量

金融学 第二章-信用-习题与答案

金融学 第二章-信用-习题与答案
3国际信用大体可分为()和( )两类方式。
4股份公司的典型形式是指( )。
5直接融资活动中的核心是( )。
三、选择题
1.信用活动中的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
A储藏手段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
2由债权人开出承诺到期付款的有价证券是()。
A.商业票据B支票
C.商业汇票D商业期票
3一直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
A.银行信用B国家信用
C消费信用D民间信用
4.在商业信用中采用的商业票据有( )。
A支票B传票C期票D汇票
5.消费信贷的基本类型有( )。
A银行信用B合作信用
C商业信用D国家信用
6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即()。
A买卖行为B.借贷行为
C分配行为D生产行为
7.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形式有()。
4.有限责任公司
5.证券公司
三选择题
1B2C3A4ACD5AC6AB
7BD 8BCD 9D 10B 11ABCD 12AD
四简答题
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二者兼有怎样的联系?
答: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有两种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商业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不仅在各国国内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也广泛存在于国际贸易之中,对于推动商品交易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就买卖行为来说,在发生商业信用之际就已完结,即该产品从工厂所有变成商店所有,就与通常现款买卖一样,而在此之后,它们之间只存在一定货币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信用有其严格的方向性。一般地说,是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是工业向商业提供信用。因而有些企业很难从这种形式取得必要的信用支持。

金融学 第二章

金融学  第二章
一、信用的产生 含义:信用是指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 活动。 偿还性是信用的基本特征。 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 第一、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流通过程中。 第二、信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商品和货币的不均 衡分布。 第三、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制和经济利 益。
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
(五)商业票据
定义: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 供记载商业信用债权债务的一种凭证。 特点: 1.必须有特点的内容 2.强制性或不可争议性 3.流动性,必须可以转让流通 商业票据更具出票人不同,分为期票和汇 票两种。
期票:债务人对债权人签发的在一定时间内无条 件支付款项的债务证书。 汇票是债权人给债务人,命令他支付一定金额给 持票人或第三者的无条件的支付命令。 两者区别:承兑与否? 商业票据的贴现:是指票据所有者在票据到期以 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 让。 计算公式为: 客户所得现金=票据面额(1—年贴现利率x未到 期天数/360天)
(二)在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变的重要的 原因: 从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来看:现代经济是一种具 有扩张性质的经济,决定了信用是经济的基本条 件。 从货币形式的发展来看:自金融货币退出流通领 域以后,信用货币成为流通中最基本的货币形式。 信用货币是在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信用 活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 能完全脱离货币,或多或少会与货币发生联系, 所以信用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经济关系。
(二)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 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放给职 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的来源:生产经营中的闲置资本;用于 积累的剩余价值;货币储蓄等。 借贷资本的特点: (1)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 (2)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4)借贷资本有特殊的转让形式。

金融学第二章习题答案发送版

金融学第二章习题答案发送版

第二章信用、利息和利率一、填空题1、信用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或者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信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

3、不论是短期信用工具还是长期信用工具,主要都具备偿还性(期限性)、风险性(安全性)、流动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等特点。

4、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等。

5、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_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6、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是银行信用。

7、股票的收益主要包括股息收入和资本利得(即买卖差价)两方面。

8、债券是由债务人签发的,证明债权人有权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债权凭证。

9、商业本票是指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的债权人。

10、商业汇票有三个关系人,即出票人、持票人和付款人。

银行汇票涉及四个关系人,分别是汇款人,出票人(汇出银行),持票人(受款人),付款人(兑付银行)。

11、支票是由支票存款账户根据协议向银行签发的支付命令。

12、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掉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利率。

二、单项选择题1、发行价格低于金融工具的票面金额称作。

A、溢价B、平价C、折价D、竞价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A、平等的价值交换B、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C、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D、无偿的赠予或援助3、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是。

A、发行政府债券B、短期借款C、长期借款D、自愿捐助4、信用是。

A、买卖行为B、赠予行为C、救济行为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5、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

A、基准利率B、差别利率C、实际利率D、公定利率6、下列利率决定理论中,哪一理论强调投资与储蓄对利率的决定作用?A、马克思的利率论B、流动偏好论C、可贷资金论D、实际利率论7、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和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A、国家信用B、国际信用C、商业信用D、银行信用8、商业信用的主体是。

金融学第02章节课件 信用资料文档

金融学第02章节课件 信用资料文档

商业信用是种典型的 直接信用形式,是发 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信
用关系的基础。
①涵义: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
系的信用形式。 典型形式:赊销、预付货款
商业信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产业资 本循环过程中,各个企业相互依赖,但它们在生产时间和流通 时间上往往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 上和空间上脱节。而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则可满 足企业对资本的需要,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 行。
☆解决资金供求双方相互不了解
☆加强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的问题;
☆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集的资金具 ☆突破资金融通在数量、期限等
有稳定性、长期性等特点。
方面的限制;
☆融资风险有金融机构缓冲,安 全性较高。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也决定了票据流通的局限性)
(2)26
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 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商业票据主要分为汇票和本票两种。 商业票据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流通转让。
(2)27
本票
本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允诺在该票据到期日,由自 己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第二章 信 用
(2)1
第二章 信 用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2)2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
• 英文为“credit”,也有相信、信任之意。
注重“信”的本意。
• 汉字“信”
承诺

约定
以上都是属于道德范畴的信用定义。
(2)3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

金融学 第二章 信用 (国家精品课程)

金融学 第二章 信用 (国家精品课程)

(三)局限性
1.直接融资的局限性 限制较多;风险较大
2.间接融资的局限性 由于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 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 资者在资金使 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资方式与 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四、信用的经济功能
分配功能、调节功能、监督功能
(二)特征
1.极高的利率 2.利息来源于奴隶或小生产
者的全部剩余劳动或一部 分 必要劳动。 3.非生产性
二、高利贷的产生
♣ 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 ♣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出现
是高利贷产生的根源
三、高利贷的债权人和债务人
·债权人:商人、宗教机构、 统治阶级
·债务人:小生产者、破落的奴隶 主、地主和贵族
五、租赁信用
(一)概念
是以出租固定资产而收取租金 的一种信用形式
(二)种类
1.融资性租赁
①概念
是指当企业需要添置某些技术 设备而又缺乏资金时,由出租人代 其购进或租进所需设备,然后再出 租给承租单位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
②种类
直接购买租赁 回租租赁
转租赁
杠杆租赁
2.服务性租赁
♣ 是指出租人不仅要向承租人
§消费信贷规模1997年只有172 亿元, 2001年末发展到6990亿 元,增长 了40倍
§消费贷款比例由0.3%上升到6%。
3、现实基础
§ 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 微观经济基础
§ 买方市场的出现——宏观经 济基础
§消费制度改革——制度条件 §央行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政策条件 §商业银行转变经费机制,优化信贷结
◆间接融资
货币资金的所有者与货币资金需求 者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通 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学
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 逄金玉
2013
第二章 货币起源、职能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起源与货币形式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自货币产生起,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交 换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商品交换都经过两个阶段:先是物物直接交换,然后是通过媒 介的交换。在历史上,牲畜、兽皮、贝壳等都曾充当过商品交换的 媒介。我国最早充当交换媒介的物品是贝壳,因此贝壳也被看作是 我国最早的货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交换的不断发展,价值形式经历了 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表现出 来)、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可由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一般等价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和货币形式的 发展历程。当某一种商品从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分离 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货币就产 生了。
2.银行券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 (生活中的通俗称谓是“现钞”),也是一种纸制货币。最初, 一般的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自己的银行券,承诺可以随时兑现成 金属货币。到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 行,由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虽然 各国普遍流通银行券,但流通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金属货币量,银 行券也可以兑现成金属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各国 停止了金币流通,银行券也普遍停止了兑现,到20 世纪70年代, 货币完全与金属脱离关系。 3.存款货币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开始普遍为客户提供转 账结算服务。银行转账结算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特别 适合企业间的大额商品交易。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挥着与 银行券同样的购买功能,我们将其称作“存款货币”。在各国的 货币构成中,存款货币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流通中的现金的数量。
(二)信用货币 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而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 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 值,信用货币弥补了金属货币数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增长而相 应增长的弊端,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成为货币主要的存在形 式。 1.纸币 纸制货币是指用纸制作的货币。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 早的国家。早在10世纪末的北宋时期,交子——一种用纸制作 的货币,就已经较广泛地在市场中流通。到南宋时期,交子已 经成为一种主要货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元、明时期, 都曾在全国范围实行纸币流通制度,“中统元宝钞”、“大明 宝钞”是典型的代表。 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不兑现的纸币制度。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 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一)商品货币 1.实物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所谓实物货币,是指以自 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例 如在我国,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 商时期,贝币就已经出现了。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实物形态的货币越来越 难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商品交换对于货币的需求。首先,实物货 币不易分割。其次,实物货币不易保管。第三,有些实物货币 的价值较小,大额的商品交易需要大量的货币发挥媒介作用, 携带不便。于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货币替代了实 物货币,货币形态进入了金属货币时代。
4.电子货币 所谓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 进行支付的货币。这种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发行的 各种银行卡,如借记卡、信用卡等。如招商银行储蓄“一卡 通”是向社会大众提供的一种以磁条卡片取代存折、存单的 储蓄存款凭证,集本、外币,定、活期各种储蓄帐户于一卡。 上述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实际上是从币材的视角进行描 述的。充当货币的材料从最初的各种实物发展到统一的金属, 再发展到用纸制造货币,进而出现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推 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 货币产生的需求。
西方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元。用黄金铸造的金币出现也 很早,英国早在13世纪中叶就有了金币铸造。西方的金属铸币通
金属货币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即其数量的多少受制 于金属的贮藏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金属货币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 商品交换对交易媒介的需求。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 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 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流通中的货币有主币和辅币之分。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 通中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指用法律规定的金属币 材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造的货币,如银本位制度下铸 造的银币,金本位制度下铸造的金币;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1 个 货币单位以上的现钞也被称为主币,所谓辅币,是指1 个货币单位以 下的小面额货币,如我国人民币的1分、2分、5分、1角、2角、5角等,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多由贱金属铸造,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国家一般通过法令的形式对流通中各类货币的支付能力进行规定。 按照支付能力的不同,可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是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 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 亦或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也就是说,无限法 偿货币具有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通常情况下,主币为无限法 偿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相对,是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 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辅币 通常为有限法偿货币。
1.规定货币材料 这是指国家用法令的方式规定用哪种材料充当铸造货币的 币材。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如国家 用法令规定白银作为铸造货币的币材,则这种货币制度就称为 银本位制,同理,如果国家规定黄金为货币材料,那么这种货 币制度就称为金本位制。以我国为例,从先秦至清代,铜一直 是政府规定的币材;其他币材先是贝、然后是帛,再后是白银, 与铜并行流通并大都为政府所认定。在16~18世纪的西欧,许 多国家的政府明确规定金、银同为法定币材,这种货币制度被 称为金银复本位制。单一的金本位制的历史并不长,英国也是 直到1816年才正式宣布实行金本位制。此后,世界主要工业化 国家相继实行金本位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金本位制难 以为继。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的法令中都不再规定货币 材料,普遍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规定货币单位 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 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这就是货币单位。 (1)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各国法律规定的货币单位名称,通常都以习惯形成的名称为基础。 按照国际习惯,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几 国同用一个货币单位名称,则在前面加上国家名,如美元、加元、 日元等。我国有些特殊,货币的名称是人民币,货币单位的名称是 “元”。 (2)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就是规定每一货币单 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如1890年英国法律规定,1英镑的 含金量为 7.97 克。当流通中只有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但信用货币尚 未与黄金脱离直接关系时,规定货币单位的值主要是规定货币单位 的法定含金量,如美国在1934年到1971年期间规定1美元的法定含金 量为 0.888671 克黄金。当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货币与黄金完全脱离 关系,流通中全部都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时,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则 主要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 即汇率。
2.金属货币 用金、银、铜等金属充当货币有很多优点,如金属易于分割, 可按不同的比例任意分割,媒介不同数额的商品交换,分割后还可以 冶炼还原;金属也易于保管,金、银、铜等都不易被腐蚀;金银的价 值高,便于携带,较少的数量就能媒介大额的商品交易。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形态流通的,每次交易都要鉴定金属条块 的成色,称量重量,有时还要按交易额的大小把金属条块进行分割, 非常不方便。为了便利交换,政府开始用金属铸造铸币,即由国家印 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国家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我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类似 于铲形农具的“布币”、仿照刀状铸造的“刀币”、延续贝币形状的 “铜贝”等多种形状的铸币在不同地区流通着。到战国中期,圆形方 孔的圜钱在秦国广泛流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种形状的铜铸币统 一了全国的铸币流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银铸币是直到清朝末 期才开始铸造,最初是有龙的图案的“龙洋”,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铸 造了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27年国民党政府铸造了有孙中山头像的 银元。金铸币在我国较少铸造。
(二)交易媒介 自货币产生后,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 品所有者将其商品卖出,换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他所需 要的商品。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 这个过程被称为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 被称为交易媒介,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 (三)支付手段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商品赊销情况。在这种商品买卖 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 交易媒介,此时货币发挥的是支付手段的功能。没有商品在同时、 同地与之相向运动,是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基本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租金收取等 活动中,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三)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层次的划分 货币定义与度量的两种方法:归纳方法与实证方法。归纳方法在 界定什么是货币时,侧重于货币的特质,因此,归纳法将货币狭义地 界定为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西方学者: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实证定义法强调货币对经济及货币政策具有的重要影响,按照实 证方法的定义,货币是与国民经济有很强相关关系的、而且可以由中 央银行加以控制的流动资产或流动资产的集合。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 金和活期存款,而且还包括定期存款等。 流动性——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所谓资产的流动性,就是 指将一种资产变为现实的购买力而不受损失的能力。一项资产的流动 性越高,货币性越强,反之,流动性越低,货币性也越低。 我国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狭义货币) M2=M1+企业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广义货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