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ppt

合集下载

歌曲《喀秋莎》-花城粤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歌曲《喀秋莎》-花城粤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歌曲《喀秋莎》-花城粤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教案所涉及的歌曲《喀秋莎》是花城粤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的一首重点歌曲。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能力:•歌曲的欣赏和分析能力•歌曲的演唱能力•歌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和应用能力2.教材内容《喀秋莎》是一首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歌曲。

歌曲的歌词简单易懂,节奏欢快动听,旋律优美流畅。

适合五年级孩子们学习和演唱。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歌曲《喀秋莎》的基本信息•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喀秋莎》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友谊精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的教授和练习•歌曲的演唱和合唱训练2.教学难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转换和表达•合唱团队协作和统一性的培养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演唱一段歌曲来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表达。

由教师讲解歌词和旋律,结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跟着唱。

2.启发法通过提出问题或情景,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找答案,让学生在发现与解决问题中积累知识和能力。

3.团队合作法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合唱和集体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

同时,通过互相倾听和改进,逐步提高合唱团队的协作能力和统一性。

五、教学过程1.热身•学生站成一排,做一些身体活动(如慢跑、跳跃)来热身。

2.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喀秋莎》的录音,让学生聆听歌曲并感受乐曲的情感和氛围。

3.旋律与节奏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并结合钢琴伴奏演唱。

再在节奏打板上示范歌曲的基本节奏。

4.歌曲的整体演唱•教师带领学生整体演唱歌曲,逐渐练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并分别对高音、低音、和中音的学生进行不同部位的训练和素质提升。

5.小组合唱•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学生练习小组合唱。

《喀秋莎》简介

《喀秋莎》简介

喀秋莎》简介
喀秋莎(俄文:K a T ro m a ),作于1938年,由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 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是一首二战时苏联经典歌曲。

《喀秋莎》是作者勃兰切尔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写成的。

1939 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初夏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

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前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

这当然是一首爱情歌曲。

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因而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

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

虽然喀秋莎非常有名,但它并不如卡琳卡般属于俄国民谣。

《聚会之敬灵歌集》课件

《聚会之敬灵歌集》课件
《聚会之敬灵歌集》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03
聚会之敬灵歌集的内容
04
05
聚会之敬灵歌集的演唱技巧
06
07
聚会之敬灵歌集的推广和应用
聚会之敬灵歌集的背景 聚会之敬灵歌集的创作特点 聚会之敬灵歌集的演唱实践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聚会之敬灵歌集的背景
创作背景
作品影响
民族音乐:以各 国民族音乐家为 代表,如中国的 《茉莉花》、俄 罗斯的《喀秋莎》 等
表现形式
诗歌:以诗歌的 形式表达敬灵歌 集的主题和情感
音乐:配乐和歌 声的运用,增强 敬灵歌集的氛围 和感染力
视觉效果:通过 插图、照片等视 觉元素,呈现敬 灵歌集中的场景 和人物形象
表演形式:通过 朗诵、舞蹈、戏 剧等表演形式, 生动地展现敬灵 歌集的内容和主 题
作品评价:《聚会之敬灵歌集》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 史价值。
03
聚会之敬灵歌集的内容
歌曲主题
敬拜神灵: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祈福祝愿: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平安、事业顺利 赞美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团结友爱:呼吁人们团结友爱,共同发展
歌词解析
歌词主题:敬灵、 感恩、祈祷
应用场景
文化传承:推广和传承敬灵 文化,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 的认识和了解
学校教育:作为诗歌鉴赏教 材,用于语文课堂的教学
诗歌朗诵会:在朗诵会上作 为朗诵素材,展现诗歌的艺
术魅力
文艺创作:为创作提供灵感 和素材,激发创作灵感
社会价值
传承和弘扬民族 文化:通过推广 和应用聚会之敬 灵歌集,可以传 承和弘扬民族文 化,增强民族认 同感和凝聚力。

歌曲《喀秋莎》

歌曲《喀秋莎》
八、师生再见歌
师:最后一句大切分节奏要注意,前面有休止符,节拍要准确。
师:我们来加上歌词,注意16分音符的地方吐字要清晰。
8、听音乐小声跟唱,提示有感情演唱。
1)、女生领唱,男声伴唱。
2)、男生领唱,女生伴唱。
3)、分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 Nhomakorabea秋莎》。
4)、教师指挥完整演唱一遍。
七、小结
归纳这节课的内容,点评学生掌握情况。
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喀秋莎》教案
一、教学内容:《喀秋莎》
二、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二战时期的前苏联歌曲。歌曲为2/4拍,大调式。歌词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歌曲节奏明快简洁,旋律朴实流畅,其中出现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号需要学生去认识着重了解,教师采用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去帮助学生掌握,在节奏和旋律练习中去解决多种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喀秋莎》,感受歌曲描绘的情景和其中所表述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正确掌握歌曲中休止符和附点等多种音乐记号的演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体会外国民歌的优美意境。
四、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喀秋莎》,把握歌曲情绪,能掌握学会简谱“O”为休止符。
教学难点:
的小节,生比较有无附点的区别,不要搞错。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跟老师学唱歌曲旋律,师突出难点。
4、老师范唱生跟电子琴分句演唱。
5、对比乐句之间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进行分析演唱。

喀秋莎操作步骤PPT文档30页

喀秋莎操作步骤PPT文档30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喀秋莎操作步骤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喀秋莎

喀秋莎
命。
(三)导入
1.出示族谱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来朗读(歌曲伴奏作为音乐)
1)。学习休止符。复习附点音符. .
2)、提问:这首歌是几拍于的? (生:二拍于)
30 .学习二拍于的拍法。再拍-逍节拍。
4) .再次欣赏这首歌曲
c四)学唱欧曲.
1、梯仿老师拍打节李又x|xxx|xx|并让4.老师范哈生眼电于等分司演电.
《喀秋莎》
五年级音乐陈炼
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二战时期的前苏联歌曲。歌曲为2/4拍。大调
式。歌词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英丽景色和-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
对高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瞅曲节奏明快简洁。旋律朴实流
畅。其中出现的附点音符和体止符号需受学生去认识若重了解。教师采
用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去蒂助学生掌握。在节奏和能律练习中去解决
教学难点:
1.欧曲中附点音符和大切分的掌握和熟唱。
2、了解2/4拍的强弱规律并能在欧曲演唱中有所表现.
3发声练习:1234|543211一I
mi--- m--- mi一
(二)插放欧曲{喀秋莎》
1.导言: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是两年后发生
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若隆隆的炮火流传了开来。
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
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饱含若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著冰冷的武
器、卧在寒冷的战缘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确烟与家哀中。心灵得到了
情与意的温存和老蒂。战争使{塔秋莎》这首歌曲体现出了它那不同寻
常的价值。而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更是获得了新的甚王是永恒的生
多种问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喀秋莎) .感受歌曲描绘的情景和其中所表

《喀秋莎》教学设计

《喀秋莎》教学设计

《喀秋莎》教学设计
喀秋莎
一、教学目标
以饱满的热情学唱前苏联歌曲《喀秋莎》,了解其被传唱的历史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以饱满的热情学唱前苏联歌曲《喀秋莎》。

2、难点:大附点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听唱法
四、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进行环球音乐探宝,探宝地点是俄罗斯,探寻的宝贝是经典歌曲《喀秋莎》。

喀秋莎创作于1939年,历经76年而不衰,相反,像酒一样越陈越香,它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呢?我们首先来听一听原唱,在听的过程中感悟歌曲的节奏、速度、情绪。

2、播放原唱视频,学生认真倾听,感悟歌曲的节奏、速度和情绪。

四二拍中速稍快美好的评论(0)活动3【讲授】学唱新歌(二)、新歌学唱
1、出示歌谱,看看主音是什么,(6 1 3)引出小调式歌曲的特点。

2念念歌曲的节奏。

(注意切分音和休止符)
3、学生试着唱谱
4、点名唱谱,检查学生练习情况。

5、听琴唱谱
6、小组练习唱词,教师巡视辅导。

7、学生说出难唱的地方,教师做好集体辅导。

8、点名唱。

9、齐唱。

10、小结
六、课后作业
1、复习背唱歌曲《喀秋莎》。

2、预习新课《古诗词》。

七、教学反思
教学能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外国民歌ppt课件

外国民歌ppt课件
民歌丰富音乐艺术形式 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 形式和内涵。
外国民歌在当代的传
05
承与发展
传统演唱方式的传承
口传心授
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口传心授,将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传承 给年轻一代。
民间音乐组织
成立民间音乐组织,组织传统民歌的演唱和传承活动,推动民歌在 民间的传播。
03
不同民族的民歌和声风格各异,彰显出独特的民族韵味和特色。
结构简练,易于传唱
曲式结构简练
外国民歌通常采用简练的曲式结构,使得歌曲更 加易于理解和记忆。
歌词简洁明了
这些民歌的歌词通常简洁明了,便于人们快速掌 握和传唱。
流传度高
由于结构简练、易于传唱,外国民歌在民间广为 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外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03
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
音调跌宕起伏
外国民歌常常运用丰富的音调和 旋律变化,创造出优美动听的音
乐效果。
歌唱性强
这些民歌的旋律通常朗朗上口, 便于人们跟唱和传唱。
情感表达深刻
通过优美的旋律,外国民歌能够 深刻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节奏鲜明,舞蹈性强
节奏感强烈
外国民歌的节奏通常鲜明有力,能够激发人们的舞蹈欲望。
02
《喀秋莎》
歌曲背景
演唱技巧
《喀秋莎》是一首描绘苏联卫国战争 期间士兵思念家乡和爱人的抒情歌曲。
运用气息控制,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 流畅性,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变化。
歌曲特点
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俄 罗斯风情。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歌曲背景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一首描 绘莫斯科郊外夜晚美丽景色的歌
THANK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
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九课——环球音乐探宝
喀秋莎
——
o
u俄 Βιβλιοθήκη 斯 名 曲喀 秋 莎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不流行, 是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才使这首歌曲脱颖 而出。
1941年,德国人从西方席卷而来,对苏联发动了 侵略战争,七月的苏联,乌克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堆 积着一望无际的尸体,即使是小麦成熟的香味也不足 以遮住尸体腐烂的恶臭 。
七月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 卫军第三师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中,一 群女大学生唱起了“正当梨花开遍了天 涯……”
此后,《喀秋莎》的歌声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 顺着战壕一路飞扬,在1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在前线, 也在后方,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首歌曲。
1945年春天,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苏联的 卫国战争迎来了春天,红军开始了对德国老巢柏 林的反攻。
前进中,许多部队齐声唱起《喀秋莎》,而为 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 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 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 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 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 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现今,俄罗斯军队把《喀秋莎》作为指定 队列行进歌曲而被战士广为传唱!纪念,永远 不会结束!
《喀秋莎》俄罗斯永远的经典
课后作业
1、复习背唱歌曲《喀秋莎》。 2、预习新课《古诗词》。
同学们,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