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合集下载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5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5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5少阳本证:一、小柴胡汤适应证:1.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冷的时候不发热,热的时候不发冷。

寒邪在经,少阳为小阳,其抗邪能力较弱,正邪分争,互有进退。

邪胜则寒,正胜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脉受邪,少阳经气不利),默默(心中不爽快的感觉,少阳受邪,疏泄失司,情志不爽)(1.情绪低落、精神忧郁、饮食减少、兴趣丧失、体重减轻;2.思维迟钝;3.动作迟缓。

三组都有则为精神忧郁证。

晨重夜轻。

)不欲饮食(少阳受邪,疏泄失司,胃气失和),心烦(胆腑郁火上扰心神)喜(多)呕(胆火犯胃,胃气上逆),或胸中烦(胆热上扰)而不呕(胆热不犯胃),或渴(胆腑郁火伤津),或腹中痛(木郁土壅,脾壅不和,气滞血结),或胁下痞硬(气血郁结,气郁重证,还未疼),或心下悸(水气凌心),小便不利(三焦水道不调,容易生水生饮),或不渴(未明显伤津),身有微热(有太阳表证),或咳(水邪犯肺)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96)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味苦,微寒)(解经邪,解郁,解热:20-30g,疏肝:10g,升阳:3-6g)(若阴虚之人,柴胡用量少,有用“鳖血”拌柴胡)黄芩三两(味苦寒)(清腑热,清火)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半夏生姜:1.辛散,疏通气郁,助柴胡以解郁;2.化痰消饮去水,因三焦不畅容易生痰生饮,也利于少阳之气的通达;3.和胃降逆止呕)人参三两(味甘温)甘草三两(味甘平)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参草枣:1.在柴胡带领下助少阳正气以祛邪;2.补太阴脾气,防止少阳之邪内传太阴。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煮后再煎,凡和解剂都如此,可提高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疗效),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加减共7方:小青龙、小柴胡、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枳实栀子豉汤)若胸中烦而不呕(胸中火热而壅滞),去半夏(燥)、人参(补),加栝蒌实(寒润,开火热之结)一枚。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辩》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汉代度量衡
重量:
汉代(张仲景):
24铢=两=15.625g=15g
十六两=斤=250g
三十斤=钧
四钧=石
(晋代:
6铢=1分
4分=1两)
(晋—宋朝的改变:
1斤由250g升为600g)
唐代=汉制
宋代:(煮散,药量相应减少)
斤、两、钱、分、厘、毫
宋——清无变化,可以等于今制
总之,宋以前按汉制,宋以后按今制
我国解放以后:
1斤=500g
1钱=3g
(黑龙江:1两=50g,1钱=5g)
(1升粳米旱地生长的稻子=180g 半升半夏50g; 半升五味子=30g,厚朴1尺=15g,五苓散一方寸匕:5g;杏仁100个=40g,桃仁100个=30g,枳实1枚=18g,附子1枚=20g,大附子1枚=25g,乌头1
枚=5g,;钱匕:1-1.5g)
容量:
汉代(张仲景):
龠=10ml
2龠=合=20ml
10合=1升=200ml
10升=斗=2000ml
十斗=斛=20000ml
(晋—宋朝的改变:
1升由200ml升为1000ml)
度量:
汉代(张仲景):
黍=分
十分=寸=2.3cm
十寸=尺=23cm
十尺=丈=230cm
十丈=引=2300cm
(晋—宋朝的改变:
1尺由23cm升为33cm)。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21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21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21三、厥逆证:1.厥证提纲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337)厥:专指手足厥冷,不指昏厥。

阴阳气相顺接:阴精阳气运行周身,如环无端。

外荣四肢,内荣脏腑。

阴阳气不相顺接:阴精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1.阴精阳气略衰而寒凝;寒厥(少阴病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四逆汤)、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脉因有紧象、虚象。

2.阳气极度虚衰;脏厥(心肾阳衰的基础上又有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四逆汤)、寒厥(少阴病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四逆汤):脉为虚象。

3.有形病理产物(水、饮、痰、蛔等)阻滞:蛔厥(上热下寒:乌梅丸)、水饮之厥(茯苓甘草汤)、痰阻胸阳之厥(瓜蒂散):脉为实象、紧象。

4..阳气内郁:热厥(热邪内闭,不能外达,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白虎汤、大柴胡汤)、气郁作厥(四逆散):脉为实象。

2.热厥: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厥阴病)清法用:白虎汤,下法用大柴胡汤。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1.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这为热厥)(若先厥后热,见热而下利清谷不止,这是寒厥的阴盛格阳),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2.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也微,儿童多见、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厥应下之(热未成实用清法,热已成实用下法:大柴胡汤,既泻实热,又疏通气郁),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若用辛温发汗法,则里热上攻,火热上炎)(335)伤寒,热少厥微(热厥轻微,热郁体内,肝失疏泄,阳气不能外达,原来应有小便短赤),指头寒(为热厥轻证),默默不欲食(气机郁结,肝气郁结,情志不爽),烦躁(郁热扰心,)数日,小便利,色白者(热已解),此热除也,欲得食(肝气疏达,胃气调和),其病为愈。

若厥(由指头寒变成厥,热郁加重)而呕(由默默不欲饮食变成呕,肝热犯胃,阳气内郁加重),胸胁烦满者(肝经气郁),其后必便血。

(肝经郁热下迫大肠,可考虑用白头翁汤)(339)伤寒脉滑(里热,但此热未有成实,没有和有形病理产物结合)而厥(热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郝万山伤寒论笔记

郝万山伤寒论笔记

郝万山伤寒论笔记郝万山伤寒笔记总论太阳病概说六经提纲1.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阳明病-胃家实是也3.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4.太阴病-5.少阴病-6.厥阴病-曹颖甫太阳病传变图太阳病中风-桂枝汤--(化热)桂枝加石膏汤--小承气汤太阳病伤寒-麻黄汤--(化热)麻杏石甘汤 --大承气汤太阳病温病-葛根汤--(化热)葛根芩连汤 --调胃承气汤怎样学习《伤寒论》1.训词释义,弄通本义。

2.熟度默记,娴熟于心。

3.分析病机,加深理解。

4.上考《内》《难》,旁参《金》《本》。

5.归纳总结,鉴别对比。

6.学以致用,验证临床。

7.纵览各家,精深通融。

8.汲取众长,学无止境。

生命是有限的,生病是不可预测的,作为一个医生一生所能见到的人类疾病,不可能穷尽。

所以任何一部著作,甚至包括现代教材也不能够作到尽善尽美。

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要不断的学习研究,直至付出毕生全部的心血。

太阳病概说成因1.风寒袭表。

2.少阴寒盛伤阳(阴病出阳,脏邪还腑)。

太阳病概说病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一部分肺脏病变。

太阳病概说生理:足太阳膀胱经,从足上腰背,入项过头,止于目;其脉上联风府,和督脉相同;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主管一身阳气。

太阳主表而统营卫。

经别散布于心。

膀胱腑,司气化(化布阳气,化布津液),阳气,生化于下焦,布达于体表,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

津液调节排泄废水。

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

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之所应也。

太阳病概说分类:1.本证--发生在足太阳本经,本腑的病变(用本证方药治疗)。

2.变证-太阳病失治误治以后的病变(或寒或热或虚或实,不能用六经病来命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类证--症状类似太阳病的杂病的病变(以与鉴别治疗)。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浮大无根,为虚阳外越。

浮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意义。

浮脉举例(口语):1.76年4月在唐山抚宁县,一男生同学,荨麻疹每天一到晚上,就痒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脉浮,用一般凉血的,燥湿的,祛风的,止痒的,吃了三天药,这小伙子还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到了晚上就痒,还是脉浮,刘度舟老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原方,属湿热在表,睡前服,多喝一点热水,盖上被子出汗,三副药,连发三天汗,荨麻疹就治好了。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1~6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12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19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4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4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4二、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辛温燥烈之气,容易动阳气,心悸),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一升=200ml),去滓,温服八合(1合=20ml),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八证:1.恶寒、发热;恶寒: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故恶寒先见,而且较重发热:寒闭阳郁,才见发热2.诸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伤寒论》身疼痛的三方新加汤、麻黄汤、附子汤)1. 无汗(寒邪闭表,腠理闭塞)而(因而)喘(皮肤汗孔闭塞而肺气不能宣发肃降,故上逆而喘,这种喘需要发汗开腠理)病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法: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小儿肺炎,麻黄15g,成人:20g当地气候及体质:麻黄:桂枝:甘草=3:2:1杏仁:9g)适应证:1. 太阳伤寒表实证(3、35、52、53、37)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脉浮而数(不是指热,而是指发热故)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强调麻黄汤的脉必须是浮的,提示里气不虚,气血能够抗表)病久脉仍然浮紧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由紧而变细,由大变小,提示邪气退。

大则病进,小则平)而嗜卧(没有烦躁,烦热,只是大邪已退正气未复)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提示邪已传入少阳经)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仍然浮紧脉)者,与麻黄汤。

(37)(也强调麻黄汤的脉必须是浮的,提示里气不虚,气血能够抗表)2.太阳与阳明合病(36)太阳与阳明(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头面胸腹,而不是阳明腑证,若与阳明腑证则应用桂枝汤(44))合病,喘而胸满(肺气不利,提示太阳表邪偏重)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shùn),此为逆也。

(38)­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yē),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2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2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54)­24.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1)­25.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63)­26.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2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8.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71)­29.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30.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3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3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3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47.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48.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161)­49.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50.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51.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2)­52.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3)­5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54.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55.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5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57.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208)­58.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59.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60.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229)­61.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230)­6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63.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64.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247)­6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66.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67.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2)­68.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69.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70.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71.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59)­7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73.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261)­74.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62)­75.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76.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265)­7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78.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79.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80.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01)­8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2)­8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3)­83.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8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85.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86.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87.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88.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4)­89.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5)­90.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91.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92.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9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94.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95.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9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97.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98.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337)­99.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