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考古资料汇编 1953-1959(吴志跃主编;福建博物院编)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闽南文化丛书 闽南建筑

这段摘录揭示了闽南建筑的内部装饰之美,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更是闽南人民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闽南文化丛书:闽南建筑》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闽南 建筑的窗口。通过这些摘录,我们可以看到闽南建筑的独特之处,以及其背后的 历史文化内涵。
阅读感受
阅读《闽南建筑》这本书,让我对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作为“闽南文化丛书”之一,不仅全面介绍了闽南的建筑形式、建筑类型、 建筑技术、建筑材料与装饰、建筑习俗和建筑特点,还深入探讨了闽南建筑文化 的辐射与传播。
目录分析
《闽南文化丛书:闽南建筑》这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闽南建筑的经典著作, 其目录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和阅读线索。
从宏观的角度看,这本书的目录分为三个部分:概述、建筑类型和建筑元素。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闽南建筑的整体风貌和特点,同时也为后续深入 了解不同类型的建筑和建筑元素提供了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闽南文化丛书:闽南建筑》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闽南建筑独特的红砖红瓦、燕尾脊、马鞍墙等标志性元素,以及它们所蕴 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书中还介绍了闽南建筑在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建筑材料等方 面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种种影响和变化。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和感受 到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信息,帮助读者在欣赏和保 护闽南建筑方面有所收获。《闽南文化丛书:闽南建筑》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还能激发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 重。
考古大发现里的中国史

这本书还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从古代的夏商周到近现代的民 国,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的辉煌和荣耀,也有着太多的苦难和挫折。无论历史如 何变迁,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创造着新的文明和辉煌。这 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的。
《考古大发现里的中国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让我对古代中 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考古工作产生了更多的敬意和认识。 它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古老的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 们还会发现更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它们将会继续为我们揭示古代中国的神秘面 纱。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考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 国历史的书。每一个考古发现,都像是历史的碎片,它们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 幅完整的古代中国画卷。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亲眼目睹了那些辉 煌灿烂的文明。
书中的考古发现,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远古时期的 石器、陶器,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再到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汉墓,每 一个时期的考古发现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而这些考古发现,又 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目录分析
《考古大发现里的中国史》是一本以考古发现为线索,深入揭示中国历史文 化的书籍。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考古成果进行梳理,本书不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物 质文化遗产,更从中挖掘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脉络。接下来,我 们将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分析,探究其结构和内容特点。
目录是书籍的骨架,也是读者了解全书内容的重要窗口。《考古大发现里的 中国史》的目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各个历史时 期。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便于读者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阅读。
考古学概论(二)

(二)金石学形成期 (宋)刘畅《先秦古器图碑》 吕大临《考古图》、《宣和博古图》 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 (元)葛逻禄廼贤《河朔访古记》 朱德润《古玉图》 (明)曹昭《格古要论》
(四)金石学兴盛期 乾隆以前偏重于石刻,仅67种著作。 乾隆以后200年达906种。 特点: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广, 产生了一些研究水平较高的综合性著作。 清末至民国初年,研究范围更加广泛。 (罗王之学)
二、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 古学的萌芽
1、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丹)汤姆森《北欧古物指南》、沃尔索 《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三期说、类型学 的开端。 1865年,(英)卢伯克:新、旧石器 中石器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2、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日、俄、英、法等国学者在中国的考古活 动。 安特生的考古贡献。 1926,李济首次主持田野考古。 1927-1933,中日联合考查新疆。
三、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1、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 古组成立,董作宾、李济。 2、1937年以前的中国考古 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为中心的旧石器时 代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发掘(黄河流域) 商周至唐宋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3、1937—1949年的中国考古 1937—1945,南方考古,日本在华考古。 1945—1949,田野考古基本停滞,以室内 研究工作为主。
四、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
1、考古队伍的壮大和发掘水平的提高 2、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三个阶段) 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30多种文 化类型、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史的研究、 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 4、商周考古学的发展 5、秦汉至元明的考古学发展
《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全11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将军俑头不翼而 飞
为破案悬赏150万 神秘人物
王更地雪夜盗俑 头
双方争抢将军俑 头
他的人头落了地
刘占成说:我有 功
王学理说:我无 罪
屈鸿钧说:我委 屈
蚂蚁的故事
秦俑坑的再度发 掘
秦俑彩绘的成功 保护
铠甲坑的惊世发 现
神秘的石质铠甲
秦陵惊现文官俑
百戏俑的发现
仙鹤、凫雁颇思 量
史籍觅踪
陵墓地宫的真实 推断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 开记
01
风雪定陵
02
往事如烟 (代跋)
03
序言
04
第一章 周恩来的 抉择
06
第三章 少年天子
05
第二章 穿过历史 的迷雾
01
第四章 追踪玄宫 隧道
02
第五章 大厦崩溃
03
第六章 皇陵中的 爱情
04
第七章 定陵地宫 的主人
06
第九章 风流皇帝 苦命妃
05
第八章 金刚墙谜 洞
06
第一章 穿越世纪 的曙光
05
序章 活 的梦想
01
第二章 横空出世
02
第三章 三军仪仗 动地来
03
第四章 人类星光 闪耀时
04
第五章 世界第八 奇迹
06
第七章 跨过岁月 的长河
05
第六章 陵园探宝
01
第八章 将军俑头 被盗案
02
第九章 时代的悲 伤
03
第十章 再惊世界 殊
04
第十一章 秦陵地宫 之谜
05
附录二 本书部分 人名译名 对照
06
后记
北京街头的奇遇
踏入中国大门的 瑞典人
为破案悬赏150万 神秘人物
王更地雪夜盗俑 头
双方争抢将军俑 头
他的人头落了地
刘占成说:我有 功
王学理说:我无 罪
屈鸿钧说:我委 屈
蚂蚁的故事
秦俑坑的再度发 掘
秦俑彩绘的成功 保护
铠甲坑的惊世发 现
神秘的石质铠甲
秦陵惊现文官俑
百戏俑的发现
仙鹤、凫雁颇思 量
史籍觅踪
陵墓地宫的真实 推断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 开记
01
风雪定陵
02
往事如烟 (代跋)
03
序言
04
第一章 周恩来的 抉择
06
第三章 少年天子
05
第二章 穿过历史 的迷雾
01
第四章 追踪玄宫 隧道
02
第五章 大厦崩溃
03
第六章 皇陵中的 爱情
04
第七章 定陵地宫 的主人
06
第九章 风流皇帝 苦命妃
05
第八章 金刚墙谜 洞
06
第一章 穿越世纪 的曙光
05
序章 活 的梦想
01
第二章 横空出世
02
第三章 三军仪仗 动地来
03
第四章 人类星光 闪耀时
04
第五章 世界第八 奇迹
06
第七章 跨过岁月 的长河
05
第六章 陵园探宝
01
第八章 将军俑头 被盗案
02
第九章 时代的悲 伤
03
第十章 再惊世界 殊
04
第十一章 秦陵地宫 之谜
05
附录二 本书部分 人名译名 对照
06
后记
北京街头的奇遇
踏入中国大门的 瑞典人
中国考古剖解PPT课件

第7页/共99页
考古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 积层,也叫“文化层”或“熟土层”。因为地球形成很长一 段时间后,人类才在地层上得以产生和繁衍。所以一般来说, “文化层”在“自然层”之上,“熟土层”在“生土层”上。 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 ( 如洪水、火山爆发 )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 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 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老的在下 — 早
3.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F、 M、J、Y、D等)划分地层
第14页/共99页
单位:每一个地层堆积在考古学上都被称为一个单位,它 是考古学上最常用代表时间和空间的量。出土于同一个单位的 遗物,在时空上一定存在某种联系,我们根据其在单位内的组 合方式来判断这种联系,回复历史的真实。
第27页/共99页
2.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 一般进化的原理
即人类文化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作为人工制品的 各种器物也是不断演化的;
❖ 相似性原理
即依据器物或遗迹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规律,进而依据
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最后建立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 探讨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1
2
3
4
第35页/共99页
4. 器物组合与分期研究
型式 分期
分期
分段
1段 一期
2段
3段 二期
4段
尖
圜
直
细
圈
底
底
考古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 积层,也叫“文化层”或“熟土层”。因为地球形成很长一 段时间后,人类才在地层上得以产生和繁衍。所以一般来说, “文化层”在“自然层”之上,“熟土层”在“生土层”上。 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 ( 如洪水、火山爆发 )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 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 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老的在下 — 早
3.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F、 M、J、Y、D等)划分地层
第14页/共99页
单位:每一个地层堆积在考古学上都被称为一个单位,它 是考古学上最常用代表时间和空间的量。出土于同一个单位的 遗物,在时空上一定存在某种联系,我们根据其在单位内的组 合方式来判断这种联系,回复历史的真实。
第27页/共99页
2.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 一般进化的原理
即人类文化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作为人工制品的 各种器物也是不断演化的;
❖ 相似性原理
即依据器物或遗迹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规律,进而依据
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最后建立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 探讨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1
2
3
4
第35页/共99页
4. 器物组合与分期研究
型式 分期
分期
分段
1段 一期
2段
3段 二期
4段
尖
圜
直
细
圈
底
底
高考历史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3.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4.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5.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 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主要特点是“画中有诗”。
时观 空念
6.按题材不同,古代中国绘图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高考历史
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外来文明的传 入,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 与传播创造了条件,还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取得辉煌灿烂的成就。以 “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出现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的发展。
中国古代君主 专制的强化、 以儒学为主的 教育内容、文 化专制统治的 肆虐,使人们 对中国古代科 技缺乏足够的 重视,科技人
才短缺。
中国古代日 益腐朽的封 建制度是导 致古代科技 未能发展为 近代科学的 根本原因。
历解 史释
易错易混点一
毕升是最早发明印刷术 的人吗?蔡伦是不是最 早发明造纸术的人?
7.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8.元朝时,元杂剧形成,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9.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出现。
10.京剧的艺术特点: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分生、旦、净、丑四大 行。
史实 料证
材料一 仔细辨认以下汉字
篆 书
问题 材料描述的是什么科技成就?传到欧洲 后起了怎样的作用?
成就:指南针的发明。 作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 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4.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5.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 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主要特点是“画中有诗”。
时观 空念
6.按题材不同,古代中国绘图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高考历史
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外来文明的传 入,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 与传播创造了条件,还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取得辉煌灿烂的成就。以 “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出现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的发展。
中国古代君主 专制的强化、 以儒学为主的 教育内容、文 化专制统治的 肆虐,使人们 对中国古代科 技缺乏足够的 重视,科技人
才短缺。
中国古代日 益腐朽的封 建制度是导 致古代科技 未能发展为 近代科学的 根本原因。
历解 史释
易错易混点一
毕升是最早发明印刷术 的人吗?蔡伦是不是最 早发明造纸术的人?
7.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8.元朝时,元杂剧形成,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9.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出现。
10.京剧的艺术特点: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分生、旦、净、丑四大 行。
史实 料证
材料一 仔细辨认以下汉字
篆 书
问题 材料描述的是什么科技成就?传到欧洲 后起了怎样的作用?
成就:指南针的发明。 作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 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老福州 民国趣读 老城记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5
郭公木:台 江惨案与斗 争
01
蔡耀煌:军 阀混战,倒 林拥萨
02
蔡耀煌:拉 夫风潮,市 民痛苦
03
蔡耀煌:孙 传芳福州被 炸
04
叶少鸣:商 贾犹知亡国 恨,官绅何 忍看龙舟
06
林植夫: “闽变”后 蒋机的轰炸
05
林植夫: “闽变”发 动了
第六辑 传统技艺,最熟悉的老手 艺
01
林传成:从 南后街到总 督后
06
庄家孜:福 州的典当行
05
沈祖彝、林 宪民等:福 州钱庄
01
张鼎衡:潭 尾街的贸易 发展
02
郭肇民:丁 氏祠大赌窟
03
郭肇民:筹 码的发明
04
郭肇民:坐 大厅吓退捕 赌
06
吴舟孙、郭 云展:清唱 堂
05
吴舟孙、郭 云展:妓女 卖唱为业
第五辑 家国,近代福州的 不屈 英雄气
01
郑贞文、林 家臻:川石 教案
01
官桂铨:以 指画虎的武 将甘国宝
02
郑拔驾:吉 庇巷
03
林行:黄璞 故居
04
林寿农:罗 干“敲诈”
06
郑贞文、林 家臻:乌石 山教案
05
林行:六子 登科陈宅
01
林寿农:林 昌彝与“射 鹰楼”
02
林行:洋务 先驱沈葆桢 故居
03
沈澧莉:清 廉一生沈葆 桢
04
沈骏:刘步 蟾甲午兵败 自刎
06
林行:林觉 民与冰心的 故居
06
林厚祺: “打倒旧历 年”
05
伊通甫:清 末编练新军
01
萨伯森:先 叔萨镇冰轶 事
02
杨立:民国 初期的道路 建设
《加礼的记忆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5 戏遗产认同的重生与 转...
04 第三章 泉州木偶戏遗 产主体的原生认同 第五章 泉州提线木偶
06 戏遗产认同的延续与 保...
07 结论
09 附录
目录
08 参考文献 010 后记
作者通过广泛参阅泉州提线木偶戏相关的报告、官方文件、民间档案以及扎实的田野工作,获取了详实的、 多角度的资料,完整地呈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数十年来发展的社会背景,明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在成为民族 文化遗产过程中,遗产环境、遗产持有者等因素对于遗产认同表述的影响,为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保护增添了诸 多的理论思考。书中提出的遗产保护应创造遗产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环境,对今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具有参考价值。
同的养成
第二节 记忆的 权力与“原生 态”遗产保护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泉州部分 世家传承的民间提线
木偶...
附录二: 泉州南安 官桥提线木偶剧团
200...
附录三: 泉州晋江 声艺提线木偶剧团 200...
附录四: 1952年 《闽南戏曲调查资 料》...
附录五: 泉州市人 民文化馆编《泉州的
田野归去来 (丛书总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遗产运动中 的政治与认同
第二节 作为历史记 忆的遗产认同: 一
种历...
第三节 木偶戏研究 的回顾与反思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 本书架构
第二章 泉州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 史
第一节 泉州的 自文 化
第三章 泉州木偶戏遗产主体的原 生认同
《加礼的记忆 泉州提线 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木偶戏
04 第三章 泉州木偶戏遗 产主体的原生认同 第五章 泉州提线木偶
06 戏遗产认同的延续与 保...
07 结论
09 附录
目录
08 参考文献 010 后记
作者通过广泛参阅泉州提线木偶戏相关的报告、官方文件、民间档案以及扎实的田野工作,获取了详实的、 多角度的资料,完整地呈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数十年来发展的社会背景,明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在成为民族 文化遗产过程中,遗产环境、遗产持有者等因素对于遗产认同表述的影响,为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保护增添了诸 多的理论思考。书中提出的遗产保护应创造遗产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环境,对今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具有参考价值。
同的养成
第二节 记忆的 权力与“原生 态”遗产保护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泉州部分 世家传承的民间提线
木偶...
附录二: 泉州南安 官桥提线木偶剧团
200...
附录三: 泉州晋江 声艺提线木偶剧团 200...
附录四: 1952年 《闽南戏曲调查资 料》...
附录五: 泉州市人 民文化馆编《泉州的
田野归去来 (丛书总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遗产运动中 的政治与认同
第二节 作为历史记 忆的遗产认同: 一
种历...
第三节 木偶戏研究 的回顾与反思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 本书架构
第二章 泉州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 史
第一节 泉州的 自文 化
第三章 泉州木偶戏遗产主体的原 生认同
《加礼的记忆 泉州提线 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