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1)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一、教案概述•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单元:中国古代史•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时长:1课时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掌握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3.理解早期人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早期人类的起源和分布;2.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具;3.早期人类的文化特点;4.早期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你知道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是指什么吗?•提问学生:你知道早期人类是如何生活的吗?步骤二:认识早期人类(15分钟)•展示世界地图,标出早期人类分布的主要地区;•介绍早期人类的起源和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

步骤三: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具(20分钟)•分组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早期人类生活方式和工具的内容;•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具。

步骤四:探究早期人类的文化特点(25分钟)•分组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早期人类文化特点的内容;•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早期人类的文化特点。

步骤五:分析早期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早期人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设计问题,促使学生讨论早期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步骤六:复习巩固(10分钟)•进行小组游戏,巩固学生对早期人类的理解;•教师总结,对本课重点知识进行复习。

五、教学评估1.学生的小组报告内容是否准确清晰;2.学生对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工具和文化特点有没有理解;3.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思维深度。

六、扩展延伸1.了解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早期人类发展情况;2.探究早期人类的艺术创作;3.调查当地的早期人类遗址,并写一份考察报告。

七、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古代史教材》;2.PowerPoint演示文稿;3.世界地图。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起源、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让学生明确早期人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定稿)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定稿)

《中国境内早期人的代表——北京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特征2、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述法、情境创设法等2、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四、新课解读导入:展示一张恐龙化石的图片(同学们,这张图片认识么?我们自贡恐龙博物馆里面的恐龙化石,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生活在2亿年前侏罗纪时期的恐龙的生活。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化石么?化石又有什么作用呢?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

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

如果化石会说话的话,它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我们一起进入到今天的学习:如果化石会说话。

)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一)会说话的化石——小元(元谋人牙齿化石)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的两颗人类牙齿化石,之后,在同一地方,又陆续出土的打磨过的石器和炭屑。

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通过牙齿化石,地质学家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而碳屑的发现,又可以证明什么结论呢?对,他们已经知道使用火了。

出土的石器,可以看出已经与一般的石头有所不一样,有明显打磨过的痕迹,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了,用于平时的狩猎中而告诉我们这些有效信息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地点是(云南省元谋县)化石小元只是两颗牙齿,可以证明距今约170万年出现过古人类。

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范文

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范文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情况,包括元谋人、北京人等。

2. 使学生掌握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人物及其生活特点。

2. 教学难点: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演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元谋人、北京人等为例,详细讲解早期人类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早期人类的社会结构及其演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教材:历史教材中关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内容。

3. 参考资料:关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学术论文、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遗址。

2. 新课导入:介绍早期人类的概念,阐述早期人类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

3. 案例分析:详细讲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早期人类的社会结构及其演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早期人类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考古遗址,直观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遗物。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书籍和论文。

3. 举办历史讲座,邀请专家讲解早期人类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论述合理性等。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

八、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历史,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这些早期人类在人类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这些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生产方式、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历史学科,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人类的知识,如元谋人、北京人等,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可能已经遗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已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生产方式、文化特点等,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生产方式、文化特点等。

2.教学难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历史地位及其在人类进化史上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生产方式。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早期人类的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资源:收集与早期人类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教案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教案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生活方式、文化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对人类的进化历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出现a.早期人类的定义和分类b.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主要类型2. 早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a.生存方式:狩猎采集、火的使用b.发展历程:工具的使用、语言的发展3. 早期人类的文化特点a.宗教信仰:崇拜自然、动物等b.艺术表现:洞穴壁画、雕刻等c.社交生活:家庭、部落等组织形式4.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主要遗址a.周口店遗址b.大别山区遗址c.河南淇县仰韶遗址5.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和启示a.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b.人类文明的源头三、教学方法1.名词解释与分类让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自主查阅资料,将早期人类的定义和分类、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主要类型进行分类整理。

2.视频观看与讨论让学生观看相关主题的视频材料,帮助理解早期人类生存方式的变迁和发展历程,并在班级或小组中讨论探究相关问题。

3.文献阅读与表达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早期人类的宗教、艺术、社交生活等方面的文化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表达。

4.遗址参观与感悟让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亲身体验和感受早期人类的生存和文化特点,并进行相关的观察和记录。

5.PPT制作与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的PPT制作,总结归纳早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化特点以及文明的源头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观察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度、合作表现、表达能力、思维深度等方面的评估。

2.考查评价考查评价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测试和考核,包括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评价。

3.互评评价通过班级或小组的互相评价,让学生更好地互动协作,提高合作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五、教学资源1.早期人类相关的视听材料可以使用相关的电视纪录片或网络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历史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教案

历史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教案

历史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教案教案主题:历史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表现形式。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出现和演化。

2.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3.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

4.活动实践:制作石器工具。

教学方法:1.情境引导法: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进入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综合各自的观察和思考,共同探索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教学流程:教学活动一:情境引导1.导入:通过展示旧石器时代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和人类的生存状态。

2.探究:与学生共同探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情况,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活动。

3.概念解释:对旧石器时代和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进行概念解释和介绍,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活动二:合作学习和讨论1.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或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讨论。

2.研究和展示:每个小组通过图文资料和实物展示,向全班介绍自己选择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或文化遗产,包括地理位置、年代、发现的文物等。

3.合作讨论:学生就各自研究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或文化遗产展开讨论,探索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特点。

教学活动三:案例分析和总结1.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文化遗产,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2.总结讨论:学生就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特点进行总结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初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历史教案

初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历史教案

初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历史教案初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历史教案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初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历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教学目标: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北京人基本概况;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2【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七年级历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模板三篇

七年级历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模板三篇

七年级历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模板三篇七年级历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优质教案模板一【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制特征;了解原始人类使用的工具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知道原始人使用火的重要意义;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原始想象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情境,掌握培养同学再创造能力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北京人身体各部分的特点与原因;山顶洞人所使用的工具的特点。

教学准备:
动员学生查找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

教学方法:
谈话法,指导发现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前准备活动,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简单列举女娲造人的传说)师:在今天的课堂之前,老师想在班上做一个调查,哪些同学听说过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举手!
生:听过!(大部分举手)
师:那请听说过的同学,哪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个故事?
生:~~~~~~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那从这位同学的语句中我们知道,传说中的人类是由神创造的,那我们认真的是由神创造的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由猿产生
师:对,由猿到人的科学论断,揭示了人类起源的秘密,同学们非常聪明,那同学们知道我国境内的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什么吗?请同学们看到教材第二页,第一自然段,然后告诉我答案。

正课:(一)元谋人
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什么人?
生:元谋人
师:同学说得非常准确,那可以告诉我元谋人生活在什么时代吗?
生:170万年前
师:同学们注意了是“约”为170万年前,因为这个年代不能准确测定,所以“约”字不能省略,那同学们一起告诉我元谋人被发现的地点好不好?他被发现的地点是?
生:云南省元谋县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勾画下来。

那哪位同学告诉我元谋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呢?
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师:对,同学们注意“已知”二字,那能不能说,元谋人就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生:不能
师:正确,因为,有可能,还有比元谋人更早的人类埋于地下,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同学们请看一下下图中的两颗牙齿,这就是元谋人的牙齿化石,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颗牙齿比较出大,还具有原始人类的特征。

(过渡)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3页的地图,在我国境内,北起辽河,南至珠江,发现了很多原始人类的遗址,其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从地图上看到,除了刚刚我们学习的元谋人外,最重要的还有中部的蓝田人和北方的北京人,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举世闻名的北京人,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二子目。

(二)北京人
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
生:约距今70~20万年前;在北京西南面的周口店。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的准确,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很多人类活动的遗迹和人类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6颗人类头盖骨化石,那哪位同学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主持发掘了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了吗?请同学们翻到第六页,迅速浏览“史海拾贝”告诉我答案。

生:裴文中,1929年12月2日
师:对,同学们,发掘出来的头盖骨化石是为女性头盖骨,就呈现在书的第二页,根据这颗头盖骨你能想象出北京人的容貌吗?很困难吧?为了便于研究,考古工作者和科学家们复原了这一女性头骨,就在我们教材的第3页,同学们看图,依据现代人的审美观点,这位女性算是“美女”吗?是不是和“凤姐”有几分神似?如果我们想把她变成一位美女,你们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整容?请结合图像及其左边的文字部分,对北京人的体制特征加以说明。

前额低平
头部眉骨突出像猿
嘴部前伸
猿人
上肢与人基本一样
下肢与人无多大区别像人
所以从中可看出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点,我们把这种人叫“猿人”。

师:在了解了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过后,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怎么样呢?从书中我们知道,北京人已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了,以石器和木器为主,同学们观察一下下面两幅图片,说说这两件石器各自适用于什么?
生:~~~~
师:很显然,薄一点的石片可以用来削一些东西,如剥兽皮,粗壮一点的可以击开坚硬的果实,如坚果一类的东西。

那同学们看图觉得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吗?
生:不是
师:对,它明显具有打制的痕迹。

那么我们就把这种经过简单打制,形成的粗超的石器叫“旧石器”,使用旧石器的时代,就叫旧石器时代。

同学们可以从书中告诉我北京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有哪些吗?
生:采集和打猎。

师:他们住在哪里?
生:山洞里
师:正确,这说明北京人当时能不能够建造房屋?
生:不能
师:那么我们从书中知道北京人已经能够用火,你们能找到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吗?
生:能,见图
师:那么北京人使用的活是怎么来的呢?从书中我们知道~
生:天然(雷电、火山、陨石、物体自然)
师:火的使用使北京人的生活变得更容易了一点,你认为北京人除了用火来烧烤外,还会用来做什么呢?
生:照明、取暖、驱赶野兽
(过渡)师:火的使用使北京人的生活变得更容易了一点,但在当时极其低下的生产力和残酷的生存压力之下,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仍然在为生存而辛苦劳动着,生活的经验、智慧的火花代代相传,推动着原始人类缓慢进化,又是几十万年过去了,进步了很多的原始人类活跃在祖国大地上,其中有一支继承了北京人的生活地域,这就是山顶同人。

(三)山顶洞人
师:请同学们看到教材,告诉我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
生:约18000年,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师:对,山顶同人和北京人一样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因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靠近山顶,因此得名,请同学们看到教材山顶洞人的复原头像,对比此前的北京人头像,用我们现代人的审美,北京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美女,但山顶洞人算得上帅哥吗?
生:算
师:同学们看他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渣子,是不是有点沧桑哥的感觉?
生:哈哈
师:所以他的体质特征已经基本与人一致了,在了解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后,我们来看看当时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同学们看一下下面的骨针,你们看图猜猜这颗骨针是通过什么方法形成的吗?
生:磨制,
师:对,说明当时的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

同学们再想一下,这颗骨针是拿来干什么的呢?
生:缝制衣服。

师:对,这样可以抵御寒冷,同时可以减小自然界对人体的伤害,以争强体质。

同学们想想,在山顶洞人磨制木器过程中,他们想必会发现摩擦中的木棒会冒出点点火星,同学们遇到过类似现象吗?
生:遇到过。

师:我们今天把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火”或“摩擦生热”,所以当山顶洞人磨着磨着就学会了人工取火,我敢肯定,刚刚学会人工取火时的那一刻,他们一定会很兴奋,山顶洞人在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时,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爱美的意识,下面的那条原始“项链”就能表现。

我们学习完以后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进步,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对比一下。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课程我们知道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大约17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在劳动中持续进化中,特质越来越接近现代人,工具技术和劳动越来越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汇聚成中华文明悠远灿烂的源头!
课外活动:
说说(写写)北京人的一天。

课后小结、反思:
本课6个班,6个反应,上了新学期第一课,感觉很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争强了我当老师的信心,孩子们非常喜欢我。

在重点问题,也就是北京人特质特征的分析上,巧妙运用“整容”概念,同时同学们兴趣强烈,引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让同学们很轻松,自然得出北京人属猿人的结论,同学们接受很快,这是本课的第一个爆发点;同时在讨论火的用途时,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本堂课冲到第二个爆发点,效果显著。

还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的想象力,孩子们真的很天真,我真的很幸福,能够与孩子们共同相处,这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