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之争共52页文档
第 3 讲 近代中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迅速,对外侵略中国。 直接原因:1894年,日本借朝鲜爆发 农民战争 派大军入侵朝鲜。 ②结果及影响:签订《 马关 条约》,内容简记 为“一厂二两三岛四埠” ③影响: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列 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 商品 输出—资本 办厂 ),列强掀起了 输出,如投资 瓜分中国 的 大大加深 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1901 ) ①根本原因:扩大 侵华权益 ;直接原因:镇压 3 义和团运动
禁烟 运动和历次战争中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农民阶级 1. 1851 -1864年, 洪秀全 等领导的 反 侵略 ,反 封建 的太平天国运动.
6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民族 矛盾和阶 ①背景: 级矛盾空前 激化 ;自然 灾害 严重。
②经过: 金田 起义—定都 南京 —全盛时 期— 天京 变乱—最终 失败 . ③探索 A.前期颁布的《 天朝田亩制度 》是革命纲 领,提出 土地 分配和产品 产品 原则,建立绝 对 平均主义 的理想社会.“四无两有”的社会
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 半 封建 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 ①根本原因:英法进一步打开 市场 ;直接原因: 英国修约 失败 ②结果:签订《天津 条约》、《北京条约》等: 增开 十 处通商口岸(侵略范围深入内地 );外国人 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赔款等。英法联军 火烧了 圆明园 ,俄国占领了中国大片 领土 。 ③影响:中国失去了更多的 领土 和 主权 ,中国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 1895 ) 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
方针: 八路 军, 新四 军进入敌后,开展 游击 战争,建立 敌后抗日 根据地. 实施:防御阶段,取得 平型关 大捷;相持阶 段,1940年发动 百团大战 . ②抗战取得完全胜利: 标志: 1945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 . 意义:是中国人民 一百 多年来第 一 次反 自尊心、 自信心; 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民族, 是世界反 法西斯 战争的重要组成,使中国 的 国际地位 得到提高.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之争

一部分共产党人脱党、退党甚至叛党
向忠发
2、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刻的认识是 出现争论的主观原因
中国革命的性质
第一步: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性质的分析
❖革命的任务是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 革命有时还有资产阶级参加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 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 本的根据。 —— 毛泽东
1、斯大林派与托洛茨基派的认识分歧是出现争论 的思想根源
中国是半殖民地,而封建 势力却占优势。这个国家的主要
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资产 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国民党不是 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几个阶级的联盟。 所以,共产党可以加入国民党,成为 联盟的成员。国共两党共同反帝的民 族斗争是第一位的,而由于帝国主义 与中国的封建势力(军阀)密切关联, 所以反帝的同时要反封建。不存在 “反资产阶级”的问题。
1、斯大林派与托洛茨基派的认识分歧是出现争论 的思想根源
并不否认中国是半殖民 地国家,认为中国是资本 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国民党是资 产阶级政党。这样两个相互对立的党, 不可以实行党内形式的合作。非但不 能合作,共产党还应该推翻国民党, 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如果国共两党非 联合不可的话,也必须采取绝对保持 共产党的独立性的方式。
的 科学认识。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
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
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和总政策。
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宏观) (1)近代史上(1840---1949): (2)现代史上(1949——1956) (3)现代史上(1956---) :
(1)近代史上(1840---1949):
外国资本主义
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
人民大众
(2)现代史上(1949——1956):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道路
(3) 现代史上(1956---)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2、认识
①中国近代史上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 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即民 族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 革命性质
(一) 社会性质的变化
1、表现 封建社会(B.C475---184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956---)
2、标志 ① 鸦片战争 ② 建立新中国 ③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③文化上:中国传统的文化日益受到冲击, 学习西方成为主流;在西方思想文化的不 断冲击下,传统的思想文化的束缚日益被 打破,中国的近代文化不断发生着进步性 的变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政治)
①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 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 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主观原因: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寻找新的出路。资产阶级太软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历史呼唤着新的阶级和新的新的政党的出现。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为后者开辟道路,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发展和必然趋势。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特征:第一,外国侵略势力全方位控制中国,是中国灾难的根源。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统治中国的基础。
第三,封建经济依然存在并占统治地位;
第四,中国新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且力量微弱;
1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3、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并且有了新型的革命斗争方法——发动群众,进行阶级斗争。
标志:五四运动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附加: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李大钊已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两个任务:反封建、反对外来侵略
4、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性质 任务 领导 阶级 资产 阶级 指导 思想 三民 主义 结果 前途
旧民主主 资产阶 反帝 义革命 级民主 反封 革命 建 新民主主 资产阶 反帝 义革命 级民主 反封 革命 建
资产 阶级 共和 国 人民 民主 专政 的国 家源自资本 主义无产 阶级
第一阶段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一 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社会背景(阅读) 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华 反帝情绪高涨 国际 俄十月革命 指明了方向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内 新文化运动 阶级矛盾尖锐(根本) 工人阶级壮大(阶级) 思想解放(思想)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
策划、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 主力军:新军-----体现革命主动精神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2、发展:各省响应,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1)概况:1912/1/1 孙中山 南京临时政府 国旗:五色旗 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3)政策: A、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资本主义的法令和措施;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3点、体现原则、性质、意义)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 命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 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 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
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①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有一 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自己的政党。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学习历史,有一种方法一定要学会。
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

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 渡,这种过渡性在经济、政治领域是 怎样表现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党 和政府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 特色?为什么?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D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9、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是( D ) A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B
C
工人的矛盾
D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
党反动派的矛盾
10、“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所反 映的 B 主要社会矛盾是( )
外国在华企业
的建立
A C
④
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
B D ①②④ ①②③④
①②③ ①②
4、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早于资产阶级产
生,最主要的原因是( B )
A
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制约商品
经济的发展
B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D
传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严重滞后
人们对工业利润认识不足
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 )
②政治上:政权的组成形式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新民主主 义就其整个情况而言,不是社会主义的; 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 的因素,并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
(3)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①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采取全民 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产品的分 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 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 需要;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②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社会的基 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都和革命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名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的新兴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这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这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赋予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4,近代中国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1年《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史失败的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开放,不断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领袖——洪秀全。
2,纲领性文献——《天朝田亩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献——《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4,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
(5),它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统治。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