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与内外力作用
世界的地形地貌

世界的地形地貌一、地形的分类1.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区。
2.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的地区。
3.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的地形。
4.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的地形。
5.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的地形。
二、地貌的形成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三、主要地形地貌特点1.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3.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4.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高原和山地;地势西高东低。
5.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6.大洋洲:地形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高原,东部是山地;地势西高东低。
7.南极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地面冰川广布。
四、世界之最1.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3.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4.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5.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五、我国地形地貌特点1.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六、地形对生活的影响1.影响气候: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气温较高。
2.影响交通:山区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平原地区道路平坦,交通便利。
3.影响农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七、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水文:山区地表径流速度快,易形成洪水;平原地区水源丰富,水系发达。
2.影响生态:山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易发生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生态平衡较为稳定。
3.影响资源:山区资源丰富,如矿产、水能、生物等;平原地区资源相对匮乏。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地形》教课方案课题内容:湘教版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校:顶兴学校姓名:杨凯时间: 2016/10/22湘教版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一、课例背景剖析(一)学情剖析1、学生年纪特色剖析初一学生是一个特别的集体,他们的年纪一般都在12~13 岁的范围内,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的特色,学生在身心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要点期间。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剖析在学习地理方面,学生们将面对一门崭新的学科,这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是特别的陌生以及抽象,知识掌握上,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地理知识,可是片段的、零落的,甚至很多学生出现知识忘记,所以需要用比较直观、平常易懂的教法全面系统的去叙述内容。
3、学生学习能力剖析作为刚才小升初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上边有待提升;这需要教师去指引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正直学习态度。
(二)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剖析: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相貌》中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第一课时,第二章《地球的相貌》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经过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主要的地形种类,所以,世界的地形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
同时,“世界的地形”是初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2、知识构造关系图思想导图海拔与相对高度:世界的地形海底地形:陆地地形的种类:陆地地形五大地形的主要特色:3、教课要点与教课难点的剖析(1)教课要点要点:认识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观点,有名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所在的大洲;认识海底地形。
(2)教课难点难点:陆地五种基当地形的形态特色,能够在地形图上辨别陆地的五种基当地形种类。
4、教课资源的运用与开发:ppt课件、投影仪、幻灯片,板书等教具。
二、教课实行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认识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观点,陆地五种基当地形的形态特色,能够在地形图上辨别陆地的五种基当地形种类。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内外力共同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给出几个地貌形成的例子,涵盖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例如,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形成山脉、断层和盆地等地貌特征。
这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典型例子,地震引起的断层活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 风蚀地貌,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例如,沙漠中的沙丘就是风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将沙粒吹起并堆积成丘状。
而当风力减弱或改变方向时,沙丘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3. 水蚀地貌,水力是地表最常见的外力之一,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例如,河流侵蚀地表形成的峡谷、河谷和河床平原等地貌特征,是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侵蚀的程度和速度。
4. 冰蚀地貌,冰川是一种重要的地表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的切削和磨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如冰川谷、冰碛丘和冰川湖等。
冰川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重力和冰的物理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人类活动也是一种外力,对地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采矿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都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是内力和外力的复杂相互作用结果。
总结起来,地貌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震、风力、水力、冰力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这些例子展示了地球表面地貌形成中内外力的重要作用。
2022-2023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28张)

致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现象
【判断】ABCD断层吗?
ABC是,D不是。 判断依据:①断裂面 ②发生明显位移
无位移的称为断裂地垒 Nhomakorabea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 如:华山、泰山、庐山
地堑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断块山
泰山
思考:断块山和褶皱山有什么区别?
庐山
华山
断陷谷地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的时间顺序。
2023/6/15
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槽部受挤压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与向斜
①~⑦代表地层由老到新
⑦ ⑥ ⑤ ④ ③
背斜
② ①
使地表趋 于平坦, 削高填低
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 间地点往 往由一种 作用主导
内力对地 表变化起 主导作用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力作用
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较缓慢,不易察觉
构造运动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不能直接改变
地表形态
表现
形式
变质作用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案例

2、构造类型与地貌
(1)褶皱(flash)(背斜、向斜)与地貌
概念: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 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地貌
背 斜 向 斜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山岭 或谷地 谷地 或山岭
褶皱的形成
初期: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褶 皱 ↓ 地 貌 向斜
但是在自然界当中我们看到的向斜和背斜往往是 下面图示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背斜成谷。
2、风力作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典型) 风 侵 在干旱地区,风扬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 力 蚀 起沙石,吹蚀地表;洼地、戈壁、裸岩荒 作 地表沙尘和碎屑物 漠、风蚀柱、风蚀蘑 用 被风力侵蚀搬走, 菇 、雅丹地貌 形成戈壁和裸岩荒 漠 沉 风在搬运途中,当 积 风力减小或气流受 阻,便导致风沙沉 积 沙丘、沙垄、黄土堆 积(黄土高原的形成)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在时间上是同时进行 的,它们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 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 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比较 剧烈,多火山、地震。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 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探究2:
因修建一铁路需通过某褶皱山地,必须开凿 隧道,如果你是工程师,在背斜和向斜处,你会优 先选择在哪里开挖? 背斜
1、穹隆构造, 符合力学原理。 2、对岩层破坏 较小;施工相 对容易。 3、有利于地下 水的排放。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向斜——储水构造
地形、地势、地貌区别

地形、地势、地貌的区别与联系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时刻在变化着。
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七大洲的地形各具特色,欧洲、非洲、南极洲地形较为单一。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平,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个洲;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南极洲地面多被冰雪覆盖,平均海拔超过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
南北美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大体上可以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地形区,所不同的是南北美洲地形组合为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组合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亚洲地形最为复杂,其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
海底地形大体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盆三部分。
海底地貌类型复杂,有很深的海沟、面积广大的洋盆,以及绵延的海岭等。
世界最深海沟是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那海沟,最高的山是喜玛拉雅山。
地势: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
包括地表形态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或坡度的陡缓程度。
不同地势往往由不同条件下内、外动力组合作用形成。
人类对地势的利用表现在工程水利、建筑和军事等许多方面。
中国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从中国地势阶级示意图看,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渐降低,可以分为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左右,局部地区低于500米。
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
广阔的近海大陆区,这里水深一般不足200米,岛屿星罗棋布。
【七年级】七年级第2章地理的面貌第4课时世界的地形精讲精练

【关键字】七年级课时4 世界的地形,怀化知识梳理世界的地形地形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等高线的特点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峰: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盆地: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峰间相对较低的部分陡崖:等高线重叠处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及特征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直观表示某个剖面上的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分层设色地形图海底地形示意图海陆变化地表形态变化:“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喜马拉雅山脉: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红海:板块张裂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怀化考点突破世界的地形一、陆地地形1.概念: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2.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3.海拔和相对高度(1)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4.五种常见的陆地地形基本特征5.陆地两大山脉带(1)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如太平洋东岸自北向南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
(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方向延伸,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等。
二、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三、学看地形图1.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点用线连起来,叫等高线。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地形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地形坡度越平缓。
世界概况

图中a、b、c、d分别表示四个国家。判断四 个国家是解答该题的关键。他们分别是哪个 国家?
巴西、埃及、澳大利亚、印度
110º
0º
50º
甲
0º
乙
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的海峡的地图简图,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
1、甲图是 海峡,其东端有世界著名海港 是 新加坡 ,乙图是 英吉利 海峡,起最狭处建有世界 著名的 英法 隧道。 2、 甲 图处所示海峡往往风浪较小,因为该海峡位 于 赤道低压 __带(气压带风带的全称), 乙 图处所示海峡 往往风浪较高,因为该海峡位于 西风 带(气压带风带 的全称)。 (04年上海高考)
4、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海沟.海岭
四、海陆轮廓形成原因
你能解释一下海牛和鸵鸟为什么 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 扩大,印度半岛将消失。这可信 吗?为什么?
板块运动形式形成的地表形态
实
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海岭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大洋板块与大 海沟、洋中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 陆板块相撞 、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的 岛弧、落基山 (消亡边界)
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
陆地与海洋
气候与自然带
一、海陆分布
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பைடு நூலகம்
二、陆地
1、大洲、大陆、岛屿和半岛的概念:
2.陆地地形:
地 形
五种陆地地形的比较 山地 平原 高原 盆地
丘陵
较高 无一 较高,高 较低 海拔 很低 500米以下, 定标 差200米 高差200米以 高度 200米以下 1000米 以上 准 以上 下 地 起伏很 地面坦 峰峦起 起伏不 四周高 面 小,平 荡,边 伏,坡度 大,坡 起 中间低 缘陡峻 度和缓 陡峻 伏 坦广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力作用——河口段地壳下沉而形成溺谷,所以没有三角洲。 外力作用 ——入海口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 ——河水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泥沙多在盆底地沉积;且 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入海泥沙 量较少,所以没有形成三角洲。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地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 损的主要原因是( ) C A.海水及海浪的侵作用 B.河流水的冲蚀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 D.人类的活动 2.图7中B、C两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 A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人类的围海造田 C.气候变迁,河水减少 D.沙漠浸吞水面缩小
返回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大陆南端,构造基础是 巴塔哥尼亚陆台;其它部分则深埋于中生代和新生代沉 积岩之下,部分地区有第三纪玄武岩分布。 海拔在300~1,500米之间,从西向东作阶梯状倾 斜,东西边缘镶着崖壁。 此外,本区在第四纪冰期时曾广泛覆盖着冰川,给 地面留下了冰蚀谷、冰碛丘、冰缘湖和冰水沉积。 这里气候干旱,长期以来又形成了风蚀和风积地貌。
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是座 活火山,海拔5 895米,为非洲最高峰。
刚果盆地
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 大的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 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 部。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 面积约337万平方千米。
成因:
1、原受断层作用陷落而形成低地。 2、因周围高原完整,形势封闭, 后因多雨而逐渐积水成湖。
1000米以上
200-1000米
200米以下
德拉肯斯山脉
三、非洲的地形特点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部有裂谷。
原因:非洲大陆由非洲地台和阿尔卑斯褶皱带的一 部分组成。 非洲大陆除北部地区外,从形成陆地起就是 一个较为稳定的隆起陆块。非洲南部30亿年前的地 层尚未变质。
东非大裂谷沿裂谷形成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峡谷、 湖泊和盆地,边缘为相互平行的阶梯状断层群,并 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裂谷带一般深1000~2000米,宽30~60公里,在 坦桑尼亚境内的东非裂谷最宽达1000公里。
五、南美洲的地形、地貌特点及成因
一)、内力作用与地形、地势特点:
三个南北方向的纵列带 1、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南美洲的地形、地貌特点及成因
一)、内力作用与地形、地势特点:
三个南北方向的纵列带 1、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
2、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低地。中部为奥里诺科平原、 亚马逊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
返回
亚利桑那
羚羊谷(Antelope Canyon)
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时代开始沉积而形成的古老的红色 的砂岩在后来的几百万年间,随着大平原的上升,加上漫长的风 蚀、水蚀,峡谷里砂岩的层次逐渐清晰起来,最后终于形成了令 人目眩的三维效果。
返回
请 同 学 们 说 出 南 美 洲 的 地 形 特 点:
返回
二)、外力作用与主要的地貌特点:
填空: 南美洲的外力地貌与主要的外力作用: 如图:安第斯山景观的成因 冰川侵蚀 ;
阿根廷湖 阿根廷湖位于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自然风景区 内,为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湖,有莫雷诺、乌普萨拉 等冰川伸入湖中,冰舌断裂成无数冰山飘浮于湖面。
1、亚马孙河中游地势低平坦荡,形成 原,但下游河口却无三角洲形成, 原因为: 。
世界各大洲地形特点与内外力作用 (二)
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三、非洲的地形
安纳托尼亚高原
伊朗高原
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边有高山耸立,平原极少。
成因: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阿特拉斯 山,地形年轻。
思考:1、本区地形特点怎样?成因如何?
( 二)高原大陆
埃塞俄比亚高原 阿赞德高原 东 非 高 原 南 非 高 原
二、南美洲的地形、地貌特点及成因
一)、内力作用与地形、地势特点:
三个南北方向的纵列带 1、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
2、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低地。中部为奥里诺科平原、 亚马逊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 3、东部为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
下一篇:
地质上属年轻的褶皱山系,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 纪阿尔卑斯运动,历经多次褶皱、抬升以及断裂、岩浆 侵入和火山活动,地壳活动仍在继续,为环太平洋火山、 地震带的一部分。安第斯山脉长9000公里,是世界最长 的山脉,阿空加瓜山海参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
返回
圭亚那高原位于南美大陆 北部,海拔在300~1,500米 之间,西和南部较高,向东、 北方向缓倾。 基底岩系主要由太古代花 岗岩、片麻岩和片岩组成,在 湿热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侵 蚀,一般成为高300~400米的 丘陵状高原;岩性坚硬的地区 往往构成坡陡而顶部浑园的蚀 余山,高约1,000~1,500米 。中西部一带,覆有呈水平层 次的中生代和第三纪沉积,形 成桌状高地。
; ; ; 。
下一篇:
大陆地形深深打上了冰川作用的烙印 ——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分布十分广泛, 巴芬湾和五大湖是冰蚀地貌。
返回
位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 西北部的凯巴布高原上, 大峡谷全长446公里,平 均宽度16公里,最大深度 1740米,平均谷深1600米 ——流水侵蚀地貌
返回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 是北美阿巴拉契亚 山脉的犸猛洞 ——石灰岩经流水 溶蚀而成。
返回
亚马孙平原
面积5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西宽东窄,地势低平坦荡。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 原中部的马瑙斯,海拔仅44米。东部更低,逐渐接近海 平面。亚马孙平原的河漫滩约占平原面积的10%,下游 河口附近,因近代沉降作用,没有三角洲出露。
返回
巴西高原为一古老高原, 地表起伏比较平缓, 发育于巴西陆台,古老的基底 地势向北和西北倾斜, 岩系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 大部分具有上升准平原 千枚岩和石英岩等组成。 特征,海拔在300~1, 500米之间。
3、东部低缓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 构成,因久经侵蚀成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地。
二)、外力作用与主要的地貌特点:
填空:
北美洲的外力地貌与主要的外力作用: 如:北部海岸曲折,多岛屿、半岛与海湾 : 冰川侵蚀 ; 冰川侵蚀 哈得孙湾、五大湖的成因 流水侵蚀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成因 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成因 流水溶蚀 风力、流水侵蚀 亚利桑那羚羊谷成因
非洲为一高原大陆,地势比较平坦,明显的山脉仅限于南北两端。
西北半部被称为低非 洲,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大部分为低高原和盆地, 有尼罗河上游盆地、刚果 盆地和乍得盆地等。
东南半部被称为高非洲,海 拔多在1 000米以上,有埃塞 俄比亚高原(海拔在2 000米 以上,有“非洲屋脊”之 称)、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 在南非高原上有卡拉哈迪盆 地。
知识拓展:
安第斯山区的主要矿藏有有色金属、石油、 硝石、硫磺等。有色金属矿多与第三纪、第四纪 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有关。 最突出的是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 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一部分,世界 最大的地下铜矿采矿场就在此山脉中,在地底深 达1200米,采矿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公里。 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 地或盆地中。
平
中游:地势低平,河流蜿蜒曲折,形成河漫滩 平原; 河口附近,因近代沉降作用,加上中游沉积、 流域植被良好、河水泥沙含量少,所以没有三 角洲出露。
1、巴塔哥尼亚高原在第 四纪时期,形成许多 地貌 ,原因为: 。 在现代,又由于气候 , 所以又多 地貌。 冰川 巴塔哥尼亚高原纬度和海拔较高, 在第四纪冰期气候寒冷,故形成许多冰川地貌; 干旱 风成地貌
3、请简述巴西高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地势特点:地表起伏比较平缓, 地势向北和西北倾斜海拔在 300~1,500米之间。其中东 部有脊状山岭或断块山;西部 具有桌状高地特征。高原边缘 部分,多瀑布、急流和峡谷。
成因:古老高原,受流水侵蚀地 表起伏比较平缓,其中东部岩性 坚硬的部分,表现为脊状山岭或 断块山,西部表现为桌状高地, 高原边缘部分,河流多陡落成为 瀑布或急流,切成峡谷 。
3、而后湖水逐渐侵蚀边缘,致湖水外泄出露形成。
刚果河
由于流经赤道两侧, 获得南北半球丰富降水的 交替补给,具有水量大及 年内变化小的水情特征, 河口年平均流量为每秒 41000立方米,最大流量 达每秒80000立方米。按 流量来划分,刚果河的流 量仅次于亚马逊河,是世 界第二大河。
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原因:
图10是“沿32°N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
从地质结构的角度分析,③湖的特点及形成主要原因。 特点:死海是地球上最低的水域,为世界上盐度最 高的天然水体之一。
请 同 学 们 说 出 北 美 洲 的 地 形 特 点:
四、北美洲的地形、地貌特点及成因
一)、内力作用与地形、地势特点:
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 1、西部高大的山系属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脉、内 华达山脉及落基山脉等几列平行山脉组成,山间分布 着高原和盆地。 2、中部广阔的平原,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湾, 是一片纵贯北美大陆中部的广阔平原,平原上有世界 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 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