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

合集下载

浅谈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防排烟设计_孙瑜

浅谈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防排烟设计_孙瑜

・建筑水暖・浅谈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防排烟设计孙 瑜1,姜杰文2(青岛沿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摘要: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的防排烟设计,宜采用自然排烟或加压送风的方式。

本文介绍了各方式的特点及适用场合,并就地上与地下分别为防烟楼梯间时加压送风系统设计及注意的问题做简单总结,以期使防排烟设计更为合理有效,保证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自然排烟;加压送风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362(2013)12-0079-01引言在各类火灾事故中,大部分人员并非被火烧伤,而是由于烟气窒息、中毒,不能安全疏散才导致伤亡,而高层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都是建筑着火时最重要的疏散通道,对这些部位进行合理有效的防排烟设计对保证人员安全疏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的防排烟设计进行讨论。

1 防烟楼梯间防排烟采用方式及适用场合高层建筑中防烟楼梯间的防排烟设计宜采用以下方式:1.1 自然排烟防烟楼梯间可利用可开启的外窗或阳台、凹廊等自然排烟。

这种方式的排烟效果会受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其构造简单、经济,火灾时不受电源中断的影响,平时还可兼做换气用。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及管理水平,宜优先采用。

此方式不适用于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

1.2 加压送风对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使其保持正压,阻止烟气侵入。

这种方式防烟效果好,能够保证人员疏散和扑救的需要,不受环境条件限制。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 的居住建筑及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应采用加压送风的方式。

2 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风量确定及系统设计根据《高规》第6.2.8条规定,所有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均分成上下两段,形成两个独立的楼梯间。

2.1 加压送风量的确定地下部分满足封闭楼梯间要求时,只需考虑地上部分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

高层民用建筑地下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地下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设计

设 .0的隔墙和 乙级防火 门隔开 , 并 称《 高规》 、 B 50 89 )G 0 9 —8人 民防空 工程 设计 防火规 范 ( 0 1版 ) 入 口处 , 置耐火极 限不低 于 2 0 20 ( 以下简称《 防规 》 均对 不能 满足 自然 排烟条 件 的 防烟楼梯 间 应 有明显标志。该条文作 为 《 人 ) 高规》 《 防规 》 及 人 的强 制性 条文 推 做 出了防烟的要求 。
维普资讯
第3 3卷 第 1 7期
20 0 7 年 6 月
山 西 建 筑
S N XI ARCH I HA TECTURE
Vo. 3 No 1 I3 . 7
Jn 2 0 u . 07
・15 ・ 9

水 ・ 暖 ・ ・ 电 气 ・
出 , 须严 格执行 。对该条 文解 释为 : 必 地下 室与地 上建 筑没有进 防烟设计不仅 是 暖通设计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也是 消 防审查 、 行有效的分隔 , 容易造成 地 下层火 灾 蔓延 到地上 建筑 ; 为防止地 同时避 免上 面人 员在疏散 施工 图审查 的重点 。《 高规》 《 防规》 、人 作为设 计和 审核共 同遵 循 下层 烟气 和火焰蔓延 到上部其 他楼 层 , 应 .0 的依据 , 其条文及其解释具有重要 意义 。但 规范条文 及解释并 非 时误 入地 下层 , 对地 上 层 和地 下层设 置 耐火 极 限不低 于 2 0

般无外窗 , 能 实现 自然 通 风 , 旦 发生 火 灾 , 不 一 疏散 与 扑救 困 不低于 乙级 的防火 门。地 下室 或半 地下 室与地 上层 不应 共用楼
当必 须共 用楼 梯 间时 , 在首 层与地 下 室或半 地下 室 的出 应 难。GB5 0 59 0 4 —5高层 民用建筑设计 防火规 范 (0 5版 ) 以下简 梯间 , 20 (

高层建筑正压送风设计

高层建筑正压送风设计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编整知识点之一,值得学习!下载后此处可编写删除!高层建筑正压送风设计高层建筑正压送风设计详细内容是什么,下边我为大家解答。

对于正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正压度问题不论国内或外国的防火标准,都有一致的加压要求,即应使在火灾时,楼梯间压力>前室压力>走廊或室内压力。

所谓正压度,指防烟楼梯间的防火门、前室与走廊间的防火门双侧的压力差值。

而正压度又可分为最大同意压差值与最小压差值。

所谓最大同意压差值,是指全部防火门在封闭状态下防火门双侧同意的一般人力能推开的最大压差值,对于最大同意压差值,各国的取值不完整一致,多半国家均把50Pa作为最大同意压差。

所谓最小压差值,是指火灾时人员进行分散。

防火门一旦打开,楼梯间及开门前室的压力将刹时降落,为了防备烟气侵入,要保持门洞处拥有必定的反吹风速应有的最小的压力差值。

对于火灾时防烟要求的最小压差值〔或最小门洞风速〕,各国也有不一样的规定与要求。

我国原?高规?对防烟的最小压差〔或最小门洞风速〕未提出明确的数值要求,仅指出应保持正压,且楼梯间的压力应略高于前室的压力。

而新?高规?第条中提出了开门时的门洞风速2要求,即开启门时,经过家风速不宜小于。

还在第条中提出了防烟楼梯间与前室的余压要求,即其他压值应切合下列要求:防烟楼梯间为50Pa;前室、全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逃难层〔间〕为25Pa。

对于加压送风口的形式问题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一般每2——3层设1个,均为常开百叶风口,详细形式可为单层百叶或双层百叶,双层百叶对送风量的调理与均衡更加有益些。

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一般每层设1个,而对送风口的形式,那么有不一样的选择与做法。

一般做法把前室〔适用前室〕的加压送风口选为常闭式〔静电接点〕。

当发生火灾时立刻启动加压送风机,同时仅打开着火层、着火层相邻层的前室之送风口。

这类做法,把前室的送风量集顶用于加压这3层〔或4层〕上,这些层的送风量根本不受其他层前室开门与否的影响,自然这对保证这3层〔或4层〕的防烟成效是有益的,但也存必定问题:假如分散人员还没有打开楼梯间、前室的防火门,那么这些送风层前室内的压力将会急骤上涨,出现这些层前室压力高于楼梯间压力〔楼梯间压力一般不开门时可经过余压阀保持在50Pa〕的状况,如不采纳足够的泄压举措,将影响走廊至前室门的开启,明显是特别危险的。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第一节一般规定1.1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 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 / 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 / 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 / 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 / s。

第二节自然排烟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 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m2(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第三节机械防烟3.1 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高层建筑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高层建筑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高层建筑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作者:范志敏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16期【摘要】本文以消防电梯前室为例,给出了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要点,以实例论述了设计中的每一个阀件在调试中所起的所用,对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正压送风系统;设计;调试0 引言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会造成很大的威胁,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防火设计中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GB 50045—95(2005年版)的要求进行设计并配合调试,使得高层建筑的正压送风系统在火灾时能够发挥作用,进而保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高规》第8.3.7条规定:机械加压送风机的全压,除计算最不利环管道压头损失外,尚应有余压。

其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防烟楼梯间为40Pa至50Pa;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为25Pa至30Pa。

1 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控制方式在国家标准图集《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K103-1中,对前室正压值的控制提供了三种方式,分别为:采用余压阀控制前室正压值、采用旁通阀控制前室正压值、采用变频风机控制前室正压值。

采用余压阀控制前室正压值,余压阀的选择按照规范给定的公式计算、选择、安装、调试即可满足控制前室正压值的要求;采用变频风机控制前室正压值,《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第13.9.6条规定:消防设备的控制回路不得采用变频调速器作为控制装置。

所以在工程设计中电气专业总以本条拒绝为加压送风机设置变频控制。

下面就采用旁通阀控制前室正压值加以论述。

2 消防电梯前室正压送风系统设计实例图1为某栋建筑物的消防电梯前室示意图,以20层计算。

图1 消防电梯前室2.1 正压送风量的确定2.1.1 查表法得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量为22000-27000;2.1.2 压差法一个加压送风口的漏风量(加压送风口均按1000x630计、按300Pa计):2.1.4 加压送风量的选择取查表法、压差法、风速法所得风量的最大值为26611。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施设置范围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施设置范围

一、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施设置范围《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中规定:凡建筑高度度超过24米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民用建筑及其相连的且高度超过24米的裙房当中没有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的;地下一层、四层及四层以上设有歌舞厅、卡拉OK厅(含具卡拉OK功能的餐厅)、夜总会、录像厅、夜映厅、桑拿浴室(除洗浴部分外)、游艺厅(含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场所;设有地下商店的建筑均应进行防、排烟设计。

需要设置防排烟的部位有: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2、一类建筑和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建筑的下列部位:长度超过20米的内走道;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封闭式避难层;3、设置在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的歌舞娱乐放映场所;4、设置在地下一、二层的商店。

二、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排烟设计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防排烟方式有自然排烟和正压送风防烟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同一部位仅可以使用一种,不可两者并存。

1、下面根据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防排烟设施。

(1)超过50米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居住建筑,防烟楼梯间仅可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如设有窗户必须为不可开启的固定窗户;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50米以上的部分只可采用机械送风方式,如设窗户必须为固定式窗户,50米以下部分可利用外窗进行自然排烟,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2平方米。

(2)超过50米的一类公共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居住建筑除外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根据情况不同,采取的方式和位置不同,见下表:组合关系防排烟方式选择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均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采用自然排烟消防电梯前室具备自然排烟消防电梯前室采用自然排烟消防电梯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消防电梯前室采用机械加压系统楼梯间具备自然排烟,前室或合用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前室、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系统前室、合用前室具备自然排烟,楼梯间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前室,合用前室采用自然排烟,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系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均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系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阳台、凹廊或前室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前室、合用前室采用自然排烟,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2、满足自然排烟的条件:(1)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合用前室不小于3平方米。

【 规范学习】《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0251-2017 学习100问

【 规范学习】《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0251-2017  学习100问

【规范学习】《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0251-2017 学习100问以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0251-2017 100问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以下“新规范”指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老规范”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规”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6-2018 年版)(以下为正文,黑字为规范条文,红字为问题,蓝字为解答)1.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新规范)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可以拿到正式稿?答:截止目前仍有部分条文还在修改中,目前尚未见到 8.1 日不能实施的正式文件。

2. 2017.12 建设部公告提到 2018.8.1 日实施,请问是否有调整?答:问过四川消防所相关人员,目前没有新的文件。

3. 新规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对于有特殊用途或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专业标准有特别规定的,可从其规定。

地铁建筑、医药高洁净区等反响较为强烈,应按其专业标准执行。

人防、汽车库仍按相应规范执行。

4. 新规范编制的出发点是什么?答: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兼顾灭火救援。

5. 新规范强制性条文情况?答:第 3 章1 对于不同高度建筑物机械加压送风和自然通风方式的使用条件;2 防烟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要求(合用前室、剪刀楼梯);3 自然通风设施的设置要求 3 条(楼梯间、前室、避难间);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分段设置要求;5 加压送风管道材料要求及风速限制;6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固定窗设置要求;7 加压送风系统风量的确定(1.2 倍计算风量);第 4 章;1 水平设置排烟系统按防火分区独立设置;2 排烟系统设置要求(分段设置、排烟防火阀设置)3 排烟管道的材料要求及风速限制;4 设置补风系统的条件与要求;5 排烟系统风量的确定(1.2 倍计算风量)第 5 章1 加压送风机的启动控制要求2 火灾发生时的加压送风系统的联动控制;3 排烟系统与补风系统控制要求。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规范

一.建筑防排烟旳一般规定1.1建筑中旳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立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旳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旳前室;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立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不小于300 m2且常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旳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不小于200 m2或一种房间建筑面积不小于50 m2且常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旳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立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不小于200 m2或设立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旳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合;高层建筑内设立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立在地下一层旳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合;4长度超过20m旳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旳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不小于40m旳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不小于24m旳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不小于1000 m2旳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旳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适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旳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适宜不小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旳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适宜不小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适宜不小于7m/s;排烟口不适宜不小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适宜不小于10m/s,公共汇集场合不适宜不小于5m/s;自然补风口不适宜不小于3m/s。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旳送风机宜设立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旳隔墙和1.5h旳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她部位隔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7月总第217期陕西建筑23
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
李延平 李 斌
(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710048 西安)
摘 要:本文针对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进行防排烟时,设计者针对经常会采用和争论的系统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设计系统形式及解决方案,供设计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 防烟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防排烟方式
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排烟方式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对目前在防烟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其风口设置、经常会采用的系统形式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最合理的系统形式及设计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供设计者进行参考。

对于建筑高度不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其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应优先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当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不能满足《高规》8.2.2的开窗面积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防烟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部位的设置详见《高规》8.3.1的条文解释第二条表17。

1.针对目前层数不超过32层
的高层建筑,当防烟楼梯间不能
满足自然排烟条件,采用机械加
压送风系统时,加压送风系统及
其风口设置常见的几种情况进行
分析探讨:
1.1对于无地下室的防烟楼梯
间,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仅设置
一套系统,其风量及风压需满足
《高规》8.3.2的要求。

1.2对于有地下室的防烟楼梯
间,防烟楼梯间地上、地下分为
两个防火分区。

其加压送风系统
的设置分三种情况进行分析:第
一,地上、地下分别采用一套加
压送风系统,地下部分设置一个
自垂百叶风口,地上部分每隔二
至三层设一个自垂百叶风口,每
一套加压送风系统均应满足《高
规》风量及风压的要求。

第二,
地上、地下合用一套加压送风系
统,地下部分设置一个自垂百叶
风口,地上部分每隔二至三层设
一个自垂百叶风口,其加压系统
风道及其风机风量均需按地上、
地下两个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量
之和进行计算。

第三,对地上、
地下合用一套加压送风系统,地
下部分设置一个消防多叶电动风
口,地上部分每隔三层设置一个
消防多叶电动风口。

地下部分发
生火灾时,仅打开地下部分的风
口;地上部分发生火灾时,打开
地上部分的风口。

其加压系统风
道及其风机风量需按地上、地下
两个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量中最
大的一个进行设计。

第一种方法
最优,防烟效果最好,目前已得
到了广泛的认可及应用。

第二种
由于地下室加压风口距屋面风机
距离较长,地下室防烟楼梯间的
防烟效果较差,当底层部分无法
布置风机或无法设置两个加压风
道时方可使用。

第三种方法由于
造价较高,系统火灾报警控制联
动较麻烦,目前应用较少,仅风
2013年7月总第217期
陕西建筑
24
道尺寸受到限制且底层无法布置风机的情况下,可考虑第三种防排烟方式。

在进行系统方案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第一种最佳设计方案。

1.3根据《高规》8.3.4的要求,对于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其风量应按两个楼梯间的风量和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

但在前室不送风仅对防烟楼梯间送风的条件下,通常会造成土建风道尺寸及风机的型号偏大,这种情况下最好两个楼梯间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系统运行后,每个风口的风量及风压易满足规范的要求。

2.针对层数超过32层的高层建筑,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时常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2.1地上、地下应分段进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每一段加压送风系统及其风量均需满足《高规》风量及风压的要求。

但设计时风机及风管经常无法设置,不能达到理想的防排烟效果。

当地下室为人防时,加压送风系统最好布置在人防之外。


布置在人防之中时,会造成人防
封堵比较困难。

采用两道人防门
及土建集气室解决了人防封堵的
问题,但又会造成风量及其风压
的损失,不能满足机械加压送风
系统的基本要求,且造价较高。

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用以下两
种办法进行解决:第一,人防顶
板之上设置至少2m高的设备夹
层,地下部分的加压风机及其风
管布置在管道夹层内,而地上部
分的加压风机及其风管布置在屋
面上。

第二,两段送风系统应分
别设置土建风道,两个加压风机
均布置在屋面上,两个送风系统
均需满足《高规》风量和风压的
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底层无法
布置风机时,可以考虑采用第二
种送风系统进行设计。

但是第二
种加压送风系统需设置两个加压
风道,这就要求建筑专业在方案
设计时需考虑风道的位置,否则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带来很大
的困难。

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在
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
下几点问题:新风入口不应受到
烟火的威胁,在风机的气流出口
段应设置止回阀,加压风口不应
设置在易被阻挡的部位。

除土建
风道外,其余加压风管应采用不
燃烧材料制作。

加压风机及风管
应避免布置或穿过火灾可能性较
大的区域,当不可避免时风管应
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h的风管制
作,且设置专用风机房。

总之,防烟楼梯间的防排烟
系统设计是消防设计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值得每个暖通工程师
的重视,针对防烟楼梯间机械加
压送风系统设置时经常会遇到的
问题,本文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
的几种合理的设计系统方式及解
决的方案,供设计者进行参考及
借鉴。

依据标准及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
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2]《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
册》第二版 陆耀庆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