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2课《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教学难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教学环节】新课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天下纷争,礼崩乐坏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第一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时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战国)开始。
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二、政局剧变:列国纷争1、背景:材料一: “周郑交恶”与“射王中肩”东周第二代天子周桓王时,罢免了郑庄公卿士的职务,郑庄公无视礼制,派人割走了周的属地温和成周的庄稼,且不再朝觐天子,自此,周郑交恶。
前707年,周桓王率王室及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
结果王师大败,郑国将军祝耽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使得周天子颜面扫地。
思考:材料事件说明东周局势如何?——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材料二:“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2、表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传统政治秩序遭破坏(分封制、宗法制)(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
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
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1、诸侯国数量减少: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统一趋势加强。
2、出现长城: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护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识记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难点: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基础认知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东周分为____、____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东方的____、北方的____、南方的____、长江下游的____与____先后建立了霸权,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周朝传统的_______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2、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民族关系:春秋中原各国因________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________观念。
(2)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内迁_______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_____技术出现,_____农具广泛使用,_____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_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以家庭为单位,__________相结合,“男耕_____”,自给自足。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2)工商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_____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_______。
2、变法改革(1)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_______,各国努力提高________。
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_____。
(2)结果: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__________利益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制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时间范围、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 通过地图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的能力。
-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复杂性。
2. 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2. 小组讨论材料,如问题卡、讨论指南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提问: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是什么?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讲授新课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范围、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如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等。
2. 春秋五霸:- 介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生平事迹。
- 讨论春秋五霸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影响。
3. 战国七雄:- 介绍战国七雄,如齐、楚、燕、韩、赵、魏、秦等。
- 讨论战国七雄之间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历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08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岳麓版必修3)【从容说课】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群星灿烂、盛况空前,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奇异景观,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活跃的局面。
它是一泓活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源头。
研究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也有现实意义。
导语部分的三个层次,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本节共五目,介绍“百家”中的五家。
第一目“孟子、荀子与儒家”。
教材介绍了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孟子、荀子,他们的思想和地位。
第二目“墨子与墨家”。
教材介绍了墨子的生平,讲述了墨子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第三目“庄子与道家”。
教材首先介绍了庄子的思想,主要介绍了庄子的思想成就,概略地介绍了作为文学家的庄子成就。
第四目“韩非与法家”。
教材介绍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他的生平、思想和地位。
第五目“吴起、孙膑与兵家”。
兵家的代表是吴起和孙膑,本目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思想。
本节内容繁多,应化繁为简,突显主题。
同时,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史料教学法,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也可向学生初步传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识记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探究百家思想产生原因与影响,使学生认识、正确理解经济、政治与文化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3、引入有关图片和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材料,增强学习的直观性,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
2、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后的观察、发现,进行延伸学习,加深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认识诸子思想对社会转型有一定的意义。
2、诸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代表及思想。
【教学难点】各家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教具准备】1、多媒体(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课件。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表格式)

家向成熟国家过渡的重要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二)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百家争鸣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比较归纳法、材料分析法板书设计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以2020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中楚国国君熊通自立称王和齐国伐楚两件史事举例,设问“楚国为什么能够称王?”“齐国伐楚仅为维护周天子权威吗?”,表现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纷争夺霸权。
通过解读材料,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以趣味历史故事导入,层层设问,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一、文明的扩展——以华夏为尊1.政治秩序的重组通过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从各诸侯国分布来看发现诸侯国数量减少,理解自春秋到战国伴随政治秩序的变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步向“自诸侯出”最后“自大夫出”。
体现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通过对比图片,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以熟悉的图片导入,层层设问,通过设计有效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文明的扩展——以华夏为尊2.华夏认同的产生通过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从周边民族政权来看数量减少,体现华夏认同的形成: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以三则材料剖析从“华夏由来”、“华夷可变”到“华夷一体”的观念变化,表现华夏认同在民族交融方面的积极意义。
阅读史料和相关历史地图,讨论诸侯纷争的原因,并从政治角度形成历史认识学生了解华夷观念和华夏认同的深层次概念,同时理解形成华夏认同的原因是周边对于中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诸侯纷争的政治背景。
扩展《“华夷观念”示意图》和相关史料,理解文明发展格局的汇聚,以先进制度礼仪吸引下的认同背后是先进的生产力的支撑过渡到第二子目原先进生产力的追求。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优质教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共包含四个子目,分别是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较多,且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
具体来看,第一个子目重点论述了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华夏观念的形成;第二个子目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变动的主要潮流,并以商鞅变法为代表介绍了其主要内容与影响;第三个子目重点介绍了对我国历史深远的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第四个子目则介绍了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以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学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变革,在思想领域表现为“百家争鸣”。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
一方面,经过初中阶段相关内容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本课涉及的国家、人物、改革措施与思想内容较多,而学生思维能力有限、时空意识混乱,教学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认识到各个子目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基本发展脉络,学会研读图文材料,把握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重大变化以及时代特征。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感悟华夏民族认同以及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奠基作用。
(家国情怀)3.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认识到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及制度变革的原因。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4.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认识社会发展背景下变法的必然,理解商鞅的变法思想。
第二课、春秋战国与秦国的统一

1.尊王。
当时霸者号令,即替代已 衰之王权也。 周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命 “无下拜”,齐侯卒为下拜。 【僖九年。】管仲平戎于王, “王以上卿礼飨之,仲辞, 受下卿礼而还。”【僖十二 年。】此皆当时齐桓、管仲 竭力尊王之表示。
3、禁抑篡弑。
凡某国遇篡弑,同盟诸国互不 承认,并出兵平乱,另立新君。 葵丘盟辞:“毋易树子,毋以妾 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4、裁制兼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凡在同盟,互不侵犯,有争端, 请于盟主,公断。某国遇外寇, 同盟诸国出兵相救。
吴王夫差矛
5.弭兵。
华元弭兵 前579年,宋国华元约合晋楚,订盟互不加兵、 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者。 向戌弭兵 前546年,宋国向戌约合十四国会盟于宋。楚人 争为盟主,晋人让步,由楚主盟。达成协议:晋楚 同为霸主,小国同时朝贡于两国;大国齐、秦分别 与晋、楚结盟。晋楚遂平分霸权。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 丸也;宰夫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 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 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 矣,将改之。”·····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 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 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 死也。”触槐而死。 —《左传·宣公二年》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代表
阶级
下层平民新兴地主阶级
(二):百家争鸣
4、历史意义
1)、实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政治上: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思想上: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②各家相互吸收、融合,逐渐形成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③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典例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时空效果图
板书设计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巨变:社会之变
(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
1、原因
2、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学习目标】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
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
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一、社会巨变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
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
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
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
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
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
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
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
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
“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
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
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
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
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
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
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
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
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
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通过“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与否”的提问指导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掌握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该时代评价的方法。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命运,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其影响是否延续下去。
商鞅虽死,但是其变法内容却一直在秦国沿用,也帮助秦国进一步发展,为秦国的兼并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1. 知道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获得政治上的霸主地位,不断进行军事战争,而且战争愈演愈烈,到了战国时期军事上的战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兼并性质。
乱世之中思想文化的火花不断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理解社会巨变与各个思想学派相继出现的因果关系。
理解何为“百家争鸣”(百为虚指)。
2. 介绍孔子和其“仁”“礼”的思想主张。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
有人际关系就会有各种矛盾。
怎么调节呢?就要靠“仁”。
按孔子的话来说,他这一个“仁”字可以解决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爱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也就是理解、体贴、宽容他人。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把“仁”置于至高位置。
另外,统治者采用两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一种是暴力形式的军队、刑法,另外一种就是礼仪教化,不同级别的贵族都有自己那一级别该做的事,谁都不要越级。
孔子说“克己复礼”也是“仁”。
礼也就是孔子的另一个思想主张。
那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孔子被称作“万世师表”,是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孔子开办了私学,打破了原来只能有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我们看一下孔子的讲学图。
观察他的学生,教育对象上有什么特点?有教无类,认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颜回家很贫穷;子贡家是平民;子路性格粗野等,孔子都收为自己的弟子。
他们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论语》,这也使得孔子的思想得到了传承。
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学说内涵。
介绍孔子作为老师的教育观。
3. 介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思想主张。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是有本源的,“道”就是世界的本源,回归自然,清静无为就能找到“道”。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
比如有高下、长短、前后、美丑等,对立的双方还可以相互转化,祸福相依,相互转化。
看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在2000多年前难能可贵。
4. 通过战国“稷下学宫”的讲述,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末期思想领域活跃,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胜利,竞相招贤纳士。
再加上大量私学的开办,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
所以不同观点的派别,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各派相互辩论相互发展,形成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填写表格形式掌握儒法道墨家的基本主张:儒家认为礼乐要以“仁爱”为道德基础;道家认为应该忘却礼乐,忘却仁义,这样才能超越现实;由于墨家的主要学徒是下层人民,所以墨家反对繁杂的礼乐,走简朴道路;法家重法轻礼,主张以法治国。
5. 能力拓展:设置情境,学生结合现实情况加深对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理解。
历史兴趣小组根据上述三种思想的看法,就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如何解决问题给学校写的三份建议书。
请你根据本课所学,指出其中各属于哪家学派思想。
①强调班规的重要性,所以体现了法家思想;②提出用仁慈的说教的方式来劝说同学,体现的是儒家思想;③强调让学生自行改正,不横加干涉,体现了道家思想。
三、科技成就1. 天文成就——《甘石星经》:作者及内容、地位古代,农业生产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受气候的影响。
古代人预测气候的方式很原始,是通过观测天象来“敬授民时”。
因此,战国中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通过测定恒星来观测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
他们的作品合集被称为《甘石星经》,里面记载有世界最早的恒星表。
2. 水利成就——都江堰:主持修建者李冰父子、构造、功能、地位古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比较有名的是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国势日盛,他们认识到巴、蜀地区在统一全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于是决定修建都江堰。
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发挥分水、拦沙、截留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3. 医学成就——名医扁鹊“四诊法”,《黄帝内经》内容、地位。
传说中医起源于黄帝时代。
战国时期,扁鹊是民间有名的医生,他精通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医术,采用望色、闻声、问疾和切脉的“四诊法”为人诊病。
据说,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遇到虢国太子去世,扁鹊了解了太子死亡的原因和时间后,在太子头部、胸部和四肢扎了几针。
没过多久,太子慢慢苏醒。
人们盛赞扁鹊“起死回生”。
他的“四诊法”也成为我国中医学的传统诊病方法。
除了扁鹊等名医的出现,这一时期还开始进行医学理论集大成之作《黄帝内经》的编撰,总结前人的医学成果,这是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传统中医的发展结晶,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4. 学生理解科技成就与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活密不可分,有需求就有发展、有创新。
一系列的科技成就都是为了古代人民的的生产生活服务,这就暗示了我国古代的实用性发明创造较多,而理论性成就较少的原因。
【小结】西周末年天子权威一落千丈,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历史进入了新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呈现出战乱纷飞、绝对权力真空的特点,各个国家都想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不为他国鱼肉。
秦国的改革成效最突出,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乃至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乱世之中,思想家们著书立说,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给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
为了满足古代百姓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天文、水利、医学等方面产生了众多成就,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