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的作用: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利润水平。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商品按移动方向可划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按贸易有无第三者参加可划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按国境与关境可划分为:总贸易、专门贸易。
按交易方式的性质可分为:商品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
补偿贸易:指买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厂商进口机器、设备、技术以及某些原料,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产品或劳务等偿还的一种贸易方式。
国际货物贸易额:理论上是世界所有国家的货物进口或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总。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个国家商品与劳务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重商主义发展阶段:早期:货币差额论绝对顺差(货币政策)晚期:贸易差额论保证顺差(保护关税发展本国工业)绝对优势理论:指在两国都能上产两种相同产品的条件下,两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
重叠需求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论):生产者主要根据本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来生产产品,产品首先向国内市场供应,然后再向国际市场供应。
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
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两国之间的可贸易品越多,两国的贸易关系也就越密切。
总之,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重叠需求的产品越多,两国的贸易关系越密切。
反之,两国收入水平悬殊,重叠需求的产品就少,贸易的密切程度就很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成长、成熟阶段。
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生产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内部规模经济:指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内在的,平均生产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而与其所在行业的整体规模无关,即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单个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察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构成,一般以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对外贸易量:是指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贸易差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
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
专门贸易体系:又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
直接贸易:是指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直接买卖的行为。
对生产国为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则为直接进口贸易。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货物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贸易,而对生产国是转口贸易。
对第三国而言为转口贸易。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的劳动分工。
他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挑拨价格:又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出于在国际经验业务中最大限度的减轻税负,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以及扶植幼小的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该价格一般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公司上层管理者制定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出口税: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征收的关税。
过境税: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或国境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财务关税:又称收入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目的而征收的进口关税。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第一章1、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3、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4、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又称输入贸易。
5、过境贸易是指外国商品途经本国,最终销售地为第三国的贸易,又称通过贸易。
6、总贸易是以国境为标准对进出口进行的贸易统计,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即总出口,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总贸易额在数量上等于总出口与总进口之和。
7、专门贸易是以关境为标准对进出口进行的贸易统计,运出关境的本国商品以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列为出口即专门出口,进入关境以及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列为进口即专门进口。
8、有形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即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
9、无形贸易也称无形商品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以无形商品为交易对象的贸易活动。
10、直接贸易是指贸易商品从生产国直接运销到消费国,没有第三方参与的贸易活动。
11、间接贸易是指通过第三国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12、转口贸易,又称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语商品消费国之间的贸易,通过第三国转卖而成。
13、陆路贸易是指采用汽车、火车和管道等陆路运输方式的贸易。
14、海路贸易是指利用各种船舶通过海洋运输商品的贸易。
15、空运贸易是指利用飞机运送商品的贸易。
16、邮购贸易是指采用邮政包裹的方式寄送货物的贸易。
17、现汇贸易又称自由结汇贸易,是指在国际商品买卖中,以货币作为偿付工具的贸易方式。
18、易货贸易又称换货贸易,是指货物经过计价,作为偿付工具的贸易方式。
19、对外贸易额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
20、国际贸易额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某种货币统计的世界贸易总额,也称国际贸易值。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nale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与依赖的关系。
2.净出口(净进口)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一年度计算),在同种商品上既有进口也有出口,当出口数大于(或小于)进口数时称之。
3.复出口(复进口)是指国外(本国)商品进口(出口)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进口)。
4.贸易条件:一般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又称“进出换比价”或“交换比价”。
由于所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的种类繁多的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固常用贸易条件指数。
5.对外贸易量:指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它可以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大多数国家采用来衡量贸易规模的指标。
6.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期国民(国内)生产总值(GNP、GDP)的对比关系。
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赖程度的一个指标,可细分为进口与出口对外依存度7.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指贸易货物在运输途中经过一国国境,这些货物既不在该国销售,该国也不参与到贸易当中,只是供给交通的便利,并收取少量费用。
8.转口贸易(EntreportTrade)转口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9.国际分工(XXX):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也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还是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10.资源禀赋:是指一国自然拥有地各种生产要素(通常指土地、劳动、资本)的数量。
11.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出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度程度高。
国际贸易_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答案:1. 国际贸易——从字面上看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从经济学意义理解,国际贸易是指具有独立关税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3.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4. 总贸易——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国境为界,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反之,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则一定时期该国的进出口额之和称为该国的总贸易。
5. 专门贸易——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关境为界,凡进入关境的一律列为进口,称为;反之,凡离开关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则一定时期该国的进出口额之和称为该国的专门贸易。
6. 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或本地区的商品未经加工就出口。
7. 过境贸易——是指贸易国之间的商品交易需要经过第三国的情况。
8. 直接贸易——又称双边贸易,是指不需第三国介入,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直接发生的贸易活动。
9. 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交易需要第三国的介入才能完成的贸易活动。
10. 包销——是指出口企业与国外某家企业达成包销或独家经销协议,把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在某一地区的独家经营权利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对方的贸易方式。
11. 代理——是指出口企业与国外某家企业达成代理协议,委托代理商在市场上招揽生意,或从事其他的委托事务,委托商对由此产生的权利和义务负责,代理商只收取约定的佣金。
12. 寄售——是指这样一种销售方式,即出口企业和国外的代销商订立寄售协议,把货物运交给代销商,代销商出售货物后,扣除协议规定的销售费及佣金后13. 招标——是指招标单位需要采购商品或兴办某工程时,说明有关条件,邀请有兴趣的企业在指定的期限内按照一定的程序报价即投标,然后由招标人再开标与评标,选择最满意的投标人进行交易。
14. 拍卖——是指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在拍卖场以公开叫价的方法,把货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交易方式。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及贸易相关的要素交换的活动,2.是各国之间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3.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将其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4.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
对外贸易总额= 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一般:Σ各国出口贸易额反映国际贸易规模5.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 价格指数6.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地区分布):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源,常用一国对各国或地区的贸易额占该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反映。
7.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地区分布):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常用各国或地区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反映。
8.对外贸易依存度(Y):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或开放指数Y=(Σ进口额+Σ出口额)/GNP或GDP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9.对外贸易货物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10.对外贸易货物结构:一般以制成品、半制成品、初级产品在该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反映11.贸易条件= 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12.贸易条件指数= 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3.过境交付: 即服务者提供者和消费者都不跨越国境14.境外消费:即服务消费者到服务提供者国内接受服务15.商业存在:服务企业到国外开办服务场所,提供服务16.自然人流动: 一国自然人到服务消费者所在国或第三国提供服务17.市场经济需要对外贸易:①商品生产的发展需要国际贸易:②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国际贸易: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特点:分工的深化和交换的扩大18.关境:关境是一个国家海关法规全部生效的领域。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亦称 "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亦称 "国外贸易"或 "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同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3.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金额的大小,又称对外贸易额。
4.对外贸易量:为剔除价格变动对以货币表示的对外贸易额的影响,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往往用一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价格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以当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量,就叫对外贸易量。
5.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6.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7.贸易差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8.有形货物贸易:是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
9.服务贸易:依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服务贸易指:(1)从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2)从一成员的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3)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存在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4)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性存在提供服务。
10.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货物的行为。
11.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货物的行为。
12.转口贸易: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则是转口贸易。
13.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14.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国际贸易额相比,用比重表示。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第一章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交换,它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对外贸易: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产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
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除以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办法,得出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各类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即各类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通常以比重表示。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又称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用来表明世界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他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分布或国别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他们在该国(地区)进、出口的比重表示。
表明了一国(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反应出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联系程度。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各类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或地位,即各类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出口贸易额相比,以份额表示。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
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其公式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或GNP)*100%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总额。
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称为总贸易。
专门贸易: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成为专门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e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与依赖的关系。
2.净出口(净进口)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一年度计算),在同种商品上既有进口也有出口,当出口数大于(或小于)进口数时称之。
3.复出口(复进口)是指国外(本国)商品进口(出口)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进口)。
4.贸易条件:一般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又称“进出口交换比价”或“交换比价”。
由于所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的种类繁多的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固常用贸易条件指数。
5.对外贸易量:指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它可以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大多数国家采用来衡量贸易规模的指标。
6.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期国民(国内)生产总值(GNP、GDP)的对比关系。
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赖程度的一个指标,可细分为进口与出口对外依存度7.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指贸易货物在运输途中经过一国国境,这些货物既不在该国销售,该国也不参与到贸易之中,只是提供交通的便利,并收取少量费用。
8.转口贸易(Entreport Trade )转口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9.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也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还是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10.资源禀赋:是指一国自然拥有地各种生产要素(通常指土地、劳动、资本)的数量。
11.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度程度高。
12.国际市场:是各国进行商品、劳务交换,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各国之间市场的总合。
13.商品交易所:是对一些大宗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进行买卖和投机活动的有组织的市场。
它是在固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方式,由特定的交易人员进行大宗商品买卖的专业市场。
14.期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按照交易所鉴定的标准合同达成远期交割的贸易方式。
这种交易,合同的执行可以是将用实物来进行,但更多情况却是一种买空卖空的投机性业务(Speculation),或套期保值业务(Hedging)。
15.单纯的商品购销:是指交易双方不通过固定市场而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
在商品购销中,交易双方直接采用面谈或函电往来方式进行洽商。
16.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和所采取的手段。
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
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7.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不加干预,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不设障碍;对出口商品也不给以特权和优惠,使商品能够自由输出和输入,在国内外市场上实行完全公平、自由的竞争与合作,从而使世界各国拥有的有限资源能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与利用18.保护贸易政策: 一方面政府广泛采取各钟措施来限制进口和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范围,以保护本国商品和服务不在外国商品和服务的强大冲击下受到打击,另一方面政府对本国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则实行各种补贴或优惠,以鼓励出口,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19.关税(Customs Duties;Tariff)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是国家推行其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
20.海关(Customs House)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它是贯彻执行本国有关进出口政策、法令和法规的重要工具。
海关对内、对外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并享有监督管理权,是专门对各项进出境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21.海关税则:是一国通过立法程序公布实施的,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于征税商品、免税商品以及禁止进出口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
22.进口配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或一季度等),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进行的直接限制。
23.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措施。
其目的是控制外汇的使用,限制外汇资本流动,稳定货币汇率,改善或平衡国际收支的一种制度。
24.出口信贷(Export Credit):是一个国家为鼓励本国商品出口,加强本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由官方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国外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一种低利率的贷款25.外汇倾销:是指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26.卖方信贷:由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厂商(卖方)提供的贷款。
这种贷款合同由出口商与银行之间签订。
27.商品倾销:指垄断组织在控制国内市场后,用明显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大量抛售商品,以达到打击竞争对手,占领和垄断市场为目的的销售行为。
28.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成员国贸易上的优惠和豁免,也同时适用于与该国有最惠国协议的任何第三方,这一原则的实施方式是无条件的。
29.国民待遇是指缔约国相互保证给予对方自然人、法人、商船和产品在本国境内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商船和产品享有同等的待遇,不应受到歧视。
其目的在于保证进口产品与进口国国内产品在市场上可以以同等条件进行竞争。
30.商品的品质:是指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形态的综合。
• 内在质量指其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化学成分和生物特性等;• 外观形态是人们的感官直接可以感觉到的外型特征,包括商品的大小、长短、结构、造型、款式、色泽、光滑粗糙程度及味觉、嗅觉等。
31.品质公差:是指为国际同行业所公认的产品品质的误差。
32.中性包装:是在商品的内外包装上,均不注明商品的生产国别、地名、厂名,也不注明原有商标或牌号。
33.溢短装条款:是指在合同中的数量条款中,明确规定卖方允许多装和少装的百分比(我国大多数情况下规定为5%),但以不超过规定的百分比为限。
34.货物包装:是指按一定的技术方法,采用一定的包装容器、材料及辅助物包裹货物。
35.国际贸易术语(Trade Terms)是指用一个简短的概念或几个(一般是三个)外文缩写字母来说明商品的价格构成,并划分出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和风险。
36.FOB Free on Board 装运港船上交货FOB(Free On Board) +装运港:指卖方负责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在指定的装运港把货物装到买方指定的船上,并负担货物装船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37.净价(Net Price)是指表示货物的价格时,不包含佣金和折扣。
38.佣金(Commission)是买方或卖方给中间商介绍交易或代为买卖所给予的报酬。
分明佣、暗佣和双头佣。
39.折扣(Discount)是卖方按照货物的原价给予买方一定百分比的价格减让,一般由买方在支付货款时预先扣除40.班轮运输(Liner Transport) 是指船舶在固定的航线上和港口间按事先公布的船期表航行,并按事先公布的费率收取运费。
41.海运提单(Bill of Lading B/L)是由船公司或其代理人签发的已收到货物的证明,并允诺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安全的将货物交付给收货人的书面凭证。
42.倒签提单:这是指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应托运人的要求,在货物装船完毕后,以早于该票货物实际装船完毕的日期作为提单签发日期的提单。
(是指承运人签发提单时倒填签发日期的一种提单。
)43.定程租船(Voyage or Trip Charter):是以航程为基础的租船方式,又称程租船。
指租船人按照航程租赁全部仓位,船方必须按租船合同规定的航程完成货物运输任务,并负责船舶的运营管理及其在航行中的各项费用开支。
44.程租船的运费一般按货物装运数量计算,也有按航次包租金额计算。
45.保险利益:所谓保险利益,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认可的利益,又称可保利益。
46.海上风险,一般是指船舶或货物在海上航行中发生的或随附海上运输所发生的风险。
包括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47.共同海损(General Average) 在海洋运输途中,船舶、货物或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船方为了维护船舶和所有货物的共同安全或使航程能够继续完成,有意识地并且合理地采取救难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和支付一定的额外费用。
48.单独海损(Particular Average) 是指在海上运输途中因海上风险而造成的不能列入共同海损的部分损失。
仅涉及船舶或货物所有人单方面利益的、未达全损的损失。
49.施救费用(Sue and Labour Expenses) 是指被保险货物在遭受承保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时,被保险人或其代理人或受让人为避免和减少损失而采取了各种抢救或防护措施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50.实际全损(Actual Total Loss) 是指货物全部灭失或全部变质而不再有任何商业价值或货物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已被剥夺。
51.推定全损(Constructive Total Loss)是指货物遭受风险后受损,尽管未达实际全损的程度,但实际全损已不可避免,或者为避免实际全损所支付的抢救和修理费用加上继续将货物运抵目的地的费用之和超过了保险价值。
52.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并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时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简言之它是一方开给另一方无条件支付的一种书面支付命令书。
(包括顺汇和逆汇)53.本票(Promissory Note):本票是由出票人签发,保证即期或指定日期对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承诺。
54.信用证:是指进口地银行应进口商(买方)的请求和指示,开给出口商(卖方)的一种保证有条件支付货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银行承担在信用证得到完全遵守的情况下,向出口商付款的责任。
信用证实质上是银行代表其买方向卖方有条件地承担付款责任的凭证。
55.托收是指出口商(卖方)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时将货物装运后,开出以进口商(买方)为抬头的汇票连同货运单据委托卖方所在地银行(托收行)通过它在买方所在地的分行或代理行(代收行),代卖方向买方收取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