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二年级语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饭讫.()猥.亵()休憩.()玄灞.()辋.水()沦.涟()犬吠.()舂.米()曩.昔()轻鯈.()
青皋.()麦陇.()朝雊
..()黄蘗.()
二、解释加点字词。

景气
..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
..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
复与疏钟相间.()多思曩昔
..()
非子天机清妙
....者()因.驼黄蘗人往()
三、词类活用并解释。

与山僧饭.讫而去()夜.登华子冈()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
村墟夜舂.()步.仄径()
四、特殊句式。

猥不敢相烦()憩感配寺()
明灭林外()步仄径,临请流()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因驼黄蘗人往,不一。

六.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王维知多少?
2. 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能够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山水诗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感受。

提问:大家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美景的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每组选取一个重点句子或段落,进行解读和分享。

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山中的美景之中,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背诵重点句子和段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山中与裴秀才迪书2. 课程年级:高中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山水诗的特点和风格。

2. 课时一:(1)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2)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课时二:(1)继续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整理课堂学习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 写一篇关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估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参考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注释和译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网络资源:查找王维的生平介绍和山水诗的相关评论,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八、教学步骤1. 课时一:(1)让学生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感受诗的音乐美。

(2)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梁伟新授课班级:高二(1)班一、教学目标:1、读通本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感受古代书信的典雅美,王维诗文意境美。

3、引导欣赏王维裴迪间的脱俗友情。

二、1、教学重点:感受此信“文中有画”的特点2、教学难点:欣赏王裴间脱俗友情三、教学准备:1、导学案2、口译且背诵文章四、教学时长:一课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导练法、读思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王维诗《相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注:裴迪酬赠王维的诗歌有28首,王维写给裴迪的有30多首2、析题:“书”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山中”在哪?“秀才”时代不同解。

3、感知鉴赏全文:①师生共读文章。

(范读、个人读、齐读)②文言知识检查落实。

(字词解释、特殊句式、重点句翻译→学案体现)③王维写信给裴迪的目的何在?为什么?(用原文回答,理由要三条以上)4、感悟:为什么王维能感受到山中别致的美?为什么只能邀请裴迪才能共赏?结合诗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来谈。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认为更多时候,生活不是缺少美,也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面对美时缺少共振的心灵。

)5、表达:《与老梁书》的回信《与诸生书》6、作业:①《与老梁书》升级版。

②阅读文评《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尝试反对作者的观点,写草稿200字左右。

与诸生书诸生在信中予吾一切关注、关切、关爱,老梁一并谢过。

“老梁”确定会成为“老老梁”;“老梁”会不会成为“梁老”,这事难说的很。

即使海威抬爱说我已是“梁老”。

常小妞的糖大家都尝过。

黄丽记着老梁发糖时的一抹微笑和一句洋洋自得的话语:什么样的人就会买什么样的糖。

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那糖最最精致。

张陶认为老梁上课像爱唠嗑的东北大妈。

啟元不太同意此观点,他认为老梁是“金刚怒目”。

老梁一直认为自己是菩萨低眉、尼姑思凡。

老梁平生乐事就是看丑女出嫁、美女出家,看好人不高寿、贼人老不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积累一定的文言材料。

2.学习品读、鉴赏古代散文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鉴赏,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

2.深入探究,感悟文中蕴含的深趣与旨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作者寄情山水、隐逸田园的情怀,感悟作者在山水中获得的人生体验。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深趣与旨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代表作家。

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崇尚佛道,后半生多过着隐居生活。

王维存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名作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辋川集》、《过香积寺》等。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

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王维的辋川别墅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

裴迪曾是辋川别业墅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

王维居住在辋川别墅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二、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猥( wěi ) 憩( qì ) 讫( qì ) 辋( wǎng )涟(lián ) 吠( fèi ) 灞(bà ) 墟( xū )舂(chōng) 曩(nóng ) 仄(zè ) 鯈(tiáo )皋(gāo ) 陇(lǒng ) 雊(gòu ) 檗(bò )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 (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 (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 (狭窄的小道) (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 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 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 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 古:景色,气候; 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精细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精细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一、自读提示1.王维与裴迪裴迪是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他开元末在张九龄荆州幕府后到长安,曾隐于终南,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又以佯狂遁世的接舆喻裴迪,可见天宝年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过着隐逸的生活。

裴迪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这或许是他仕途失志、只得归隐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在隐居中,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从中获得精神安慰,裴迪今存诗二十八首,都是同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维集中同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三十余篇,其数量超过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即可见两人之间交往的密切。

又从王维的宽慰裴迪和裴迪的冒险到菩提寺探望王维(时维被叛军拘于寺中),也可看出他们之间互相关心、患难与共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以两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为基础的。

2.王维,字,代诗人、画家。

盛唐诗派代表作家。

以尚书右丞终,世称。

崇尚佛道,后半生多过着生活。

3.王维存诗以描绘和歌咏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 ;观摩诘之画,”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历代传诵不衰。

4.题目《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山”指,“裴迪”是的好友,“书”指。

5.古代“信”的别称,有书、(竹片)、笺(小竹片)、牍(木板,又叫尺牍)、札(小木板)、(白绢,又叫尺素)、函等。

6. 猥()憩()玄灞()辋()水舂()相间()曩()昔仄()径轻儵()青皋()朝雊()二、自主学习(一)、理解与翻译文中加点词语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山中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裴秀才迪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中裴秀才迪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了解作者裴秀才迪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裴秀才迪的书法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评价裴秀才迪的书法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理解。

3. 作者裴秀才迪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裴秀才迪书法艺术的特点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中裴秀才迪书》的课件和书法作品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裴秀才迪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难句时,借助字典解决。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裴秀才迪的书法艺术特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书法欣赏:(1)教师展示裴秀才迪的书法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书法作品的特点,评价其艺术价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引导学生关注裴秀才迪的书法艺术。

6.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句式。

(2)选择一幅裴秀才迪的书法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山中裴秀才迪书》与其他古代书法作品的不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村春色图
意象:草木,春山,轻鲦,白鸥,青皋,麦陇、朝雊,
手法:动静结合,想象、虚写为主
意境:色彩明丽、生机勃勃、活泼欢快
四、问题探究:
作为一封书信,王维为什么要把主要篇幅放在描写景物上呢?有什么用意吗?并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答: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却猥不敢相烦,独往山中。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幽淡远,宁静祥和,静默独坐,多思曩昔与君同游,携手赋诗。
二、一词多义
1、与①与裴秀才迪书(动词,给)
②与山僧饭讫而去(介词,跟)
③与月上下(介词,跟)
2、过①故山殊可过(动词,游览)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过错)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于)
3、因①因驮黄檗人往(介词,凭借)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随着)
4、殊①故山殊可过(副词,很)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形容词,差别)
五、写景状物最忌单调平板,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句子哪个属于这种类型(D)
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B.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C.北涉玄灞,清月映郭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AC均写的是静景,B写的是动景,D既有静景(深巷)又有动景(狗吠),动静结合
探究案
1、合作探究第一段:
近:接近。
二、解题
1、“山中”:点明地点终南山
2、“裴秀才迪”:即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常客。秀才:当时对士人的通称。
3、“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寄……书”等,如《报任安书》。古人对书信有不同的称谓,如“书”“简”“札”“启”“笺”“帖”“表”“疏”“函”“上书”“奏议”“封事”“牍”“素”等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写信所用的木板和白绢长度通常都在一尺上下,所以又叫“尺牍”、“尺素”。信件也有称为“函”“缄”、“启”的。
第三段:故山春景斑斓夺目,生机勃勃,只想邀你从我游。
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①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希望与朋友分享,②同时也暗含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③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预习案
一、注意文中下列字词的读音
裴迪(péi)猥(wěi)辄(zhé)憩(qì)
饭讫(qì)沦涟(lún lián)玄灞(bà)辋水(wǎng)
村墟(xū)夜舂(chōng)相间(jiàn)曩昔(nǎng)
仄径(zè)蔓发(màn)轻鲦(tiáo)矫翼(yì)
青皋(gāo)麦陇(lǒng)朝雊(gòu)黄檗(bò)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工诗画音律,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故后世称其为“诗佛”。因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贬荆州长史,奸相李林甫当权,政治由此从较为清明转而日趋黑暗。王维一方面对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渴望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三、写作背景
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王维工诗善画,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有人认为此文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结合第二段,你怎样理解这一说法?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意象?运用哪些艺术手法?
山村冬夜图
意象(视觉):清月,辋水,寒山,远火,树林
声音(听觉):犬吠,舂米声,钟声
描写手法:以动衬静,以声显寂;远近结合,明暗结合。实写
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
C(1)步仄径,临清流也(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1)因驮黄檗人往(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解析:A两个“相”均为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可译为“你”。
B两个“发”均为“生长”义。
C第一个“临”,走到;第二个“临”,面对。
D两个“因”均为介词,凭借。
三、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足下方温经(正,正在)
(2)与山僧饭讫而去(罢,结束)
(3)多思曩昔,携手赋诗(以往,从前)
(4)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这当中/不注意,忘记)
(5)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四、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意境:清幽淡远、宁静和谐。
3、合作探究第三段:
当待:等到。
出:浮出。
矫:举。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倘:倘或,表示商量语气。
以:用。
然:然而。
是中:这当中。
无忽:通“毋”,不要。忽:不注意,轻视。
因:凭借。
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与第二段相比较,第三段中的景有什么不同?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意象?运用哪些艺术手法?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师案)
教学目标:
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③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下:下旬。
殊:副词,很。
足下:敬辞,对对方的敬称。
相:代词,你。
憩:休息。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讫:完,毕。
而:连词,表承接。
去:离开。
2、合作探究第二段:
比:等到。
涉:渡。
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郭:外城。
夜:在夜里。名词活用作状语。
沦涟:细小的波纹。
间:夹杂。
静默:入睡。
曩昔:过去。
临:来到。
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