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民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2.革命时期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个革命时期(1919-1949年) 3.近代化历程:
孕育阶段:1840-1860年 启动阶段:1860-1895年
私有制
社会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 经济主张 绝对平均主义
1859年为改革内发政展, 衰弱时期 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 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作用 相同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
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
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农民反应不积极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近代化:(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化) 核心:工业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从政治制度看: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近代工业: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部门
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
【知识梳理】 1.政治上(读本P38)
鸦片战争 (1840-1842、英) (原因、结果、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民阶级)
(主要史实、纲领、新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2.经济上(读本P38)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标志、影响),中国经济开始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
4.社会生活上: 生活习俗变迁
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 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中西合璧)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段充满悲剧和血泪的历史。
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思想也经历了极大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梳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今天的影响。
一、道家、儒家思想的演变近代以前,中国的最高哲学理念都被集中在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体系中。
随着西方的先进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这两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在道家思想面前,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权利和个人意志的发挥,而道家认为一切皆无常,只有守一,无欲则刚。
这种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被一些人视为封建思想,但也有人认为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取的。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的演变更为复杂。
在近代以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指南,但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越来越大,对儒家思想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具有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等弊病,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而另一些人则坚持古代儒家思想延续到现代仍有其价值。
这种争议在20世纪初期达到了顶峰,在思想界和政治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
二、西方科技进步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开始经历了著名的“西化运动”。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惯。
在科技方面,西方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轮船、火车和电报等交通工具设施的引进。
这些新的交通手段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和交通方式,也促进了地域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在思想方面,西方的科学理论和人文主义思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近代思想的趋同和差异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分为二的。
一方面,它受到了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学者们纷纷提倡学习西方文明,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能被忽视,由此演变出一种含有独特特色的现代化思想,即“孔孟复兴”。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政治制度、经济机制、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影响了未来的发展。
本文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回顾和分析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近代中国从清朝延续到民国,这一时期历经百余年,中国历史社会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近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核心,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了从西学到国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保守到革命、从狭隘到广大的过程。
在政治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国家的发展方式,构建和完善政治体制。
近代中国内部的经济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经济发展遭遇了多次挫折,从清朝到民国,不仅有经济危机,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在近代中国,国家实行外汇管制,企业管理制度也有了较大变化,市场经济也开始显示出它蓬勃发展的势头。
另外,中国近代也经历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封建以来,社会一直以宗族社会为主,但近代中国,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人民的解放,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根据国家法律,民族自治地区被政府承认,少数民族的实际权利得到了保障。
此外,近代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多次发展。
从清代到民国,中国文化由唯心主义走向实用主义,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化上的种种改变,既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又使中国文化走向更加先进与国际化。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可以总结为三大规律:政治思想发展规律、经济机制变革规律、社会结构变革规律、文化发展规律。
政治思想的变革,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经济机制的变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革,为少数民族获得更多权利创造了条件;文化发展规律,使文化接受国际,,更加向世界看齐。
这些规律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参照,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因此,总结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的规律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的规律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可以从中国近代史开始说起。
从清朝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贫民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农民义务劳动,经济落后。
但是,封建社会也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如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清朝末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流行,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同时,西方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民国时期。
革命的,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复苏,政治的结构改革,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化社会。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革,经济发展,政治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文化复兴等,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还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受到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演变受到中国本土历史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
经历了封建社会、民国时期、改革开
放等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从落后到近代化的历史演变,同时也受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近现代发展模式。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学习西方思潮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1)兴起原因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兴起背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化初步接触、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去适应这一趋势;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思想资料洋务官僚:奕 、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1)时局观:认识“千古变局”,力求把握机遇。
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国展开商战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 文化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中法战争后(2)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 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背景: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 扩大。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措施:( 1 ) 设 立边区政府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村政
阳益整
四成 都法
吨古
P海
●乌鲁木务
0轿
青西空。
通声 言之手
T5
西 地
街
安
西
20
20
海
南
西
宁
m
方
商
直
武
I
3.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 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 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 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 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一了中国 桂林12月20日 一东北易帜”, 国司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广 州澳 请
五原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修遭自本炸死。同年底,费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X 主线场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 1949)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讲义)
首先,徐老师留得这两道题目,难,很难,非常难.本来以为会有一些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利用,结果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现真没有现成的研究资料,只有一位同志,发在5.28日的百度知道里的一个提问,和徐老师留得题目一样,但是也只有两个回复,并且回复内容是错误的,不是咱们班的同学提问的吧?
这两道题目,思考起来一题比一题难,一题比一题更有深度,所以能力有限,水平不够,只能选择稍微简单一点的第一题来试着整理了。
第一题的题目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
规律也称为“法则”,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具有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它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它,但人们能够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的总结整理,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分析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都有着怎样的发展,这些发展有什么共性和个性,之后找出这些发展历程之中必然的,本质的特点,进行总结凝练,推导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发展演变规律,我想这就是我们党史组得出以下规律的思路。
本题的切入方法
中国近代是一个变化急剧、的时代, 各个阶级、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政治思想异常纷繁复杂。
在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切入方法上,学术界一般的研究方法一般有四种,一个方法是重点掌握几种主要思潮, 如经世思潮、太平天国思想、洋务思潮、变法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等。
这种思潮的方法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进步思想的发展演变, 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对规律的整理和总结。
另一个常用方法是重点掌握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也就是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思想。
这些人的思想, 不但有代表性, 而且与实际政治活动紧密联系, 通过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来了解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是一种好方法。
其不足之处还是对于规律的总结难以反映全貌,会让研究者走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地步。
第三种方法是阶级分析法, 即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来给政治思想分类,这种方法有利于认识各种政治思想的本质, 但容易出现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绝对化、扩大化等错误倾向。
第四种方法是通过不同的主题来掌握各种主要思想,如反帝、反封、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改革、民主革命、宪政、政党政治、新文化运动、抗日建国、民主建国, 等等。
这种方法比较灵活, 但类似的内容很多, 有些主题分布在在好几个时期, 有的还贯穿于中国近代史全过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为了方便本题演变规律的得出,我们采用政治思潮的研究方法,结合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学说,对应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其思想发展、衰落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讨论,我们首先认可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总的趋势,在哲学上说,这是一个共性的部分,之后在总趋势的宏观层面上,进而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若干特点,这是个性的一方面,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特出若干条演变规律。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总的趋势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总的有两大趋势,一是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国家观及维护这种国家观的君权神授说和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和摒弃,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国家观形成发展,并经过实践最终失败的历史。
二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维护国家主权、抵抗外来侵略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基本问题,近代任何先进的思想家大都对此提出过主张,并努力进行了实践,但最终都没有能够实现其思想主张。
在这两大趋势之内,还有着四条主线:爱国主义,以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主线,实业救国,民主宪政等现代化主线,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国外学习主线。
这四条主线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史分析的一条思路,在这些主线的分析下,我们再来总结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继而归纳出发展规律。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特点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来源于以上的两大趋势和四条线索,这里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纷繁复杂,肤浅粗糙。
为什么这么说,纷繁复杂是指,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走过了欧洲几百年的政治思想历程,社会政治思想从封建主义跃进到社会主义,各个阶级、各个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当思想的主流正汹涌澎湃之时,潜伏的支流也已初现端倪。
今日进步思想战线的旗手,明日已沦为落后思想的护兵。
有继承传统的,有借鉴外来的,有糅和中西的,政治思想成为缤纷异彩、五光十色的万花筒。
肤浅粗糙,是指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针对迫切的救亡图存的政治问题而提出的,现实斗争的紧迫性没有给思想家们留有足够的条件来构筑他们的理论体系,往往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方案已经形成之后才去找哲学的支撑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便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规律
1.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是政治思想演变的源动力
至1949年止,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延续了一百多年,亡国的危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而日趋严重。
当然,危机的存在并不能自发构成思想发展的动力,只有当危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切身感受到时,它才能扮
演助推器的角色,但是这种动力却是政治思想得以迅速发展的源动力。
2.社会的发展变迁是推动政治思想演变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以农为本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在资本主义国家洋枪大炮的轰炸下,这种封建的经济体系开始逐渐瓦解,新的生产方式开始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长。
这样,原来掌握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优势资源的阶级和阶层开始发生分化,不少人从其原本所从属的阶级和阶层中游离出来。
并且,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知识分子也开始出现。
新的社会群体,必定会产生新的利益要求,而这种利益要求肯定会对代表旧的生产方式但仍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造成一定的冲击。
在分权与集权的冲突中,更先进的思想就这样出现了,固有的意识形态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牢牢地控制所有的人,新的思想观念必定会努力在上层建筑领域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于是,各种政治思想的开始了不断的发展、演变。
3.向外国学习是推动政治思想演变的重要条件
帝国主义的人侵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西学的输人是与列强的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容易使国人在仇视西方侵略者的同时,对西学也“一视同仁”,从而不能正确处理反抗侵略与学习西方的关系。
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还是逐渐认识到西学的长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主动承担起接受与引进的任务。
虽然这种接受与引进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色彩,但不能否认的是,西学的输人还是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4.爱国主义是政治思想不断演变并得到社会认同的基础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而在帝国主义人侵、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无论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韬的“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还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或者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等,虽然他们的阶级立场不同,政治主张相异,但他们自始至终都有着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爱国主义,也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救亡图存亡这是政治思想不断演变并得到社会认同的基础动力。
5.每一次政治思想的演变都是对前一次的反思和扬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归根结底决定着人们的思想。
但思想认识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它必须凭借先前已有的思想资料才能得以发展。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工商科技思想,就是“师夷长技”思想的延续,并比之递进了一个层面。
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直接脱胎于洋务派,毫无疑问,他们的思想主张会有很多相通之处,只是早期维新派比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又多了主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君民共主制度,希望资产阶级能够参与政权。
发展到戊戌维新派,“古今之变局”的时局观已经上升到进化论历史观,“与民共治、与民共利”的重民思想上升为资产阶级民权学说,而“以本治末”的变法主张也已经上升到“大变”、“全变”的维新政治纲领。
从戊戌到辛亥,是从“维新”到“革命”的又一个历史扬弃过程。
虽然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政治主张有诸多分歧,但值得注意的是,维新派人士中如梁启超、严复和谭嗣同等人的思想,都直接催生了革命派的力量,许多爱国青年包括孙中山都是从他们的反满思想和进化论思想得到启发和鼓舞。
至于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也是对前面所有思潮反思和扬弃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6.与现实结合紧密的政治思想演变则会兴起一场运动
在政治思想演变的过程中,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运动既是涤荡旧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运动,又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新旧文化交融、斗争的文化运动,中国人民都是将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结合起来,无不体现了先进文化对政治改革的指导作用。
但是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一派政治思想都会得到社会群里力量的认可,他必须要与现实紧密结合并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好,我们小组对这道题的解答报告完毕,不足指出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