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近代中国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过程:(前、后期)
前期:大力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如封建专制、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是对辛 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补充(“补课”);有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
3.前期斗争矛头和影响
(1) 斗争矛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把斗争矛头之一指
向儒家学说是因为:
①传统儒家思想逐渐演化成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②袁世凯借助思想文化里的尊孔复古,来企图实现
政治上复辟封建帝制。
(2)影响:动摇了.......
4.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新”
1 .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
阶级的激进派。
2 .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
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
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 .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
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 容。
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发展(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及思想 概况: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 同、严复等人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 武器,抨击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

①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用孔教名义提
出变法要求。
②梁启超:倡导民权、“设议院”,反对封建君主
(4)民主共和思想: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宣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 和”,并围绕着三民主义与改良派进行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 思想的传播,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得到初 步实现。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锁国,对世 界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 击日益加剧; (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 入中国; (4)地主阶级抵抗派为了了解西方,抵 御外来侵略(目的)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5)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 本质,邓小平理论成熟并体系化;进一步解 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 6)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 为党的指导思想
2)影响:
(1)简单介绍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状况; (2)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 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3)形成了救亡图存的社会思潮,成为中国 近代思想的主流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中体西用”的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 患:外国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更广泛 地传进来,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 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3)为了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目的)
2、(旧)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救国主张都以失败 告终,中国革命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 (2)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 壮大; (3)孙中山改良道路失败后,走上了革命的 道路,创立了革命团体;
(4)西学的不断传入,孙中山融合了多元人 类文化遗产而提出;
(5)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民报》发刊 词上提出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
北洋军 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
阀统治 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
前期 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12~ (2)文化: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
传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中心。
系统介绍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建立社团
发展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甲午中 日战争 后至辛 亥革命 (1895~ 1912年)
(1)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宣 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实业救国思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思想,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拓展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拓展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 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 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 法运动的实现。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

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

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任剑涛: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学术研讨会

任剑涛: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学术研讨会

記┌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學術研討會●任劍濤一 會議機緣2001年8月23-25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題是思想史意義的「自由主義與中國」。

與會的有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大學機構的30餘位學者。

這次會議因緣而成。

一方面,正如會議開幕式上致辭的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教授幽默地點出,與會者是抱z與天氣一樣熱烈的心情,討論一個學術界的熱點話題。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下國內以及西方的社會政治生活狀況,促使人們關注自由主義話題。

二 源流辨析對於漢語學術界來講,一涉及到自由主義這樣的現代政治哲學話題,就不得不先行處理這種政治哲學理論與中國悠久而深厚的政治文化傳統的關係問題,同時也不得不疏理在自由主義的原生地西方社會淵源深厚的理論脈絡。

於是,關於自由主義的源流辨析,即對於自由主義的歷史演變的辨析,便成為漢語學界討論自由主義與中國話題的重要理論問題。

這次會議的與會者正是沿z這兩條線索來探討自由主義的源流問題。

一條線索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西方源流辨析。

這是由自由主義誕生於西方社會所決定的。

與會者在討論中強調,漢語學術界必須在弄清楚原生的西方自由主義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才可以結合漢語文化語境,探討中國自由主義的理論建構問題與現實實踐訴求。

因此,與會者在討論中對於西方從古典自由主義到新自由主義關注有加。

對於十九世紀以來的新自由主義,尤其是羅爾斯(John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1年10月號 總第六十七期Rawls)的自由主義理論,更是傾注了理論熱忱。

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對88百年中國與世界於第三種民主的言述,也成為與會者評論自由主義民主與共和主義民主的參考框架。

二是自由主義理論的中國源流辨析,這可以說是本次會議的中心論題。

這當然與會議組織者和與會者共同的、強烈的中國關懷有關。

這一問題實則可以換轉為二:一是清末民初之前,中國傳統思想中究竟是否存在自由主義思想資源;二是清末民初之後,自由主義在漢語文化語境中的文化傳統源流問題。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发、多变的原因
• 空前的社会巨变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社会矛盾的 尖锐化。前所未有的经济变迁,激烈的政治斗争, 新的阶级、阶层及其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造成了 思想界空前活跃的局面。 • 传统价值观权威渐形失落,与王权统一的儒学价值 体系日趋衰微,并不断遭到知识精英的怀疑和批判 ,成为新思潮丛生的精神背景。 • 西学东渐与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中 国知识界对西学如饥似渴地吸纳,甚至兼收并蓄, 或者把西学视作洪水猛兽,激烈排拒,造成思想界 诸说并起、中西相争,因而思潮杂陈的局面。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步深化的科学民主意识。 • 具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学习的追求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考点一
开眼看世界 ①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危机四伏,但依然做 着“天朝大国的迷梦”。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 “晚清今文一派,大抵菲薄考据,而仍以 考据成业。然心已粗,气已浮,犹不如一 心尊尚考据者,所得犹较踏实。其先特为 考据之反动,其终汇于考据之颓流,魏、 龚皆其著例也。”(钱穆:《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590页)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4、进步的社会思潮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的进步性,即“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其价值在于能够“唤起人们从事有益于社 会变革、进步的事业”。说到底,其价值 在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 步的社会思潮应是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的 号角和先导。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社会功效和影响:
• 新思潮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由旧到新 的转变,即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产生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巨大的启蒙作用。 • 新思潮不断鼓舞着中国人民起来进行反帝反 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在不同程度上削 弱和瓦解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 半殖民地统治秩序。 • 新思潮促使中国社会开始走出中世纪,并加 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兴起原因:内忧外患+学术流变( 汉学和宋学的弊端) •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阮元、林则徐(《四洲志略》)、黄爵滋、 包世臣、姚莹(《康輶纪行》)等 。
• 近代经世思潮的主要内容
• 批判现实: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想对社 会现实的批判,在深度、广度和历史影响 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批 判思想,其代表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大 势、君主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学 术风气和对外政策等,都进行了冷静的审 视和深刻的批判。 • 改革弊政:四大政:漕运、盐法、河工、 兵饷
• 经世思想是基于传统学术与政治思维框架 内的一种观念形态,它的作用不在于标新 立异,而在于发现社会问题(针对社会问 题而引发的思考)。 • 其载体是传统知识分子,主张学术经世( 通经致用)。 • 其政治目标是清明社会和王朝巩固。
•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良初,又字默深 (默好深湛之思)、墨生、汉士。湖南邵阳人。15岁 时认真研习过王阳明的著作,对史学也显示出浓厚兴 趣。21岁随父亲魏邦鲁至北京,问经学于胡承珙、姚 学爽、刘逢禄,并与钱仪吉、胡培辉、陈奂、陈沅、 龚自珍切磋学问。以博闻强记著称士林。1825年,受 聘入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接触大量时政文献。1832年,协助两江总督陶澍改 革两淮盐法。1845年中进士,咸丰元年授高邮知州, 1853年太平军攻克扬州,魏源参与抵御,仍因迟误驿 报耳夺职。其后决意仕进,专心著述,潜心佛学。 1857年,以“扫地焚香坐,心与灰皆冷”的悲怆凄凉 思想心态病逝于杭州僧舍。
• 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经 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通经致用(今文 )、科学技术、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为相继兴起的洋务与维新思潮准备了虽不 丰富但却十分必要的思想资料。而树立经 世之志,研讨经世之学,造就经世之才, 往往成为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乃至相当 一部分革命派人士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 阶梯。
• 学习西方:林则徐的《四洲志》、魏 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 志略》、梁廷枏的《海国四说》。影 响:介绍西方;中国只是世界一员; 知己知彼,开始了对富国强兵道路的 探索。 • 变一味的考辨古史为纂修当代史:魏 源《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 、《元史新编》。
• 爱国性:1、经世派人物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处多 事之秋,相率注意边事,防备边患,力图维护祖 国疆域的统一与完整。2、经世派了解外情,筹备 海防,反对侵略,期以制夷。 • 进步性:1、它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积弊,抨击时 政,批判顽固守旧、食古不化的陈腐观念,宣扬 变易进化思想,倡言“更法”与“改革”,这就 给“万马齐喑”的思想界带来了清新空气,具有 启蒙的意义。2、它敢于面向世界,寻求新知,传 播了一种科学的,但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却是完 全崭新的世界观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样一种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主张。
• “魏源是标志古老中国走向近代的大里程碑式的人物 ,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思潮(经世致用——开眼 看世界——学习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转型的界 标,是这一思潮不断推向前进的最全面的代表。不仅 比经世思潮一般代表人物高出一筹,而且比之龚、林 ,也有独到之处:他睁开眼睛看现实,把眼光倾注民 间和海外,不仅批判现实,呼唤未来,而且破中有立 ,与时俱进,迈出了龚自珍未能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他睁开眼睛看世界,将林则徐开创的新风和位竟之 业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编撰《海国图志》这样一部 里程碑式得著作,从而完成了林则徐未能完成的最关 键的事业。”(陈胜粦:《魏源的历史定位论纲》, 《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湖南师大1995年5月)
• 3、社会思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社会思潮载体( 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兴衰起伏,其运 行过程都不是永恒不变和常盛不衰的。在特 定时空条件下运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有它的 勃兴、高涨,也有它的低潮和衰熄,因而呈 现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时代特征。 • 如早期维新派到康梁维新派。 • 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