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涉及三方面,即政治、文化和社会。
在政治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
件的影响,形成了宪政、民主、科学和人权等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的存在,开
启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五四运动则呼吁以民主与科学为主,倡导知识分子独立思考。
新文化运动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它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讨和改革的呼声。
在文化方面,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觉的觉醒、科学精神的鼓励和艺
术创新的推进。
通过洋务运动和科学局的建设,启发了中国人民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的
追求。
同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进步,例如左翼文艺運動,
提高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也体现在意识形态中的变化上。
通过新文化运动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科学、生产、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随着外国文化的输入,中国社会
也正面临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文化自觉的地位也受到挑战。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富有多元性的过程。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思想中融合和交融,独有的文化特质和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人民必须融合创新、求同存异,探索出适合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
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
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专题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子百家之一。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与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秦始皇重用法家思想,主张法治。
3、西汉: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①主张:a、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天人感应)b、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
c、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②影响:a、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b、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c、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d、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4、隋唐:儒教、道教、佛教逐渐融合,儒家思想逐渐融合了道教、佛教思想。
二、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具有进步性与爱国性。
(维新变法)4、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5、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基础知识整合(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中叶之前):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的起步阶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仁爱亲近、礼法秩序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191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割地,国家面临深刻危机。
这一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根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和现代化思想。
其中代表性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思想上探索了近代化的途径。
3. 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1911-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近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开始倡导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革新理念。
4. 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这一时期,新的文化思潮兴起,主要代表为胡适、鲁迅等人。
他们批判了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启蒙主义等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封建思想和旧道德观念的运动。
5.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1919-1945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思想家们投身于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的运动。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始引领共产主义思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6. 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1945-1949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一阶段加深了人们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追求。
毛泽东等人在思想上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传统思想的挑战和思想解放的过程,逐渐从儒家思想转向了现代化、民主化和社会主义化的思想倾向。
这一过程不仅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发展走向提供了思想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在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
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①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又多变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变。
这种变迁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思想的变迁。
一、政治思想与制度变革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制度变革是文化与思想变迁的重要体现。
从晚清开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与思想,试图摆脱外来侵略与内部封建秩序的困扰。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无数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了各种政治理论和构建新制度的设想。
其中,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国共两党的兴起等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与知识的传播文化与思想的变迁离不开科学与知识的传播。
近现代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强烈的侵略压力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借鉴西方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制度。
近现代中国的科学家、思想家纷纷出国留学,引进西方学术和科学成果。
他们不仅将西方知识传播到中国,也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世界。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文化产业与全球化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迁与全球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崛起,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同样,世界各国的文化也进入中国,为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带来全新的视野和观念。
这种互动与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价值观念与个人主义的崛起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还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个人主义的崛起上。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个人主义思想受到压制,人们更多地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高三(下)历史10《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_世界主流思想的演变》》

2、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
3、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为新三民主义。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为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布尔什维主义在俄国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典型例题分析[例1] 儒家思想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
14—16世纪,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本身的力量十分软弱,尚不能直接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
他们首先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斗争,用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神学,
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另一场反封建反教会斗争——
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发展。通过这场斗争,资产阶级初步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平均地权”即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
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
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
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办近代(机器生产之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分洋商之利)、海防、教育(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5)败因: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舍本逐末(根本);缺乏健全有力领导核心;列强为难;顽固派破坏。
(6)评价:进步:指导了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国防(军事、海防)、经济、教育近代化开端。
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促进了西学传播。
局限:目的具有反动性;舍本逐末,结局注定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救国救民思想1、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1)目的:发动群众,推翻清朝,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实质为绝对平均的封建小农社会)。
(2)特点: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等平均主义相结合(把农民要求平等平均的愿望,通过宗教理论形式表达出来)。
(3)内容:一神论;平等论;灭清论。
(4)评价:对劳动人民产生巨大号召力,调动其革命积极性;不科学,是其失败原因之一。
2、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平等平均思想(1)背景: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2)内容:废封土均分并占有土地;均分产品(圣库制,留足口粮余归圣库);人人平等。
(3)目标:建四有二无社会。
(4)评价: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革命性(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落后性(维护小农经济,违背历史潮流);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特别是产品,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安定环境)。
(5)根源;农民小生产者地位决定其阶级局限性。
3、洪仁玕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1)背景:天国正遇危机,急需振兴(目的);洪仁玕个人特殊经历。
(2)内容: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来改革内政建设国家。
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以法治国、听取舆论、投票选举官吏,未涉及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保险业;文教上办新式学校、医院、慈善机构,除旧习,奖发明;外交上与外国平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3)评价:特点、地位(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近代化纲领);革命性(发展资本主义);空想性(超越现实条件;未反映农民愿望;无安定环境)。
4、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洋教遍布山东,官府袒教抑民;德国强占胶州湾。
(2)评价:爱国性(触及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只反映一对矛盾);利发动群众、争取官军反帝)。
落后性(将中国与清朝混淆,对清有幻想,主观上不反清反封,易放松对清警惕;笼统排外——排斥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
感性认识,不科学,是其失败原因之一。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救亡图存)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2)代表;王韬、郑观应。
(3)条件: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传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使洋务派分化。
(4)内容;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商战(后来被资产阶级立宪派发展为实业救国);文化上,办近代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评价:反映资阶愿望,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基;未成完整理论体系,未实践。
2、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早期维新思想奠基,西方启蒙、进化论思想传入传播。
(2)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给孔子披上西装”;“跪着造反”。
(3)特点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国受传统影响深刻,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为减少改革阻力;康有为自身特点。
(4)著作、报刊、组织、学堂:康《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变法通议》;北京《中外纪闻》(《万国公报》)、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北京强学会、保国会;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
(5)内容:目的上,救亡图存,摆脱民族危机(未明提反帝),独立富强;政治上,废封建专制,兴民权,行君主立宪(百日维新未涉及此内容);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上,增强军力;文教上,学习传播西学。
(与早期维新思想大致相似)注:在文教上,百日维新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习中西学科;废八股试策论;开经济特科;准设译书局、报馆、学会;派人留学、游历。
(1905年废科举制)(6)评价: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推动了戊戌变法;促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思想启蒙。
3、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1)背景:清朝完全成为列强工具,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并进一步激化;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传播。
(2)内容:孙中山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启蒙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分别阐发为民族、民权(核心)、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
(3)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资阶、人民要求;指导了辛亥革命,推动了革命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局限(未明提反帝;将灭帝制等于灭封制;土地纲领不彻底),注定失败。
4、大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条件:孙中山对革命屡败教训的总结;中共、共产国际对孙的帮助。
(2)内容:明提反帝(联俄);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联共);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
(3)性质:四个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意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因其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一致);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指导、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发展。
5、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实业救国主张(1)背景:民资发展,资阶壮大,信心增强;民族危机仍重;辛革扫除一些障碍,提高资阶地位,激发爱国心;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影响。
(2)代表:张謇。
(3)评价:爱国性,利增强民族自尊自信;促进民资发展;空想性。
6、资产阶级激进派(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前期新文化运动(1)背景:政治上,袁世凯黑暗统治,列强侵华加剧;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第一卷称《青年杂志》,后迁到北京)。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主要阵地、活动基地:《新青年》,北大。
(5)内容:提倡民主、科学(“两位先生”,指导思想、口号)、新道德、新文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旧道德、旧文学。
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和科学的精神;新道德、新文学,指资产阶级道德、文学;旧道德、旧文学,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儒家传统道德、封建文学。
(6)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斗争);进步(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大解人们思想;弘扬民主、科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自然科学发展、文化普及繁荣;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基。
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偏激;仅限于知识分子中(或文化领域),未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斗争相结合);(四)无产阶级(中共)的救国救民、富国强国思想1、马克思主义(中共的指导思想)的传入传播(1)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以俄为师,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随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照搬马克思主义如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规定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实为城市斗争道路)。
3、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初步结合(1)1922年中共二大较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性质、动力),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
总结第一次工人运动的失败教训,认识到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要进行武装斗争。
(2)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局限(未提出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1927年八七会议(纠右倾;总方针是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局限(滋生左倾;仍走城市斗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