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高三历史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高三历史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辉煌灿烂的文学 (1)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2)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
线索一
复习线索
线索二 第 二 部 分 模 块 一 专 题 三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创立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
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完善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 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第(1)问,“主张”抓住题干材料中的“仁政”“无为” “明法”即可概括得出;“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状况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分析出“,“特点”抓住“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
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 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已经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我国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 印刷术 我国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
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 素中发展和丰富。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总体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一、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争辩、相互辩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补充】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二、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3)原因: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
实践效果: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扫地。
(4)原因: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实际上体现了活动家的主张(外儒内法)。
14.(关系是一种义务关系。
5
6

B
A
B
C
D
D

7
8
9
10
11
12

C
D
B
D
D
D
二、非选择题
13.(1)未被接受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
被接受的原因:①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②强调道德原则;③提供一门官场哲学。
(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
(2)原因: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②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③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3)影响:儒学的集体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
(4)地位: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报纸第5期答案)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C
C
B
B
C
B

7
8
9
10
11
12

D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荀子· 强国篇》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 (重建伦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据信,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 受到此书的影响。沃尔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学 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认为中国人“靠 着治国之术使这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了 所有别的国家”,结果引起旧派反对,被当 局勒令在四十八小时内离开哈雷大学,否则 立即绞死。此事遂成为德国学界的一大公案, 是非争论长达二十余年,结果搞得沃尔夫名 利双收,中国儒学名声大噪。
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文化的赞赏
• 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 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 ②儒家思想中的肯定人性、关注现实与启蒙 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 • ③儒家对宗教迷信的淡漠态度与启蒙思想家 反对宗教迷信与宗教狂热一致; • ④儒家思想重视文化和道德教化,为西方反 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愚民政策提供利器;
2、“回归”
批判
宋明理学
继承
先秦儒学
“守旧”
儒学核心
“开新”
时代要求
反对君主专制, 以理统情,维 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 限制君权 护三纲五常 民本思想 空谈义理, 不识时务 关注现实 为君主提供 提倡民权,主 张经世致用 关怀人生 治国理论
3、评价
• ①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②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一方面东学 西渐,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经由传教 士译介,成为西方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重要 的思想资源,促进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 •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 量的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但显然没有引发 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即使最敏锐的思 想家也只能“回归”中国传统思想寻求社会 变革的方案。 • 综合本课所展示的材料,分析、评述这一现 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 点明确,300字左右。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 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 至。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材料三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 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 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仁政:限名田、抑兼并、薄赋敛、省徭役---缓和阶 级矛盾
【核心知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 使并进。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3、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 强调“天__行__有__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 提出了“___制_ 天命而__用__之”的重要思想(唯物 主义)。②在政治思想上,认为学习的最高 的目标是把握“___”礼。③伦理观是__性__本. 恶
• 2.其他学派

小国寡民 天道 齐物
自然 精神自由
科举选官、儒学显荣
唐太宗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2.科举制与儒学的关系
(1)科举考试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 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儒学因科举制而显 荣。
(2)儒生地位提升,成为政治舞台上的 主角,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三、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火药、指南针、 进入总结性阶段,
印刷术技术成 出现一批影响较大
熟并外传
的科技巨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汉朝: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大一统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汉武帝尊儒的目的: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尊儒的影响: 积极 1、儒学地位的上升,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 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2、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消极: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
古代
时间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 宋朝 明末清初
地位
创立并发展, 受冷遇
遭受打击, 进入低潮 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
原因
主张仁、礼,不符合诸侯王富国强兵、争 霸天下的愿望
秦始皇焚书坑儒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 需要 受佛教、道教冲击
王夫之
【合作探究】 举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
选择题 DBABDCCDCC 材料题 (1)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影响力小。但 儒家主张“仁”、“礼”,有利于社会稳定。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 造,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理学。 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创立心学, 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3)变化: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开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 世致用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2)新文化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 激进派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 店”的口号,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 想 (3)“文革”期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家 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孟子
荀子
学派
代表
老子
庄子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无为、小国寡民 自然无为
道家
“道”是世界的本源;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天道,齐物,逍遥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 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讲求实际功利)
法家
韩非子
加强君主集权,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厉行赏罚,奖励 事异则备变 耕战。变法改革,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法治
黄宗羲
顾炎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倡经世致用
(1)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 “循天下之公”, (3)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 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宋明理学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二程 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哲学:理比气更根本 朱熹 修养论: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 政治,正君心
理学
客观唯 心主义
心学
主观唯 心主义
陆九渊
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二、重要儒学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学创立
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仁、礼,推行德治 孔子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来培养学生 提倡“仁政”,“民贵君轻”,性善 论 提倡“仁义”,“君舟民水”,学习的最高目标 是把握“礼” 强调“天行有常”,人可以“制天命而用 之”
王守仁
4、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思想家 李贽 思想主张 1、主张男女平等 2、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3、否定儒学的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4、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共同点: 5、写作上主张“真心” (1)批判君主专制; 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 工商皆本 (3)提出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受到冲击
官方正统儒学
理学更适应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激化社会矛盾;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理学的弊端凸显;出现思 想活跃局面
统治地位受到冲 击,但没有动摇
近现代
(1)维新变法时期:儒学思想出“新意” 康有为创作《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 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 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