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讲:宋明理学)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理”是世界的本原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1、背景
★魏晋至隋唐儒学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下佛、道迅速传播, 三教并立; ②隋朝: 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
③唐朝:尊道、礼佛、崇儒;儒学正统地位 受到冲击,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 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 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2、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 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 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道教、佛教思 想的特点分别是?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其一,“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只有通过明 理,才能灭去私欲。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先知后行) 其二,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人的本心 “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 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 之,以复其初也”。即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围拔守,人欲 自消铄去。” 通过自身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高三历史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辉煌灿烂的文学 (1)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2)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
线索一
复习线索
线索二 第 二 部 分 模 块 一 专 题 三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创立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
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完善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 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第(1)问,“主张”抓住题干材料中的“仁政”“无为” “明法”即可概括得出;“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状况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分析出“,“特点”抓住“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
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 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已经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我国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 印刷术 我国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
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 素中发展和丰富。
2018届二轮复习:模块一专题三 考点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课件(46张)

(二)能力方法灵活考 2.(2013· 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 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 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 “历史理 解”。根据所学,宋代朱熹首次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和《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并给其作出注解,随着程 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依 据的教科书,程朱理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答案选 C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 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
2.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 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明清 之际
批判与继承 (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 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的说教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 本”的主张 (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 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思维深化 1.董仲舒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②实行仁政:限田、薄赋、省役;天人感应,防止 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模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
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把握线索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 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 不衰。
线索一:思想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迄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 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 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 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 民贵君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专题线索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孟子主X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某某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某某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某某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一、百家争鸣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

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1•北京一模)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答:“定于一。
”梁襄王再问:“孰能一之?”孟子再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据此可见,孟子的主张是()A.人性本善B.君主专制C.礼法并施D.提倡仁政【解析】选D。
由题干中孟子的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知,孟子认为只有不爱杀人的人才可以实现统一和稳定,也就是主张实行仁政,故选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是题干所说是指统治者施行仁政方能实现统一,而不是说人性问题,排除A;“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指的是施行仁政,与君主专制不是一个范畴,排除B;礼法并施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
2.(2020•山东等级考・T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选D。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涉及“义”的问题,是讲上下之间、君臣之间要讲求礼、义等,实质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D 正确;中央集权政治是在秦朝建立的,材料是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主要讲君臣上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排除B;材料中“义”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统治阶层,排除C。
3.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
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这一历史现象有利于()A.强化儒学独尊地位B.彰显法律的公正性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解析】选A。
从材料中汉武帝时起儒学的经典和其体现的道德原则,成为断案的根据可知,儒学不仅是学术思想,还用于司法,更加凸显儒学独尊的地位,故选A;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强调亲情伦理,与一视同仁的法律不同,并不一定是公平公正的,故儒学入法不能彰显法律的公正性,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起把儒家经典作为判案的依据,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把儒家经典和道德观念作为判案的依据,是补充了法律内容,而不是补充完善了儒家的理论体系,排除D。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 (重建伦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据信,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 受到此书的影响。沃尔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学 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认为中国人“靠 着治国之术使这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了 所有别的国家”,结果引起旧派反对,被当 局勒令在四十八小时内离开哈雷大学,否则 立即绞死。此事遂成为德国学界的一大公案, 是非争论长达二十余年,结果搞得沃尔夫名 利双收,中国儒学名声大噪。
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文化的赞赏
• 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 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 ②儒家思想中的肯定人性、关注现实与启蒙 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 • ③儒家对宗教迷信的淡漠态度与启蒙思想家 反对宗教迷信与宗教狂热一致; • ④儒家思想重视文化和道德教化,为西方反 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愚民政策提供利器;
2、“回归”
批判
宋明理学
继承
先秦儒学
“守旧”
儒学核心
“开新”
时代要求
反对君主专制, 以理统情,维 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 限制君权 护三纲五常 民本思想 空谈义理, 不识时务 关注现实 为君主提供 提倡民权,主 张经世致用 关怀人生 治国理论
3、评价
• ①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②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一方面东学 西渐,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经由传教 士译介,成为西方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重要 的思想资源,促进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 •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 量的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但显然没有引发 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即使最敏锐的思 想家也只能“回归”中国传统思想寻求社会 变革的方案。 • 综合本课所展示的材料,分析、评述这一现 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 点明确,300字左右。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 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 尽身亡。 材料一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 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 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 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 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 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
4、黄宗羲晚年为人撰写的碑铭传状和致友人书中赞 誉康熙帝为“圣天子”,称清朝为“国朝”,并使用 清朝年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 “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 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参考答案 说明: ①其专在下:地方权势过大; ②其专在上:君主专制。 (4分) 主张: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1分) 评价: ①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 ②但还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4分)
说明: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探究3: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 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 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34页PPT文档

四大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
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30
31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
【中观规律】
①发展趋势: 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专制意识增强。
②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加强。
32
33
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二、中国古代的科技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
34
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演变轨迹: 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 2、改造与独尊——西汉 3、转型与成熟——宋明 4、批判与继承——明清
1
(2019·潮州期末统测·14)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
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
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e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15
材料: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 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
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 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 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 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画 意为多;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 意境。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
风俗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反映社会 北宋画坛最大的
画 现实的特色
亮点
27
28
29
3、诗歌与小说
类别 代表性成就或人物 诗经 《诗经》
楚辞 《离骚》和屈原
文学特色和地位
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
关 子:礼法并施 )→完善独尊 (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汉武帝:独尊儒术 )→改造、成就 (儒道合一,理学、
心学)→批判、新生 (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 专
3.文学与艺术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七 古代中国的艺术 核心词:汉字与书法、文人画与风俗画
本 1.汉字、书法
专 题
目
开 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关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
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
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2.道家
(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
题 栏
思想。这对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有划时代的意义。
目
开 3.意义: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
பைடு நூலகம்
关
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五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核心词: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1.概况
本 专
(1)纸: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专 题
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
栏
目 知”。
开
关 2.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守仁 (阳明)“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3.影响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思维导图 ]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知识主线 ]
1.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
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
本 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
专 题
体历程如下:
栏
目 创立(孔子:仁、礼 )→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
活的需要。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5.元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话本是元代的小说形
式,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
本 6.明清: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奇
专 题
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栏 目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很有影响;商品经济发
开
关
展,市民阶层崛起是兴盛原因。
本
专 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四 明清之际 ——儒学的批判与新发展 核心词:反对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1.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本
专 (2)经济: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题
栏 2.概况
目
开 (1)李贽:离经叛道,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
本 开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专
题 2.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
栏
目
丽。
开
关 3.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
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
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和柳永,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
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本
专 题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
栏 目
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开 关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
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二 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 核心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
题 栏
(2)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升发明了胶
目 开
泥活字印刷。
关
(3)火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4)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指南仪器 ——司南,北宋时指
南针用于航海。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2.世界影响
(1)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本
(2)火药对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特别强调 新儒学有利于维护统一,神化皇权;儒家经典成 本 为全国统一教科书;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等共
专
题 同促使儒学自汉代始成为正统思想。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三 宋明——理学、心学 核心词:“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格物致知”
1.程朱理学
本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
题 栏
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
目
开
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
关
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一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核心词:仁、仁政、无为而治、法治、兼爱
本 专
1.儒家
题
栏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首创
专 题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对地理大发现起了推动作用。
栏
目 (4)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
开
关 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六 古代中国的文学
核心词:《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1.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
1.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
本 学及法家思想。
专
题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栏
目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
开
关 ④大一统。 2.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 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关
人,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 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有利于以后反专制斗争。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
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本 专
(4)王夫之:继承发展以往唯物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