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考点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高考押题)(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_主流思想及演变(精讲)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的演变精讲【考纲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地位确立、成熟以及明清时期的批判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是考查的重点;汉代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理论化阶段,标志着儒学的成熟;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儒学在批判中继承发展。
学习时,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
二是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
三是注意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观点来指导复习在高考命题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演变仍是命题的重点,而且需要注意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联合命题,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尤其关注新情境、新材料,非选择题多集中在古代思想演变方面【吃透教材】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关键词:仁仁政无为而治法治兼爱尚贤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1.形成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一些主张就是后来的“三纲五常”。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中国传统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中国传统文化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点睛】本专题主要讲授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兴起、确立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理学产生和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等史实。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通过探讨传统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增强对祖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标考点1】知道诸子百家主要主张及代表人物,重点掌握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解析考点1】1.简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在政治、教育方面的思想观点。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
孔子主张遵循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
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在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学与思相结合起来。
2.简述孟子的思想主张及历史地位.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他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愿就是敬天。
主张人性本善说。
提出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思想。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学案人民版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1)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还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发挥了孔子的“礼”的思想,强调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汉代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①社会原因: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②个人原因: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新儒学体系。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及科技文艺课件

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
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命题角度1
-8-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2019安徽芜湖三模)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
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
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
命题角度1
-6-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2018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
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
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
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结合所学可知,三人都承认、遵循和信奉
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宗法制、宗法观
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D.人本3.“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出自于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A.《春秋》B.《道德经》C.《论语》D.《韩非子》4.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5.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6.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严刑峻法C.主张顺应自然D.主张“礼法并施”7.《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8.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9.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10.《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新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转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4、“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仁者爱人尊君爱民B.崇尚贤能厉行节俭C.奖励耕战与民休息D.厉行赏罚崇尚法治5、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6、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
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7、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优化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专题提升)

高频考点攻略 命题角度点击
轻视商人与学者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重农抑
商,注重实践。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应为法家,故 D项正 确。材料中对商人和学者的认识不符合战国儒家学派的观点, 排除 A项;战国时的道家抱有 “ 逍遥 ” 的人生态度,材料中 对 “ 贵族 ” 的认识不符合该学派的观点,排除 B 项;墨家主
张非攻、尚贤、节俭,材料内容不能体现该学派的观点,排
高频考点攻略
命题角度点击
考点一
百家争鸣
[主干· 构建]
高频考点攻略
命题角度点击
[史论· 排查]
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 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
“仁”的具体体现。
提示: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 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主张“克己复礼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
提示: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儒家:主 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
高频考点攻略 命题角度点击
考点二
儒学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干· 构建]
高频考点攻略
命题角度点击
[史论· 排查]
1.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 另立新君 ) 。 ”汉代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 于天子。”持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最可能是谁?
2020山东高考历史二轮课件: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
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儒释道地位的变化。材料显示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于是 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唐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灭佛”。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选C项
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影响。结合所学,“士”是分封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 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由材料“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 来”“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 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 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 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代表作:《道德经》
著有《庄子》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 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商鞅等 ➢ 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2)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 影响:适应了 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
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考法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 背景(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崛起;各国变法 •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 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私学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高考押题专练1.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一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论B.促进天人关系的体系形成C.希望利用道德改造自然D.将人际关系的规范义理化【答案】D【解析】孟子的这些话是对人际关系的说明,不是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故A项错误;也不是关于天人关系的说明,故B项错误;也不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这段话中涉及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说明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同时希望把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加规范,其途径是用义理规范,故D 项正确。
2.汉武帝曾经告诫人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
”材料主要说明西汉()A.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开始确立B.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C.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D.形成了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官员们提的要求,并没有提到对官员的监察,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官员们提的要求,没有体现官员的考核制度,故D项错误。
3.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
入宋以后,宋朝皇帝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
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这反映出()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答案】A【解析】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信仰官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A项正确。
4.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
这折射出顾炎武()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
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5.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
《钱氏家训》的上述内容()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C.彰显学优则仕的理想追求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利在天下”等信息可判断《钱氏家训》蕴含了儒家的“德”“信”等思想精华,故D项正确。
6.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取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上天和百姓的授予B.董仲舒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色彩D.他们都质疑君主权力的正当性【答案】D【解析】三人之中只有黄宗羲质疑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说法均正确,故排除。
7.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
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
这说明()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答案】C【解析】由材料“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可知,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C项正确。
8.《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
”这一材料体现了()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宋代统治思想是理学,但题干信息强调利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法典化,故A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法家思想的具体化,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是无为而治,材料体现的不是无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加强君权的措施,故D项错误。
9.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中“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统治思想,明朝王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所以B项正确。
10.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C.“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所以答案选C项。
A、D两项分别发生在隋唐和西汉时期,B项说法与题意正好相反。
11.“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
……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
”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A.朱熹B.程颐C.王阳明D.黄宗羲【答案】D【解析】A、B两项是宋代的理学家,与题意不符;C项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故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项。
12.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答案】D【解析】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甚远,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B、C两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1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强调君主的地位,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侧重对人性的思考,强化了伦理纲常对人性的束缚,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 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强调限制君权,但是这种思潮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D项错误。
14.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 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15.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答案】C【解析】“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
16.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答案】D【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没有强化儒家,故A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但其实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而非禁绝,故B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没有激起社会反抗,故C项错误;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与材料中“在思想文化方面”相符,故D项正确。
17.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答案】B【解析】材料中朱熹强调人们德行方面的修养,与皇权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朱熹观点强调的是德孝礼等个人素养,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控制人欲,材料中强调的是倡导知礼仪,故C 项错误;“纲常名教”可以理解为三纲五常,讲求等级秩序,与材料中强调个人修养不符,故D项错误。
18.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王守仁的话()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答案】D【解析】材料未体现“行”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因果报应,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故良知即天理”“心自然会知”可知,天理良知是人内心本来具有的,故D项正确。
19.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D.明清儒学彻底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答案】D【解析】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反映了明清之际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转变实质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清代传统经学的出现正是因为受到了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儒学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