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短暂春天
继续发展
5、时间: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6、意义: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这 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生活的变迁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 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们各代
表哪种吗?
(1)自然经济 ①自给自足;②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 与商品经济相对立;③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 政府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①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②自由开放; ③富有侵略性。 (3)洋务经济 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②机器 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③民用企业采 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 性质。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③政府 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①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 洋务运动的推动; 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 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 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 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归纳出康熙年间和19世纪70年代的矿产政策。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 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 等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 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必知热点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必背知识一个概念:近代化(现代化)两大任务: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个层次: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五条基本线索:经济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思想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实现近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民族独立。

一、关于“近(现)代化”概念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

近(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

表现为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一)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建国前,由于中国近代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行,具有许多不利因素:1.民族工业先天不足。

(缺资本原始积累,思想、技术、人才等准备不足)后天畸形(产业结构:重工业多轻工业少,地区分布:沿海、沿江多,内地少。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摘要】: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而这三次巨变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三次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论文从这三次巨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文内容:一:辛亥革命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懦弱无能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孙中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但未得到李鸿章的重视,而后他发现清政府腐败无比,便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同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回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燃起了革命的烈火,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由此,维持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政府。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中国近代社会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变化
中国近代生活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分段: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0),辛亥革命后(1912—1949)
经济结构
(1)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解体
(2)洋务运动兴起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甲午中日战争有初了步发展
(2)“一战”时期出现短暂春天
(3)国民政府统治十年有了短暂发展
(4)抗日战争解放前经济日益萎缩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1)衣食住
(2)社会风俗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迁
(1)交通工具:水路;轮船,陆迁
(1)报刊业的繁荣,例如:《申报》,
(2)影视业的发展,例如: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农耕社会、机器工业社会和互联网社会三个阶段。

农耕社会时期,中国先后有了从封建帝国到民国的政治剧变。

社会上,学问一发展,明清时期有大量经典著作出现,晚清时期开始从欧洲寻求机械知识,不断扩大视野和思想角度,进行科学创新,在国家统治、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机器工业社会时期,中国走过由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发展的历程,整个社会迅速嶙峋地转型,把旧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使得中国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的绝佳平台。

在新的场景下,机器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经历了技术的发展升级,推动中国走上急速发展的道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尤其发达,所谓互联网社会,指的是当今时代,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技术越来越便捷,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全方位发挥作用,开展社会经济活动,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文化创新,推动人民生活服务的改善,促进社会发展的深入推进。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从农耕社会,到机器工业社会,再到互联网社会,展现了极大的变化,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的绚烂画卷,为新时代贡献着开拓未来的精彩。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 1.19世纪60年代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 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 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新中国成立 官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 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 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 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 环境: (1)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 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 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现代化在从重工业 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 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 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 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 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 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 和速度。
近现代中国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鸦片战 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渡而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 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 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 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 发展。

(3)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 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 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 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 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 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 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 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 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通讯交通技术发展
中国的交通通讯技术可以说是主要是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

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1)发展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
放映了“西洋影戏”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③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2)发展特点: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