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合集下载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艰难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企业家。

不过,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风俗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在外来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事物不断出现。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近代教育不断改革。

建学堂、废科举、立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新闻出版业也发展起来,人们得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

一批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时空观念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学会用纵向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知道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史料实证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及视频、图片等史料,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充分利用剧照、图片、绘画、文学作品等史料,了解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解释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掌握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提高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通过学习近代文学艺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内容要求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 1.了解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增强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感,培养与时俱进的进步观。

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

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

影 响 为抗日战争胜利 奠定物质基础
②“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的推动
①战火破坏 ②日本掠夺 (沦陷区) ③官僚资本 膨胀(国统区) ①战火破坏 ②美国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 ④国民政府增加 苛捐杂税,通货 膨胀
19371945
上海、华北、重庆
民族工业遭受打击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19451949
工厂、矿山、店铺
解析 答案
解析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 A 项
错误;
从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
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D选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2018· 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三模)下表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
纷纷倒闭
民族工业陷 入绝境
课堂延伸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课堂延伸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②战争不断,政局不稳 ③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延伸
3、影响
①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条件(市场、劳动力、原料等)
考点一
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中期) 1、原因: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直接原因) 前提条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2、表现: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涵盖了各个方面,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在此,我将列举三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并逐步回答这一主题。

第一项变化:经济转型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19世纪末,中国面临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社会动荡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经济转型的漫长过程。

首先,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

这一时期,许多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措施被推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例如,中国建立了第一所现代工业学校——“洋务学堂”,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

此外,中国还开始修建铁路、制造机器和生产商品,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共产成立,中国摆脱了封建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政权的转变。

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并逐步开放了对外贸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是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过程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项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封建等级制度和农民阶级组成。

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和社会运动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中国发生了政权的转变。

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社会的统治。

中国开始实行民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逐渐推行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得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中的工人和商人阶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9/10
专题整合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1
限时规范训练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
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
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
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5
限时规范训练
考查角度: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地位的角度思考问题
【示范4】
材料

(2010·浙江文综,38)(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2021/9/10
专题整合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4
限时规范训练
考查角度: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作用的角度思考问题

【示范3】 (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
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
行业
机器 矿冶业

A.2 数量(家B.) 31 72 C.373
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
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2021/9/10
专题整合
(民国二12
限时规范训练
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 答案 略。 提示:要从自然经济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和 工业文明的传播论证。注意题目的要求。

中国近代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变迁

(2)表现① ②面 化工 粉、 业皮 和革 _纺_和 _织_业_卷__烟发也展有最相快当。发展。
(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 速萧条。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1)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曲折的发展
①原因:国民政府开展“__国__民__经__济__建__设__运__动_”,鼓励发展工业、农业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资料书 143页)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小结:民族资本主义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阶级和两面性:壮大了无产阶级,催生了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资产阶级。
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机遇: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侵略。 三座大山: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b.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②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知铺识整纷合 纷倒闭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时间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特征 产生
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商企业 和洋务运动的刺激、诱导
19世纪末
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 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 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 想的统治地位。 (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 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 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如何理解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

如何理解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商业和工业相对薄弱。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需要发展工业才能自强,于是兴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工业。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随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民族企业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但也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在政治方面,中国从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向民主共和制度转变。

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而失败。

辛亥革命则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统治逐渐向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转变。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多年,它强调等级秩序、礼教道德和家族观念。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短暂春天
继续发展
5、时间: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6、意义: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这 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生活的变迁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 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们各代
表哪种吗?
(1)自然经济 ①自给自足;②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 与商品经济相对立;③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 政府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①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②自由开放; ③富有侵略性。 (3)洋务经济 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②机器 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③民用企业采 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 性质。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③政府 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①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 洋务运动的推动; 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 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 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 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归纳出康熙年间和19世纪70年代的矿产政策。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 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 等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 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巩固训练
1.张謇放弃高官厚实录,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倒闭,下列对此事评价正确的是(C)
A.他舍本逐末,失败毫不足惜
B. 他一介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的
C.在多重压榨下,中国民族工业创业艰难
D.实践证明,“实业救国”的口号是错误的
2.假如你生活在1905年的中国,你不能(A)
A.通过电影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最新情况
B.看到电影中人物在阅读《申报》
C通过《申报》。

了解中国电影的诞生 D.看到电影中的学生,使用商务印书馆的书
3.下列事件未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是(D
A.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C.剪发辫、改称呼
D. 科举制度被废除
4.晚清大臣李鸿章为办理外交事务曾多次出国访问,下列交通工具中他无缘选择乘坐的是(B)
A.汽车
B.飞机
C.轮船
D.火车
5.清末,一位政府官员在1900年整理出他曾参与过活动的四张请柬,其中错误的一项是(D)
A.轮船招商局成立
B. 京师大学堂成立
C.大生纱厂成立
D.京张铁路通车
6.下列各项是小明自编的历史小说中描写的一位近代富商在1894年的生活场景,你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是(C)
A.乘火车出行
B. 用电报联系生意
C.无聊时看电影解闷
D.看〈〈申报〉〉了解四甲午海战
7.有一位同学编辑了一部历史记录片,〈上海的一天〉〉,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历史场景,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D)
A.早上人们乘火车出行 B .上班时,有人用电话联系业务
C.大街上,不少人在购买〈〈申报〉〉
D.晚上,一位外国人用欧元买晚餐
8.张之洞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的主要贡献有①开办汉阳铁厂②创办京师大学堂③开办湖北织布局④奏请废除科举,兴学堂(C)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专题()近代中国工业和社会生活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巩固训练
1.张謇放弃高官厚实录,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倒闭,下列对此事评价正确的是()
A.他舍本逐末,失败毫不足惜
B. 他一介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的
C.在多重压榨下,中国民族工业创业艰难
D.实践证明,“实业救国”的口号是错误的
2.假如你生活在1905年的中国,你不能()
A.通过电影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最新情况
B.看到电影中人物在阅读《申报》
C通过《申报》。

了解中国电影的诞生 D.看到电影中的学生,使用商务印书馆的书
3.下列事件未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是()
A.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C.剪发辫、改乏称呼
D. 科举制度被废除
4.晚清大臣李鸿章为办理外交事务曾多次出国访问,下列交通工具中他无缘选择乘坐的是()
A.汽车
B.飞机
C.轮船
D.火车
5.清末,一位政府官员在1900年整理出他曾参与过活动的四张请柬,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轮船招商局成立
B. 京师大学堂成立
C.大生纱厂成立
D.京张铁路通车
6.下列各项是小明自编的历史小说中描写的一位近代富商在1894年的生活场景,你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是()
A.乘火车出行
B. 用电报联系生意
C.无聊时看电影解闷
D.看〈〈申报〉〉了解四甲午海战
7.有一位同学编辑了一部历史记录片,〈上海的一天〉〉,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历史场景,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
A.早上人们乘火车出行
B .上班时,有人用电话联系业务
C.大街上,不少人在购买〈〈申报〉〉
D.晚上,一位外国人用欧元买晚餐
8.张之洞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的主要贡献有①开办汉阳铁厂②创办京师大学堂③开办湖北织布局④奏请废除科举,兴学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