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

合集下载

蝗虫的实验室解剖

蝗虫的实验室解剖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二)内部解剖:沿腹部的侧膜自后向前
剪开,小心取下腹部背板,边解剖边观 察下列器官系统。 1.循环系统:把剪下的腹部背板翻起, 小心观察其内壁,可见中央线上有一细 长的管状构造,即为心脏。心脏按节有 若干略呈膨大的部分,是为心室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剪开,小心取下腹部背板,边解剖边观 察下列器官系统。 6.排泄器官: 马氏管:为中后肠交界处着生的许 多细长的盲管,分布于血腔中。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作业:绘图
和舌)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一)飞蝗的外形:飞蝗一般体呈黄褐色,
体形较粗大,可明显分为头、胸、腹三 部。
2.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 组成。
(1)外骨骼:为几丁质,可分为背板、腹 板和侧板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一)飞蝗的外形:飞蝗一般体呈黄褐色,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目的:通过对飞蝗的外形观察及内 部解剖,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
实验材料和用具 :飞蝗液浸标本。解剖 刀、解剖针、解剖镜、白瓷盘。
实验三 蝗虫的解剖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一)飞蝗的外形:飞蝗一般体呈黄褐色,体形
较粗大,可明显分为头、胸、腹三部。 1.头部 (1)复眼: 1对 (2)单眼: 3个 (3)触角: 1对 (4)口器:咀嚼式 (上唇、上颚、下颚、下唇
实验内容:飞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二)内部解剖:沿腹部的侧膜自后向前
剪开,小心取下腹部背板,边解剖边观 察下列器官系统。 2.呼吸系统:自气门向体内,可见许多 白色分枝的小管,分布于内部器官和肌 肉中,是为气管

实验:蝗虫的解剖

实验:蝗虫的解剖
去除一侧的体壁后,依次观察以下内部结构:
1.循环系统 2.呼吸系统
心脏 气管、气囊
3.消化系统 4.排泄系统
前、中、后肠 马氏管
5.生殖系统
精品课件
蝗虫内部结构图
精品课件
6.神经系统 脑、 食管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精品课件
对。
(2)翅:2对,前翅为覆翅、 后
翅为膜翅。 足:3对,前足和中足
为 精品课件 步行足、后足
精品课件
3. 腹部: 生殖、 代谢中心(11节腹板发达称为生殖 下板;肛上板、尾须
(2)外生殖器: (3)气门:第1—8节两侧,腹部共有8对气门
精品课件
(二)内部结构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精品课件
(一)蝗虫的外形
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精品课件
1.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 (1)单眼:3个、倒三角形排列 • (2)复眼:1对 • (3)触角:丝状
• (4)口器:
上唇、下唇、大颚、 小颚、舌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 胸部: 运动中心
(1)外骨骼:前胸背板发达; 中、后胸各具气门1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肌肉通过收缩产生力量,驱动附肢进行运动。同时,附肢的关节和 弹性结构有助于放大肌肉力量,提高运动效率。
运动模式多样性
蝗虫具有多种运动模式,如爬行、跳跃、飞行等。这些运动模式的 实现依赖于肌肉与附肢之间复杂的协同作用机制。
07 解剖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解剖后标本保存方法
固定标本
将解剖后的蝗虫标本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固定,以防止腐烂和 变形。
内部结构
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 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特点
蝗虫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 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农业 害虫之一。
解剖目的与意义
目的
了解蝗虫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 和生态习性,为防治蝗虫提供科 学依据。
意义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研究,可以深 入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 规律,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 供有力支持。
中肠是蝗虫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其内壁分泌消化酶,帮助分解食物。 中肠还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后肠
后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将消化后的残渣排出体外。
呼吸系统器官解剖
气门
蝗虫的气门位于身体两侧,是气体进 出的通道。气门由多层薄膜组成,具 有调节气体交换的作用。
气管系统
气管系统由气门向体内各部位延伸, 形成分支状的网络。气管内壁湿润, 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
运动神经传导
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运动指令沿 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引起 蝗虫的运动或生理反应。
神经调节机制
蝗虫的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 调质和激素等化学物质进行信息 传递和调节,以维持体内环境的 稳定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05 生殖系统与繁殖过程剖析
生殖系统组成及功能
雄性生殖系统

观察和解剖蝗虫

观察和解剖蝗虫

观察和解剖蝗虫
华师大松江实验中学邵婷一、设计思路
蝗虫,对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之甚少。

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实体标本;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实体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设计了本节课,又因为实体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只要学生能学会基本解剖方法就可以了。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采用视频讲解后学生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予以帮助,共同完成实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解剖蝗虫,理解生物体结构功能与其生存环境相统一。

2、通过对蝗虫口器的分解和呼吸器官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生物体结构功能与其环境相统一。

2、通过对蝗灾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了解其结构功能与生存环境的相适应。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分解蝗虫的口器
蝗虫的解剖
四、教学准备
蝗虫冷冻体、解剖工具、蜡盘、放大镜
蝗虫的口器标本。

“观察和解剖蝗虫”的实验教学设计

“观察和解剖蝗虫”的实验教学设计

物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关键词
1 教 材 分 析
注意及 时表扬鼓 励 , 逐 步提高 学生学 习的兴趣 和实验
能力 , 提高课堂效率 。 2 教 学 目标
“ 观察 和解 剖蝗虫 ” 是上 海市初 中《 生命 科 学》 第 四章第 二节 的实验教学内容 。因蝗虫 活体材料很难 获 得, 本实 验采用浸 制标本进 行。本节课 以探 究 蝗虫 适 应 陆地 生活的形态 结构 等特征为 主要线 索 , 让 学生 通
小组合作 的成 功及乐 趣 ; 通过 如实记 录、 分析 、 得 出实
验结论 , 学会科学方 法 , 培养严谨 的科学态度 。 3 教 学过程
能力 , 这为本实验 的顺利 进行奠 定 了 良好 的基 础。 由
于大部分学生缺 乏有关 蝗虫 的知 识 , 教 师先播 放蝗 灾
录像 , 引起学生对蝗虫 的关注 , 再通过教 师的示范 与引 导, 让学 生逐步掌握 观察 与解剖蝗虫 的方法 , 在记 录与
结晶牛胰岛素的研 制 国际人类蛋 白质组计划 D N A指纹检测
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 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
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 的主要承担者——蛋 白质 第二 章第二 节生命活 动的主要 承担 者— —蛋白质 第二章第 三节遗传信息 的携带者—— 核酸
炭疽 9 . 1 1 恐怖袭击事件 减肥瘦身 鲁宾逊漂流记之采集露水
讨 论热点
以先了解一下 : 你们听说过或看 到过蝗虫 吗?请 大家
讲讲蝗 虫是怎样 的?根据学 生 的初步 描述 , 教 师用简
笔画勾 勒蝗虫 的外形 , 重点 突出 口器 、 后足 、 翅, 引起学 作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1 教学 中的导入内容 。

解剖蝗虫的实验报告

解剖蝗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昆虫的内部结构及其生物学特征。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3. 掌握昆虫解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蝗虫(雌性或雄性均可)。

2. 实验仪器: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75%酒精、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新鲜蝗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腹部,取出内部器官。

2. 观察外部形态:(1)观察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等。

(2)观察胸部:包括足、翅、气门等。

(3)观察腹部:包括生殖器官、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等。

3. 解剖头部:(1)剪开头部,取出脑和神经。

(2)观察脑的结构,包括前脑、中脑、后脑。

(3)观察神经的分布和走向。

4. 解剖胸部:(1)剪开胸部,取出心脏、气管等。

(2)观察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

(3)观察气管的分布和走向。

5. 解剖腹部:(1)剪开腹部,取出消化器官、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2)观察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

(3)观察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精巢等。

(4)观察排泄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

6. 观察呼吸器官:(1)观察气门的分布和走向。

(2)观察气管的结构和分布。

7. 观察其他器官:(1)观察神经节的结构和分布。

(2)观察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解剖结果:蝗虫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等。

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复眼具有视觉功能,单眼具有感光功能,口器用于取食。

2. 胸部解剖结果:蝗虫胸部包括足、翅、气门等。

足用于行走和跳跃,翅用于飞行,气门用于气体交换。

3. 腹部解剖结果:蝗虫腹部包括消化器官、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用于消化食物。

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精巢等,用于繁殖。

排泄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用于排泄代谢废物。

4. 呼吸器官解剖结果:蝗虫呼吸器官包括气管和气门。

实验九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实验九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实验九 蝗虫的解 剖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的观察,
掌握节肢动物门及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1.棉蝗的浸制标本。
2.解剖器、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 显微镜。
三、实验内容
3.1外部形态观察
3.1.1头部:
3.1.1.1单眼 3.1.1.1复眼
3.1.1.1上唇
四、作业及思考题


1.绘制蝗虫口器的分离结构图。 2.节肢动物包括哪些纲?有哪些特征?
的内部器官分离开,最后用镊子将完整的背壁取下。依次观察
下列器官系统:

3.2.2内部结构观察


3.2.2.1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
3.2.2.2呼吸系统:气管呼吸

3.2.2.3生殖系统:雌性生殖系统、雄性 生殖系统

3.2.2.4消化系统:前、中、后肠、唾液 腺 3.2.2.5排泄系统:马氏管
2.1.1.1大颚 3.1.1.1来自颚3.1.1.1下唇3.1.1.1舌

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
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 右手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部分取下(同时注意 观察口器各部分着生的位置), 依次放在载玻片上,


用放大镜观察其构造。
口器: 咀嚼式(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


(1)前肠:自咽至胃盲囊,包括下列构造: 咽:口后的一段肌肉质短管。 食管:咽后一段管道。


嗉囊:食管后方膨大的囊状管道。
前胃:嗉囊之后,较嗉囊略细的一段粗管。 (2)中肠:又称胃,在与前胃交界处有12个呈指状突起的胃盲囊,6个伸向 前,6个伸向后方。 (3)后肠:包括: 回肠:与胃连接的较粗的一段肠管。 结肠:回肠之后较细小的一段肠管,常弯曲。

观察和解剖蝗虫

观察和解剖蝗虫

课题:4.4.2观察和解剖蝗虫
课型:实验课
实验目的:
1、知道蝗虫的外形特点,了解其与环境的适应。

2、知道蝗虫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了解其各器官的功能。

3、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

实验器材:
材料:蝗虫。

器具:解剖剪、蜡盘、尖头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纱布、清水。

方法步骤
1、观察蝗虫的外形。

2、解剖蝗虫。

3、观察蝗虫的内部器官、系统。

通过观察和解剖,归纳蝗虫的主要特征,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

1、取一只蝗虫,放在蜡盘中央,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

(1)观察蝗虫的外骨骼,它有什么功能?
(2)观察蝗虫的头部器官,找到复眼、单眼、口器、和触角。

用镊子小心拆下蝗虫的口器,这样的结构适于怎样的取食方式?
(3)观察蝗虫的胸部。

胸部有几对翅?每对翅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功能是否有差异?胸部有几对足?每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这些足的功能各有什么
不同?
(4)观察蝗虫的腹部,找到气门。

2、解剖蝗虫
(1)用剪刀沿着蝗虫身体左侧气门上方由后端向前端剪至头部,另一侧用同样方法剪开。

用镊子仔细地将背部的外骨骼右前向后揭开。

(2)观察蝗虫的气管、消化道和消化腺等结构。

(3)观察蝗虫的生殖腺。

讨论:蝗虫的哪些外部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教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
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
一、设计思路
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

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
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
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
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
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
模型、多媒体设备。

1、身体分头、胸、
2、头部(取食和感觉
胸部(运动中心):①足:前足、中足、后足;
(指出:由于浸制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