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维《鸟鸣涧》有感
《鸟鸣涧》教学反思

《鸟鸣涧》教学反思《鸟鸣涧》一课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全诗描绘了春夜山间静谧、美丽的景色,给人一种幽静、恬淡、优美的感觉。
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古诗词教学“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感受诗的情境,体味诗的意境。
现在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朗读感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读的训练,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朗读中我还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以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注重感悟感悟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悟,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韵味。
在感悟中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引导想象想象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这节课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象,边想象边感悟。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而且在想象中丰富了他们的语感。
四、诵读积累这节课我还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感情诵读的练习,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练习中不仅让学生感情诵读描写静态和动态的句子,还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使他们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五、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这节课我注重了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先理解词义、再理解句义、最后连起来理解诗义。
让他们掌握按顺序去理解诗句的方法。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六、不足之处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欠缺。
在感悟春夜静谧之美时,教师引导的有些琐碎,学生的体会也略显生硬。
评价语言过于单调。
虽然我力求做到评价语言准确、到位,但由于自己还不够机智,评价语言显得单一、匮乏。
以后应努力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
王维《鸟鸣涧》的阅读鉴赏总结

王维《鸟鸣涧》的阅读鉴赏总结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题解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皇甫岳,生平事迹不详,王维另作有《皇甫岳写真赞》,言其“烧丹药就,辟谷将成。
云溪之下,法本无生。
”云溪,地名,皇甫岳的住处。
诗人为云溪之景所醉,连续写下了五首诗。
句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闲着,感觉到桂花飘落。
夜静悄悄的,春天的山林仿佛空空如也。
俗语说“八月桂花香”,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认为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学作品并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出现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所以此处桂花为秋花也不为错。
但联系《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其他四首来看,每一首均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诗中的桂花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繁叶茂,花瓣细小,花色淡黄或浅白。
这样的花落,悄无声息,并不易发现。
而诗人竟是如此的敏感,能在一片夜色中觉察到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前面的“人闲”二字。
“人闲”,是身闲,没有什么事务烦扰,更是心闲,内心闲静、安宁,没有任何杂念、挂碍。
在静谧的山中,心静气闲的诗人才能对大自然的一呼一息、一颦一笑如此敏感。
显然,在夜间,诗人并不能看清桂花从枝头脱落、在空中飘零、最后着地的情态。
他能捕捉到这种“落”,也许是花儿飘落在他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也许是听到了众多花儿离枝落地的那一点声响,也许是闻到了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芬芳……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
因此,诗人感到山空了。
这里的空不是空空荡荡,空无一物,而是一片空旷、空寂,一片静谧。
可以想象,白天的“春山”会是另一幅模样: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时不时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
而此时,夜深人静,山林也空闲了下来。
随之而“闲”的,还有诗人的心境。
读王维《鹿柴》《竹里馆》《鸟鸣涧》读后感

读王维《鹿柴》《竹里馆》《鸟鸣涧》读后感篇一:《读王维〈鹿柴〉〈竹里馆〉〈鸟鸣涧〉有感》哇,王维的这几首诗可真是太有趣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小窗户呢。
先来说说《鹿柴》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哎呀,我一读这诗,就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那座空山。
你想啊,那么大一座山,空荡荡的,一个人都看不见呢。
可是呢,却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这就好像是大山在跟我们玩捉迷藏,它把人都藏起来了,只让声音跑出来逗我们。
那返照进深林的阳光,就像是一把金色的剑,直直地刺进那黑暗的树林里,最后落在青苔上。
青苔就像是一块绿色的小毯子,被阳光一照,肯定暖烘烘的。
我就想啊,当时王维站在那儿的时候,是不是也和我现在想的一样呢?他是不是也觉得这山充满了神秘的感觉呢?再看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感觉王维就像是一个超级酷的大侠,一个人坐在那竹林里。
竹林肯定是又高又密的,风吹过来的时候,竹叶沙沙沙地响,就像是在给王维的琴音和长啸声伴奏呢。
他一个人在那儿,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干嘛。
不过没关系呀,有明亮的月亮照着他呢。
月亮就像是他的好朋友,默默地陪着他。
我就想啊,如果我能像王维一样,一个人坐在竹林里,我会干嘛呢?我可能会害怕吧,毕竟四周黑乎乎的,只有月亮陪着。
可是王维就不一样,他好像很享受这种孤独的感觉呢。
这是不是就是大诗人和我们的区别呀?还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哇,这诗里的世界好安静啊。
人闲的时候,连桂花掉落都能感觉得到。
桂花小小的,轻轻的,它掉落的时候肯定没有什么声音,可是王维就能感觉到呢。
夜晚的春山,空荡荡的,安静得很。
月亮出来的时候,居然把山里的鸟儿都惊到了。
这鸟儿就叽叽喳喳地叫起来,那声音在山涧里回荡。
这就像是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我就好奇啦,那些鸟儿是不是在睡觉呢?月亮一出来,就像一个大灯泡突然亮了,把它们吓了一跳。
《鸟鸣涧》(王维)评析

《鸟鸣涧》(王维)评析原文:《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评析:这是一首流动着生命韵律的小诗,一支宁静安谧的月光曲。
古人有泛神论的观念,在他们看来:宏大磅礴如日月天体的运行,乃至轻柔飘渺如纤尘游氛的流动,无不与宇宙本体生命息息相通。
(《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而愈轻柔愈细微的事物运动,愈能显现出宇宙自然生命的微妙律动,这,正是诗人在这首小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意思。
桂花寂寂地开放,又悄然飘落;皎洁的月光,如薄雾似流霜,梦幻般地弥满洒落天上人间,也将婆娑的桂影斑斑驳驳地投映于涧中;小鸟在月夜里随意鸣唱,空谷传音,悠扬婉转。
这是一个自然自在的世界,鸟啼花落,默默无言地透露着大自然的生机、韵律和生命的信息。
诗人这首小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微妙神秘的境界。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
人不能悟,付之飘风。
”(袁枚《续诗品》)而诗人却领悟到了。
这种感悟,不凭借知识,也非有意识地强求所能得,而是猝然间的兴会和物我相遇;这种感悟,不止于感官知觉,也非漠然的旁观,而是泯灭了物与我的界限,以整个心灵去亲和去感应。
“人闲桂花落”,一个“闲”字,轻轻抹去物我的对立,淡化了主体色彩,使整个境界具有了自然自在的意味,而诗人则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诗人此时已摒除一切尘思俗虑,以朗澈透明的心境与超然的审美态度感悟与观照周围的一切,“荅焉似丧其耦”(《庄子·齐物论》),而与自然无言地默契。
这是道家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禅宗的妙悟境界。
清代神韵论者王士祯说:“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 “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带经堂诗话》卷三)此诗亦然。
佛家祖师在拈花微笑中领悟与传示了佛家真谛,诗人在他的诗境里领悟和向我们传示了什么呢?他没有明说,而一切也都在这无言之中。
“人闲桂花落”,正是这忘机忘我的“闲”的心境与观照态度,使诗人敏感与赏悟到至微妙至纤细的景物及其变化:似看到桂华魂梦般的飘落,也似听到了花瓢飘依大地的瞬间那轻柔的声息。
唐诗人生哲理:王维《鸟鸣涧》与人生境界的对话

唐诗人生哲理:王维《鸟鸣涧》与人生境界的对话引言人生充满了许多迷惘和困惑,我们不断寻找着生命的真谛。
在唐代的文学史上,王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之一就是《鸟鸣涧》。
这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探讨了人生境界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分析《鸟鸣涧》中所包含的哲理,探讨王维对人生境界的理解。
背景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山水诗之宗"。
他的诗作以写景见长,以自然为主题,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的诗作通常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而《鸟鸣涧》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寓了对人生的精深思考。
“泉声"与人生的迷惘在《鸟鸣涧》的开头,王维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四句中的“鸟鸣”和“春涧”可以被视作是人生中的困惑和迷茫。
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抉择,这些选择往往会带给我们困惑和挣扎。
正如“泉声”一样,鸟鸣经常在我们心中响起,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出路。
同样地,在春涧中,“鸟”和“涧”暗指人的内心世界。
春天是一个新生和希望的季节,而“涧”代表了重重的困境和障碍。
正如生活中的困难一样,人们往往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和困境。
但是,正是在这些迷惘和困境中,我们才能够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月出"与人生的启示紧接着,在下一节,王维写道:"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还如今夜此,为谁是归宿?""月出"这句诗引出了人生的启示。
人们经常在黑暗中迷失方向,不知道应该前进何处。
正如"深林人不知"一样,我们常常走进一片茫然和无助之中。
然而,当“明月”出现时,它能够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途,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些指引,一些事物能够照亮我们的心灵,并帮助我们找到一个归宿。
王维《鸟鸣涧》诗歌欣赏

王维《鸟鸣涧》诗歌欣赏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他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唐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
其中,《鸟鸣涧》就是一首以山水为背景的山水田园诗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欣赏。
首先,这首诗歌的意境和主题都非常明显,就是描绘了一个平和美好的乡村生活场景。
诗歌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出了闲适自得、自得其乐的情态,反映了作者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
随后又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描绘了诗人行走于自然间,无拘无束,泰然自若的情形。
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对逐利追名的社会风气的不屑和蔑视。
继而,“料得年年有此时,今朝止是听鸟鸣”的诗句表达了作者默默承受人世间的苦痛和袒露自己内心的希冀。
其次,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也非常值得欣赏。
通过描写出一幅幅自然画面,包括涧水、竹林、山鸟、山涧和田野,塑造了一幅亲近自然的画面。
其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点明了山涧中出现的山鸟。
王维描写的这些场景不仅具有艺术美感,同时也是静思与感悟的源头,是他诗歌创作思维的写照。
同时,这首诗句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用了不少有着广泛文化根基的形象化的表达技巧,例如“竹门深锁重帘卷,素月清风犹未央”。
最后,这首诗歌广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出了“闲适自在”的生活哲学,并号召人们珍惜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在今天,人们对这首诗歌也有自己的解读和赞美。
人们在读完这首诗歌之后,更加珍视生命中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更加关注自然和生态环境,更多的在生活中追求闲适自得、本真纯粹的生活理念。
总之,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美好的山水田园诗歌,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都非常明显,艺术特点也非常值得欣赏。
通过描写出一幅幅自然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歌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媒介和精神鼓舞点。
正如王维所写的:“止是闲适求真趣,山深涧水自流行”。
《鸟鸣涧》王维 读后感

《鸟鸣涧》王维读后感
《鸟鸣涧》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篇山水田园诗,通过对山林自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心灵的感受,使读者产生了极强的感受和共鸣。
这首诗的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绝妙地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心境,歌颂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安逸之感,使人们感受到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自在和悠闲。
而后面几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描述了大自然中鸟儿的欢乐自由,给人以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除了形象描写外,王维还通过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道家哲学的贯穿,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刻。
例如,诗中“意恐迟迟归,欲度春波暮”表示诗人不忍离开这里的情感,而“笑言啼鸟不知愁,何事西风悄悄吹”则暗示了人生的短暂,需要珍惜时间。
总之,王维的《鸟鸣涧》不仅仅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哲学的观照。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清新的意境,成为中国古诗词艺术的典范和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一)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语译:我抛开一切的事物,悠闲的在这里欣赏桂花。
夜是这么的宁静,连花瓣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彷佛山中空无一物。
赏析:鸟鸣涧的作者是王维,字摩诘。
他生长在河东,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做诗以外,他还擅长画画,王维是唐朝着名的诗人呢!这首诗是描写春夜的景色。
显示出作者观察入微、善于写景的专长。
看似宁静无声,却听得见花瓣落地、淙淙流水、啾啾鸟鸣等自然乐章,彷佛山中空无一物,其实热闹非凡。
这首就像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呢!这首诗描写细腻,意境优美,充分显示出王维写景诗诗中有画、以动衬静的艺术。
读这首诗时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生活气氛。
王维的诗浅显易懂,这首鸟鸣涧让人很深切的体验当时他的心境与观赏的景致身历其境的感受。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二)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
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
“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
导读:本文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一)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语译:
我抛开一切的事物,悠闲的在这里欣赏桂花。
夜是这么的宁静,连花瓣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彷佛山中空无一物。
赏析:
鸟鸣涧的作者是王维,字摩诘。
他生长在河东,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做诗以外,他还擅长画画,王维是唐朝着名的诗人呢!
这首诗是描写春夜的景色。
显示出作者观察入微、善于写景的专长。
看似宁静无声,却听得见花瓣落地、淙淙流水、啾啾鸟鸣等自然乐章,彷佛山中空无一物,其实热闹非凡。
这首就像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呢!
这首诗描写细腻,意境优美,充分显示出王维写景诗诗中有画、以动衬静的艺术。
读这首诗时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生活气氛。
王维的诗浅显易懂,这首鸟鸣涧让人很深切的体验当时他的心境与观赏的景致身历其境的感受。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二)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
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
“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