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知识点归纳(1)
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史知识点归纳一、近代史的定义和背景近代史是指从16世纪中叶开始到现代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工业化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殖民主义的盛行。
近代史的背景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文艺复兴运动。
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1. 大航海时代:指欧洲在15至17世纪期间的一系列海外航海探险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
2. 文艺复兴运动:欧洲14至17世纪期间的一场文化运动,主要表现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和重视,并且强调人类的自尊和价值。
3. 工业革命: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开始的一场工业变革。
它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工厂生产为标志,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浪潮。
4. 法国大革命:1789年至1799年法国爆发的一场政治、社会和军事斗争,推翻了法国的君主制度,建立了第一共和国。
5. 殖民主义运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一场历史现象。
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占领和殖民其他国家,实施殖民统治并剥削其资源。
三、近代史的主要思潮和学派1. 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革命,强调人类的理性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反对迷信和封建主义。
2. 自由主义:19世纪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潮,主张个人自由、市场经济和政府限制。
3. 社会主义:19世纪兴起的一种思想体系和政治运动,主张实现社会的财富公平分配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4. 新帝国主义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思想流派,认为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有利的。
四、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1.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速了世界的发展与交流。
2. 近代史的战争和冲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引发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全的思考。
3. 近代史中涌现出的思潮和学派为人们探索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总结:近代史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发展和变革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形成。
5、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
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抗战开始。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1、割地:①英国《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割占领土多,共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3、攫取中国的特权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赔款多;体现清政府完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三、列强侵华罪行1、两次洗劫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③抗战利后,美国扶蒋反共3、制造大屠杀: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四、人民的反抗1、人民群众的斗争①洪秀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②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③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①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②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③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一、概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二、主要事件与时期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引发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侵华引发的战争。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3、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之间因朝鲜问题引发的战争。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的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的变法。
4、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5、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一场旨在倡导科学、民主的文化运动。
6、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1-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
三、重要人物1、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2、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3、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领袖,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4、鲁迅: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四、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觉醒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文化上,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价值观混乱。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近代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初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也将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的知识点,帮助你进行复习和备考。
1. 近代史的时间范围近代史一般指自17世纪中叶以来,即近400年的历史时期。
具体的时间范围可以从明朝末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冷战结束。
2. 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1)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冲突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等。
这些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引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2)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提出了均田免粮、共产教育的理念。
太平天国最终失败后,清政府推行了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改革与革命,但结果并不成功。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起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抗议,并成为了反对封建思想和帝国主义的声音。
五四运动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4)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试图实现国家的民主、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
(5)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了激烈的国共内战,最终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近代史的影响与启示近代史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它揭示了中国在世界大潮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我们要加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外来势力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威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最后,它强调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为我们建设美好的社会提供了借鉴。
《中国近代史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必考知识整理笔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题: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专题一近代史详细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专题一近代史详细知识点本文档将为您介绍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专题一近代史的详细知识点。
以下是主要内容:1. 近代史的定义与时期划分- 近代史是指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
- 近代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近代初期(16世纪初-18世纪末)、近代中期(19世纪初-19世纪末)和近代晚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2. 近代史的主要事件与发展- 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进行海上探险,开启了全球贸易与殖民扩张。
- 工业革命:英国率先实现工业化,推动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 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
- 冷战与两极格局:世界分裂为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 各国独立与民族解放运动:非洲、亚洲等地爆发了一系列独立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
3. 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与思潮- 亚当·斯密:经济学家,提出了自由经济市场理论。
- 卢梭:启蒙思想家,倡导人民的主权和社会契约理论。
- 孟德斯鸠:法国政治学家,主张三权分立。
- 马克思与恩格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人。
4. 近代史的国际关系与冲突- 殖民地体系:欧洲列强殖民化非洲、亚洲等地,引发了殖民地解放运动。
- 冷战与两极格局: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敌对关系,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
- 世界经济体系: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5. 近代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科技与信息革命: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形成。
- 民主与人权: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促进了人权意识的提高。
- 社会变革: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变革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专题一近代史的详细知识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资料(2015.11) (1)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1、租界:广义上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
在中国是指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一般分布在港口城市。
1845年,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块租界。
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交通等职能。
与被割让的领土不同,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自身不具备治外法权的属性,但历史上租界使用国均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公民治外法权。
租借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而租界内的种种特权也严重的侵犯了一个国家的司法的主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单方面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该国本身却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在中国也叫“利益均沾”,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不平等条约里的一项特权。
它规定,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取得的种种特权,其他资本主义同样无条件自动享有。
1843年《虎门条约》里只规定了缔约的英国能够片面享受特别权利,且范围扩大到政治、主权等一切方面,并且此后只要任何国家在中国取得新的侵略特权,英国就可以“一体均沾”;1844年《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签订使得美法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各国侵略者利害相关,结成了共同侵华的伙伴关系。
3、魏源: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年举人,1841年鸦片战争时期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在浙江参加抗英斗争。
太平天国爆发后曾组织地主团练抵抗太平军,后辞官出家,1857年病逝于杭州一个寺院里。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其著作《海国图志》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日本倒幕维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近代史部分知识点梳理

中国近代史部分知识点梳理01、鸦片贸易(1)目的: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2)危害:①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朝财政危机;②损害中国人身心健康;③统治机构更加腐败;④削弱军队战斗力。
02、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03、1840年6月英军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04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05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06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
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掠后放火烧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北方 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⑶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07 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妄图分裂新疆。
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1876年他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1878年,收回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08 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塞,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09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邓世昌带率全舰官兵英勇抗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10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内容:淸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设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1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交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12 《辛丑条约》内容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当保;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要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知识点归纳重要知识点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主义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4.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5.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包括: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③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6.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9.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0.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字林西报》)。
12.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3.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4.到(《辛丑条约》)的订立为止,庞杂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已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完全形成。
15.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1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
17.魏源在其(《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8.19世纪70~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区不包括(东北地区)。
19.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孙中山)。
20.德国元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为(天京)2.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3.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4.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天京事变)5.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上海江南制造总局)6.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是(北洋水师)7.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8.冯桂芬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著作是(《校邠庐抗议》)9.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10.洋务运动时期,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是(福州船政局)11.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的主要著述是(《变法通议》)12.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在天津主办的报纸是(《国闻报》)13.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主持的重要学堂是(广州万木草堂)14.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15.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16.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被保留下来的是(京师大学堂)17.《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所依据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两)18.洋务运动中,左宗棠率领的用洋枪装备的军队是(淮军)19.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的著述是(《劝学篇》)20.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的名义是(“训政”)论述题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①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4、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列强在侵华的时候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也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5、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6、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7、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②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⑤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推动作用。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A、从主观上看: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②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③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8、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9、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爱国必须革命。
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10、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失败原因: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