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浅述)

合集下载

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浅述) PPT

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浅述) PPT

骨架券与普通十字拱的区别
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 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 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 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
结构特征——交叉尖劵
在哥特式的设计者们为了使建筑物更高、让教堂内部变得 明亮,在交叉肋拱上又建交叉尖券,把肋拱的承重转移到 尖券上,使其承担穹窿四角的重量。这些尖券不仅可以使 拱的表面更为平滑,而且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 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有了这种结构,艺术家就可在肋拱 之间的间隔中填以很轻的石片,从而只要纤细的墩柱或圆 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
夏特尔主教堂的南塔高107米,莱茵河畔法国特斯拉斯堡 主教堂(12世纪末—15世纪末)高达142米,而德国乌尔姆 主教堂(1337年——16世纪)的塔高达161米
结构特征——拱肋
拱肋的构造一般来说其基本单元是在一 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 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 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 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 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 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拱肋所承受的穹顶压力在矩形的各个角 上被内部的细圆柱承受。侧向推力被外 面看得见的斜向拱垛承受,它们又把压 力传到扶垛支墩上。这样,整个穹顶的 力都集中在拱角上,墙壁减轻了负荷, 从而可以在整个拱的宽度上用窗户来代 替墙.
结构特征——拱顶
说到拱肋,就不能不说与之相关的拱顶 (Vault):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拱顶以及简单的 说明,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拱肋给穹顶建造带 来的革命性的飞跃,另外就是拱肋和拱是 不可分割的一套系统:
结构特征——拱顶
未被拱肋分割的半圆拱顶
பைடு நூலகம்
下方带垂直的小拱顶的拱顶

哥特式建筑结构概论

哥特式建筑结构概论

歌特大教堂的最著名,也是最易区别于其他风格教堂的三个特点,一个就是尖拱(Pointed Arch),一个是飞扶壁(Flying Buttress),还有拱肋(Ribs).(there are three most famou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cathedral: pointed arch, flying buttress and ribs.)I:首先是关于拱(ARCH),以下是一些关于拱的相关词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详细的了解(here is some keys words for Arch)1.KEYSTONE(拱顶石) - the central stone of an arch or vault. 位于拱或者拱顶的中央的石头2.VOUSSOIRS(拱石) - stones than make the arch (usually brick or wedge-shaped). 用于建造拱顶的石头(多数为砖或者楔形物)3.IMPOST(起拱点,拱墩) - the part of the arch's wall (usually molding) on which the arch rests. 拱落脚的那一段拱墙(通常是线脚)4.ABUTMENT - the part of the arch's wall which balances the force of gravity the arch makes (thrust) .拱墙上用于平衡拱的重力(一个推力)的部位5.CENTER - the center point of the arch.拱的中央点6.SPAN(跨度) - the width of the arch's opening. 拱的宽度7.CROWN(冠) - the top part of an arch.拱的顶部8.HAUNCH(拱角) - the part of the arch's wall which experiences the most thrust. 拱墙承受推力最大的地方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这些名词所指代的地方,可以对照序号观看:(check the pic below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place.)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知识以后,我们就进入下一步:拱的分类如同在上一PART里说的” 歌特式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的pointed arch,也是它区别于罗曼式建筑的主要表征之一.最常见的歌特式拱有Lancet, Equilateral 和Ogee.”(as is said inPart 2, the pointed arch is one of the unique feature of Gothic architecture. The most common gothic arches are Lancet, Equilateral and Ogee.)以下就是各式ARCH的简图,这个作为一个简单的了解即可,不用深究:这个就是标准的Gothic (Pointed)拱Ogee: The double-curve ogee (oh-jee)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Arab world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became popular throughout medi England. It was also a favorite in Venice, Italy from where it derived its other moniker - the Venetian arch. It can also be referred to as a keel arch for its apparent resemblance to ship construction.这里有一段专门讲述Ogee拱的:双曲线Ogee是十四世纪从阿拉伯引入的,并且很快就风靡了当时处于中世纪的英格兰.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它也十分受欢迎,并在那里获得了一个别名:威尼斯拱.由于它与船身结构的相似性,它也可以被称作龙骨拱.Round圆拱Segmental弓形拱TudorII:拱肋(RIBS)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拱肋(RIBS)和飞扶壁(FL YING BUTTRESS)组成的,我们先从拱肋认识起.拱肋的构造一般来说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哥特式建筑美学鉴赏

哥特式建筑美学鉴赏

哥特式建筑美学鉴赏
哥特式建筑是一个独特的风格,它最初由欧洲贵族主张,反映了中世纪抛光和贵族文化,以十二世纪中期拉姆斯留宗教建筑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灰色,暗淡,色调
内敛。

它是宗教建筑,往往用高梁柱结构支撑开放空间,有时还设有窗户和拱形穹顶,具
有指向上的苍穹的感觉,营造一种庄严的宗教气氛。

整个建筑拥有张力、朴实简洁的美学,令人回忆起中世纪的宗教地域。

哥特式建筑的美学体现在它的外观形式和装饰中,它以拱形拱门作为入口,给人以沉
稳而威严的视觉感受。

它设置的拱形窗洞营造出一种充满神秘性感的氛围,为建筑物打造
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大型木质门采用两色(绿色和灰色),主色调给人一种稳重的气息,又给人一种庄严的感受。

石块的用出颇有巧思,给人一种精致的视觉体验,将建筑融进景
观之中,格外凸显出一种历史沉淀的质朴美。

与玻璃和钢材不同,哥特式建筑往往采取石
头等自然材料,使建筑物显得更为自然简洁,质朴历久弥新。

哥特式建筑以它独特的风格及视觉效果而受欢迎,它具有恒久不衰的特质,把过去的
经典美学重新演绎,赋予建筑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

它的装饰采用的是自然的材料,让
建筑有更加完美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为城市发展和社会风尚增添了独特的风情。

哥特式建
筑的热爱也使得更多的繁荣延伸,延续出一批更多宗教风格的建筑,使城市地区承载着浓
浓的历史气息。

哥特式建筑特征

哥特式建筑特征

哥特式建筑特征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建筑艺术的一种流派,其独特的特征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建筑风格之一。

哥特式建筑最初出现在12世纪的法国,随后传播到整个欧洲。

它以其高耸的拱顶、尖塔和复杂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介绍哥特式建筑的特征,探索其内涵背后隐藏的意义。

一、垂直线条与尖塔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垂直线条和尖塔。

相较于罗曼式建筑的厚重感和平面结构,哥特式建筑通过采用特殊的结构形式,使建筑物尽可能地向上发展,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

这种垂直线条的构建是通过拱形结构、精巧的飞扶壁和高耸的尖塔实现的。

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其尖锥形状象征着向上的渴望和对天堂的向往。

二、飞扶壁和尖拱哥特式建筑内部的扶壁和拱形结构也是其独特的特点。

扶壁是连接支撑柱和尖拱的构造元素,不仅起到了结构稳定的作用,还赋予了建筑物空灵和优雅的外观。

哥特式建筑中的拱形结构通常被称为尖拱,其形状与罗曼式建筑中的圆拱形成鲜明对比。

尖拱具有更大的开口角度,使建筑物能够更高地延伸,并将重量分散到支撑结构上,从而实现了更大的内部空间。

三、玫瑰窗和尖顶哥特式建筑中的玫瑰窗是其最受欢迎的装饰元素之一。

玫瑰窗通常位于建筑物的正立面,其直径较大,呈花瓣状的布局,富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这些窗户不仅具有美丽的造型,还通过色彩玻璃的运用展现了绚丽的色彩,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魅力。

哥特式建筑的尖顶也是其独特之处,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壮观,充满力量感。

四、尺度感与空灵感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尺度感和空灵感。

由于采用了垂直线条和尖塔等元素,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发展的感觉,远超过了其实际高度。

尺度感的增强使建筑物在视觉上更具震撼力,给人一种敬畏和敬意。

此外,哥特式建筑设计的空灵性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荣耀,与中世纪的宗教信仰相吻合。

总结起来,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特征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垂直线条、尖塔、飞扶壁、尖拱、玫瑰窗和尖顶等元素不仅为建筑物带来了壮观的外观,也给人以向上发展和内心舒适的感受。

最新整理一级建筑师《建筑结构》-哥特式建筑

最新整理一级建筑师《建筑结构》-哥特式建筑

一级建筑师《建筑结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G o t h i c)建筑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一)结构特点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使用二圆心的尖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栱可一样高。

(二)内部特点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

中厅高度很高,两侧束柱柱头弱化消退,垂直线控制室内划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

两个动势体现对神的崇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

(三)外部特点典型构图是山墙被两个钟塔和中厅垂直划为三部分,山墙上的栏杆、门洞上的雕像带等把三部分联为整体;三座多层线脚的“透视门”之上的中央是巨大“玫瑰窗”。

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

(四)装饰特点内部近似框架式结构,几乎没有墙面可做壁画或雕塑。

祭坛是装饰重点。

两柱间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窗,极富装饰效果。

外部力求削弱重量感,一切局部和细节都减小断面,凹凸大,用山花、龛、小尖塔等装饰外墙。

(五)代表性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N o t r e D a m e),亚眠主教堂(A n l i~f l$)、兰斯(R h e i m s)主教堂。

英国:索尔兹伯里(S a l i s b n r y)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

德国:科隆(c o l o g n e)主教堂,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垂直线密而突出,显得森冷峻峭。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比萨主教堂,有较多的传统因素。

西班牙:伯各斯(B u r g o s)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人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旦迦风格(M u d a j~S t y l e)。

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浅述)

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浅述)
• 流行趋势:《哥特建筑》一书曾在开篇中提到,“它没有准确限定的 历史时段或地理范围。它的形式、技术以及造型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们往往随着所处的时间与地域而变化。在哥特建筑从辉煌走到 几近消失之时,在18-19世纪的欧洲,竟又掀起了哥特复兴思潮,又 称浪漫主义思潮 。 (也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建筑被命名为哥特式建筑,野蛮的)
圣 德 尼 教 堂
夏 特 尔 主 教 堂
世 纪 中 叶
12
巴 黎 圣 母 院
成 熟 的 代 表
韩 斯 主 教 堂
最 繁 荣 时 期
亚 眠 主 教 堂
最 繁 荣 时 期
框架结构
哥特教堂的基本结构单元可以理解为:在 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 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 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又称尖肋拱顶 (图1)。为了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从 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设飞扶壁(图2)。为 了增加稳定性,一般都在柱墩上砌尖塔。由 此可以看出,哥特建筑独特的框架结构。
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古典建筑的因素和手法基本是没有的,一方面由于他们完全不能适应哥特式的 结构体系和艺术追求,在实践过程中被淘汰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哥特式兴起的地区,在古罗马时代 算是偏远省份,古典文化和建筑遗产都比较少,传统的力量弱。
从演变到繁荣再到落寞,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开始发展,成为世界建筑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骨架券与普通十字拱的区别
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 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 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 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
结构特征——交叉尖劵
在哥特式的设计者们为了使建筑物更高、让教堂内部变得 明亮,在交叉肋拱上又建交叉尖券,把肋拱的承重转移到 尖券上,使其承担穹窿四角的重量。这些尖券不仅可以使 拱的表面更为平滑,而且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 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有了这种结构,艺术家就可在肋拱 之间的间隔中填以很轻的石片,从而只要纤细的墩柱或圆 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

哥特式建筑结构

哥特式建筑结构

哥特式建筑结构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

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

哥特式建筑群建筑艺术赏析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 姓 名: 学 号:院 系:年 级:信 箱:电 话:完成时间:这学期选修了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之后,我通过老师在课上的讲解和各种图片的展示,了解了很多形式和时代下的建筑的风采及特点。

例如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门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哥特式建筑它有着浓郁的宗教气息。

深受圣经等宗教事务的影响。

它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

又掺杂欧洲文艺复兴的元素。

通过老师在课上的讲解,我觉得哥特式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少了一些自然地气息。

比如中国唐式建筑,很容易融入自然。

这也就解释了中西在思想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多为崇尚大自然的气息。

注重人与自然天地的结合,而西方多以宗教为中心。

于是哥特式建筑的风格便带给中国建筑以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部空阔空间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特征——飞扶壁
结构特征小总
拱肋,尖拱,拱顶,飞扶壁
哥特式教堂的形制
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首先诞生于法兰西,它对建材的加工精 度要求极高,能将财富和对天国的向往更好地结合起来。 它一问世,就在西欧各地流行起来,延续达400年之久。然 而,各国的哥特建筑还是显示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在 英格兰,垂直线条得到强化。在德意志地区,高塔成为重 要标志(有些主教堂在西端只有一个塔)。还有最初排斥 哥特的意大利,也拥有米兰大教堂式的哥特尝试。
科隆大教堂——结构分析
科隆大教堂平面图
拉丁十字 建筑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
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
科隆大教堂——结构分析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 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 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 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 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骨架券与普通十字拱的区别
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 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 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 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
结构特征——交叉尖劵
在哥特式的设计者们为了使建筑物更高、让教堂内部变得 明亮,在交叉肋拱上又建交叉尖券,把肋拱的承重转移到 尖券上,使其承担穹窿四角的重量。这些尖券不仅可以使 拱的表面更为平滑,而且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 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有了这种结构,艺术家就可在肋拱 之间的间隔中填以很轻的石片,从而只要纤细的墩柱或圆 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
一种四分的拱顶(注意:这里的拱已经 是POINTED ARCH了,拱被中间的BOSS 截断)
结构特征——拱顶
一种六分的拱顶,我们看到的布尔日大教堂的就是这种
结构特征——拱顶
拱肋是从两个拱的相交处延伸出来的
结构特征——拱顶
FAN: a group of ribs springing from a point to form a vault 一系列的拱肋,从一个点跃出形成拱顶
礼拜堂也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它们之间的
墙壁被除去,造成一种统一的空间效果,昏暗的罗曼式室 内被宽敞、开放、充满各色光线的结构所取代,成了石头 的骨架加彩色玻璃墙的建筑。于是,歌特式大教堂得以摆脱 罗曼式建筑的沉重砖石桎梏,轻盈地飞升起来.
米兰大教堂的飞扶壁
结构特征——飞扶壁
这张图可以明显地看出飞扶壁由侧厅外 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它的存在有效地分担了来自中厅拱角的 压力,同肋拱一起将墙从承重的使命中 解放出来
结构特征——拱顶
说到拱肋,就不能不说与之相关的拱顶 (Vault):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拱顶以及简单的 说明,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拱肋给穹顶建造带 来的革命性的飞跃,另外就是拱肋和拱是 不可分割的一套系统:
结构特征——拱顶
未被拱肋分割的半圆拱顶
下方带垂直的小拱顶的拱顶
由两个拱顶交叉而成(注:垂直交叉)
结构特征——拱顶
左侧为哥特教堂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右图巴黎圣母院的背影,可以清晰地看 到中心尖塔和围绕中厅的众多飞扶壁和 柱墩。
结构特征———拱
1. (拱顶石) - 位于拱或者拱顶的中央的石头 2. (拱石) - 用于建造拱顶的石头(多数为砖或者楔形物) 3. (起拱点,拱墩) - 拱落脚的那一段拱墙(通常是线脚) 4. .ABUTMENT (桥墩)拱墙上用于平衡拱的重力(一个推 力)的部位 5.CENTER (中心)拱的中央点 6.(跨度) - 拱的宽度 7.(冠).拱的顶部 8. (拱角) 拱墙承受推力最大的地方
夏特尔主教堂的南塔高107米,莱茵河畔法国特斯拉斯堡 主教堂(12世纪末—15世纪末)高达142米,而德国乌尔姆 主教堂(1337年——16世纪)的塔高达161米
结构特征——拱肋
拱肋的构造一般来说其基本单元是在一 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 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 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 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 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 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拱肋所承受的穹顶压力在矩形的各个角 上被内部的细圆柱承受。侧向推力被外 面看得见的斜向拱垛承受,它们又把压 力传到扶垛支墩上。这样,整个穹顶的 力都集中在拱角上,墙壁减轻了负荷, 从而可以在整个拱的宽度上用窗户来代 替墙.
科隆大教堂——结构分析
飞扶壁 飞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
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 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 大量运用。
飞扶壁示意图
科隆大教堂
谢谢聆听
结构特征——拱的分类
标准的哥特式拱也 称威尼斯拱 或龙骨拱
圆拱
弓型弓
基本特征——尖拱
哥特建筑多数为教堂。相对于罗马式教堂而言,哥特建筑 用尖拱形取代了所有的罗马式半圆拱形。这一基本线条的 变化带来了意境的变换:原先厚重阴暗的印象转变成轻快 上升的线条。
尖拱有比半圆拱更实用的地方在于,它在同样的跨度内 可以把拱顶造得更高(中厅一般都在30米以上,最高的达 48米“科隆主教堂”),而其所产生的侧推力会更小,从 而有利于减轻结构;此外,采用尖拱还可以适应多种间的 形状,而半圆形十字拱只能覆盖正方形的间(图1)
• 流行趋势:《哥特建筑》一书曾在开篇中提到,“它没有准确限定的 历史时段或地理范围。它的形式、技术以及造型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们往往随着所处的时间与地域而变化。在哥特建筑从辉煌走到 几近消失之时,在18-19世纪的欧洲,竟又掀起了哥特复兴思潮,又 称浪漫主义思潮 。 (也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建筑被命名为哥特式建筑,野蛮的)
哥特式建筑最为不同凡响之处,便在于其存在的一种向上 的神秘力量。其次,是其着重表达的“人类进入上帝‘天 国’的‘门户’飘飞的场面。
哥特式与罗曼式建筑的比较
我们无法否认哥特式教堂是脱胎于罗曼式的教堂,其平面原型是继承前人的。但是,哥特式技术 对罗曼式建筑的改造是全方位的,绝非表面简单地以尖拱代替半圆拱那么简单。罗曼式建筑从外部 的形制结构、综合表现力到内部的采光、整体空间的建构,都存在着设计造成的无法避免的缺憾。 而哥特式建筑,凭借其新兴的风格,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迟轲在其出版《西方美术史话》一书 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解释。“罗曼式建筑以水平线及圆拱劵为主,宽阔平稳,但不免有沉闷笨重之 感,且墙壁面积大,其上的装饰雕刻与绘画,更倾向于程式化的几何图案;而哥特式建筑以尖顶拱 劵和垂直线为主,更显精致,门窗也几乎没有墙壁,雕刻与绘画更强调生活的真实感。”《西方美 术史话》(迟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第64-65页)这些相比较于罗马的改进与优点正是来源于哥特 的想象世界。
目录
概述
•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 框架结构 • 结构特征:拱;拱肋;拱顶 • 结构特征:交叉尖劵,飞扶壁 • 科隆大教堂
概述
• 历史背景: 罗曼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世纪到15世纪西欧主要 以法国的城市主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都处在社会的即将转型期内(城市的解放和王权的加强),社会意识 形态复杂。
结构特征——飞扶壁
在有肋拱的支撑分压情况下,交叉尖券不但施加向下的压 力,还要向侧面施加强大的推力,按以往的解决方法是建 造坚固的墙壁,这必然仍使室内处于黑暗之中,因此,建 筑师想出了更绝的办法:增加从穹窿基石到侧廊扶垛的外 围拱,即所谓的飞扶壁。这样,这些侧推力就顺利地转移 到建筑物的外部和其基础上,从而采用空前巨大的彩色玻 璃窗成为可能。
美因兹主教堂(罗曼式)
哥特建筑的艺术——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 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 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 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 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 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 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 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
内部处理——追求“力”与“飞”的状态
哥特教堂的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高很长,由束柱引导的向上垂直线条 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治地位,塑造了很强的升腾态势。由于摆脱了承重墙,窗子因 此占满支柱之间的的整个面积,窗子由构成一幅幅图画的彩色玻璃(极 为重要的一部分,此处滤过)镶嵌而成,也称。阳光照耀时,教堂内部漾起夺目的 色彩,宛如天堂圣境。室内装饰的重点是华盖、壁龛等处,也以尖券 为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圣 德 尼 教 堂
夏 特 尔 主 教 堂
世 纪 中 叶
12
巴 黎 圣 母 院
成 熟 的 代 表
韩 斯 主 教 堂
最 繁 荣 时 期
亚 眠 主 教 堂
最 繁 荣 时 期
框架结构
哥特教堂的基本结构单元可以理解为:在 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 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 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又称尖肋拱顶 (图1)。为了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从 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设飞扶壁(图2)。为 了增加稳定性,一般都在柱墩上砌尖塔。由 此可以看出,哥特建筑独特的框架结构。
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认识
班级:建筑学172 小组成员:黄文豪,付豪,李蒋述,冯壮志
哥特式建筑——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及创造性
巴赞将哥特与其他艺术风格相比较,哥特的更富创造。“罗马得益于希腊,拜占庭出自罗马与东方, 罗马艺术则是东方、拜占庭、蛮族和古代的混血儿,文艺复兴艺术和现代艺术则借鉴了古代艺术的 全部形式,以及大部分关于美的思想。哥特艺术则恰恰相反,它摆脱了束缚罗马式艺术的推动力之 陈旧式的重负,从自然出发。”哥特式建筑则是同样的道理,其结构、装饰、灵感皆赋之于自然。 诸多的学者也是始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