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

合集下载

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与表现

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与表现

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与表现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作为中世纪的重要建筑风格之一,具有独特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标志着欧洲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也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建筑结构上有着鲜明的特点。

与罗马式建筑相比,哥特式建筑更加注重进一步加强建筑的空间感和垂直感。

典型的哥特式教堂通常有高大的尖顶和高耸的塔楼,它们给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神圣与庄严的氛围。

此外,哥特式建筑中采用了更多的拱顶和穹顶结构,这使得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宽敞与明亮。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建筑不再是简单的纵向延伸,而是兼具纵深感和立体感。

其次,哥特式建筑在细节装饰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尽管哥特式建筑的整体结构相对复杂,但它的细节装饰却精美而富有创意。

在建筑外立面上,人们可以看到精心雕刻的飞拱、花窗、扶壁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在教堂内部,我们也会被细致入微的壁画、雕塑和马赛克镶嵌所吸引。

哥特式建筑的这些细节装饰不仅展现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也是建筑师对美的追求和对技艺的完美展示。

此外,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

哥特式建筑通常使用天然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如石灰石、大理石等。

这些石材不仅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还能够展现出石材的质感和纹理,使得建筑更富有层次感。

此外,相比于其他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对玻璃的运用也较为突出。

在教堂的窗户上,人们可以看到庄严的彩色玻璃,它们通过光线的折射和反射,为建筑带来了神秘而美丽的效果。

最后,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表达上有着独特的内涵。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教堂或修道院,因而它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都充满了宗教象征与意义。

高大的尖顶和塔楼象征着人们对上帝的敬畏和崇高,而细致入微的装饰则传达了圣经中的故事与信仰。

哥特式建筑通过结构与装饰的完美结合,以及宗教表达的体现,使得人们在进入建筑内部时,能够从物质世界中超越出去,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安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作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壮丽的气势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就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展开讨论,包括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

一、宏伟壮观的结构哥特式建筑的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宏伟壮观的结构。

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高耸的拱顶和尖顶使人感叹不已。

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主要采用了教授拱(也称尖拱)和飞扶壁的设计,这种结构能够将重量合理分配,并且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建筑物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和外部力量的冲击。

此外,哥特式建筑内部还采用了复杂而精细的支撑系统,如侧廊、螺旋楼梯等,使建筑更加稳固和安全。

二、尖形拱和窗户的运用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尖形拱和窗户而闻名。

尖形拱是哥特式建筑中最明显的设计元素之一,它代表了这种建筑风格的特征和精神。

尖形拱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压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建筑的垂直感,使建筑更加高大和庄重。

而哥特式建筑中的尖形窗户则以其狭长的形状和复杂的装饰而著名,它们使得阳光透过教堂的窗户投射出多彩的光影,创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

三、详细精湛的装饰哥特式建筑以其详细精湛的装饰而闻名。

装饰是哥特式建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建筑更多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哥特式建筑的外立面和内部墙壁通常都覆盖了繁复而精致的雕刻和浮雕,其中常见的元素包括人物、动植物等。

此外,哥特式建筑的墙壁上也常常出现玫瑰窗、穹顶和拱形天花板等特殊的装饰元素,它们被认为是建筑中最具艺术性的部分之一。

四、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

每个建筑单元都被精确地设计为相互连接的部件,这使建筑物能够承受重量并保持稳定。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注重对称性和比例感,以创建一种和谐而美丽的整体。

这种布局方式有效地展示了建筑物的结构和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完美秩序的崇尚。

综上所述,哥特式建筑以其宏伟壮观的结构、尖形拱和窗户的运用、详细精湛的装饰以及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等特点而著称。

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浅述) PPT

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浅述) PPT

骨架券与普通十字拱的区别
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 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 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 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
结构特征——交叉尖劵
在哥特式的设计者们为了使建筑物更高、让教堂内部变得 明亮,在交叉肋拱上又建交叉尖券,把肋拱的承重转移到 尖券上,使其承担穹窿四角的重量。这些尖券不仅可以使 拱的表面更为平滑,而且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 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有了这种结构,艺术家就可在肋拱 之间的间隔中填以很轻的石片,从而只要纤细的墩柱或圆 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
夏特尔主教堂的南塔高107米,莱茵河畔法国特斯拉斯堡 主教堂(12世纪末—15世纪末)高达142米,而德国乌尔姆 主教堂(1337年——16世纪)的塔高达161米
结构特征——拱肋
拱肋的构造一般来说其基本单元是在一 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 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 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 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 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 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拱肋所承受的穹顶压力在矩形的各个角 上被内部的细圆柱承受。侧向推力被外 面看得见的斜向拱垛承受,它们又把压 力传到扶垛支墩上。这样,整个穹顶的 力都集中在拱角上,墙壁减轻了负荷, 从而可以在整个拱的宽度上用窗户来代 替墙.
结构特征——拱顶
说到拱肋,就不能不说与之相关的拱顶 (Vault):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拱顶以及简单的 说明,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拱肋给穹顶建造带 来的革命性的飞跃,另外就是拱肋和拱是 不可分割的一套系统:
结构特征——拱顶
未被拱肋分割的半圆拱顶
பைடு நூலகம்
下方带垂直的小拱顶的拱顶

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浅述)

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浅述)

结构特征——飞扶壁
结构特征小总
拱肋,尖拱,拱顶,飞扶壁
哥特式教堂的形制
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首先诞生于法兰西,它对建材的加工精 度要求极高,能将财富和对天国的向往更好地结合起来。 它一问世,就在西欧各地流行起来,延续达400年之久。然 而,各国的哥特建筑还是显示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在 英格兰,垂直线条得到强化。在德意志地区,高塔成为重 要标志(有些主教堂在西端只有一个塔)。还有最初排斥 哥特的意大利,也拥有米兰大教堂式的哥特尝试。
科隆大教堂——结构分析
科隆大教堂平面图
拉丁十字 建筑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
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
科隆大教堂——结构分析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 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 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 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 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骨架券与普通十字拱的区别
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 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 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 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
结构特征——交叉尖劵
在哥特式的设计者们为了使建筑物更高、让教堂内部变得 明亮,在交叉肋拱上又建交叉尖券,把肋拱的承重转移到 尖券上,使其承担穹窿四角的重量。这些尖券不仅可以使 拱的表面更为平滑,而且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 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有了这种结构,艺术家就可在肋拱 之间的间隔中填以很轻的石片,从而只要纤细的墩柱或圆 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
一种四分的拱顶(注意:这里的拱已经 是POINTED ARCH了,拱被中间的BOSS 截断)
结构特征——拱顶
一种六分的拱顶,我们看到的布尔日大教堂的就是这种

哥特式教堂名词解释中外设计史

哥特式教堂名词解释中外设计史

一、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历史1. 11-12世纪:罗曼式建筑风格的流行。

2. 12-16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兴起和发展。

3.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二、哥特式教堂的特点1. 建筑结构方面:尖拱顶、尖顶尖塔。

2. 装饰风格方面:壁柱雕刻、彩绘玻璃、雕花图案等。

三、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结构1. 教堂平面图:十字形平面。

2. 教堂构造:骨架结构。

3. 内饰装饰:壁画、木雕等。

四、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设计理念1. 扬弃了罗马建筑的沉重与厚重,追求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2. 强调“光与阴影”的效果,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感。

3. 呈现出一种虔诚、神圣的氛围。

五、哥特式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基督教信仰和文化的高峰。

2. 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教堂、城堡、宫殿等建筑中。

六、现代对哥特式教堂的继承和发展1. 20世纪以来,哥特式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 一些现代建筑师也在设计中融入了哥特式建筑元素,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哥特式建筑作品。

七、结语哥特式教堂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中世纪欧洲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优美的建筑结构和绚丽的装饰风格,为后世建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也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

八、哥特式教堂名词解释1. 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

尖拱顶的设计使得教堂的整体建筑呈现出向上延伸的姿态,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

这种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更能够在心灵上引导人们向上追求。

尖拱顶还能够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并且在建筑结构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 哥特式教堂的装饰风格哥特式教堂所采用的装饰风格十分独特,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壁柱雕刻、彩绘玻璃和雕花图案。

壁柱雕刻通常呈现出精细而富有层次感的花纹和图案,为教堂的柱子和墙壁增添了华丽的装饰效果。

哥特式建筑结构要素研究

哥特式建筑结构要素研究

哥特式建筑结构要素研究作者:黄瑾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7期继罗马式建筑之后,到了12世纪中后期哥特式建筑诞生了。

哥特式建筑是从罗马式建筑中逐渐发展出来的新风格,以尖拱券、肋拱、飞扶壁、圆窗等一些构成要素为最主要的特点,且逐渐形成流派。

其建筑中所蕴含的新式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代表的技术的进步,是使之在建筑发展史上成为一种独立的、里程碑式的建筑风格的根本原因。

哥特式建筑发源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确切地说开始于1140年至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而后才开始波及全欧洲。

罗马式建筑发展到晚期,一种以尖形发券,并带有几何格子窗的新形建筑产生了,这就是最初的哥特式建筑。

高大的哥特式建筑在许多国家盛行开来,尤其是教堂建筑,其中厅宽度变短,长度和高度却越来越大,形成了细窄的大厅形式。

教堂顶部的尖塔保持着强劲的生长态势,更是屡创新高,争相向着天际扩展。

由于教堂的规模庞大,高大的建筑也增加了施工量和施工难度。

哥特式教堂的建造时间大都在百年以上,也造成了教堂各部分因建造年代的不同可能在风格上也略有不同。

尤其是教堂的尖塔,许多教堂的尖塔都没有能够建成,建成的尖塔中也有在同一座建筑中两边尖塔形像不同、风格不同的奇特现象,这也成为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点。

下面就哥特式建筑中的结构要素做简要介绍:1. 尖拱券:顶端带有尖角的拱券是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而拱券上多层的拱券形式则早在罗马风时期就已经出现,粗大的墩柱也是早期支撑拱券的主要承重结构。

其实许多建筑特点是早已存在的,正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十字拱、扶壁也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一样,只是囿于结构的原因没有被组合在一起。

2. 交互拱券:这是半圆形拱券与尖拱的组合形式,但此时已经以拱券为主。

支撑拱券的柱子变得更加纤细和高挑,这也是哥特式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

3. 拱肩:拱券之间或拱券与其他结构之间总会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拱肩,中世纪的建筑中,拱肩常用的装饰花纹是一种叫做窗花格的装饰图案,这种装饰图案采用了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将不同的图案分出层次,其设置如同嵌板,通常两边拱肩的装饰图案相同。

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

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

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作者:肖峰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人类社会走到了中世纪晚期,世界建筑艺术也正在酝酿着—场革命。

这期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哥特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

其建筑艺术更是别具一格,本文主要论述了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结构;装饰一、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结构利用和扶壁,将教堂的重量转移到外部的地基上,这就是保证墙壁不再起支撑整个的作用,因此,即使墙上修建了许多巨大的窗户和拱门,墙壁仍然安全可靠。

窗户是一些轻巧的框架组成的,其中穿通,就可以安装彩色玻璃——这完全哥特式的发明创造。

即使拆掉哥特式建筑的墙壁,那些立柱,穹窿的肋构架和抉垛等到主要结构仍将完美无缺的保留下来——这与用整块的钢筋混凝土建立救民于起来的的现代建筑截然不同。

在一个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中,中堂的两侧都是精巧的带尖顶的廊柱,在这上面是一个四柱廊,或称三合拱廊,因为经过尖拱的一直通到中堂的上廊,通常分为三部分,由小立柱支撑着,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

科隆大教堂就是这样,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因而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教堂内部十字型的较短部分,将中堂与唱诗班的席位与高大祭坛分开。

轴廊又通常分为三条走廊,它的两边比教堂的纵长部分略微突出一些。

与教堂的正西面的主体部分一样,还带有雄伟门庭的轴廊两通常也排列着塔楼,也有装饰华丽的大门,这正是哥特式大教学伯特色。

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是中世纪时期欧洲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优雅、神秘和壮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它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虽然间接,但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装饰元素和中国建筑的演变等方面探讨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首先,欧洲哥特式建筑在建筑形式上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倡导高耸的建筑结构,采用弯曲的拱形和尖顶,形成了标志性的竖直线条。

这种结构在欧洲大教堂的设计中得到充分展示,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

虽然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水平感,注重平衡和谐,但在明清时期,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杂色色多曲线飞栏等元素逐渐融入中国建筑中,从而与哥特式建筑形成一些相似之处。

其次,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在装饰元素上对中国建筑有一定的启示。

欧洲哥特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运用复杂的花纹、雕刻和玻璃窗等元素,使建筑物更加华丽而精致。

这种装饰风格在中国的建筑中得到了推广,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和寺庙中,可以看到菱形格子窗、彩塑、砖雕等装饰元素的运用。

哥特式建筑的装饰元素对中国建筑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丰富了中国建筑的装饰风格。

此外,欧洲哥特式建筑对中国建筑的演变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引入了哥特式建筑的概念和技术,对中国建筑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受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启发,中国的建筑开始借鉴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渐向现代化发展。

例如,清朝时期的西式建筑就采用了哥特式建筑的柱式、拱门和尖顶等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中西融合风格。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哥特式建筑并没有在中国形成独立的流派,而只是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体现在装饰元素和一些外观细节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体系和风格主要还是基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审美标准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在建筑形式、装饰元素和中国建筑的演变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
摘要:人类社会走到了中世纪晚期,世界建筑艺术也正在酝酿着—场革命。

这期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哥特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

其建筑艺术更是别具一格,本文主要论述了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结构;装饰
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
肖峰湖南工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摘要人类社会走到了中世纪晚期,世界建筑艺术也正在酝酿着—场革命。

这期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哥特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

其建筑艺术更是别具一格,本文主要论述了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结构;装饰
一.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
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结构利用和扶壁,将教堂的重量转移到外部的地基上,这就是保证墙壁不再起支撑整个的作用,因此,即使墙上修建了许多巨大的窗户和拱门,墙壁仍然安全可靠。

窗户是一些轻巧的框架组成的,其中穿通,就可以安装彩色玻璃——这完全哥特式的发明创造。

即使拆掉哥特式建筑的墙壁,那些立柱,穹窿的肋构架和抉垛等到主要结构仍将完美无缺的保留下来——这与用整块的钢筋混凝土建立救民于起来的的现代建筑截然不同。

在一个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中,中堂的两侧都是精巧的带尖顶的廊柱,在这上面是一个四柱廊,或称三合拱廊,因为经过尖拱的一直通到中堂的上廊,通常分为三部分,由小立柱支撑着,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

科隆大教堂就是这样,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因而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教堂内部十字型的较短部分,将中堂与唱诗班的席位与高大祭坛分开。

轴廊又通常分为三条走廊,它的两边比教堂的纵长部分略微突出一些。

与教堂的正西面的主体部分一样,还带有雄伟门庭的轴廊两通常也排列着塔楼,也有装饰华丽的大门,这正是哥特式大教学伯特色。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色彩玻璃窗。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
/ / /
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去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法国的亚眼主教堂是哥特建筑成熟的标志。

二.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与其结构的关系
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其外观与其内部是有同一特点——轻盈垂直、插向天空,这是因为它们垂直成条和图形代替了平行线图。

哥特式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圆形花窗,由精致的石肋分隔,好似轮辐。

这暗示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玛丽亚。

作为光源,当阳光明媚之时,特别是在高大祭坛之上,这种圆花窗可以产生特别动人的色彩效果。

而在
建筑外面,雅致的窗花格可以使周围的门面显得格外轻盈优雅。

在西欧中世纪时代,建筑与装饰的结合到了最为发达的阶段。

在哥特式的教堂上下到处可以看到布满雕刻的装饰图案。

其建筑装饰特点是:无论建筑的柱头、檐口、门楣或柱廊上均留下了艺术家们精心雕琢的痕迹。

哥特式教堂的窗子很大,这给彩色玻璃窗的装饰提供了条件。

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韩斯市主教堂。

西立面的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学伯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教堂的正西面有以下特点:细长的立柱支撑着尖拱廊,并连接两旁的塔楼。

这可能减轻石砌建筑外观的沉重感,有时也用来修
一些壁龛盛放雕像,在中堂上方,建筑物的外部,屋顶向顶点大幅度倾斜。

拱垛的最高部分与其他垛和走廊的顶部连为一体,根据建筑西侧走廊墙壁的相对位置不同,拱抉可构成斜角或直角;其排列的行数也可以变动。

各行垛往往用小尖塔和刻着树叶、花卉、蓓蕾和其他植物图案的小塔尖掩饰起来。

从表面上看,建筑这些小塔尖的作用在于加强建筑物的上升感,使其显得明快优雅。

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绚丽夺目,多数是蓝色、宝石红色,紫罗兰色,特别是绿色的,光线从这些窗户射进来,整个教堂里,都漾起令人目眩的色彩,神秘而且令人敬畏,仿佛是建筑物本身的鬼斧神工,使信徒顿有超乎尘世之感。

过去,彩色玻璃只用来装饰上帝的宫阙,人们用这种方法来宣扬上帝的荣耀。

科隆大教堂的装饰就很具代表性: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斓的大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上的部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

窗户通常是直棂的它被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小拱,纤细的立柱支撑。

每个窗户的上部通常制成一个嵌入叶形装饰的圈孔。

在哥特时期,一般教堂和大教堂的建筑思想是一致的。

其基层图是个拉丁十字形,各部分的关系和比例都同样表现耸立的趋势,建筑时也采用尖顶交叉穹窿,拱、拱块垛和其他垛。

然而,也有少数教堂因地处偏僻或因其朴素的教义,而装饰很少。

哥特式建筑在装饰上的另一特色,体现在正门的装饰。

这些门都是凹进去的,一些很深的孔洞斜切入厚厚的石头中,每个孔洞的下部都有一尊雕像。

上部与拱门饰相融合,刻有浅浮雕和小塑像。

分隔门
口的立柱上也有一尊雕像,在中世纪晚期,正门周围的雕塑都采取自然界的形象,如花、草、树等。

参考文献:
[1] 阿尔伯蒂,论建筑,卷Ⅰ第九节.
[2]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08月.
[3]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