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分析——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合集下载

为商不有的卢作孚_名人故事

为商不有的卢作孚_名人故事

为商不有的卢作孚毛泽东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曾说过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不过,在毛泽东说这话之前,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已经自杀了。

卢作孚自杀前,留下一纸遗书,上面只有两行字:“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好好跟孩子们过。

”这是1952年初。

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光是在海外就为新中国保存了两千余万美元的资产。

如果按时下的价值计算,那美元的单位就不是千万而是亿了。

当然还有在大陆的资产。

但是卢作孚自己不拿民生公司的股份,连住房也是借的银行宿舍,连家具也是向民生借的。

与卢作孚同岁的梁潄溟说:“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商不有,庶几可比于古之贤哲焉。

”为商不有,这是个没有钱的富翁。

卢作孚逝世50天后,当时有关领导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了检讨,检讨发表的文章,说民族资产阶级只有反动腐朽的一面。

卢作孚谢世前,只说了句:“我累了,我要休息。

”卢作孚一生劳累而从不言累,民生公司就有一种民生精神。

1949年9月初,重庆大火,37条大街小巷化成焦土。

民生公司的损失首当其冲。

公司襄理用拖轮把两个装炸弹的船拖开,否则炸弹爆炸,那里的几万市民都会被炸死的。

拖轮第三次回到码头时起火,襄理以身殉职。

公司45名正在上班的员工,奋力转移被大火围住的2000多名百姓,员工自己无一人出逃。

45名员工从容赴死。

烧焦的仓库警卫,双手还死死抱住一支同样烧焦的枪。

没有老板在场,没有人下令要他们赴死,但是每一名员工都以生命承担起一份责任,民生的责任。

每一名员工都是民生公司。

我就是民生!1938年10日,武汉沦陷。

天上狂轰滥炸,地上有10多万吨军工物资和大量后撤人员。

卢作孚赶赴宜昌,指挥奋战,在川江水枯断航和宜昌失守的最后一刻,将全部人员和物资抢运入川。

民生公司炸沉船舶16艘。

民生公司牺牲员工百余人。

国民党行政院长何应钦邀卢作孚出任交通部长。

10天后新任行政院长阎锡山又两次登门拜访力邀卢作孚出任行政院长,卢作孚只好避到香港。

建国初期我国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建国初期我国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建国初期我国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作者:叶介甫来源:《财经界》2013年第05期民生轮船公司原名“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轮船公司,也是旧中国企业中经营上带有事业性的三大企业之一,在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2年9月它实行了公私合营,成为全国私营企业公私合营的一面旗帜,为1955年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范例。

民生公司与公私合营建议的提出民生公司是卢作孚于1925年10月11日创立的。

民生公司创建后,经过艰苦经营,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1949年后的3年间,民生公司拥有轮船96艘,职工7960余人,担负着长江上游80%的运输及至广州、香港的运输任务。

1949年9月,武汉解放后,中共代表刘惠农作为武汉军管会的代表,与吴自立接管了国民党招商局汉口分公司。

1950年4月任长江区航务局局长。

该局统一领导长江航务工作。

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是一位爱国企业家。

解放战争后期,他居留香港,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坚决拒绝去台湾。

为迎接解放,他十分巧妙地和帝国主义、国民党作斗争,将在台湾和海外的18艘轮船驶回上海和广州,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这是卢作孚为新中国立下的头功。

1950年6月,他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到北京。

这年秋天,卢作孚从北京返渝,路过武汉,刘惠农热情地接待了卢作孚。

卢作孚对刘惠农说:“很感激党。

正当民生公司债台高筑,发不出工资时,中央政府在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还贷款100万港元使民生渡过难关。

”他表示要在长江上大干一场,使民生起飞,为祖国航运事业作贡献。

正是胸怀这个宏愿,卢作孚婉谢了中央请他留京、在交通部任领导职务的安排而返回重庆。

1950年初,就在刘惠农接待卢作孚先生前后,卢作孚通过何遒仁直接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民生公司情况时,提出了公私合营问题。

作为一个过渡办法,卢作孚提出请政府定人选用中国交通两银行改派股份代表的方式,参加民生公司董事会的建议。

不能忘了卢作孚

不能忘了卢作孚

不能忘了卢作孚作者:刘青松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第03期2009年冬天,我在民生银行采访,打电话给川江边的父亲,提起此事。

父亲问我:“民生?卢作孚的那个民生?”“卢作孚是谁?”我问。

“卢作孚你都不晓得?当年,他的民生公司的轮船顶着日本飞机的轰炸在川江上抢运物资,蒋介石跟他称兄道弟。

”父亲说,“卢作孚这人有意思。

他招聘新员工的时候,有意在办公室门前的过道上摆一把倒下来的扫帚,应聘的人来了,他就观察,看这个人是不是顺手把扫帚扶起来,靠墙放好。

这人进了办公室,卢作孚先让下面的人端一碗小汤圆来请他吃,说是你一路辛苦了,解个渴。

等这人吃完了,卢作孚就问他,碗里有多少个小汤圆?”“这两招绝啊。

扶扫帚是看这人有没有责任心,数汤园是看这人是不是细心。

”我感叹。

“依我看,现在的企业家,能赶得上卢作孚的,太少啰。

”父亲说道。

放下电话,我就Google卢作孚,看到20世纪50年代时,毛泽东关于民族工业的一句话: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范旭东,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

和毛泽东同年的卢作孚,出身贫寒,自学成才。

一介书生,梦想教育救国。

他搞通俗教育和新教育试验,遇军阀混战而夭折;他在成都办民众通俗教育馆,缺乏资金,无法维持。

他又尝试实业救国。

1925年,他在老家重庆合川创立民生实业公司,用友人支持的8000元购得一艘70吨小船,在航运业起步。

卢作孚提出“一切为了顾客”,亲自上船接待乘客。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通过一系列并购,民生公司占得川江航运大半壁江山。

抗战期间,民生公司抢运了150多万人、100多万吨物资,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多人。

卢作孚以民族大义勉励员工“临难毋苟免”。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

其实在我看来,卢作孚获得的最高奖章,是他通过乡村建设实验一手打造的重庆北碚城。

重庆城北的北碚曾是一处盗匪出没、落后贫困的地方。

从1927年起,卢作孚在北碚进行建设实验,扫清盗匪,开路办厂,建起公园、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医院乃至科学院。

实业报国 使命担当——卢作孚与民生公司

实业报国 使命担当——卢作孚与民生公司

entrepreneur企业家532019年第十期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合川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

作为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卢作孚“实业报国,使命担当”的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继承发扬。

宜昌大抢运:中国版“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初期英法联军在法国东北部的港口小城——敦刻尔克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撤退行动,英国和法国用各种船只营救出被德军围困的33.6万名官兵,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1938年秋天,素有“长江咽喉、入川门户”之称的湖北宜昌上演了一场中国版“敦刻尔克”——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了大量工业设备、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当时没有入川的铁路,公路也不多,沿着长江向大后方撤退的大量人员及工厂设备、军需物资等只能选择水运,而距川江每年的枯水期只有40天了,枯水期一到,水位下降,大型船只将无法开航,因此大批人员和物资聚集在宜昌沿江码头。

值此危急存亡之时,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坐镇宜昌,动员、指挥公司全体员工投入抢运工作。

经过近四十天的艰苦奋战,民生公司终于在枯水期到来之前抢运了150多万人员和100多万吨物资入川。

在这次悲壮的大抢运中,民生公司担负了90%以上的运力,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遭受了巨大损失和牺牲:有16艘船舶被炸沉炸毁、69艘船舶被炸伤,117名员工牺牲、76名员工伤残。

然而,在此次大抢运中遭受巨大损失的民生公司,却只收取平时运价1/10的运费,另有许多难民是免费运输。

民生为本,实业报国卢作孚做过教师、编辑,当过官员、办过企业。

搞乡村建设被誉为“中国乡村建设三杰”之一,办实业办出了中国近代史上卓越的民生公司。

他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交通部常务次长、中国粮食管理局局长等职务,但担任这些职务几乎都是临危受命、义不容辞,使命达成之后他继续回归实业。

卢作孚的企业管理思想

卢作孚的企业管理思想
三、卢作孚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由社会刺激而起反应的动物”。(4)为了满足职工的基本需求,他采取了许多福利措施,民生公司在早期推行的职工股东化办法就是其中之一,在“公司的问题职工解决”, “共度难关“等口号的掩饰之下,从经济利益上把职工与公司紧紧联在一起。优待和提倡职工入股,规定凡职工以工资入股者,可分期付款,并且由公司津贴二成。据一九三三年统计,职工已入股额占公司总股额的百分之六点七。抗战以后,由于通货膨胀,职工以工资来维持日常生活尚有困难,这种办法便停止了。民生公司用职工与企业经济利益一致性的方法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3)卢作孚 《中国的建设和人的训练》72页
(4)卢作孚 《 什么叫做自私自利》大公报 1934-2-17
结语:卢作孚的企业管理思想是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操作性和可行性,虽然卢作孚逝去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的企业经营理念就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仍不过时,还可以为当代人所用,对现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卢作孚 《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民生公司》第页16页
(2)卢作孚 《中国的建设和人的训练》169页
一、“民生精神“是民生公司的精神支柱,为此该公司制定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宗旨和“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1)这些行动口号。要求职工“抛弃个人的理想,造成集团的理想”,个人都去解决集团的问题,个人的问题,都让集团去解决”(2)。 为了向职工灌输“民生精神”,他们利用各种场合和形式,通过口头和文字宣传,力求使职工明白“现在世界的趋势,中国的困难,社会的要求,中国的前途,懂得在公司工作,即在从事为国为民的事业,从而增强公司职工每一个人的责任感,并培养职工“群”的“集团”观念,“以团体的工作,团体的讲学和团体的娱乐乃至于一切生活包围了他们 ”(3)。力图改变职工传统的生活方式,抛弃个人的理想,将希望集中于集团。民生公司以会议多而著称于当时的实业界,公司不仅在领导生产的方式上,充分有效的利用各级主任会议来集中群众的智慧,检查、推动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而且还经常组织有职工参加的朝会、读书会、讲演会等。每周一、三、五早上举行一小时的朝会,在高唱救亡歌曲之后,或由各部门负责人轮流汇告本单位的工作情况,或作自由发言,或由新同志作自我介绍,这样就使人人都能对公司情况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积极为公司的发展建言献策。解放前中国企业界的一般职工,完全处于被支配受雇佣的地位,民生公司员工则至少在形式上被视为平等的一员,因而有主人翁之感,虽然是象征性的,但正是因为这种感受,就更易于接受“民生精神”的薰陶。读书会的目的在于推动职工知识和技术的增长,具体方法是组织职工轮流作读书心得的发言。卢作孚自己就很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利用一切时间去博览群书,成为了自学成材的典型人物,为企业职工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读书会还经常邀请社会名流、学者和专家来作讲演。郭沫若、马寅初、陶行知、黄炎培、等都到民生公司作过讲演,这对职工的读书学习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公司的文化体育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民生公司足球队,在三、四十年代,多次获得重庆市冠军,职工业余京剧队、川剧队、话剧队都编排节目演出,到周末则经常组织职工集体郊游或短足旅行。这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整个公司充满了朝气。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社会风气腐朽糜烂的情况下,令人耳目一新。今天企业经营管理者也应该学习卢作孚,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生产和效益,而且要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建国初期我国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建国初期我国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建国初期我国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作者:叶介甫来源:《财经界》2013年第05期民生轮船公司原名“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轮船公司,也是旧中国企业中经营上带有事业性的三大企业之一,在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2年9月它实行了公私合营,成为全国私营企业公私合营的一面旗帜,为1955年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范例。

民生公司与公私合营建议的提出民生公司是卢作孚于1925年10月11日创立的。

民生公司创建后,经过艰苦经营,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1949年后的3年间,民生公司拥有轮船96艘,职工7960余人,担负着长江上游80%的运输及至广州、香港的运输任务。

1949年9月,武汉解放后,中共代表刘惠农作为武汉军管会的代表,与吴自立接管了国民党招商局汉口分公司。

1950年4月任长江区航务局局长。

该局统一领导长江航务工作。

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是一位爱国企业家。

解放战争后期,他居留香港,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坚决拒绝去台湾。

为迎接解放,他十分巧妙地和帝国主义、国民党作斗争,将在台湾和海外的18艘轮船驶回上海和广州,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这是卢作孚为新中国立下的头功。

1950年6月,他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到北京。

这年秋天,卢作孚从北京返渝,路过武汉,刘惠农热情地接待了卢作孚。

卢作孚对刘惠农说:“很感激党。

正当民生公司债台高筑,发不出工资时,中央政府在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还贷款100万港元使民生渡过难关。

”他表示要在长江上大干一场,使民生起飞,为祖国航运事业作贡献。

正是胸怀这个宏愿,卢作孚婉谢了中央请他留京、在交通部任领导职务的安排而返回重庆。

1950年初,就在刘惠农接待卢作孚先生前后,卢作孚通过何遒仁直接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民生公司情况时,提出了公私合营问题。

作为一个过渡办法,卢作孚提出请政府定人选用中国交通两银行改派股份代表的方式,参加民生公司董事会的建议。

卢作孚:战场之外的抗日故事

卢作孚:战场之外的抗日故事

文史春秋名人写真2023年第12期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有人说,民生的船队,在抗战中就是一支没有武装的舰队。

战火中的“罗哀宝筏”此时,卢作孚正为经欧洲去苏联考察做着准备。

1937年7月25日,卢作孚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在重庆北碚辞世,他赶回去处理完丧事后,决定推迟出国,毅然投身到全民族的抗战洪流中。

应国民党政府要求,卢作蒋介石召集的国防会议。

刘湘在会上主动请缨,慷慨陈词两个小时,表示为支援抗战,四川可以出兵30万人,并可供给壮丁500万人。

当时,川军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有6个集团军和部分独立旅先后开赴抗日前线,抗战期间仅阵亡和失踪者就将近30万人。

为此,民生公司承担在战时险恶的环境下运送兵员270余万人,以及向前线运送弹药和向后方运回伤员等艰巨任务。

31文史春秋2023年第12期部长的周佛海在日记中对此有着翔实的记载。

他与卢作孚在第二部共事两个多月,日记中就有五六次提到卢作孚。

一向自视甚高的周佛海,对卢作孚却赞赏有加,如“十一月四日,赴第二部开会。

散会后,与卢作孚谈外交及政治、社会各种情形。

此人头脑清晰,且肯研究,余远不如也”。

从二人对时局的各种交流中,周佛海看出卢作孚不仅天资高,上海内迁的主要通道,镇江成为苏州河、江南运河到长江水上运输转运之间的枢纽。

9月初,卢作孚派人在镇江开设临时办事处,负责南京国民党政府、上海地区后撤厂商的配货、装载、转运业务,9月2日,民生实业公司“民泰”轮船首航镇江,后派民生实业公司的“民泰”“民宪”“民族”“民勤”等轮船参与上海及附近地区工厂内迁。

卢作孚集32文史春秋名人写真2023年第12期风洞器材运到后方。

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这样写道:这次搬来的东西,有极笨重的,有很精微的;还有拆卸的飞机三架(航空工程教学之用),泡制好的死尸二十四具(医学院解剖之用),两翼四足之流,亦复不少。

若是不说到牧场牲畜的迁移,似乎觉得这个西迁的故事不甚完备:中大牧场中有许多国内外很好的牲畜品种,应当保留,我们最初和民生公精纺机的申新八厂,被侵华日军的轰炸机投下18枚炸弹,炸死70余人,炸伤350余人。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摘要: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当今商业界的热门话题,然而,何谓责任,如何承担,却往往虚空得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家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

当前,企业家作为一个越来越独立、有力量的团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就开始突出和被关注。

、企业家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

我们在评价当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时,参照的对象往往是横向的国外企业家,这是由于我们中国过去缺乏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而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异域?还是过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被我们遗忘?所以,研究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卢作孚实业救国企业精神社会担当引言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

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

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

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

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

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一、创业他于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卢作孚白手起家创办航运,当初筹资极为困难,幸亏得到友人支持,筹得8000元资本,亲赴上海订购载重70.6吨浅水铁壳小船一艘,于1926年秋驶回重庆,取名"民生",开辟嘉陵江渝--合航线。

他们除了总揽岸上事务外,竭尽全力改善经营管理,卢还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口号。

上自经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务工作,接待热情,侍候周到,伙食亦好,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好评,班班客满,接应不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以卢作孚和民生公司为例
姓名:李腾飞
学号:
专业:
课程:企业文化摘要: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

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员工处于主体地位,而企业家则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以企业家倡导的企业核心群体对于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的理性思维,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其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成型和培育。

卢作孚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民生的企业精神,民生的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对当今社会企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卢作孚企业文化企业家
一、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践行者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认为:商人的目标就是赚钱,企业家的目标是改善社会,赚钱只是一种技能。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就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

”企业家是一群有目的地寻找创新的源泉、始终与时俱进,
并能把握机会进行开拓的人;他们以发现价值、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为使命。

更高境界的企业家则志存高远,终其一生追求伟大的事业,努力谋求立功、立德、立言。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企业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格化代表。

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在中国历史上享有胜誉,不仅是因为在实业界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卢作孚对抗战的巨大贡献,其中最重的一笔,是他领导了被称为“中国敦克尔克”的宜昌大撤退。

对于民生公司的
企业价值卢作要求他的员工一直铭记:“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的民生精神。

卢作孚不但自己践行这种民生精神,更实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多种途径向员工不断灌输民生精神。

在企业中的寝室、餐厅、操场随处可见民生精神的口号;在这种企业环境的熏陶下是民生公司的员工与其他公司员工相比拥有更强的超出个人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抗战年代,国难当头这样的企业文化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结合,使员工的爱国之心和企业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生公司的发展壮大,更是有助于实现卢作孚富国、强民的个人目标。

在内外交困,硝烟滚滚的岁月里卢作孚凭借借来的2000元钱和一艘破旧的货轮成立的民生公司在20年内成为当时最大的民族资本航运集团。

在抗战阶段,民生公司集中全部力量抢救大批抗战物资,营救大批难民和儿童,为我国工业基础的重建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但为此民生公司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船只损毁16只,船员伤残60多
人,船员死亡100多名。

在抗战时期,民生公司的表现正是体现和践行了它的企业文化和精神。

二、企业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
个人主义在优秀的现代化企业中应该是没有市场的,集体主义构成了企业管军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大集体,企业内的事业部、工厂、科室也是大小不等的集体。

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为都是为了保持集体的协调。

维护集体的利益,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

例如在民生公司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招聘新员工时;卢作孚不但要求员工具体有一定的学识,更是让新员工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在这短短三个月军事训练里让员工充分感受到集体主义,体会到集体主义的力量。

更是在抢救抗战物资时所体现出全部员工上下一心,紧张有序的在短短四十天里把九万多吨的物资成功运出宜昌;宜昌大撤退的成功与卢作孚的卓越指挥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更离不开民生公司企业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企业里要促进集体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必须确保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所谓“主人翁”是说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

当主体对客体由于具有所有使用、经营管理等关系,因而主体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支配客体的活动时,主体就是客体的主人或称主体在主客关系中处于主人翁地位、对企业来说,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就体现为员工对企业的所有、使用和经营管理关系及权利,以其意志能够影响和支配企业的各种活动。

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
又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员工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企业也就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宜昌大撤退中,卢作孚规定:根据员工的出航的风险性适当增加工资,对那些受伤或死亡的员工加重抚恤金。

随着员工工资抚恤金的不断增加,而卢作孚的工资一直未变动;卢作孚的这一做法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公司中的重要性,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戴。

在敌人的飞机轰炸下卢作孚没有退缩,民生公司没有退缩,民生的集体员工更是勇往直前。

三、卢作孚的个人价值观和民生精神
——企业家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

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如同社会文化价值观一样,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这样的行为会形成相对一致的标准,不至于陷入变化无常的盲从状态,他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连,对个体的心里和行为、对群体的凝聚力和组织效能都能有广泛作用影响。

卢作孚他有个口号,叫做‘服务高于一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是有一种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价值观存在。

正因为这样,他对于船运事业,都本着安全、迅速、舒适、清洁的理念,为航运民
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群众基础。

卢作孚说:“如果整个公司的人都有这个精神,可以建设一桩强固的事业,如果整个民族有这一种精神,可以建设一桩强固的国家。

”这番言论,也是明显的,在他价值观的导向下,会有系列的方法与行为,去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什么,他通过具体规定保持和发扬了奋发进取的风气,把员工的工作升华到了服务于事业和社会的高度。

卢作孚正是有了一种为社会、为百姓的价值观念,所以才会有卢作孚后来为社会、为百姓做得点点滴滴事情,可以说,是价值观念决定了行为,是行为的指导者。

民生公司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目标,成立伊始就确定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宗旨,明确把国家、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还启发员工认识社会价值,与科学管理相配合,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对于整个集团的员工,都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家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至于企业家能够更好地带领企业走向成功,度过困境。

参考文献:《企业家与企业文化建设》——中国学术期刊网
《组织行为学——团队建设》——孙健敏著
《企业团队精神的培养》——范凤桐
《卢作孚文集》——凌耀伦
《卢作孚》、《记忆·卢作孚》——影视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