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节日习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瑶族人民过去信仰多神,因此节日也多。
但他们大多数节日的内容和汉族基本相同。
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是瑶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
那时农村每家每户都把饭菜备好,整整齐齐地放在灶头前,等待全家聚餐。
而城里却很冷清,只有几个人坐在家里。
当然,不管在哪里,都少不了祭祖活动。
到了傍晚,全家老少都得穿上新衣服,携带香烛纸钱和酒肉,一起到坟山给祖先上坟,并在坟头烧香点烛,敬酒祭奠,意思是:“请祖先回来过节”。
在封建社会,普通人死后都被火化了,只有官府贵族才用棺材装尸体埋葬,所以现在的坟墓都是空的。
没有什么陪葬品。
据说这样的坟叫“空冢”。
所以,瑶族过去认为先祖如果葬在荒野或者乱石堆里,是没有福气的,是要败家的。
为了纪念祖先,他们还用铁做一块三角形的坟包,用红布盖上,放在离家不远的公共场所。
每逢清明节,村里的青壮年男子都得参加打扫坟墓的活动。
那时,一到清明节,瑶族姑娘们都得停止做针线活儿,赶紧到屋外参加打扫坟墓的活动。
她们身上不能穿任何鲜艳的衣服,也不准戴首饰,甚至也不准梳头发。
她们认为这些行为是不吉利的,更不允许与男青年对歌。
因此,姑娘们这天都要素面朝天。
在中元节这一天,全村人都必须吃一餐团圆饭。
有的家庭从中午开始吃,一直吃到晚上。
吃团圆饭时,只许在堂屋进行,不许在大门口附近,怕出门见死人。
吃完团圆饭后,大家互相往嘴巴里塞糖,以示有甜蜜幸福。
在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荞饼,一是庆祝丰收;二是感谢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饭后,每个人都要用手抓一大把黑芝麻撒向屋顶、墙壁、桌子和门窗,边撒边念叨:“山顶的树木,水边的鱼虾,无论是家禽或野兽,都得成双成对。
”接着,小孩子们在路口摆起一条板凳,将两个碗扣在一起,面对着人家唱歌跳舞。
妇女则围着火塘跳舞。
这种仪式结束后,各家各户便关灯睡觉。
少数民族之瑶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之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
通用汉语或壮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鸟节富川等地盘瑶传统节日。
又名敬鸟节、赶鸟会、招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做汤圆、糍粑,挂到树上喂鸟,并烧香祈祷,希望田里无虫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鸟节还增添了鸟交易、青年男女对歌等活动。
重要节日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
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
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
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
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说起讨念拜,有个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
相传康熙年间,封建统治者的军队进逼瑶山。
掳掠劫杀,无所不为。
瑶家山寨,暗无天日,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
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与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抵抗来侵的敌人。
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
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
由于地形崎岖复杂,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
最后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盐、布之类,上寨叫卖。
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
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外面亦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率众与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全被官军杀死。
少数民族节日瑶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瑶族三月三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区。
瑶族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瑶族三月三节。
三月三是瑶族传统的节日,被誉为瑶族的“情人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生活的感恩和祈福的情感。
瑶族三月三节不仅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自古以来重要的婚姻物资交换和社交活动的时刻。
在这一天,瑶族男女会穿上盛装,聚集在村落或庙宇,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这些仪式通常会在清晨开始,由族长或长者主持,人们手执各色鲜花和礼品,诵读祈福文辞,弹奏传统乐器,祈求幸福与好运。
在瑶族三月三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瑶族传统的唱歌舞蹈表演。
瑶族舞蹈以华丽的服饰、独特的舞姿和动听的歌曲著称,能够充分展示瑶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的性格。
在瑶族三月三节上,人们会表演各种形式的舞蹈,如山歌舞、农耕舞等,这些舞蹈富有瑶族文化的特色,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和享受。
瑶族三月三节也是瑶族人民结交新朋友和寻找另一半的重要时机。
在这一天,年轻人会在庙宇或村落广场上相聚,通过歌唱、跳舞和互赠礼品的方式表达爱慕之情。
传统上,男子会以送鲜花和饰品的方式向所心仪的女子表白,并希望能够牵手走入婚姻的殿堂。
这种交往方式不仅具有浪漫情意,还有助于增进瑶族人民之间的和睦与友谊。
值得一提的是,瑶族三月三节也是瑶族人民展示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的重要机会。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摆放各种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和乡土特产,如瑶族刺绣、竹编、木雕等,吸引游客和观众的目光。
此外,瑶族三月三节上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供人品尝,如酿豆腐、腊肉、糯米团等,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纯朴的制作工艺为人所喜爱。
总的来说,瑶族三月三节是瑶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幸福和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祭祀、歌舞、互赠礼品等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瑶族三月三节不仅丰富了瑶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外界人士提供了了解和欣赏瑶族文化的机会。
连山瑶族(过山瑶)特色节日

连山瑶族(过山瑶)特色节日春节过山瑶的春节习俗与汉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一些禁忌:正月初三忌出门,否则日后外出劳动会被鬼惑;初四不准远行,否则日后会带来风灾;十五出门劳动,生产会遭虫害;十六禁入菜园摘菜和上楼担谷舂米,否则一年生产遭鼠害;二十九忌外出生产,否则年内人遭雷劈。
正月初二至元宵,过山瑶民会翻山越岭为新建房屋者表演小长鼓舞和舞火龙。
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过小年”。
闹元宵对歌、舞龙灯特别热闹。
二月二开耕节,备耕生产。
瑶家用地禾糯做汤糍过节,并把汤糍拿到地里粘在竹竿上给鸟吃,意愿鸟儿在春播时不要再吃地里的种子。
三月三瑶族作清明节,过山瑶多在这天扫墓。
四月八牛王节,做糍粑及甜酒喂牛吃,不请客。
五月五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连山的过山瑶则叫它瑶节。
在这天,瑶胞除杀鸡杀鸭、吃米粽外,还在各家门口挂葛麻藤。
这里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山冲信住着瑶人和汉人多姓人家。
由于瑶民不堪统治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他们起来抗缴苛捐杂税,得罪了地方上的贪官污吏这些贪官污吏要将这条山冲的瑶民斩尽杀绝。
就在这前夕,皇帝装扮成平民出游路过此地。
有一个瑶人寡妇,抚养着一个独生宝贝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看到有人路过,她不知道是皇帝,便函上前诉说,他们瑶人将要大难临头,苦求来人给予帮助。
皇上看到寡妇诚实可怜,深感屿,便叫她回家,在门口、冲口都用葛麻藤挂着,到时就会确保平安无事。
寡妇半信半疑,但还是在门口、冲口都挂上葛麻藤。
邻居看到寡妇挂葛麻藤,也学着在家门口挂起葛麻藤。
过了几天,官军路过此地,凡是门口挂有葛麻藤的人家都平安无事。
原来是皇帝下了旨令,使瑶胞们香得以生存。
那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瑶胞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就上山采集葛麻藤,把它挂在门口,以辟邪。
六月六拜灶节,拜祭土地伯公,祈求消除病菌虫害,请客。
七月十四中元节,家家户户备足鸡鸭猪肉,油炸豆腐,做糯米粽糍,做白糍,买水果食品等作为祭品,在自家的神位前摆祭,烧香点烛,燃纸等物品,任祖先享用。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瑶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服饰与婚俗瑶族的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非常独特。
男性一般着装为短衣和乌裙,而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裙子,头上戴着花环或发簪。
婚礼是瑶族人生中重要的仪式,瑶族人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及其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婚俗仪式,如拜堂、献茶和拜祖先等。
祭祀和宗教信仰瑶族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瑶山神和红帽神等。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瑶族的黄粱大祭。
在这个祭祀仪式中,瑶族人会用黄粱米、猪肉和酒等物品,向神明献祭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舞蹈与音乐瑶族人喜欢跳舞和音乐表演,他们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都会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而闻名,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颂扬和感激之情。
瑶族音乐多以民族乐器如三弦和锣鼓等为伴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茶文化瑶族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瑶族有自己的茶叶制作技艺,他们以手工采摘的鲜叶晒干,然后进行发酵和炒制,制成独特的瑶族茶。
在瑶族人的家庭和社交聚会中,茶常常被用作款待客人的象征,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与庆典瑶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有名的是瑶族新年,也被称为花山节。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会打扮得漂亮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赛马和花车游行等。
此外,瑶族人还有其他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节日,如龙船节和鼓舞节等。
瑶族的婚姻制度瑶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在瑶族社会中是被允许的。
此外,瑶族人也有着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仪式,婚姻问题往往需要家族和长辈的介入与决策。
瑶族人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在婚姻中也有着注重家族间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传统。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
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
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
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
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
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
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
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
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
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倒槁节”这一天,人口多的大瑶寨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斗牛赛”,选择大田垅
或一块平地做赛场,牵一膘肥体壮的.水牯牛到赛场,牛角上系一红绸结,吃完一
倒稿饭:(一般是鸡。
鸭、鱼、肉俱全,仅次于春节),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请来的客人,纷纷来到赛场。
主赛人宣布比赛开始,寨上的青年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长辈们给他们头上扎好“英雄节”,并讲一些吉利祝愿的话。
长者退场后,赛手们手持棍棒与牛角斗,直到把牛斗得精疲力尽,自动退阵为止;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动集合在一起唱“倒稿歌”(即丰收歌)。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一个坪场为歌堂,吃完晚饭,烧上一篝火,男女青年围着篝火,纵情歌唱,二是小伙子在姑娘的大门口唱“引歌”姑娘在屋内唱“迎歌”,把小伙子迎进家里,捧出“瓜瓢酒”(即糯米酒掺凉开水,用瓜瓢去舀),摆上土特产,边吃边唱,通宵达旦。
一般每首歌都带有“咪咪嘿,了啊也”的配词(谣语“美好的意思”)。
充满着喜悦、美满、幸福的激情。
通过唱歌,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离别时,他们除了赠送礼品,还留下对方的手电筒、背袋或提篮之类,这是要求对方下次再来,然后依依不舍而去。
瑶族传统习俗

瑶族传统习俗瑶族传统习俗瑶族人民这些丰富多采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历史遭遇、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瑶人好客,喜交朋友,遇有志同道合者,往往认为“同年”,结为“老庚”。
“同年”、“老庚”或其他人到瑶家作客,受到热情款待,款客形式多姿别致,人情味浓郁,使人留恋忘返。
瑶族有近30种自得其乐的大小节日,其中最隆重的有自称“勉”支的盘王节,自称“布势”支的祝著节和自称“拉珈”支的功德节。
瑶族男女恋爱自由,谈情求偶,通过歌堂和野外对歌方式进行。
而自称“拉珈”和自称“瑙格劳”(白裤瑶)瑶族的谈情求偶则采取别具一格的“爬楼” 和“谈婚词”的方式。
婚娶方式不同支系的瑶族有所区别。
如“勉”支系的婚娶大都吹吹打打迎来送往,并举行“串亲”和拜堂仪式;“布努”系的白裤瑶婚礼由新郎亲族长者与新娘之舅互诵婚礼词,并通过吃串肉认亲戚,看鸡眼作婚证,观鸡蛋卜吉祥等方式来完成仪式。
最简单的是“拉珈”支系的“半夜出嫁”,新娘半夜由人领到新郎家,与家人共进一餐团圆饭便完成婚事。
不请客,不送礼,新娘随身带的嫁妆一般是锄头、镰刀之类的生产工具。
瑶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抬郎,“两边走”和娶妻3种。
抬郎(亦称上门)在许多地区非常普遍,男“嫁”女家为郎,同样受到尊重。
瑶族的丧俗因地区和支系而异。
渔猎在瑶族生产和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并创造了简单有效令人赞不绝口的多种多样渔猎方法。
其中捕兽捉鱼方法就分别有20种左右。
瑶族与汉族一样,对于每个人来说,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就是他在家族谱系上的位置。
这个标志就是姓和名。
瑶族不论男女都有姓。
生前决定的姓,原则上终生不变(甚至包括死后)。
和汉族一样,女子即使在婚后仍保持着娘家的姓。
但是瑶族姓的体系与汉族有着重要的差别。
就是说瑶族的每个姓又有分支,日本学者竹村卓二称之为“亚姓”,瑶语称之为“lub”,汉语记为“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的节日习俗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尽管瑶族长期依山而居,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其服饰仍保持款式多样、纹案古朴、工艺精美的民族特点。
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这些点缀品是用各色丝线经过挑、绣、织、染等工艺制作而成,看上去非常鲜艳精美,各种图案也十分生动逼真。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特别是妇女的头饰,其样式千姿百态,有塔式、钢盔式、平顶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并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该地妇女的头饰,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个阶段:七八岁以下戴帽子,七八岁以上包头帕,婚后便包红头帕。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龙胜各族自治县瑶家妇女发式都是蟠桃发髻,上面还用一边长约4寸、绣着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盖在头上。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西茶山摇。
顶板瑶妇女的头饰,因年龄不同而异。
少女梳梳釵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中露云髯。
十七八岁的姑娘,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
以花巾包裹。
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
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
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
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
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
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
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
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
一套嫁衣要花十多年。
妇女用的背心、围裙、胸巾,甚至脚丝带无不用刺绣和挑花带装饰。
居住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交通瑶族所居山区,道路崎岖险阻,车马难行,交通不便,常年四季用肩担背负办法,将山区特产带到平原圩镇去出售,又用同样的办法运回所需生活用品。
日常背篓、扁担、箩筐是瑶族人民用于运输的主要工具。
近百年来,滇西、桂西部分山区,瑶族开始圈养马匹,用以驮物,以代替肩挑额负。
但其他边远山区瑶族,常年累月仍沿袭额负、背驮、肩挑习尚。
路遇溪流湍急、水深壁险溪河,一般是涉水越渡,也有架设桥梁,常见桥有藤桥、竹桥、木桥几种。
婚姻家庭瑶族青年男女恋爱比较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走村串寨机会,通过对唱山歌形式,寻找对象,双方合意,互赠信物,以定终身。
但婚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相亲之前,男女双方要合八字,八字相合才能定亲,定亲后择吉日良辰即举行婚礼。
瑶族婚姻有”招郎上门”习俗,这种婚俗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江西等瑶族地区普遍存在,不少地方甚至有女子招郎多于出嫁的情况。
男方到女家上门不受歧视,寡妇再嫁也不受禁止。
瑶族家庭一般由父、子或孙两三代亲系组成,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较少。
男子在结婚后便和父母、兄弟分家,父母有责任帮助他们重建住房,另立门户,成立新的小家庭。
家庭一般由父母掌管,直到年迈体弱时,才按照”先男后女,先长后幼”的原则,让子女主持家业。
老人在家庭中和社会上普遍受到尊重,日常生活和逢年过节,饮食也先敬老人。
在家庭分工方面,瑶族男子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如伐木、放排及农耕等,在家庭中居于主要地位;妇女一般从事种植、养殖和采集活动,在家庭中居于次要地位。
社会组织瑶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组织,名称有社老、寨老、庙老等,各个地方,各个支系的称法不一,其中最典型的是广西大瑶山瑶族“石牌制”和南丹白裤瑶的”油锅组织”。
石牌制是大瑶山瑶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秩序,防御外侮和匪盗以及调解内部纠纷,由一个村或几个村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据考证,至少从明朝起,他们就有了石牌组织。
既有一个族系、一个村寨的石牌组织,也有跨族系、跨村寨的石牌组织,还有包括整个大瑶山瑶族的总石牌组织。
总石牌中包括若干个大石牌,大石牌中又包括若干个小石牌,形成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
每个石牌组织都有其头人,石牌头人根据本民族的传统精神,针对当时社会突出的矛盾问题,拟定出若干条律草案,然后定出日期和地点,召开石牌大会,由大家讨论和通过,共同遵守,维护社会秩序。
油锅组织是南丹白裤瑶古老的社会组织。
油锅,瑶语称为”破卜”,是白裤瑶的父系家族组织,由同宗同姓的家族组成。
每个油锅少者二三户,多者十几户,油锅组织的头人由有威望的长者或有才干的青年人担任,主要职责是督促和鼓励大家搞好生产,调解油锅组织的内部矛盾,主持油锅会议等等。
丧葬瑶族认为,人死后其魂魄依然存在,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着,保佑着子孙后代。
因此,瑶族对老人的葬礼十分讲究。
如广西大瑶山一带的瑶族,老人绝气前,家人要将一枚银币或铜钱放在他嘴里,?”含口钱”。
老人一断气,立即举哀,在门口鸣枪或放铁炮,向寨人和亲戚报丧。
舅父知道后,立即杀一只鸡,备上酒,邀请族内四五个长者和师公前往丧家,替死者做”法事”。
入棺前,子女要给死者洗尸,换上净洁的寿衣。
装洗完毕,即移尸正堂,男尸停放在厅堂左边,女尸停放在厅堂右边。
入棺时,还要请师公作法”净棺”。
除了土葬,一部分瑶族地区还盛行火葬,葬制各有不同。
成丁礼度戒是瑶族男子必经之宗教手续,过去,蓝靛瑶男于16岁以后度戒,一定要在婚前度毕。
度戒年龄多在16岁至22岁之间。
现在11岁以后即可度戒。
各人的度戒年龄是依据《大同书》择算,冲犯年不举行,如子、午、卯、酉出生的人,十一岁全,十二岁半全,十三岁败,十一岁可度戒。
辰、戌、丑、末年出生的人,十二岁全、十三岁半全、十四岁败。
十二岁度戒最吉利。
寅、申、己、亥出生的人,十三岁全,十四岁半全,十五岁败,全岁度戒吉利。
可以循环推择,若十三岁不度,又是十六岁全,十七岁半全,十八岁败。
照此类推,始终要在结婚之前举行。
红头瑶则不同,他们要在结婚之后夫妻共同度。
蓝靛瑶(含白线瑶、沙瑶)不度戒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并受到姑娘们的耻笑。
不度戒则没有自己的师父,不懂一切宗教礼仪。
度戒之前,被度者住在度师家里,不吃油、不吃菜、不劳动,白天睡觉,走路也必须低着头。
戴上帽子不见天(因见天对不起神)。
在此期间不能与人说话,只有师父讲话可以答应,最必要时可以允许与父母谈一两句话。
否则就一律被认为是”不正”,将来”度戒也不好”神也请不到堂”,还要被认为是”功德修不圆满”。
学到一定程度,便可回家念经(共13本)打斋。
度戒开始,被度者由度师引上度台,正襟危坐。
然后度师念经,请各方诸神,即家神、土地、灵公、花娘、社皇、盘古、神农、玉皇、山神、谷娘等神至。
度戒人与师父各端清水一碗,各执火捻一条,随师父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欺人、等??共有十戒。
”誓毕,掷火捻于碗内,火捻遇水熄灭,表示如违誓言,与此火捻命运相同。
然后由度师事先指定邀请(当场给酒一杯,表示邀请)之成年人(度过戒的)12人抬一,上铺被盖棉软之物,站立度台之下,作为接应,准备妥当,度师叫一声”度下来”!被度者即全身作曲,两手围膝,置头两膝之间,从度台上一滚而下,落下藤之中,即算度过来了。
度戒中较困难的一关即是这个”度下来”。
若自度台下来时,张手舞脚,四肢朝天,则不仅为众人耻笑,而且要被认为是”功德修不圆满”,终身引为憾事。
度戒往往需费数天时间,十分热闹。
所以都在十、冬、腊、正月举行,不择农忙之季,因度戒必须邀请全寨,乃至邀请远客,以酒肉相待,并杀牲畜祭神。
所以无牲口是不可以度戒的。
此外,度戒尚有”度天戒”、”度地戒”之分。
度天戒者祭满七日(或二十天或四十九天)之后,可以杀生,度地戒者,祭日虽满,终生不可杀牲。
度戒又有”度师”、”度道”之分。
度道者在家举行,仪式简单。
度师在度台上举行。
度师和度道在职能上有差别,如丧葬之事多由度道者举行,度师者则不一定会。
无论度师、度道,都必须杀牲畜祭神。
红头瑶的度戒,与蓝靛瑶有同也有异,不同之处是男子度戒年龄在刀岁至30岁之间,婚后也可以夫妻同度戒,被度戒者按辈份论,有一戒、二戒、三戒等。
度戒时头上顶着文灯,(蜡烛或油灯),三至七盏不等。
由道公诵经两天才迸人”盘王”为本家人。
末度戒者不能吹牛角号及超度鬼神,度过戒的人死后方能升人天堂。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
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
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