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完整教案

醉花阴完整教案

《醉花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㈡、能力目标1、疏通词意,理清思路,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㈢、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醉花阴》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解决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对词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通过找出词作中的意象来理解抽象的“愁”。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并能总结出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⑴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⑵学生齐读,加深感受。

2、情感教学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播放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词所表达的情感的体悟。

3、情境教学法。

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4、问答法。

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内容讲解:一、导入:同学们,从高一直至现在的学习,就诗词这一块,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作家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明确: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李白《蜀道难》、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性别层面上来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点?(明确:男性)但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一首词却是出自一位女词人之手,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在封建社会,男性掌握着话语权,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因此,作为女性的李清照能够在当时由男性所掌控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创作出为世人所称颂的佳作,她是以怎样的魅力和才智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0-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0-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二、重难点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

这应该是外太空唯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命名的名字。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凭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2、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柳絮泉东,有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婉约派词人的卓越代表李清照的纪念堂。

因她有《漱玉集》在世,后人便依此确定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

纪念堂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

两侧有郭沫若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3、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有《易安居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她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

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

她是一个勇敢率真的女人;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

易安之词,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

真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4、世人评说:藕神: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之神。

正宗第一: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明人徐士俊)婉约宗主: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人王士禛zhēn)博家之祖:李清照精于棋类、打马等各类智力游戏。

曾发表《打马图经》等作品。

古今才妇第一: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午夜凉初透”
•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 思旳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 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 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 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愈加怀念远方旳丈 夫呢?一种“又”字,便充斥了寂寞、怨恨、愁 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 旳,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 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旳“凉”不只是 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傍晚后,有暗香盈袖”
•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 菊圃前把酒独酌旳情景,烘托出词人无语 独酌旳离愁别绪。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 原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 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消 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 赏这“暗香浮动”旳美景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得人憔悴”怀念之情,刻骨铭心,形销骨立。 • 构造上,和首句旳“愁”字相呼应。
•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 ”是“瘦”旳原因,“瘦”是“愁”旳成 果。贯穿全词旳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 集中最形象旳体现。巧妙结合,相映成辉
• 李清照用清丽旳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 浓旳怀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哀愁而漂亮 旳画面。而这种愁情,能穿透时空,引起 每一种人内心旳共鸣。此悲此情,令人不
公元1127年,金人旳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旳琼 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 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 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家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 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 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逝世,时清照四十 六岁。
接着金兵进一步南下,孤身一人旳李清照同南 渡旳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 险些入狱。再后来,李清照随身携带旳凝聚了他 们夫妻两人一生心血旳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 在颠沛流离旳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高中语文_醉花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醉花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花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遭遇,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读出词的意境美。

3.熟练准确地背诵《醉花阴》。

过程与方法: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品味鉴赏酒黄花等意象,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读出词的意境美。

2.品析词中关键词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1.鉴赏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郭沫若题某女词人纪念馆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从这幅对联中,大家知道这位女词人是谁吗?(李清照)对联包含信息:《漱玉集》是李清照的词集。

《金石录》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他俩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

“文采有后主遗风”指的是李清照的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设计意图:师生对话,以对联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1分钟)引导学生浏览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预设学生的学习结果,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激励学习动机。

三、知人论世(3分钟)(一)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

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醉花阴》精品课件

李清照《醉花阴》精品课件

三、鉴赏全词
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永”“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点出了愁的长久。透
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的心境。
“又”“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 回。
“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 “凉”之凄凉。 “透”加深了“凉”的程度,表现出作者孤独 “透”寂寞的心境
三、鉴赏全词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莫 道 不 消 魂 , 帘 卷 西 风 , 人 比 黄 花 瘦 。
东 篱 把 酒 黄 昏 后 , 有 暗 香 盈 袖 。
佳 节 又 重 阳 , 玉 枕 纱 厨 , 半 夜 凉 初 透 。
薄 雾 浓 云 愁 永 昼 , 瑞 脑 销 金 兽 ,
醉 花 阴
李 清 照
一、初读感知
莫 道 不 消 魂 , 帘 卷 西 风 , 人 比 黄 花 瘦 。
东 篱 把 酒 黄 昏 后 , 有 暗 香 盈 袖 。 佳 节 又 重 阳 , 玉 枕 纱 厨 , 半 夜 凉 初 透 。 薄 雾 浓 云 愁 永 昼 , 瑞 脑 销 金 兽 ,
醉 花 阴
李 清 照
二、合作交流
时令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三、鉴赏全词
分析诗词情感
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意象分析情感; (2)、从意境体味情感; (3)、从体裁(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 诗)上进行分析; (4)、抓“诗眼”、关键词; (5)、“知人论世”了解诗歌情感; (6)、借助“序”体味诗歌情感。

高中语文课《醉花阴》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报告

高中语文课《醉花阴》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报告

《醉花阴》教学案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醉花阴》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诗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歌在新教材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高中选修教材中有专门的《唐诗宋词选读》,这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徜徉在这样美的殿堂,我们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然而如此“美景”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这里:在传统教学里诗歌意象、艺术技巧、情感思想的讲解,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忽略了诗歌的韵味、情趣;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被考试指挥着注重条理化的分析,忽略主题感受的美好。

怎样将诗歌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焕其艺术魅力呢?用诗歌本身具有的想像空间给学生徜徉的天地,用诗歌的韵律美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和熏陶,用诗歌深邃的内涵与丰富的文化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共同编织赏读诗歌的网。

实践过程一、静静听—感受听陈洁丽《醉花阴》完成下列两个问题:1、在这支《醉花阴》的曲子中有一种淡淡哀怨在静静流淌,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描写出你感受到的这种氛围。

2、用七情(喜怒哀乐忧惧愁)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感受到的情感。

二、细细品—欣赏易安正感离人相思之苦,一个“愁”字写出了写出了整日沉浸在怀人忧思之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尝试完成:1、试结合具体的意象与画面分析并写出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份“愁”的。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试分析本词中物我相融的意境美。

三、轻轻诵—领悟李清照用一曲绝唱倾诉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借助与景物和生活中的片段,大胆表达了女词人的闺愁,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

9、教师读、学生读(配乐)10、听陈少松教授吟唱《醉花阴》11、教师吟唱、学生学唱(配乐)12、自由诵读、吟唱四、小结: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1、想象画面,寻找意象,鉴赏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学习诗歌奖赏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引子:(古典音乐播放)
(一)导入
她是诗国天空中的孤鸿,无人读懂她的爱恨情仇;
她是文山苍松下的幽兰,无人能解她的粉泪黛眉;
她是透着哀怨、散着清香的丁香花,摇曳在千年前的南国。

她就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一代词宗”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女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二)走近旷世才女——李清照
纵观她的人生经历,可以用这样12个字来概括“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而她的词作也以南渡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种不同的词风。

前期清丽婉转,写的多是离愁别绪;后期沉郁凄凉,写的多是家国之愁。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她前期词的代表作《醉花阴》。

(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感知
诗歌是诵读的艺术,在诵读中体现它的音韵之美,在诵读中体现它的情感之美。

1、自由读
2、个别读
在这过程中师生共同评价,并且强调:读准字音是诵读诗歌最基本的要求;诗歌不像散文那样,它读起来是朗朗上口的,这是因为诗歌有音韵之美,这就是说在诵读中要把握节奏,但不能割裂;同时强调情感基调和内容。

3、自由读
4、个别读
小结:在读的时候还可以再舒缓些,注意节奏和语速,感情应该是带着浓浓的愁绪。

过渡:有人说:“诗言志”,诗歌总是抒发自己的心声,而诗作的语言往往是含蓄凝练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刚才我们已经从宏观上把握了字音和节奏,还需要从微观上深入肌理,细读品味。

(四)细读品味
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式赏析这首词作。

从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愁”,理由是。

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可以口头表述,也可以用笔写下来。

(思考后学生合作交流)
1、意象:“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厨”“东篱”“酒”“西风”“黄花”
来烘托寂寞孤独难耐的感受。

2、语言:(炼字)“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

点出了愁的长久。

透露出独处香闺、
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表明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过重阳节,并且非常不愿意过这个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凉”不仅是到了秋季天气寒冷,更是内心凄凉、孤独、百无聊赖。

这些语言无不散发着一个闺中少妇的淡淡哀愁。

这些字写得很传神,我们如何用声音把它传递出来呢?
(穿插读)
3、情感:贯穿全词始终是词人的孤独愁绝,正因此,全词无论是天气还是景物,无论是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还是帘外黄花都染上了词人的一抹愁苦。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名句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ﻫ
明确: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A 内容上,“黄花”即菊花,菊花在外形上淡雅清瘦,历来是君子之花,酷似作者清雅的品格;同时帘外“瘦”菊与作者体态相近,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因相思而日渐消瘦的体态。

(写黄花的用意是什么呢?)ﻫ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C 情感上,词人因愁而瘦,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语)思念之情,刻骨铭心,形销骨立。


D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由于她的这三句话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无人能再超过她,甚至于一代文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笔,写下了“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的句子。

像张先由写“影”有雅号“张三影”一样,李清照也由写“瘦”有雅号“李三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

而这种愁情,能穿透时空,引起每一个人内心的共鸣。

我们回顾下之前还学过哪些写“愁”的诗句呢?“愁”的相关诗句拓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小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再读体会(背景音乐)
作者在写作时融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愁绪,同时我们在诵读的
时候也要融情于读。

结合背景,丈夫在外做官,重阳佳节,独自度过。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如何用李清照的口吻,来更好地诠释这首词呢?读出她的情感之美。

(六)拓展延伸
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新自然,致力于精工的字词,写的只是闲愁而已,“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后期家国之恨融于其中,词风发生了转变(李煜)。

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来赏析她后期的词作。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ﻫ三、总结
这位“寻寻觅觅立于乱世中的美神”,在南国的天空之上,用她灵动的笔墨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

所以后人是这样来评价她的:
“自是花中第一流,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独领风骚万古流。


背诵本词。

四、作业
结合自己对词作的体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