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诗词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语法。

(3)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分析。

2. 诗词的情感解读。

3. 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古文语法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词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语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2)学生品味诗词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心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醉花阴》。

2. 写一篇关于《醉花阴》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结。

1. 学生朗读和背诵《醉花阴》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中生僻词汇和古文语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词意象、情感和意境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总结。

2.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进行反思。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评价。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使学生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词中所蕴含的哀愁情绪,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的特点及词的基本格式。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把握。

2. 词人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入,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醉花阴》。

2.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分析,体会词人的情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哀愁”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词中意象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会深度。

七、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醉花阴》词文本。

3. 李清照其他词作的选集。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牌特点、词的基本格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

3. 体验法: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情感。

九、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让学生自主学习《醉花阴》,掌握词牌特点,了解词的基本格式。

3. 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探讨词人的情感。

4. 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醉花阴微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醉花阴微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

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女子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

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大多数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

本单元以宋词文学为主,选取的是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

教学应指导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鉴赏词的方法,在课上努力做到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如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是作者分别在早期和南渡后晚期的作品。

《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而《声声慢》则是作者南渡后,丈夫赵明诚病逝,形单影只的生活状况下完成的,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展现了深入灵魂的孤寂于戚戚。

两首词属同一人创作,而且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写的;再加上年代的特殊性,处于北宋和南宋交替、外民族入侵的时间。

教授两词时,主要抓住词的感情变化,采用朗读和鉴赏相结合,将两词进行比较研究,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对词的语言、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进行鉴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主题和品评内涵。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a、使学生明白朗读诗词要用情感驾御节奏。

b、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一字一句入手,慢慢品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内容。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诗歌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诗歌情感变化的把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醉花阴》,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2)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哀愁”等。

(2)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感慨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变化。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醉花阴》。

2. 写一篇关于《醉花阴》的赏析文章,可以从意象、表达技巧、情感变化等方面入手。

3. 推荐一篇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词中意象的运用 和意境的营造,提高 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词中 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合作学习 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了解词人李清 照的创作风格和特点,提高文 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才情和情感世界,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 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2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升 • 学生作业展示与交流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醉花阴薄雾浓 云愁永昼》的词牌、 作者及背景。
掌握诗词的平仄、韵 律和节奏,能够熟练 朗读和背诵。

06
学生作业展示与交流
优秀作业展示
总结词:激励示范
详细描述: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业进 行展示,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激励他们向更高的标准努力。
学生互评与交流
总结词:促进反思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互评,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过 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我反思和提升。
THANK YOU
引导学生关注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培养性别平等意识。
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生活的珍视和感 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宋词的发展背景和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文解析
总结词:逐句解读
详细描述:对《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进行逐句解读,包括词语含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词的内涵。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

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设计(一等奖)2015-12-23 12:47 600次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醉花阴》。

教学设想:学生简介李清照前期的生活和写作背景;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反复诵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教授《声声慢》。

教学设想:检查第一首词的背诵情况;学生简介词作的写作背景;诵读第二首词,听录音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提示,再朗读全词,背诵全词;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引导学生选取词作中的某些语言进行鉴赏分析,体会词人内心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含两首词的MP3朗读文件)课时安排2课时。

1、学生对李清照词人生平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早期及中晚期词作的风格不清楚;2、学生欠缺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2.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

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课件,简介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创作《醉花阴》一词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她本人仍独居青州。

重阳佳节,为一抒思夫之苦,李清照作了这首词。

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古籍原载如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唐宋词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就是专门用来写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

因为男性心理和女性心理毕竟有相异之处,所以这些男作家们写的词其实只是一种“代言”,不能完全地表达女性的心声。

李清照“以女子之心书女子之情”,这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闺怨词”才真正反映了女子的内心世界。

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

学生尝试朗诵同学们一起来体会以下的朗读节奏提示。

课件展示诵读节奏: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现在,哪个同学愿意再来试试?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来朗读也可以。

(一小组的四位同学自告奋勇,教师播放音乐)基本把握住了节奏,又读出了感情教师提问《醉花阴》是一首小令。

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

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

这首词也同样如此。

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看看词人交代了什么。

学生回答生交代了作者在重阳节一天内的生活感受。

教师补充这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

思考一下,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学生概括师教师提问作者为何而愁?学生回答思念丈夫!我们再来看看下片。

生黄昏把酒!学生概括。

(教师板书“饮酒赏菊”)[鉴赏评价]接下来,我们先把学习重点放到上片上。

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

学生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

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

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

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教师这位同学才思敏捷,看起来古典文学的修养相当深厚,很好地再现了词作的意境美,表现令人叹为观止,请坐下。

教师词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学生回答愁!教师对。

下面是我们的自主探究时间,请大家紧扣住这个“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注意,语言的鉴赏要抓住关键词,建议大家先在书本里找出上片的关键词。

(各学生小组开始自由活动,看书,动笔,讨论)学生分组自由鉴赏。

小组发言。

我们小组鉴赏的是“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句。

首先,“薄雾”和“浓云”这两个词所描绘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气氛,这跟作者当时的心情是相吻合的。

其次,“愁”字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词,点出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永昼”中的“永”字,极指白天的漫长,有“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的意思,这就更加体现出作者在丈夫离家后那种孤独无聊的心情了。

总之,我们小组在鉴赏语言后得出的结论是,古人创作诗词时在选字用词方面非常讲究,短短的一句话就蕴含了那么丰富的意蕴,真让人叫绝。

其他小组发言(教师检查背诵)师我们的学习一向强调自主性和探究性。

上片的鉴赏分析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完成得很出色。

现在,请各学习小组按刚才的流程进行准备,老师打算给大家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师我们的任务有两大点。

一是结合注解,发挥联想和想象,整体理解下片大意。

既要把握其内容,又要简要分析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是自由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来鉴赏分析语言。

要懂得抓住关键词,咀嚼品味其中的情味。

除了分析、解答问题之外,也欢迎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在鉴赏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各小组开始看书,动笔,交流讨论)下片整体品味下片是写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到菊圃饮酒的情形。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

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

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

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

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整体的鉴赏先到这里。

下面我们把重点放到句子和词语的鉴赏上来。

先把关键词找出来。

(学生齐答,师板书“黄昏”“销魂”“瘦”)小组展示合作成果?学生提问:“东篱把酒黄昏后”一句中的“东篱”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有无联系?小组互助解疑?生我们查过资料,普遍的看法是“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诗意。

这里一方面交代“东篱”是菊圃,另一方面又有引用的典雅之味。

请继续鉴赏或发问。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小组解答我们认为这是写佳境。

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佳景衬哀”的作用。

这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正值盛放之时。

东篱下的菊花想必开得无比灿烂。

黄昏之后,花香四溢,当然更富有情味了。

可是对于端着酒杯的作者来说,此时却只能一人对花独酌,空想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快乐光阴,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

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教师无论是鉴赏还是质疑,我们都表现得很好。

当然,作品中还有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学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中展现出两个镜头:一是凄冷的风穿帘而过,菊花满园,枝瘦叶残的菊花在寒风中瑟缩;二是词人迎着寒风,看着菊圃中的菊花,顾花自怜,认为憔悴愁绝的自己比菊花更要消瘦。

情景互融,思夫之苦至此,真让人同情!教师补充分析“黄花”。

“人比黄花瘦”,明是怜花,实为怜己。

黄花当中寄托着词人的情感,人比黄花之喻既含蓄,又富有美态,形象地再现了愁云满面的闺中思妇的神韵。

此外,黄花又有傲霜的美质,更能衬托出词人情怀的高洁,含蕴异常丰富。

学生分析另一个关键词“瘦”。

这个字是全词的词眼。

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认为菊花也是“瘦”的,这自然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吧。

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

以“瘦”来形容是极见神韵的。

而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

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众生齐读,老师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试背)教师对本课作个小结。

清代的许宝善曾说此词“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自怡轩词谱》),评价很高。

此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销魂噬骨之相思,情调凄婉而又含蓄蕴藉。

明·杨慎评末两句曰:“凄语,怨而不怒。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清·陈廷焯曰:“无一字不秀雅。

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云韶集》)的确,这首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作结,贯穿全词始终的是词人孤独愁绝之苦及销魂噬骨的思夫之情。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全词情景交融,“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艺概·词概》)。

其白描的外在形式和精美的内在特质,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师回家以后请同学们背诵全词,明天早读课老师抽查;另外,把赏析作业做在作业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