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

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

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巢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

苏轼现存三百四十余首词,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现存苏词绝大多数仍属于婉约词。

但他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尤其风格多样: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苏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一般认为,苏轼是从杭州通判开始创作词的。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是可以准确系年的苏词,它已突破了词言情的藩篱,开始表现出苏词的豪放本色。

在密州及其以后,他就更自觉地创作豪放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标志着他的豪放词的成熟;《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豪放词的千古楷模。

一豪放词中的真情真率自然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传统之一,也是历代多数诗人的美学追求。

优秀的抒情诗无不发乎性情,出乎自然,词更如此。

况周颐云: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在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娱宾遣兴的席间即兴之作居多,专写娼楼歌妓的娇柔之态和勾栏瓦舍的男女调笑,感情多浅露轻浮,缺少一种严肃真挚的情意。

这一风气直贯北宋,无论欧、柳、周,一概难出其藩篱。

苏轼则不然,他的豪放词大部分都言志抒怀,是内在感情的凝聚,是心灵世界的外在投影。

心中辗转翻腾的情调波澜,使其不能不为词。

且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首先就从大处着笔,总写长江,由江水触发千古幽情。

苏轼词之风格

苏轼词之风格

3.特性:独创性 稳定性 多样性 4.风格形态:简约——繁丰 刚健——柔婉 平淡——绚烂 谨严——疏放 5.成因: 在主观上,艺术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 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徵、 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形成 不同的风格,即“风格即其人”。 在客观上,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必然要 受到其所隶属的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 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其次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词之风格
一、风格解读
1.概念:是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个作家在艺术 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是通过艺术品所表现 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 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 2.本质:是艺术美成熟的最高而集中表现,既是一 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 艺术造诣的标志。
这是他写来悼念原配妻子王弗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风”抒发出作者深挚、凄恻、哀婉、缠 绵的情感。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 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 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阕记 实,下阕记梦,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 本词的悲伤基调。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 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 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 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 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三)婉约词风 婉约即委婉含蓄,文辞的柔美简约, 悠扬婉转,表现 细腻,格调高远典雅,意境清新蕴藉。在取材上,多 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 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苏轼打破了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 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 形式蕴藉雅正,需要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如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茶诗艺术特色探析

苏轼茶诗艺术特色探析

苏轼茶诗艺术特色探析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茶学家,开创了以茶会——以茶会文化传播以及茶诗艺术创作的传统。

他的茶诗艺术用语优美,结构紧凑,构思深奥,词藻清新,大多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氛围,以及苏轼的茶爱情思考。

他的茶诗艺术特色可以分三个方面来探析:
一是自然描写。

苏轼喜欢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诗词中蕴含着庄重、恬静、凝重的自然气息。

他的“侏儒游园”中的“落红渺无隄,萧飒秋雨里”,叙述的是微雨点滴中绿叶悠远的秋色,语言结构极其优美,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把握。

二是社会活力。

苏轼茶诗也体现了宋代社会充满活力与文化浓厚之状,诗句中抒发了宋代爱情传说中的浪漫主义,比如他的“前溪”里,“寄言日暮风,归燕双飞来”来叙述了谁爱情的殷切等待,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弦。

三是道家文化润色。

苏轼的茶诗艺术借鉴了道家的哲理思想,结合宋代的文化,浓缩成一种诗歌。

“一游观”里,“白鸥尾恰舞,忽与芳草混”来叙述天地融合的完美,神韵流转,无不抒发出苏轼此种道家思想的深度。

总之,苏轼的茶诗艺术有如大海般深而迷离,他的文字中仍旧蕴藏着宋朝和谐文化的大气,是文学研究者深思和广蓝海之春。

苏轼理趣诗词的特色

苏轼理趣诗词的特色

苏轼理趣诗词的特色
苏轼的诗词善于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及时相关的文字,调和情感表达,散发出强大的意境,具有浓郁的感染力。

苏轼诗词的主题以抒情伤感人性最多,叙事也特别的精彩,清新朦胧
的思维,也让每一句诗,都是苏轼奇异而诙谐的思想艺术。

他那抒情
的爱过,无人老去,正如歌颂爱的词语,伤感的叙事,或把遥远的思绪,与诗句精妙的勾连,都会让人深有感受。

此外,苏轼的诗歌在形象的表现上,也特别的丰富,有时是婉约淡雅,形象唯美;有时又是清新朦胧,节奏十分优美。

对于山水风物,瑶池
仙境,犹如生动的仙话,情感深刻而又联想广泛的象征意义,成就了
苏轼独特的意象表达方法。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词的内容: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特点: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词的内容: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特点: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

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4.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如这首《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时年仅二十一岁,深得欧阳修赏识。

仁宗初读苏轼兄弟文章,退而喜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时宋王朝积弱,苏轼主张“洗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

”,力主兴革。

熙宁初,王安石变法。

苏轼反对新法,故离京赴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官。

元丰二年七月,因一些新党分子诬陷他的诗句讽刺新法,被捕入狱,险些丧命,此即“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黄州。

期间开辟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写出了很多伟大的作品。

哲宗元年(1086),召回朝为翰林学士。

因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全盘否定新法的做法,遭旧党排挤。

先后任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知州。

昭圣元年,新党再执政,又被远贬惠州,儋州。

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赦还。

建中靖国元年(1101)六月,卒于常州。

苏轼思想比较复杂。

政治上以儒家为主体,对人生的态度上又以佛老为指导。

既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又有超旷出世的胸怀。

这种思想决定了他处顺境不流于逸乐,处困境也不陷于颓废。

他的一生虽然在政治上失败,却也造就了一代的文学巨匠。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作家。

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文章和父,弟称三苏,入唐宋八大家。

他的书法入宋四家。

他的词独辟蹊径,高出人表。

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从内容和形式上解除了词的各种束缚,使词成为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文学形式。

《四库全书》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亲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作为一个全能艺术家,巨儒政治家,一个刚直率真,放荡不羁的文人,一生的曲折不尽言表。

自年轻还朝起用,谄害,贬谪,起用,再遭谄害,再被贬谪,十多年中,似乎什么不公的事他都遇到了。

对苏东坡这样的一个有浪漫性情的文人来说,坎坷人生必会带来有魅力的诗文。

于是,最沮丧的时期,东坡写出了最好的作品,他的诗词达到了成熟时期。

愤怒过去了,尖酸也暂时过去,留下满心安详与去意。

古往今来,似乎愈是才高八斗,壮志满怀,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其生平就愈是坎坷得让人心疼。

而面对频频袭来的动荡激流,有人默默“归岸”,欲“了然万事,虚纳万境”而“独长醉”,有人做中流砥柱而“长年醒”,有人独立不惧,潇洒自适,且醉且醒。

东坡自能在人生的激流起宕中遗世独立,岿然于天地。

几经沉浮后,伟大的心灵也感到了人生的无奈,东坡力求精神解脱,而当时,盛行的老庄禅学思想无疑给了他一线希望。

在这样的超脱世俗的境界中,他追求适性而为,向往豁达平静的生活。

“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

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身如受风竹,掩冉从叶惊。

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蠢蠕食叶虫,仰空慕高飞。

一朝傅两翅,乃得黏网悲。

啁啾同巢雀,沮泽疑可依。

赴水生两壳,遭闭何时归?二虫竟谁是?一笑百念衰。

幸此未化间,有酒君莫违。

”苏轼在理想与现实矛盾的面前的自我宽解了。

“十年归梦寄北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要在安详优美的环境中欢度余年,似乎有饮酒蛰伏,一醉方休的感叹。

但他并非真醉,醉的是对苦难,对迫害的心态,他“渺观大瀛海”,何等雄阔之气。

于是,他愈是恬然自适,自求解脱,用表面的超脱掩盖内心的痛苦,就愈发显现他的乐观倔强,他的无比旷达之胸怀,也愈发让人钦佩,为之震撼。

“鲜鲜霜菊艳,溜溜槽床声”,东坡留下了他的灵魂欢欣和心智的乐趣。

且醒且醉之间,惟有一颗永远跳动的心。

同时,作为政治家兼艺术家的苏轼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不幸的是他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坎坷,幸运的是正是这不幸孕育了他的诗才,使他在词的创作上树起了一座崭新的丰碑,开创了词作的另一个先河,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于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历来争论较多,大致有四类。

一曰“豪放”,二曰“韵秀”,三曰“清雄”,四曰“情深、思深、真率”。

就“豪放”而言,苏轼一生作词约三百余首,其中早期约六十二首,由于受张子野的影响就很典雅,中、后期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并不豪放。

而“情深”、“思深”、“真率”无独苏轼如此,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何尝不如此?而用日本学者西纪昭的话来说就是:“苏词特色,一言以蔽之,‘子瞻以诗为词’。

”王灼《碧鸡漫志》说:苏轼“以诗为词”是给宋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晚唐五代,词作为歌舞樽前以助娇娆的享乐手段,与艳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蜀欧阳炯的《花间集序》说得明白:“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

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而宋人陈世修《阳春集序》更记载得清楚:“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宴集。

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甚至在当时人们看来,这是词之为词的本性所在,“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沈义父《乐府指迷》)。

欧阳炯有一首描写南国田园清新优美风光的小词《南乡子》:“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

——树底纤纤招素手”。

笔触之最终一点还是落于纤艳之“素手”。

由此看来,“词为艳科”是晚唐五代普遍的思维定势。

宋初,经过五代特别是较早的西蜀的一段泛滥,词作为放荡妖艳的形象更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就连讽刺柳永“彩线慵拈伴伊坐”的晏殊,词作中也处处是“一曲细丝清脆,绮朱唇,斟绿酒,掩红巾”和“慢引萧娘舞袖回”的浅斟低唱。

力倡“究古明道”的欧阳文忠公,更有“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双鸳鸯字怎生书”和“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的缠绵小调。

至于柳永,词的内容稍有扩展,都市的繁华生活,市民的思想意识,失意文人的牢骚不满,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等,作为新的题材,在他的作品中时有出现,但作为柳词主调的,仍是儿女私情。

可以说,词成了文人们不可抑制的情欲的宣泄工具。

只有到了苏轼,才使宋词走上了“向上一路”。

他不像柳永那样自甘小道,也不像晏殊那样自我分裂,而是从观念本身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提高词品。

其具体方式就是把词拉向诗,使“艳科”“小技”焕发出诗一般的正统的光辉。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以诗为词”,或者叫用词来写向来属于“正统”的诗歌才涉足的各种严肃而又“浮艳”,简单而又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拿李清照与苏轼作一简单比较,从中看出他是怎样“提高词品”,“以诗为词”的。

在文学史上,李清照以词著称于世,但她也写诗。

不过,有关时事政治、咏史怀古等重大题材,一般吟之于诗,个人的悲欢离合,咏花惜春等小题材一般赋之于词。

这就使得她的诗大都政治倾向鲜明,且悲壮豪宕。

我们试读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仿佛看到一个拍案而起的怒目金刚。

朱熹在评价她的《咏史》诗时曾说:“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

如此等语,岂寻常女子所能。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而她的词由于题材狭小,人们却感受不到半点“豪壮”之气,有的是似水柔情。

比如她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细腻逼真地写出闺中思妇的心理状态,在感情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此种情怀在她的诗中是找不到的。

胡云翼《中国词史大纲》评价说:她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

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之前,都要黯然于色”。

与李清照不同,苏轼的词与他的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大都基本相同或相近。

我们试读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见其中年“老夫”无比豪壮的气概,以及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一腔壮志豪情。

读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可见其不怕风雨,在逆境中怡然自得的那种“任凭艰难险阻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萧士杰《唐宋词导读》)和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