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的特点

合集下载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

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

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

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

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的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精深,他对待世事的旷达潇洒更为后人所景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句的特点,欢迎阅读!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又以山水作品居多。

他在写景的诗词上,普遍透露出以下几个特点:
1、豪放美。

如“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虞美人》)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

作者从远处着墨,境界阔大,这是目光短浅者所不能言,更无从想象的`。

这种高远阔大的境界非登高而不能察,非胸襟宽广者不能有。

2、细腻美。

苏轼的写景词多注重细腻的描写,很是动情。

如“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定风波》)嫩叶上留下的雨水映射出太阳的光彩,和风吹送丝丝清香,沁人心脾。

细腻的刻画,真挚的情感,轻叩读者的心弦,了无尘杂,陶冶性情。

3、动感美。

动静结合,以动态美勾起读者的联想,也是苏轼所擅长的。

“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诉衷情》)当鲜花落尽,黄叶飘落时,一场凄沥沥的雨浇湿了作者的心。

一物、一物地呈现,缓慢的动作,郁结着作者的无限伤感。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诗歌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情感真实:苏轼的诗歌表达了他真实的情感,笔触细腻,感情深沉。

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思考以及对情感的抒发都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2. 自然写景:苏轼擅长写作山水诗,他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准确的表达传递出自然的美和情感。

3. 细腻的艺术表达:苏轼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华丽。

4. 借古讽今:苏轼常常以古人的形象和故事来抨击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

他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既展示了自己对时事问题的关注,又不失古典文化的底蕴。

5. 抒发个人思想:苏轼的诗歌常常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展现了他独立思考和个性张扬的一面。

总之,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感人的情感表达,细腻的艺术表达,还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怀,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立的思想精神。

苏轼的词作具有以下特点

苏轼的词作具有以下特点

苏轼的词作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感真挚:苏轼的词充满了对生活、自然和美好的赞美和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人性、情感和生命本质的真实情感。

他的词中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家国情怀的真诚情感,不隐瞒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2.以诗入词:苏轼的词作受到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运用了许多诗歌的技巧,如对偶、排比、拟人、比兴等,使得他的词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形成了与晚唐五代以来绮靡婉约的西昆体鲜明对比的豪放风格。

3.多样化的题材:苏轼的词作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自然风光、社会现象、人生哲理、历史故事等等。

他的词中既有对个人情感细腻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4.豪放与婉约并存:苏轼的词作既有豪放的一面,又有婉约的一面。

他的豪放词风表现了他激昂、奔放的情感和对自由、奔放的追求,而他的婉约词风则表现了他对细腻、柔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5.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词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富有哲理和思想性。

他的词中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人生、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综上所述,苏轼的词作具有情感真挚、以诗入词、多样化的题材、豪放与婉约并存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等显著特点。

简述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简述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简述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苏轼是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诗歌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苏轼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同时也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2. 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苏轼的诗歌作品中也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同时也探索了大自然的奥秘和规律。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苏轼的诗歌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他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同时也认识到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的忧虑和担忧,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危机。

4. 对宗教和哲学的探索:苏轼的诗歌作品中也充满了对宗教和哲学的探索。

他感受到了宗教和哲学的力量和意义,同时也探索了宗教和哲学的真谛和内涵。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感受到了宗教和哲学的力量和美丽。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宗教和哲学的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美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歌的特点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

”(《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

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

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

)春容。

”(《闻洮西捷报》)写熙宁
五年(1072)洮西大捷。

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

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

”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

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

”(《获鬼章二十韵》)
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

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

其三、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

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

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后村诗话》)
看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中前两句翻用刘禹锡《看牡丹》诗“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

”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语意。

描绘杭州百姓观赏牡丹的欢乐氛围以及笑看其带醉而归的情形。

诗中描写出自己白发簪花的情态,赏花醉归,十里花街,珠帘半卷,佳人仕女,纷纷探头观看。

诗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复,使音节回环往复,带有很强的婉约情调。

又如他的诗《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更是婉约细密,幽微深远。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

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

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这是苏轼诗《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从诗中感觉出有种笔墨淋漓,锋芒毕露,豪气喷薄的感觉。

而苏轼的词其豪放特点更甚于诗。

其四、品茶论禅,书写绘画。

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创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风格特点。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苏轼有名的一首禅诗,琴声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么发自何处呢?诗人设问奇诡而并不作答(也无须作答),诗中充满了“禅意”,其间之雅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既是诗文大家,又是绘画行家,这种通才的修养能让他以题跋的形式对绘画艺术作出精辟的总结。

如苏轼的《书吴道子画后》“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对吴道子的画进行了评论,可见其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之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