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醉花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盗墓者李寻欢和唐婉拒的爱情故事。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醉花阴》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教学目标1. 了解《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1. 介绍《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作者——李公益。

简单介绍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此外,也可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和国内外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0分钟)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的内容,针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组,并对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探讨。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情节、情感变化、事件发展等重点进行阅读和分析。

3. 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

例如,小说中描写的爱情主题、生死观、人性态度等内容,都可以成为探究的重点。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主题解读。

4. 练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0分钟)教师可以从小说中选取一篇片段,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解读、分析等多种方式的阅读练习。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评估方法1. 出卷测试2. 课堂讨论3. 课后阅读练习教学评价标准1. 按时完成作业2. 课堂表现积极3. 课后读书心得和交流记录4.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5. 能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6. 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有所提高总结通过本文所介绍的《醉花阴》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该作品的教学,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魅力通过对《醉花阴》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东篱——藏头(“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
把(菊花)酒——省略“菊花”二字。
暗香——菊花香气黄花——菊花
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十、小结:自是花中第一流,怎奈愁情恨悠悠。漱玉飘香天地间,独领风骚万古流。
教学后记:
六、思考: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
愁?(相思—思念丈夫,南渡前,寂寞无聊之感)
愁?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愁的呢?
2、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点出了愁的长久。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风,感受宋代词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词风。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境的把握。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欣赏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风,引导学生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词歌,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

4. 汇报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6. 朗读感悟:全班同学一起朗读《醉花阴》,体会词的美感。

7.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抄写《醉花阴》,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10. 板书设计:《醉花阴》花夜酒月愁思忆念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是否有所体会。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词歌、作者介绍、意象分析的课件。

2. 教学资料:收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以便进行比较学习。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教学资料。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入对新词的学习。

2. 初读词歌:让学生自由朗读《醉花阴》,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词意: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情感基调。

4.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如“瑞脑销金兽”中的“金兽”,探讨其象征意义。

5. 体会意境:通过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构建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醉花阴》教学设计4篇

《醉花阴》教学设计4篇

《醉花阴》教学设计3课题《醉花阴》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教学难点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教学方法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旁注与纠错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

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1、常识填空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2、字音通关薄雾()永昼()纱橱()盈袖()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一)朗读练习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答:①“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

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的。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醉花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词结构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鉴赏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艺术手法和意境。

3. 诗词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品味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醉花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对诗词进行逐句翻译,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含义。

5. 艺术手法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词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7.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重要性和美感。

10. 板书设计:设计合理的板书,突出诗词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诗词字词的解释和翻译能力。

(2)学生对诗词艺术手法和意境的理解。

(3)学生对诗词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4)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表现。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醉花阴》的内容,了解作者李清照的背景资料,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查找相关的资料,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理解《醉花阴》的思想内涵。

2、品味《醉花阴》的意境,赏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诵读技巧,通过诵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表达的相思之情,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2)赏析词中的意象,体会其营造的意境。

(3)掌握词的诵读技巧,感受词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李清照在词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去领略她笔下的相思之苦和细腻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是李清照婚后思念丈夫赵明诚所作。

当时赵明诚在外为官,李清照独守空闺,在重阳节这天,她借赏菊饮酒来排遣寂寞和思念之情。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明确:“薄雾浓云”描绘了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愁永昼”直接点明了愁绪,白昼漫长,让人感觉时光难熬。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醉花阴》赏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诗词鉴赏的要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过程与方法:步步引导与情感体验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诗词鉴赏的要求和方法;朗读、背诵古诗词;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点明诗词鉴赏的三个要求。
把握思想感情;品味语言艺术;分析表达技巧。
三、新授:
《醉花阴》李清照
1、出示课题《醉花阴》。
2、点出注意生字:瑞、篱、盈。
3、学生听录音,体会:从词的词句和对词的朗读里你感受到了词人什么感情?哪些地方可以直接看出这种感情?
明确:生答,师作简评。(愁)
4、由词人为何发愁,引出背景。
5、抽生赏析,师做简评。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自己在课后古诗词中找一、二首练习赏析。
板书:
醉花阴李清照
古诗词赏析要求:词内容、解释(略)
1、把握思想感情。金兽焚香——愁永昼
2、品味语言艺术。玉枕纱厨——凉初透愁→“瘦”
3、分析表达技巧。对酒赏花——黄昏后(词眼)
明确:与丈夫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了内心对丈夫的思念,所以忧愁。
⑸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之深?
明确:“瘦”字最能体现愁绪之深。(因愁而“人比黄花瘦”)
7、学生听录音,深刻理解本词。
8、学生自由读,抽生读,学生齐读。
9、抓住3点要求完成赏析。
明确:
思想感情:强烈的离愁别绪。
语言艺术:“瘦”字为词眼,最能体现词人离愁。
表达技巧:反衬手法、修辞(比喻、引用典故、夸张)
10、学生试背。
四、练习:
赏析《如梦令》李清照
1、出示练习。
2、点出字词、背景。
3、强调赏析要求。
4、学生赏析,教师巡视、指导。
5、抽生赏析,师做简评。
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出示练习。
2、点出字词、背景。
3、强调赏析要求。
4、学生赏析,教师巡视、指导。
5、放录音,学生体会、跟读。
6、简析词句,并概括分析。
环境:金兽焚香,“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好环境、好光景
感情:问:⑴在这样的好环境下,人的心情应该怎样?
明确:应该喜悦、舒畅。
⑵而词人是什么感情?
明确:浓浓的离愁。
⑶哪些地方能看出词人的这种感情?
愁永昼、半夜凉初透、把酒黄昏。
⑷词人为何会有这种感情?(联系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