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对比分析、案例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让学生谈谈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6. 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醉花阴》。
(2)写一篇关于古典诗词鉴赏的小论文。
8. 板书设计:《醉花阴》意象: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意境:愁绪满怀,借景抒发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9.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了《醉花阴》这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通过对比分析、案例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的处理还需加强,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醉花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盗墓者李寻欢和唐婉拒的爱情故事。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醉花阴》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教学目标1. 了解《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1. 介绍《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作者——李公益。
简单介绍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此外,也可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和国内外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0分钟)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的内容,针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组,并对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探讨。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情节、情感变化、事件发展等重点进行阅读和分析。
3. 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
例如,小说中描写的爱情主题、生死观、人性态度等内容,都可以成为探究的重点。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主题解读。
4. 练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0分钟)教师可以从小说中选取一篇片段,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解读、分析等多种方式的阅读练习。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评估方法1. 出卷测试2. 课堂讨论3. 课后阅读练习教学评价标准1. 按时完成作业2. 课堂表现积极3. 课后读书心得和交流记录4.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5. 能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6. 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有所提高总结通过本文所介绍的《醉花阴》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该作品的教学,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魅力通过对《醉花阴》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醉花阴》教学设计4篇

《醉花阴》教学设计3课题《醉花阴》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教学难点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教学方法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旁注与纠错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
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1、常识填空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2、字音通关薄雾()永昼()纱橱()盈袖()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一)朗读练习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答:①“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
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的。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
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
《醉花阴》教学案例

《醉花阴》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理解《醉花阴》的意境和主题。
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1.感知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醉花阴》音频,学生跟读原文,并欣赏音乐的伴奏。
然后师生交流感受,了解学生对音频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2.课文导读(15分钟)3.诗意呈现(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醉花阴》,并根据音乐节奏和意境展示诗意。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解释诗句的含义和描写手法,并选择一两个诗句进行诗意表演。
4.主题探究(30分钟)5.学生表达(20分钟)学生根据对《醉花阴》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诗句的喜爱和感悟。
学生可以参考以下问题来进行写作:你觉得《醉花阴》写的怎么样?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你如何理解醉的状态和花阴的意象?6.作品展示(30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每个学生有2-3分钟的时间进行表达。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短文、诗意表演或者其他形式展示。
7.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三、教学评价学生在诗意呈现和学生表达环节的表现能力可以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朗读的准确度和语调的把握、对诗句的理解和解释的准确度、对诗意和主题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古代诗歌和其他脍炙人口的古代名篇,了解不同诗人和不同时期的诗歌特点。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诗意呈现,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学生可以参与诗歌比赛或者组织一场文学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疏通词意,理清思路,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3、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4、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醉花阴》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解决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对词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通过找出词作中的意象来理解抽象的“愁”。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并能总结出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⑴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⑵学生齐读,加深感受。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播放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词所表达的情感的体3、情境教学法: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4、问答法: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内容讲解:一、导入:同学们,从高一直至现在的学习,就诗词这一块,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作家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点拨: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李白《蜀道难》、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性别层面上来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点?但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一首词却是出自一位女词人之手,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在诗词中体会一代词宗的诗词风格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
3、鉴赏《醉花阴》,学会从高考角度全方位解读词作。
4、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重点难点】
1、体会借景抒情、以佳节美景反衬离愁别恨的抒情方式。
2、分析词中比喻、练字的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
从此,李清照的名字在太阳的照耀下开始放射更加辉煌的光芒。
史上第一女词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二、点名背诵
之前我已经让大家背诵过本词了,所以下面我想请同学有感情地背诵本词,可以吗?(提问五至六人)
三、初步感知,找出诗眼:
1、词中哪个字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图片19)
明确:愁,
2、那她缘何而愁呢?:
明确:愁是因为相思,是因为思念丈夫,寂寞无聊。
(图片20)
四、逐句分析
(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1)译文: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
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
(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2)“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
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
(3)“瑞脑消金兽”,包含什么信息?
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4)小结:
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二)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译文: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橱,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2)哪些字特别有味道?
一个“又”字,表明自己已经不只一次独自过佳节了,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
“凉”字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3)小结: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译文: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2)用典?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暗香”,菊花的幽香。
“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四)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译文: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2、历史故事:
大家已经对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想问一下,你们认为这首词里最有名的一句是什么?——“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那么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一个历史小故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译文:易安居士(李清照)把自己重阳节做的一首词《醉花明》寄给了(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感叹着欣赏,自己惭愧追不上(这样的文采),就想一定要胜过。
于是谢绝一切访客,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写好50阙词,(然后)把易安居士的那首词夹杂到其中送给好朋友陆德夫。
陆德夫反复欣赏把玩,说:“只有三句是最佳的”。
明诚追问是哪三句。
(德夫)回答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这正是易安居士所做的三句。
(3)这三句好在哪里?
1、结构:与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2、修辞:比喻(人与黄花的相似性——瘦)
作用:化无形为有形,使“愁”具体化
分析:“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调整语序),暗含凄冷之意。
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
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突出词人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①造语含蓄,意蕴丰富。
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术画面,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尽含其中。
②比喻新奇传神。
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人,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4)化无形为有形
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
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小结: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五、拓展积累
(一)有关黄花、西风的诗词
大家感觉这句词写得怎么样啊,是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的确,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古曲文学的魅力,关于西风,黄花这些意象的描写,在我们古代还有许多经典诗句,现在我们就来积累一下。
有关黄花、西风的诗词(图片37)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
晏殊《蝶恋花》
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马致远《天净沙》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实甫《长亭送别》
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6、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容若《浣溪纱》
(二)提问:这些词句都有哪些特点啊?
明确:氛围特点:凄凉、冷清
感情基调:悲伤、孤寂
(三)最喜欢哪句?
明确:这些词句我不知道大家喜欢哪句,我个人是最喜欢纳兰的,大师王国维先生也曾说过,“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浣溪纱》这首词的全词是这样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秋风凉,落叶纷纷,对着窗子独自冷落。
对着夕阳思念往事。
喝酒睡懒觉,赌书泼茶,当时只是平常事。
孤独寂寞之情如是,借怀念往事以排遣,但愈加孤独。
平常事已变成求之不得的梦想。
嗯?好像有点跑偏了啊,哈哈,其实也不错,记不记得以前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无仙骨不能诗”,作词也是一样,只有情感真挚,内心充盈着表达的渴望,当然了,你还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作品。
六、课堂总结
本词的艺术手法?
从上片看,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从下片看,直抒胸臆,比喻,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