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学设计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醉花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盗墓者李寻欢和唐婉拒的爱情故事。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醉花阴》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教学目标1. 了解《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1. 介绍《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作者——李公益。
简单介绍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此外,也可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和国内外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0分钟)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的内容,针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组,并对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探讨。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情节、情感变化、事件发展等重点进行阅读和分析。
3. 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
例如,小说中描写的爱情主题、生死观、人性态度等内容,都可以成为探究的重点。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主题解读。
4. 练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0分钟)教师可以从小说中选取一篇片段,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解读、分析等多种方式的阅读练习。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评估方法1. 出卷测试2. 课堂讨论3. 课后阅读练习教学评价标准1. 按时完成作业2. 课堂表现积极3. 课后读书心得和交流记录4.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5. 能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6. 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有所提高总结通过本文所介绍的《醉花阴》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该作品的教学,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魅力通过对《醉花阴》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使学生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词中所蕴含的哀愁情绪,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的特点及词的基本格式。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把握。
2. 词人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入,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醉花阴》。
2.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分析,体会词人的情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哀愁”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词中意象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会深度。
七、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醉花阴》词文本。
3. 李清照其他词作的选集。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牌特点、词的基本格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
3. 体验法: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情感。
九、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让学生自主学习《醉花阴》,掌握词牌特点,了解词的基本格式。
3. 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探讨词人的情感。
4. 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醉花阴》教学设计4篇

《醉花阴》教学设计3课题《醉花阴》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教学难点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教学方法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旁注与纠错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
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1、常识填空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2、字音通关薄雾()永昼()纱橱()盈袖()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一)朗读练习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答:①“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
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内容。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诗歌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诗歌情感变化的把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醉花阴》,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2)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哀愁”等。
(2)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感慨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变化。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醉花阴》。
2. 写一篇关于《醉花阴》的赏析文章,可以从意象、表达技巧、情感变化等方面入手。
3. 推荐一篇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
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字词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字词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诗词,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行解决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欣赏与提高(1)分析《醉花阴》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 结合课文,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醉花阴》的字词理解和诗人的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教学设计城南中学潘云一、教材分析:《李清照词两首》出于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中的最后一篇。
本单元意在通过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的词作来学习不同风格的宋词,前边已经出现柳永、苏轼、辛弃疾等词人作品,李清照作为中国第一位女词人,作为本单元的压轴词作,可谓地位非凡。
二、设计理念: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李清照一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遭遇前后期变化巨大,诗词创作风格变化也很明显。
课文选词两首是前后期的代表作,感情色彩悬殊。
本课着重分析鉴赏《醉花阴》,重在品味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的风格,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以诵读、品诗入画为重,通过诵读,以及视觉的感官,把握《醉花阴》的内涵与语言韵味。
因为内容是明白浅显的,要求当堂成诵。
三、学习方法:1、在朗读中感悟词中蕴含的相思之愁;2、品析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词。
四、重点难点:1、朗读感悟词中的相思之情;2、解读词中意象。
五、教学辅助:PPT六、教学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北宋时期,一个叫做赵明诚的男子告诉他的父亲,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本书,可醒来时只记得那书上的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于是请他父亲为他解梦。
他父亲一看就明白了,说“你的梦告诉你,你将要迎娶一位善于写词的女子,将要成为词女之夫。
”(以该故事设下悬疑,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激起,引发想要学习获知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著有词集《淑玉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文学家,亦称“一代词宗”。
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18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还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甜蜜幸福。
李清照的一生有过幸福甜蜜,但中晚年历经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相对于她后半生的苦难生活,她前期所写的少女、少妇时期的闺怨离愁,都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李清照的少女之作《如梦令》,引出少妇时期之作《醉花阴》)(这一环节既了解了作者生平,同时也温习了故作,通过少女时期之作《如梦令》,也很自然地过渡链接到少妇时期的作品《醉花阴》)(三)学习目标(PPT展示)(了解学习目标,课堂的学习就有了方向)(四)朗读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把握节奏停顿、音调升降与重读)2、学生自由练读3、学生配乐齐读(该环节意在情景创设,营造词韵之美)(五)赏析词意1、词意归纳设置问题:作者在词中写了几个生活片段,用以倾诉相思之情?(学生讨论归纳)明确:重阳佳节永昼独坐闲看薄雾浓云,看瑞脑在金兽中消耗殆尽;半夜孤眠枕着玉枕,看着纱橱,秋凉心冷辗转反侧;黄昏自斟在秋风中喝酒赏花。
2、意象解析(由于之前已经学过意象,在此直接提取出意象,学生讨论品析)(1)薄雾、浓云:雾渲染朦胧、模糊、沉闷;云多有惆怅、飘渺之意。
(2)瑞脑、香炉:瑞脑,一种名贵的香,可理解为时间意象;瑞脑在香炉中慢慢消燃,渲染出时间漫长,百无聊赖。
(3)玉枕、纱橱:玉枕纱橱,孤枕难眠,触景怨愁愁更愁。
(平时与丈夫公用之物,孤身一人触景生情,更加思念夫君。
)(4)酒:酒是“愁“的象征。
(5)风:秋风渲染愁情。
(6)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憔悴暗示相思之深)古时指忘忧草,游子出门前都在庭院前种植以解家人相思之忧。
(此环节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唐诗宋词,去品味其中相同的意象,从而理解意象的深厚内涵)3、品读佳境、佳句、关键词(过渡:由意象“黄花“引出”黄花“到底为何花?从而开始品菊)(1)品菊佳境:东篱、把酒、暗香、黄花(烘云托月)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俱现纸上。
(2)品读佳句: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引入故事证明其绝佳)②品“瘦”——“人比黄花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从外形到精神,反衬人尚不如花,夸张写法。
)(3)品关键词:你觉得词中哪个字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丈夫浓烈的相思之情?明确:“愁”(原因)“瘦”(结果)4、小结方法:(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去品读;(2)抓住诗词中选择的意象去品读;(3)选择诗词中直接抒情的精华句子赏读。
(学生记下,同时欣赏歌曲《醉花阴》渲染意境)(六)情读朗诵(学生再次感情朗读,当堂背诵)(七)作业布置结合词意,经过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醉花阴》散文。
八、教后反思:“不完美”也是一种“欣慰”“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词一直令我迷恋,这已经是我第二次选择她的词作为公开课了。
一曲《醉花阴》,缕缕闺怨情仇,情思袅袅,醉人心扉。
《醉花阴》作为课文对我来说,已经不陌生。
我很清楚自己的授课思路,重点放在读与品两大版块。
其一,读的方面我尽可能做到了亲自情感范读,为学生指导节奏停顿的划分,给学生充足的练读时间,最后让学生在配乐当中齐读展示。
读的过程把握住了,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学诗词的氛围,这是此课的重点之一。
其二,品词,我分为两步,先品意象,再品佳句意境。
这个版块也是学习重点之一。
首先,通过借鉴古往今来相关的诗词佳句来归纳其意象所赋予的情感意图,让学生能从此诗词中积累诗词意象以运用到鉴赏其他诗词作品中去,能够鼓励、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其次,品佳句这一环节出自于品佳境,从下阕中尽情品菊、品愁和品瘦,一气呵成。
最后小结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幽怨情深的音乐当中提升课堂氛围,顺利进行情感诵读。
本节课我设计的亮点其一在读,其二在鉴古。
读,我设计了配乐读,不仅教师配乐范读,也给学生配乐朗读,学生的读书兴致一下子就提升了;同时,我还准备了《醉花阴》的优美的音乐,在学生记笔记之时作为背景音乐提升氛围,为下一步的情感诵读奠定基础;鉴古,我指的是古事、古景、古韵、古诗词。
课堂伊始,我用“赵明诚梦成词女之夫”的古事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串接了“赵明诚作词挑战其妻终不敌”的古事用以验证千古佳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整个教学PPT制作中,我选用的图片皆展现古韵古景,一个幽怨别致的词女形象通过图片展现无疑;品读意象上,也借鉴了古诗词来归纳学习,整堂课古韵浓浓;在配乐和音乐的选择上同样经过精挑细选,特别是一曲《醉花阴》让课堂沉醉其中。
由于之前有精心准备过,本以为自己能信心满满地将它完美诠释。
可事与愿违,课上到中途自己竟是懊恼至极。
在品读意象的设计上,我做了些自认为是更好的改动,希望让学生从诗词中寻找作者所叙述的三个生活片段,计划由此展开对词意的理解和对意象的品读。
这个设想在(5)班上课时非常顺利地实施了,想必向来积极的(6)班反应会更快一些。
在这个环节我特意提示了学生要关注不同的时间段与时间词,随之也很快听到学生在底下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地寻到了。
可一反常态的是竟然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展现自己的成果,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平时的课堂即使再难的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作答,我预计过这样子的概括性问题难不倒学生,只要学生正常发挥地踊跃作答我就可以顺势总结归纳,这应该是一个不需耗时的环节。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想当然。
(事后回想,(6)班学生的活跃不可否认,他们一直期待我的公开课,而且跃跃欲试想要表现,可是越是在乎越是临场会胆怯,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且,我为了减少教师调课的麻烦,我选择了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公开课,这样子的时间段面临放学,学生处于一天当中最疲累的时间,也是他们最想放松的时间,而他们当时的状态已经算很好了。
)学生的被动状态一时间让我心里焦急万分。
事实证明不能提前把事情预想得更好。
而我预设的总结归纳的时间最后用在了鼓励学生起来表达观点之上。
我深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可是计划的变更却百感交集得让那些片刻的时间变得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在那一个世纪里,我想到了自己的屡次精心修改,想到了自己想要完美展现李词之美的初衷,想到了莫主任那么认真地为我指导修改……一抬眼,有一瞬间我竟忘了学生,竟只看到后面黑压压的同行,竟觉得一股深深地对不住……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变得沮丧、走神与失望。
这的确是当时我自己的感受。
可是课堂还在继续。
由于反复的充分的准备,即使走了神,我依然可以照常让自己的讲课继续。
无论多长的世纪总会过去,我走神了、沮丧了,但是我却不能半途而废。
我不停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这整堂课负责,只要还剩一分钟,都必须尽力把它上好。
幸而我回来了。
我临时调整心态,调整教学重心,拨出更多的时间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的最后十五分钟,学生明显动起来了,无论是“品瘦”还是“品愁”,学生们踊跃发言,还有学生主动当堂背诵全词。
课堂结束后,我还久久沉浸在一种无知的情绪当中。
一开始,我觉得这股情绪是懊恼,而后来,我越发理解了莫主任评课时所说的“欣慰”一词。
我该“欣慰”的是我不能在这堂课上按我所想地讲课,而是最终回归到以学生为主的授课。
一堂成功的课,不是老师上出来的,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结果,而成功的主角是学生,老师的使命应是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将学生引领到学习当中来。
没有绝对完美的一堂课,同样的一节课,我以为再次经历可以更完美地展现,可是这份“完美”或许与我们想象当中的“完美”不尽相同。
而且,正因为她的“不完美”而将使我们“完美”。